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話要說,但現實也是要麵對的。朝廷確實在軍事上取得了勝利,但很重要的原因是沒有侵害到土司的根本利益,人家沒有使出全力而已,畢竟天高皇帝遠,誰當皇帝不是當?當地給土司出主意的很多是在國內沒有前途的讀書人,沐琮到處宣傳要在當地開科舉、給名額,所以勸說主公不要阻攔——反正以前也向明朝稱臣,對明朝稱臣總比向麓川等土皇帝稱臣好。遠的叫聲爹就可以要好處,眼前的反而想向你要一筆;目前朝廷的兵力想要駐守各處太難,即便從當地徵兵補充兵源,在軍屯之外,也隻能守住重要城市和關隘。
農村包圍城市也好,群眾路線也罷,都是要有群眾基礎的;語言關過不了,什麽也談不上。
因此即便是設省,內地省和邊區省也是大不相同的。
商輅提出來了,汪舜華也意識到,如今在這些地區,朝廷的力量還是太微薄了,土司們真的要發狠,官軍那點人馬,也就是人家嘴裏的菜。
這種情況下,分封是最好的選擇;但朝廷現在不敢分封,分封出去恐怕就放飛了。
那就隻有以夷製夷、分而治之了。朝廷占據要緊之地,其他力不能逮的地方,讓土司治理,封給他們官職,宣慰使、宣撫使、經略使、按撫使、招撫使、招討使、置製使等等,按撫使以上還可設副職,互不統屬,隻對朝廷負責,允許世襲,鼓勵分家;甚至在分封的時候做點手腳,讓他們互相拚殺,大英帝國攪屎的本事,明朝的士大夫們也會,否則地圖上那些犬牙交錯怎麽畫出來的?條件成熟的時候,逐步推行改土歸流。
當然,名頭也要有所區別。
內地是「承宣布政使司」,這些地方隻能稱「宣政使司」,宣揚政教,能不能聽,看人品。
內地是「提刑按察使司」,這些地方隻能稱「提點刑獄使司」,提點而已,不受點化,那也隻能沉淪苦海。
內地是「都指揮使司」,這些地方隻能稱「軍指揮使司」。
商輅說的懇切:「如果內地和邊疆同名,隻怕損害了內地三司衙門的權威。」
當然,言下之意,這些地方和內地仍然是不同的,如果將來放棄,也不用有太大的心理負擔。
汪舜華閉了眼睛,算是認了,形勢比人強,一口氣吞下去,不撐死算是幸事,餘下的,慢慢來吧。
氣氛很是尷尬,眾人都心事重重的,戶部和兵部準備省府縣和衛所的設置,各省府縣的名字向民間徵集,應徵者寫明擬命名的來歷含義,由禮部會同翰林院初選,最後由太後皇帝決定,選中了重獎;吏部準備官員名單——今年是會試之年,有新進士可供安排,但幾乎兩倍域原有疆域的領土,即便是地廣人稀事少,還要保留相當數量的土司,所需官員總數也是個天文數字。那就必須加大從國子監和各地學校的銓選力度,還要從內地調集官員前往任職,這還是縣一級的;上麵一級的府還牽涉到升遷,更要費心;省級大員更不用說,三司衙門都是大員。現在中央和省級部門相當多的衙門沒有副官,都是主要負責人一肩挑,中層領導也缺,以後還會更嚴重。
這還隻是地方負責人,銀行之類的可以先放一放,學校要有,驛傳也要有,實在不行可以引進民間資本,先包給他們,不過投入大產出小,估計沒多少人願意,那就隻有先放放;此外,言官隊伍缺口更是嚴重——這些年來缺官,這個隊伍比較龐大,所以經常從這裏走人;而且汪太後高度重視廉政建設,所以相當多的言官必須在各地巡按,留在北京的老弱病殘隻能充當門麵,否則汪舜華能至今掌權——早被罵死了!
不僅如此,真要把這些地方納進來,即便不能馬上大規模開發,也要確保必須守住,一是駐軍。除了現有的軍隊外,還要從內地調軍,考慮到都是南方地區,盡量從兩廣雲貴海南等省調集,但這顯然不夠,還要從民間大量徵召適齡青年。隻是軍人的地位和待遇雖然已經有了提高,但這些年經濟快速發展,農民的日子也好過多了,肯背井離鄉到蠻夷之地當兵的,估計不多。
比駐軍更重要的是移民。現在天下人口已經破億,移民是有底數的。
但是經過商量,汪舜華決定,不強製進行移民,這樣朝廷對南方的控製力會慢一些,但是天下會太平很多。
強支弱幹,中心空虛,取禍之道。
不強製移民,並不意味著朝廷不想辦法努力實邊。
好在,過去的十多年,朝廷已經積累了不少經驗,現在海南、台灣、遼東等地都有了較快的發展。
當然,這一次麵臨的困難更大:地域實在太廣,而且氣候和中原地區差異很大,冷的冷死,熱的熱死。
更要命的是,朝廷手裏能用的牌不多:支援遼東海南的,有三大群體:犯罪分子,尤其是宗室和讀書人,前年大赦,很多人選擇回到內地,也有一部分老弱病殘或者已經在那邊成家立業的選擇了留下;想要去那邊發展的,包括各地的學渣和想要成為平民的奴隸。此外就是商人,為了逃稅,又為了避免在港口附近收糧被抓現行,於是海南台灣成了最好的選擇。他們僱傭內地無地的流民耕種,並教育和培養了一部分當地人。
而現在,削藩已經完成,沒有太多的宗室往那邊指使;廢除賤籍也已經完成,想要賤民們自告奮勇的去開發祖國的邊疆,不現實。
但也不是完全沒有辦法:西北地區本來環境承載力就弱,還真不敢大量移民,否則養不起;因此,除了派遣駐軍過去開發,主要的還是在當地進行教化,讓其重新回歸儒家確切的說是中華文化圈。
而南方地區,尤其是印度和暹羅,是天然的大糧倉,可以養活大量的人口。除了駐軍前往墾荒,也可以招募大量移民過去;取消關稅以後,商人到那裏運糧的積極性無疑會大幅下降,沒關係,皇家和戶部的運輸公司自己來運,大不了運費多給一些,50%,畢竟那邊糧食收購價就很低。從即日起,在南方各地也設立預備倉。當地施行敞開收購,你們除了納糧,有多少糧食,朝廷就收購多少。
不僅汪舜華忙的昏天黑地,各部門也吵成一鍋粥,甚至酒坊茶樓也熱鬧起來了——或者恭維太後英明、三軍威武,或者商量著名字,有的甚至開起賭局來。
二月上旬,楊守陳、夏時正主持會試。
二百人的進士對吏部來說,真的不夠,遠遠不夠。
三月初一,舉行殿試,這在以後成為慣例。因為隨後還有吏部銓選,落榜的和所有的太學生都要參加,朝廷需要時間。
皇帝偶染風寒,沒有參加,汪太後照例主持了這次考試。因為考生太多,因此閱卷官也很多,除了內閣,六部、詹事府、督察院、翰林院等部門的主要領導和侍郎等副職共24人,也參與閱卷,汪舜華還下旨多給了一天閱卷時間,確保閱卷的質量。這在以後成為定製,當然隨著考生的增多,閱卷時間延長為三天。
發榜後,京城再一次轟動了:今年的狀元王鏊,是連中三元!
沒錯,這回的狀元是二十六歲的王鏊。他字濟之,號守溪,世稱震澤先生,八歲能讀經史,十二歲作詩,十六歲國子監諸生即傳誦其文,後人稱為「八股文第一大家」,王守仁稱為「完人」;唐寅稱其「海內文章第一,山中宰相無雙。」這回倪謙仕途得意,就搶到了這麽個好女婿。
歷史上,王鏊是成化十年鄉試解元、會試會元,殿試也是第一,但商輅不願與人同享三元的榮耀,於是發榜時改作了第三;但這回因為前麵有個吳寬,旁邊鄒幹、李秉、章綸、楊守陳等人再三誇讚王鏊,嶽父又是倪謙,於是商輅很識相的沒有多說,王鏊也就成了第四個連中三元的人;二十七歲的謝遷奪得榜眼,40歲的劉戩則摘取了探花。
謝遷字於喬,號木齋,歷史上「弘治三賢相」之一。儀觀俊偉,秉節直亮;見事明敏,善持論。時人為之語曰:「李公謀,劉公斷,謝公尤侃侃。」
劉戩字景元,號晉軒,江西安福縣人,名氣不大,為官不錯。
這一屆的進士中,有個和故禮部尚書葉盛同名的,不過同名不同命,沒有什麽名氣;但馬中錫就大大的有名。他不僅是《中山狼》的作者,而且很有官聲。劉六、劉七領導農民起義,都因為敬重他的為人,沒有侵害他的家鄉,卻反而遭人陷害,械送京師,未等到審決即病死獄中。
不過這次不同。汪舜華是知道馬中錫的——《中山狼》太有名了,也知道這是個忠臣孝子,於是把他外放到印度任職。
朝鮮行省早在三年前組織參加了科考,成績還不錯,生六臣不肯出仕明朝,朝鮮王族的生死他們也不關心,畢竟近支都殺的差不多了,要想掀翻明朝,那也是需要勇氣的;但麵對朝廷重金聘請編修《朝鮮史》,也沒法拒絕,收拾行囊,帶著徒子徒孫來到北京。
汪舜華親自召見了他們,詢問他們這些年來的情況,表彰了他們的節義,一麵剖心:「朝廷出兵朝鮮,並非貪圖土地,背信棄義,而確實是大義所在,義不容辭。」
她的語氣有點淒涼:「先帝去得早,我們孤兒寡母的,全靠一殿忠臣扶持,才到了今日。實在不敢相信世上竟會有這樣不忠不孝的事情發生。朝鮮既然尊我為宗主國,我就不可能對這樣的事不聞不問;如今朝鮮王室無人,朝鮮百萬生靈無所依歸,我也不可能置之不理。」
姿態放得很低,生六臣忍不住哭出聲來。
尤其汪舜華答應把原來龍曲書苑改建朝鮮圖書館,遺老遺少們終於俯首謝恩,接受了明朝的官職。
三年後,有七位朝鮮士子考取了進士,被分派到各地任職。
琉球府是第一次參加中央科考,府和省不能相比,尤其琉球府原居海外,教育相當落後;好在此前琉球王國派出了幾批留學生,明朝也特別允許已經入仕的繼續參加中央的考試,總算沒有掛零。士子楊太鶴通過了浙江省的鄉試,並順利通過會試、殿試,考取了進士。他本來是琉球的官派留學生,在南京多年,才學很好。
誰都知道,這一個名額,是朝廷特意給琉球的。
隻是沒想到,會試剛剛發榜,就有士子舉報:「楊太鶴是尚圓的私生子,怎麽能做進士?」
一時輿論大嘩。
汪舜華馬上命禮部查證。萬裏迢迢跑到琉球尋找當事人是來不及了,隻能審問舉報人。
舉報楊太鶴的肯定不是本土士子,是琉球人李太珍。琉球教育資源相當有限,能夠讀書的都是高官顯爵之後。李太珍祖上原來是船工,洪武年間去了琉球,也就是三十六姓之一。這些人的後代很多出任王府要職。李太珍的父親李正德就曾經跟著尚德辦事,尚德對尚圓不滿,到處挖他的黑材料。很快就找到了,尚圓當年還在鄉間的時候,因為相貌英俊和祝女也就是女祭司真加登金私通。
琉球崇拜龍宮和禦嶽,也就是琉球神道。祝女多為世襲製,由各地方實力強大的按司的姐妹妻女出任,稱作「祝女殿內」。
真加登金懷孕後,事情敗露,尚圓一家被趕出故鄉;這個孩子被舅舅大灣按司撫養長大。他生的聰明,擅長大木作,被推薦到琉球王府任職。當時尚圓已經得寵,知道是自己的兒子,很關照他,把他派往明朝留學。
尚圓被趕出了朝廷,尚德剛愎自用,群臣噤若寒蟬,李正德無奈辭官避世,倒撿回了條命。
如今真相大白,汪舜華到底一笑:「當年舜以治水九年無功誅殺鯀,但並沒有株連其子,這才有了大禹治水的功績;諸葛亮也沒有因為李嚴犯罪遷怒其子李豐;太宗皇帝愛胡元澄之才,不顧他是胡季犛的兒子重加任用,這才有了神機營,有了今天的火器。我才業不及前人,又怎能不效仿前人尊賢愛士之風?」
新進士們禁苑賞花之後,邊境的事情也就定下來。
農村包圍城市也好,群眾路線也罷,都是要有群眾基礎的;語言關過不了,什麽也談不上。
因此即便是設省,內地省和邊區省也是大不相同的。
商輅提出來了,汪舜華也意識到,如今在這些地區,朝廷的力量還是太微薄了,土司們真的要發狠,官軍那點人馬,也就是人家嘴裏的菜。
這種情況下,分封是最好的選擇;但朝廷現在不敢分封,分封出去恐怕就放飛了。
那就隻有以夷製夷、分而治之了。朝廷占據要緊之地,其他力不能逮的地方,讓土司治理,封給他們官職,宣慰使、宣撫使、經略使、按撫使、招撫使、招討使、置製使等等,按撫使以上還可設副職,互不統屬,隻對朝廷負責,允許世襲,鼓勵分家;甚至在分封的時候做點手腳,讓他們互相拚殺,大英帝國攪屎的本事,明朝的士大夫們也會,否則地圖上那些犬牙交錯怎麽畫出來的?條件成熟的時候,逐步推行改土歸流。
當然,名頭也要有所區別。
內地是「承宣布政使司」,這些地方隻能稱「宣政使司」,宣揚政教,能不能聽,看人品。
內地是「提刑按察使司」,這些地方隻能稱「提點刑獄使司」,提點而已,不受點化,那也隻能沉淪苦海。
內地是「都指揮使司」,這些地方隻能稱「軍指揮使司」。
商輅說的懇切:「如果內地和邊疆同名,隻怕損害了內地三司衙門的權威。」
當然,言下之意,這些地方和內地仍然是不同的,如果將來放棄,也不用有太大的心理負擔。
汪舜華閉了眼睛,算是認了,形勢比人強,一口氣吞下去,不撐死算是幸事,餘下的,慢慢來吧。
氣氛很是尷尬,眾人都心事重重的,戶部和兵部準備省府縣和衛所的設置,各省府縣的名字向民間徵集,應徵者寫明擬命名的來歷含義,由禮部會同翰林院初選,最後由太後皇帝決定,選中了重獎;吏部準備官員名單——今年是會試之年,有新進士可供安排,但幾乎兩倍域原有疆域的領土,即便是地廣人稀事少,還要保留相當數量的土司,所需官員總數也是個天文數字。那就必須加大從國子監和各地學校的銓選力度,還要從內地調集官員前往任職,這還是縣一級的;上麵一級的府還牽涉到升遷,更要費心;省級大員更不用說,三司衙門都是大員。現在中央和省級部門相當多的衙門沒有副官,都是主要負責人一肩挑,中層領導也缺,以後還會更嚴重。
這還隻是地方負責人,銀行之類的可以先放一放,學校要有,驛傳也要有,實在不行可以引進民間資本,先包給他們,不過投入大產出小,估計沒多少人願意,那就隻有先放放;此外,言官隊伍缺口更是嚴重——這些年來缺官,這個隊伍比較龐大,所以經常從這裏走人;而且汪太後高度重視廉政建設,所以相當多的言官必須在各地巡按,留在北京的老弱病殘隻能充當門麵,否則汪舜華能至今掌權——早被罵死了!
不僅如此,真要把這些地方納進來,即便不能馬上大規模開發,也要確保必須守住,一是駐軍。除了現有的軍隊外,還要從內地調軍,考慮到都是南方地區,盡量從兩廣雲貴海南等省調集,但這顯然不夠,還要從民間大量徵召適齡青年。隻是軍人的地位和待遇雖然已經有了提高,但這些年經濟快速發展,農民的日子也好過多了,肯背井離鄉到蠻夷之地當兵的,估計不多。
比駐軍更重要的是移民。現在天下人口已經破億,移民是有底數的。
但是經過商量,汪舜華決定,不強製進行移民,這樣朝廷對南方的控製力會慢一些,但是天下會太平很多。
強支弱幹,中心空虛,取禍之道。
不強製移民,並不意味著朝廷不想辦法努力實邊。
好在,過去的十多年,朝廷已經積累了不少經驗,現在海南、台灣、遼東等地都有了較快的發展。
當然,這一次麵臨的困難更大:地域實在太廣,而且氣候和中原地區差異很大,冷的冷死,熱的熱死。
更要命的是,朝廷手裏能用的牌不多:支援遼東海南的,有三大群體:犯罪分子,尤其是宗室和讀書人,前年大赦,很多人選擇回到內地,也有一部分老弱病殘或者已經在那邊成家立業的選擇了留下;想要去那邊發展的,包括各地的學渣和想要成為平民的奴隸。此外就是商人,為了逃稅,又為了避免在港口附近收糧被抓現行,於是海南台灣成了最好的選擇。他們僱傭內地無地的流民耕種,並教育和培養了一部分當地人。
而現在,削藩已經完成,沒有太多的宗室往那邊指使;廢除賤籍也已經完成,想要賤民們自告奮勇的去開發祖國的邊疆,不現實。
但也不是完全沒有辦法:西北地區本來環境承載力就弱,還真不敢大量移民,否則養不起;因此,除了派遣駐軍過去開發,主要的還是在當地進行教化,讓其重新回歸儒家確切的說是中華文化圈。
而南方地區,尤其是印度和暹羅,是天然的大糧倉,可以養活大量的人口。除了駐軍前往墾荒,也可以招募大量移民過去;取消關稅以後,商人到那裏運糧的積極性無疑會大幅下降,沒關係,皇家和戶部的運輸公司自己來運,大不了運費多給一些,50%,畢竟那邊糧食收購價就很低。從即日起,在南方各地也設立預備倉。當地施行敞開收購,你們除了納糧,有多少糧食,朝廷就收購多少。
不僅汪舜華忙的昏天黑地,各部門也吵成一鍋粥,甚至酒坊茶樓也熱鬧起來了——或者恭維太後英明、三軍威武,或者商量著名字,有的甚至開起賭局來。
二月上旬,楊守陳、夏時正主持會試。
二百人的進士對吏部來說,真的不夠,遠遠不夠。
三月初一,舉行殿試,這在以後成為慣例。因為隨後還有吏部銓選,落榜的和所有的太學生都要參加,朝廷需要時間。
皇帝偶染風寒,沒有參加,汪太後照例主持了這次考試。因為考生太多,因此閱卷官也很多,除了內閣,六部、詹事府、督察院、翰林院等部門的主要領導和侍郎等副職共24人,也參與閱卷,汪舜華還下旨多給了一天閱卷時間,確保閱卷的質量。這在以後成為定製,當然隨著考生的增多,閱卷時間延長為三天。
發榜後,京城再一次轟動了:今年的狀元王鏊,是連中三元!
沒錯,這回的狀元是二十六歲的王鏊。他字濟之,號守溪,世稱震澤先生,八歲能讀經史,十二歲作詩,十六歲國子監諸生即傳誦其文,後人稱為「八股文第一大家」,王守仁稱為「完人」;唐寅稱其「海內文章第一,山中宰相無雙。」這回倪謙仕途得意,就搶到了這麽個好女婿。
歷史上,王鏊是成化十年鄉試解元、會試會元,殿試也是第一,但商輅不願與人同享三元的榮耀,於是發榜時改作了第三;但這回因為前麵有個吳寬,旁邊鄒幹、李秉、章綸、楊守陳等人再三誇讚王鏊,嶽父又是倪謙,於是商輅很識相的沒有多說,王鏊也就成了第四個連中三元的人;二十七歲的謝遷奪得榜眼,40歲的劉戩則摘取了探花。
謝遷字於喬,號木齋,歷史上「弘治三賢相」之一。儀觀俊偉,秉節直亮;見事明敏,善持論。時人為之語曰:「李公謀,劉公斷,謝公尤侃侃。」
劉戩字景元,號晉軒,江西安福縣人,名氣不大,為官不錯。
這一屆的進士中,有個和故禮部尚書葉盛同名的,不過同名不同命,沒有什麽名氣;但馬中錫就大大的有名。他不僅是《中山狼》的作者,而且很有官聲。劉六、劉七領導農民起義,都因為敬重他的為人,沒有侵害他的家鄉,卻反而遭人陷害,械送京師,未等到審決即病死獄中。
不過這次不同。汪舜華是知道馬中錫的——《中山狼》太有名了,也知道這是個忠臣孝子,於是把他外放到印度任職。
朝鮮行省早在三年前組織參加了科考,成績還不錯,生六臣不肯出仕明朝,朝鮮王族的生死他們也不關心,畢竟近支都殺的差不多了,要想掀翻明朝,那也是需要勇氣的;但麵對朝廷重金聘請編修《朝鮮史》,也沒法拒絕,收拾行囊,帶著徒子徒孫來到北京。
汪舜華親自召見了他們,詢問他們這些年來的情況,表彰了他們的節義,一麵剖心:「朝廷出兵朝鮮,並非貪圖土地,背信棄義,而確實是大義所在,義不容辭。」
她的語氣有點淒涼:「先帝去得早,我們孤兒寡母的,全靠一殿忠臣扶持,才到了今日。實在不敢相信世上竟會有這樣不忠不孝的事情發生。朝鮮既然尊我為宗主國,我就不可能對這樣的事不聞不問;如今朝鮮王室無人,朝鮮百萬生靈無所依歸,我也不可能置之不理。」
姿態放得很低,生六臣忍不住哭出聲來。
尤其汪舜華答應把原來龍曲書苑改建朝鮮圖書館,遺老遺少們終於俯首謝恩,接受了明朝的官職。
三年後,有七位朝鮮士子考取了進士,被分派到各地任職。
琉球府是第一次參加中央科考,府和省不能相比,尤其琉球府原居海外,教育相當落後;好在此前琉球王國派出了幾批留學生,明朝也特別允許已經入仕的繼續參加中央的考試,總算沒有掛零。士子楊太鶴通過了浙江省的鄉試,並順利通過會試、殿試,考取了進士。他本來是琉球的官派留學生,在南京多年,才學很好。
誰都知道,這一個名額,是朝廷特意給琉球的。
隻是沒想到,會試剛剛發榜,就有士子舉報:「楊太鶴是尚圓的私生子,怎麽能做進士?」
一時輿論大嘩。
汪舜華馬上命禮部查證。萬裏迢迢跑到琉球尋找當事人是來不及了,隻能審問舉報人。
舉報楊太鶴的肯定不是本土士子,是琉球人李太珍。琉球教育資源相當有限,能夠讀書的都是高官顯爵之後。李太珍祖上原來是船工,洪武年間去了琉球,也就是三十六姓之一。這些人的後代很多出任王府要職。李太珍的父親李正德就曾經跟著尚德辦事,尚德對尚圓不滿,到處挖他的黑材料。很快就找到了,尚圓當年還在鄉間的時候,因為相貌英俊和祝女也就是女祭司真加登金私通。
琉球崇拜龍宮和禦嶽,也就是琉球神道。祝女多為世襲製,由各地方實力強大的按司的姐妹妻女出任,稱作「祝女殿內」。
真加登金懷孕後,事情敗露,尚圓一家被趕出故鄉;這個孩子被舅舅大灣按司撫養長大。他生的聰明,擅長大木作,被推薦到琉球王府任職。當時尚圓已經得寵,知道是自己的兒子,很關照他,把他派往明朝留學。
尚圓被趕出了朝廷,尚德剛愎自用,群臣噤若寒蟬,李正德無奈辭官避世,倒撿回了條命。
如今真相大白,汪舜華到底一笑:「當年舜以治水九年無功誅殺鯀,但並沒有株連其子,這才有了大禹治水的功績;諸葛亮也沒有因為李嚴犯罪遷怒其子李豐;太宗皇帝愛胡元澄之才,不顧他是胡季犛的兒子重加任用,這才有了神機營,有了今天的火器。我才業不及前人,又怎能不效仿前人尊賢愛士之風?」
新進士們禁苑賞花之後,邊境的事情也就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