四月初一日,汪舜華召集宗室勛貴群臣廷議,看著地圖,正式決定:用李太白詩,在西北地區設立漢昌省,管轄亦力把裏、葉爾羌、哈密直到夷播海等廣大地區,相當於後代的新疆外加哈薩克斯坦的部分地區。這也是漢唐時期中央王朝控製的極致。
這片廣大的區域,東西以阿拉山口為界,南北以南北以天山為界。阿拉山口以西為李太白故鄉,取「景星慶雲」之意,設景雲府,偏偏景雲是唐睿宗的年號,隻是不算出名;那麽其他府的名字最好也用年號來壓一壓,同時彰顯這裏是漢唐故地。
最後決定,天山南北各設四府,南方廣闊的塔裏木盆地,冠以大漢的年號。其中天山以南緊鄰陝西青海的巴音郭楞,歷史悠久,是絲綢之路南中兩道的必經之路。當年漢武帝鑿通西域,先後歷經三十六國,在這裏就有有樓蘭、若羌、輪台、焉耆等十一國,所以改名「建元」。這是漢武帝的第一個年號,也是歷史上的第一個年號,如今被賦予新的涵義,這片廣袤的領土在歷經幾百年的別離後重新回歸中央版圖,開啟了新的紀元。建元府的麵積相當大,超過內地一個行省的麵積;往西是元康(和田),漢宣帝的年號;建武(阿克蘇),漢光武帝的年號;永平(喀什),漢明帝的年號。
景雲府在天山以北,那麽天山以北就以唐朝的唐朝年號命名。包括唐高祖的武德(哈薩克)、唐太宗的貞觀(哈密、吐魯番、伊犁以及昌吉東部)、唐玄宗的開元(昌吉西部)、唐宣宗的大中(博爾塔拉)。
建元府和貞觀府的麵積明顯比其他幾個府大出不止一號。朝廷希望藉助漢武唐宗的赫赫威名,激勵將士,鼓舞百姓,永保太平安康。九個府下設80個縣,古地名和現在的名字各有摻雜,當然大部分是新取的漢名。
比如貞觀府下的伊麗,地處河穀地帶,定名為伊犁,取義於「犁庭掃閭」,將庭院犁平整用來種地,把裏巷掃蕩成廢墟,平定西域功蓋千秋,從此永保安寧。
在阿拉山口設立關隘,當年是「春風不度玉門關」,如今是東風浩蕩,那就取名「長春關」;當然夷播海邊也要有關隘,賜名「宣化關」;這個湖作為邊界,改名為「西海」。
此前汪舜華考慮過設西安省,把陝西西安府改回長安府,隻是下麵反對聲很大,畢竟長安是漢唐首都,象徵著榮耀和輝煌;如果沒有煌煌氣象,還真配不上這個名字,自己也覺得心虛。偏偏自從唐末戰亂後,關中地區被兵燹所毀,十不存一;而以明朝目前的國力,想要恢復西安的榮光無疑癡人說夢;何況首都是北京,再著力建設西安,反而容易生出禍患,否則當年太祖也不至於建設鍾樓鎮壓王氣。
出於習慣,汪舜華本能地打算把烏魯木齊設為首府,隻是在地圖上看了半天,沒找到這個名字,這才想起來是建國後改的,之前還叫迪化。
想不起來也沒什麽,多聽下麵的意見。
程信推薦漢武帝屯田頒布罪己詔的輪台縣,現在是建元府的治所。
白圭反對,原因很簡單:「此地離邊境太遠,中間還隔著天山。南部地區可以守住,北部地區差不多等於拱手讓人了。」
他推薦伊犁河穀的伊犁:「漢昌省離中原太遠,運輸糧食,成本太高,最好能在當地墾荒,種植糧食。此地水草豐茂,可以遊牧,也可以屯墾,解決補給問題。」
程信堅決反對:「伊犁不適合做首府。雖然三麵環山,但偏偏北麵無山,因此難以防守。西域長期受到蒙古的控製,如今北方尚未完全平定,雙方還有勾連;如果讓治所遠離邊境,固然方便和內地聯繫;但真當敵人打過來,就完全沒有招架的地方了。」
白圭反對:「要想守住漢昌,最重要的就是補給。建元府距離邊境千裏之遙。如果不能把伊犁發展開墾出來,而要到建元府甚至嘉峪關以內運糧,勞師動眾,豈能持久?太後若想把漢昌作為西北門戶,就必須經營伊犁,把它作為門戶的門戶。」
程信反對:「我軍現在剛剛占領這裏,人心未安,語言又不通,會有前朝舊部餘孽煽動百姓作亂。把治所定在伊犁,一來離南疆實在太遠,一旦有風吹草動,難以及時處置;二來此地尚未開發,大量人口湧入,後勤如何補給?豈不是白白斷送?再說,此地北麵無山,難以據險防守;而韃子以騎兵見長,如此,豈是驅羊入虎口?」
他下了結論:「若是有朝一日朝廷掃清北方邊患,而且伊犁已經種植出糧食,自可將治所北移;否則於今仍以輪台縣為宜。」
兩個老頭誰也不服誰,又開始吵;群臣也各執一端。
商輅推薦了貞觀府下的小地:「此地在漢昌之中,北倚天山,南臨沙漠,北麵和東麵都是高山,中間有一條鐵門關峽穀,自來就是咽喉要道;把守住此處,則整個漢昌,可保無虞;而且此地也有河流,能夠種植糧食。」
他介紹:「此地是唐朝北庭都護府的治所,當時也叫輪台。」
兩個輪台,不知道兩位大帝泉下有知,會不會吵起來。
幸好漢朝的輪台在建元府,唐朝的輪台在貞觀府。
汪舜華這才想起來:好像這就是烏魯木齊的位置!
如今北方未平,如果把治所設在伊犁,萬一被連鍋端了,整個漢昌地區將群龍無首;設在輪台,北部地區就基本沒戲。
於是就這樣定下來,唐朝的輪台改名迪化,作為漢昌省的治所。
隻是考慮到漢昌地域廣大、局勢複雜,將哈密衛升格為都司,同時設伊犁都司,在和田、景雲設衛所。
三宣六慰一分為二,西部設仁壽省,這是太皇太後曾經居住的宮殿,管轄孟養、麓川、緬甸、底兀剌等地,當然這幾個土司已經消滅,舊名也不能再用,孟養改回雲遠府,這是永樂以前的舊名,作為首府,麓川改為定邊,緬甸改為仰光,底兀剌改為康安,下設縣75個。
東邊設永和省,管轄八百大甸宣慰司、寮國宣慰司、大古剌,名字改為永定、永保、康寧,下設縣30個。
南邊的暹羅國,改名為清寧省,這是汪舜華自己居住的宮殿。將首府從大城遷到湄南河三角洲,昭披耶河東岸的小城曼穀,並改名為「大成」,以示紀念孔子,教化眾生。有了這個名字,儒生們指責汪舜華窮兵黷武的聲音一下子低了不少,估計以後如果敢提放棄,儒生們自己就要掂量一下了。清寧省的麵積相當廣大,不僅包括後代的泰國大部分地區,還包括被暹羅滅亡的真臘國也就是柬埔寨。下設五個府:北方的承德府,東部的朝宗府,中部孔昭府,南部大成府,西南狹長地區為浩然府,共設縣60個。一看就知道是從四書五經中扒出來的,洋溢著帝國宣揚孔孟、教化萬方的決心。
而原來的印度,則成為大明的景泰省。德裏改為「景德」,仍為首府;下遊設泰康、康安、康德三個府,共設縣45個。德幹高原上的廣大地區,這時候其實連朝貢稱臣都沒有,但汪舜華單方麵宣布這裏已經是明朝的領土,將其劃歸景泰省;由於土司還沒有接受朝廷冊封,暫時不享受關稅豁免政策。
地圖開疆。
還講不講基本法了。
——朝臣還在反對,沐琮的奏疏大家都看過了,沒提這一茬;汪舜華一揮手:「就這樣定了,名正言順,先把名分定了什麽都好說了。」其實心裏有點猶豫,印度的人口太多,階級壁壘分明,文化根深蒂固,想要同化,並非易事;轉念一想,隻要尊重當地的風俗,高度自治,治理起來也不難;這麽個地方,將來就算割地賠款,也能多撐一段時間。
這些當然隻是根據前方呈上的地圖和原有行政設置提出的初步意見,具體的要等官員到任以後根據實際情況結合戶部進行國土勘測以後進一步調整。
當然,南方地區與漢昌省「三山夾兩盆」的坦蕩無垠不同,複雜的地形天然就為割據勢力提供了空間;雖然孟養等大土司被消滅了,但還殘存著大量的中小土司,他們所占據的土地人口甚至大大超過了朝廷直接控製的部分;再加上語言不通的天然短板,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朝廷還要藉助這些土司實現對當地的控製。
這些土司可以保留自己的軍隊,任命自己的屬官,在自己的轄區徵收賦稅,每年向朝廷朝貢一些,甚至沿用他們自己的律法——當然是不要做得太過分,真鬧到三司衙門,朝廷也不好意思裝瞎;當然,必須接受朝廷的冊封。
土司死後,除了嫡長子襲位,其他的子女都可以降等授官,當然管理的土地從你爹遺產裏劃。
改土歸流的任務一下子重了好幾倍,但好歹戰場從內邊區走向了外邊區,而且把「省」這個龍頭套了上去,以後再有誰想要放棄,就要考慮歷史上的名聲了。
各省都要設立都指揮使司,統領至少5萬軍隊,尤其漢昌省麵臨的邊境壓力巨大,人員配備不應少於10萬;此外,設南洋巡檢司,給編1萬,駐守舊港,當然這地方還在滿刺加國控製下,但也不遠了,汪太後已經下旨李定持續進兵,不僅要拿下整個象鼻子,還要控製馬六甲海峽兩岸,確保航路暢通無阻。人員朝廷隻能出一小部分,剩下的得去當地招錄,反正那邊漁民有的是;航海伯張能進侯爵,移鎮南洋。
不用說,景泰、清寧、仁壽三個省的名字都是出自汪舜華,別人不敢提,至少不敢這麽說。
要以這樣的方式提醒和告誡君臣:南方不可以放棄。
小劇場:
(一)
景帝:我大明威武!舜華幹得好!
隱帝:窮兵黷武!好大喜功!勞民傷財!嗚呼~
景帝:景泰省?我就知道舜華是念著我的!嗚~
隱帝:人家都把你踹到蠻夷之地了,你還樂嗬呢!
景帝:屁!要不你也讓人用你的年號來命名行省?
隱帝:什麽行省,那是宣省,還不就是土司製土民,換個名目而已。
太宗:住嘴,打贏了就好。
隱帝:╭(╯^╰)╮
仁宗:南方各國,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汪氏違背太祖祖訓,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恐非吉兆。
太宗:不爭氣的東西,眼皮子這麽淺嗎?
仁宗:o(╯□╰)o
宣宗:爺爺,我是怕打贏了,汪氏更得意了;還政更加遙遙無期了。
太宗:e=(′o`*)))唉
隱帝:還還政呢?她不把朱家天下改成汪家天下就好了。
太祖:聽說汪氏把西北南方都囊括進版圖?這是多大的地方,她不怕撐死?
隱帝:她胃口可好著呢。
太宗:西域就不說了,都是漢唐舊地;南方除了景泰省,其他都不出三宣六慰的範圍,隻不過強行給扣了個「省」的名分。
景帝:祖宗,汪氏這也是為朝廷著想,聽說南方各國盛產糧食,納入版圖,以後…就不愁糧食了。
太祖:聽說?你聽誰說的?你確定那些糧食不是從海南運過去的?就算真的產糧食,限山隔海,怎麽運過去?——老四,違背祖製輕啟戰端,就是從你這裏開始的!你幹的好事!朕的15個不征之國,還剩幾個?
隱帝:朝鮮國成朝鮮省了,大琉球成琉球府了,小琉球成台灣府了,真臘國、暹羅國、占城國都沒了。
太祖:15個,少了6個,這就是在尊崇朕?分明是拿著朕的話當耳旁風!
景帝:其實有些不是汪氏滅的,比如真臘國,是暹羅滅的;占城,安南滅的。
隱帝:安南國、白花國、西洋國、湓亨國、蘇門答剌、三弗齊國、渤泥國、爪窪國、日本國還在,估計也快了——臣隻怕他們還在,大明先沒了。
景帝:你胡說!沒有這一天!
隱帝:有沒有這一天,你馬上知道!
(二)
野豬:什麽?用我的年號給西域的新府冠名,讓我去給老朱家守邊?誰的主意?問過我的意思嗎?多大的臉?
李二:就是,一個小媳婦,居然想驅使我們?——貞觀府在哪裏?
景帝:(`?w?′)在這。
李二:我瞧瞧,不錯,好,位置好,地盤也大。
景帝:可不,哈密、吐魯番,都是好地方,聽說這個伊犁也有大片良田,將來一定是物阜民豐的塞外江南。
李二:啊哈哈,你這媳婦有孝心。
重八:我朱家的媳婦,怎麽會對你姓李的有孝心?
李二:老朱還生氣了,哈哈,我是說你這玄孫媳婦有眼光,知道咱天可汗的赫赫威名,能鎮住這幫孫子!
景帝:以後貞觀府就勞您費心了^_^
李二:放心放心!
野豬:你可聽他吹吧,再怎麽能耐,還不是困在這裏?他要真能幹涉人間的事,哪用幫你家,當年拍死他那不省心的兒子媳婦和惹事的曾孫不比什麽強?還是指望你媳婦好好用人,好好經營,比什麽都強。
景帝:???
李二:建元府也不錯啊,北靠天山,南倚崑崙,東鄰陝西、青海,西連和田,堪稱西域門戶。
景帝:是了是了,將來南來北往的商賈都要打這裏經過,給您老人家的祠廟上柱香。
野豬:嗯,聽上去不錯,我看看,不錯,地方不小啊,治所在輪台?不能換個地方嗎?
李二:要不給我吧?我也有個輪台,如今改名叫迪化了。我瞅著你的輪台離我的地方近,我就幫你一起管了。(#^.^#)
野豬:(ノ`Д)ノ
李二:╮(╯▽╰)╭
朱重八:o(╯□╰)o
朱老四:(⊙o⊙)…
景帝:(/▽╲)
祖龍:瞧你們那點出息,土地公城隍廟都搶著當——為什麽沒有大秦!
漢昌省
南方三省
這片廣大的區域,東西以阿拉山口為界,南北以南北以天山為界。阿拉山口以西為李太白故鄉,取「景星慶雲」之意,設景雲府,偏偏景雲是唐睿宗的年號,隻是不算出名;那麽其他府的名字最好也用年號來壓一壓,同時彰顯這裏是漢唐故地。
最後決定,天山南北各設四府,南方廣闊的塔裏木盆地,冠以大漢的年號。其中天山以南緊鄰陝西青海的巴音郭楞,歷史悠久,是絲綢之路南中兩道的必經之路。當年漢武帝鑿通西域,先後歷經三十六國,在這裏就有有樓蘭、若羌、輪台、焉耆等十一國,所以改名「建元」。這是漢武帝的第一個年號,也是歷史上的第一個年號,如今被賦予新的涵義,這片廣袤的領土在歷經幾百年的別離後重新回歸中央版圖,開啟了新的紀元。建元府的麵積相當大,超過內地一個行省的麵積;往西是元康(和田),漢宣帝的年號;建武(阿克蘇),漢光武帝的年號;永平(喀什),漢明帝的年號。
景雲府在天山以北,那麽天山以北就以唐朝的唐朝年號命名。包括唐高祖的武德(哈薩克)、唐太宗的貞觀(哈密、吐魯番、伊犁以及昌吉東部)、唐玄宗的開元(昌吉西部)、唐宣宗的大中(博爾塔拉)。
建元府和貞觀府的麵積明顯比其他幾個府大出不止一號。朝廷希望藉助漢武唐宗的赫赫威名,激勵將士,鼓舞百姓,永保太平安康。九個府下設80個縣,古地名和現在的名字各有摻雜,當然大部分是新取的漢名。
比如貞觀府下的伊麗,地處河穀地帶,定名為伊犁,取義於「犁庭掃閭」,將庭院犁平整用來種地,把裏巷掃蕩成廢墟,平定西域功蓋千秋,從此永保安寧。
在阿拉山口設立關隘,當年是「春風不度玉門關」,如今是東風浩蕩,那就取名「長春關」;當然夷播海邊也要有關隘,賜名「宣化關」;這個湖作為邊界,改名為「西海」。
此前汪舜華考慮過設西安省,把陝西西安府改回長安府,隻是下麵反對聲很大,畢竟長安是漢唐首都,象徵著榮耀和輝煌;如果沒有煌煌氣象,還真配不上這個名字,自己也覺得心虛。偏偏自從唐末戰亂後,關中地區被兵燹所毀,十不存一;而以明朝目前的國力,想要恢復西安的榮光無疑癡人說夢;何況首都是北京,再著力建設西安,反而容易生出禍患,否則當年太祖也不至於建設鍾樓鎮壓王氣。
出於習慣,汪舜華本能地打算把烏魯木齊設為首府,隻是在地圖上看了半天,沒找到這個名字,這才想起來是建國後改的,之前還叫迪化。
想不起來也沒什麽,多聽下麵的意見。
程信推薦漢武帝屯田頒布罪己詔的輪台縣,現在是建元府的治所。
白圭反對,原因很簡單:「此地離邊境太遠,中間還隔著天山。南部地區可以守住,北部地區差不多等於拱手讓人了。」
他推薦伊犁河穀的伊犁:「漢昌省離中原太遠,運輸糧食,成本太高,最好能在當地墾荒,種植糧食。此地水草豐茂,可以遊牧,也可以屯墾,解決補給問題。」
程信堅決反對:「伊犁不適合做首府。雖然三麵環山,但偏偏北麵無山,因此難以防守。西域長期受到蒙古的控製,如今北方尚未完全平定,雙方還有勾連;如果讓治所遠離邊境,固然方便和內地聯繫;但真當敵人打過來,就完全沒有招架的地方了。」
白圭反對:「要想守住漢昌,最重要的就是補給。建元府距離邊境千裏之遙。如果不能把伊犁發展開墾出來,而要到建元府甚至嘉峪關以內運糧,勞師動眾,豈能持久?太後若想把漢昌作為西北門戶,就必須經營伊犁,把它作為門戶的門戶。」
程信反對:「我軍現在剛剛占領這裏,人心未安,語言又不通,會有前朝舊部餘孽煽動百姓作亂。把治所定在伊犁,一來離南疆實在太遠,一旦有風吹草動,難以及時處置;二來此地尚未開發,大量人口湧入,後勤如何補給?豈不是白白斷送?再說,此地北麵無山,難以據險防守;而韃子以騎兵見長,如此,豈是驅羊入虎口?」
他下了結論:「若是有朝一日朝廷掃清北方邊患,而且伊犁已經種植出糧食,自可將治所北移;否則於今仍以輪台縣為宜。」
兩個老頭誰也不服誰,又開始吵;群臣也各執一端。
商輅推薦了貞觀府下的小地:「此地在漢昌之中,北倚天山,南臨沙漠,北麵和東麵都是高山,中間有一條鐵門關峽穀,自來就是咽喉要道;把守住此處,則整個漢昌,可保無虞;而且此地也有河流,能夠種植糧食。」
他介紹:「此地是唐朝北庭都護府的治所,當時也叫輪台。」
兩個輪台,不知道兩位大帝泉下有知,會不會吵起來。
幸好漢朝的輪台在建元府,唐朝的輪台在貞觀府。
汪舜華這才想起來:好像這就是烏魯木齊的位置!
如今北方未平,如果把治所設在伊犁,萬一被連鍋端了,整個漢昌地區將群龍無首;設在輪台,北部地區就基本沒戲。
於是就這樣定下來,唐朝的輪台改名迪化,作為漢昌省的治所。
隻是考慮到漢昌地域廣大、局勢複雜,將哈密衛升格為都司,同時設伊犁都司,在和田、景雲設衛所。
三宣六慰一分為二,西部設仁壽省,這是太皇太後曾經居住的宮殿,管轄孟養、麓川、緬甸、底兀剌等地,當然這幾個土司已經消滅,舊名也不能再用,孟養改回雲遠府,這是永樂以前的舊名,作為首府,麓川改為定邊,緬甸改為仰光,底兀剌改為康安,下設縣75個。
東邊設永和省,管轄八百大甸宣慰司、寮國宣慰司、大古剌,名字改為永定、永保、康寧,下設縣30個。
南邊的暹羅國,改名為清寧省,這是汪舜華自己居住的宮殿。將首府從大城遷到湄南河三角洲,昭披耶河東岸的小城曼穀,並改名為「大成」,以示紀念孔子,教化眾生。有了這個名字,儒生們指責汪舜華窮兵黷武的聲音一下子低了不少,估計以後如果敢提放棄,儒生們自己就要掂量一下了。清寧省的麵積相當廣大,不僅包括後代的泰國大部分地區,還包括被暹羅滅亡的真臘國也就是柬埔寨。下設五個府:北方的承德府,東部的朝宗府,中部孔昭府,南部大成府,西南狹長地區為浩然府,共設縣60個。一看就知道是從四書五經中扒出來的,洋溢著帝國宣揚孔孟、教化萬方的決心。
而原來的印度,則成為大明的景泰省。德裏改為「景德」,仍為首府;下遊設泰康、康安、康德三個府,共設縣45個。德幹高原上的廣大地區,這時候其實連朝貢稱臣都沒有,但汪舜華單方麵宣布這裏已經是明朝的領土,將其劃歸景泰省;由於土司還沒有接受朝廷冊封,暫時不享受關稅豁免政策。
地圖開疆。
還講不講基本法了。
——朝臣還在反對,沐琮的奏疏大家都看過了,沒提這一茬;汪舜華一揮手:「就這樣定了,名正言順,先把名分定了什麽都好說了。」其實心裏有點猶豫,印度的人口太多,階級壁壘分明,文化根深蒂固,想要同化,並非易事;轉念一想,隻要尊重當地的風俗,高度自治,治理起來也不難;這麽個地方,將來就算割地賠款,也能多撐一段時間。
這些當然隻是根據前方呈上的地圖和原有行政設置提出的初步意見,具體的要等官員到任以後根據實際情況結合戶部進行國土勘測以後進一步調整。
當然,南方地區與漢昌省「三山夾兩盆」的坦蕩無垠不同,複雜的地形天然就為割據勢力提供了空間;雖然孟養等大土司被消滅了,但還殘存著大量的中小土司,他們所占據的土地人口甚至大大超過了朝廷直接控製的部分;再加上語言不通的天然短板,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朝廷還要藉助這些土司實現對當地的控製。
這些土司可以保留自己的軍隊,任命自己的屬官,在自己的轄區徵收賦稅,每年向朝廷朝貢一些,甚至沿用他們自己的律法——當然是不要做得太過分,真鬧到三司衙門,朝廷也不好意思裝瞎;當然,必須接受朝廷的冊封。
土司死後,除了嫡長子襲位,其他的子女都可以降等授官,當然管理的土地從你爹遺產裏劃。
改土歸流的任務一下子重了好幾倍,但好歹戰場從內邊區走向了外邊區,而且把「省」這個龍頭套了上去,以後再有誰想要放棄,就要考慮歷史上的名聲了。
各省都要設立都指揮使司,統領至少5萬軍隊,尤其漢昌省麵臨的邊境壓力巨大,人員配備不應少於10萬;此外,設南洋巡檢司,給編1萬,駐守舊港,當然這地方還在滿刺加國控製下,但也不遠了,汪太後已經下旨李定持續進兵,不僅要拿下整個象鼻子,還要控製馬六甲海峽兩岸,確保航路暢通無阻。人員朝廷隻能出一小部分,剩下的得去當地招錄,反正那邊漁民有的是;航海伯張能進侯爵,移鎮南洋。
不用說,景泰、清寧、仁壽三個省的名字都是出自汪舜華,別人不敢提,至少不敢這麽說。
要以這樣的方式提醒和告誡君臣:南方不可以放棄。
小劇場:
(一)
景帝:我大明威武!舜華幹得好!
隱帝:窮兵黷武!好大喜功!勞民傷財!嗚呼~
景帝:景泰省?我就知道舜華是念著我的!嗚~
隱帝:人家都把你踹到蠻夷之地了,你還樂嗬呢!
景帝:屁!要不你也讓人用你的年號來命名行省?
隱帝:什麽行省,那是宣省,還不就是土司製土民,換個名目而已。
太宗:住嘴,打贏了就好。
隱帝:╭(╯^╰)╮
仁宗:南方各國,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汪氏違背太祖祖訓,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恐非吉兆。
太宗:不爭氣的東西,眼皮子這麽淺嗎?
仁宗:o(╯□╰)o
宣宗:爺爺,我是怕打贏了,汪氏更得意了;還政更加遙遙無期了。
太宗:e=(′o`*)))唉
隱帝:還還政呢?她不把朱家天下改成汪家天下就好了。
太祖:聽說汪氏把西北南方都囊括進版圖?這是多大的地方,她不怕撐死?
隱帝:她胃口可好著呢。
太宗:西域就不說了,都是漢唐舊地;南方除了景泰省,其他都不出三宣六慰的範圍,隻不過強行給扣了個「省」的名分。
景帝:祖宗,汪氏這也是為朝廷著想,聽說南方各國盛產糧食,納入版圖,以後…就不愁糧食了。
太祖:聽說?你聽誰說的?你確定那些糧食不是從海南運過去的?就算真的產糧食,限山隔海,怎麽運過去?——老四,違背祖製輕啟戰端,就是從你這裏開始的!你幹的好事!朕的15個不征之國,還剩幾個?
隱帝:朝鮮國成朝鮮省了,大琉球成琉球府了,小琉球成台灣府了,真臘國、暹羅國、占城國都沒了。
太祖:15個,少了6個,這就是在尊崇朕?分明是拿著朕的話當耳旁風!
景帝:其實有些不是汪氏滅的,比如真臘國,是暹羅滅的;占城,安南滅的。
隱帝:安南國、白花國、西洋國、湓亨國、蘇門答剌、三弗齊國、渤泥國、爪窪國、日本國還在,估計也快了——臣隻怕他們還在,大明先沒了。
景帝:你胡說!沒有這一天!
隱帝:有沒有這一天,你馬上知道!
(二)
野豬:什麽?用我的年號給西域的新府冠名,讓我去給老朱家守邊?誰的主意?問過我的意思嗎?多大的臉?
李二:就是,一個小媳婦,居然想驅使我們?——貞觀府在哪裏?
景帝:(`?w?′)在這。
李二:我瞧瞧,不錯,好,位置好,地盤也大。
景帝:可不,哈密、吐魯番,都是好地方,聽說這個伊犁也有大片良田,將來一定是物阜民豐的塞外江南。
李二:啊哈哈,你這媳婦有孝心。
重八:我朱家的媳婦,怎麽會對你姓李的有孝心?
李二:老朱還生氣了,哈哈,我是說你這玄孫媳婦有眼光,知道咱天可汗的赫赫威名,能鎮住這幫孫子!
景帝:以後貞觀府就勞您費心了^_^
李二:放心放心!
野豬:你可聽他吹吧,再怎麽能耐,還不是困在這裏?他要真能幹涉人間的事,哪用幫你家,當年拍死他那不省心的兒子媳婦和惹事的曾孫不比什麽強?還是指望你媳婦好好用人,好好經營,比什麽都強。
景帝:???
李二:建元府也不錯啊,北靠天山,南倚崑崙,東鄰陝西、青海,西連和田,堪稱西域門戶。
景帝:是了是了,將來南來北往的商賈都要打這裏經過,給您老人家的祠廟上柱香。
野豬:嗯,聽上去不錯,我看看,不錯,地方不小啊,治所在輪台?不能換個地方嗎?
李二:要不給我吧?我也有個輪台,如今改名叫迪化了。我瞅著你的輪台離我的地方近,我就幫你一起管了。(#^.^#)
野豬:(ノ`Д)ノ
李二:╮(╯▽╰)╭
朱重八:o(╯□╰)o
朱老四:(⊙o⊙)…
景帝:(/▽╲)
祖龍:瞧你們那點出息,土地公城隍廟都搶著當——為什麽沒有大秦!
漢昌省
南方三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