寮國戰事還算順利,暹羅國就真的費了些手腳。


    不是因為因暹羅的國力,而是因為這裏的氣候。


    暹羅就是古代泰國。1377年,明太祖朱元璋冊封阿瑜陀耶國王為暹羅國王,於是「暹羅」這一名稱正式固定下來。


    阿瑜陀耶國王的祖上就是素可泰王朝開國之君蘭甘亨大帝,泰國之父。他最大的貢獻,是將高棉文改創為泰國文字。


    素可泰王朝建立後,國泰民安,勢力開始向湄南河盆地流域擴展。十四世紀初,已經影響到整個馬來半島和寮國一帶。


    蘭甘亨去世後,強盛的王朝日漸衰退。此時,東部的泰族勢力日益壯大,並很快蔓延到中部地區。1347年,太守的女婿拉瑪鐵菩提,結集兵力,在湄南河和巴塞河的匯合處建立了一座新城,取名阿育他亞,並立號為王,這是大城王朝的開始。


    拉瑪鐵菩提稱王後,以精明思想和治國才能為大城王朝的基業奠定了基礎。歷史上大城王朝維持了四百多年,經歷33位君王。


    雖然與暹羅來往還算多,但明朝對暹羅的了解顯然遠遠不夠。此前汪舜華詢問群臣,大家翻出了當年鄭和下西洋時期的檔案,得出的結論是:「國周千裏,外山崎嶇,內地潮濕。土瘠少堪耕種,氣候不正,或寒或熱。」


    汪舜華一看地圖,以為自己聽錯了,那他媽是個天然的大糧倉好嗎?不僅產量高,而且品質還好,可以直接用來換高鐵的硬通貨!


    以前不了解不要緊,有汪舜華這個穿越貨,就算暹羅使者語多保留,也禁不住她的盤問;當然,朝臣們對此隻是覺得太後少見多怪而已。直到幾年後,商人們帶回了大量的糧食,大家才朦朧感覺暹羅,應該是個不錯的地方。


    汪舜華對東南亞各國的了解其實有限,好在這些年交流的增多,使者和商人們帶回了不少有用的信息。


    暹羅地處熱帶,地形多變。北部是山區叢林,中部平原有廣闊稻田,東北部高原是半幹旱農田,南部半島則是熱帶島嶼和漫長的海岸線。


    按照李定的計劃,是先搞定暹羅,然後在順江而下,搞定寮國。畢竟暹羅國力強大,是主要敵人。


    然而在清萊登陸以後,李定迅速改變了作戰計劃。


    清萊是暹羅北方重鎮,坐落於寇克河與叄座小山丘的天然屏障之間,曾經是朗那王國和蘭納泰王國的首都。舉世聞名的金三角就是在附近山區。


    暹羅地處熱帶,這裏沒有四季,隻有兩季,雨季和旱季。每年公曆3月以後就進入熱季,尤其5月下旬酷熱,6月到9月為雨季,雨水極為豐沛。


    清萊雖然是重鎮,然而城防在官軍眼裏顯然沒有任何難度。隻用了不到大半天,即便攻陷。


    然而官軍準備整裝出發的時候,發現瓢潑大雨似乎沒有止境。泥濘的土地寸步難行。


    李定很清楚,勞師遠征,兵貴神速。如果把軍隊陷在這灘爛泥裏,那麽不僅延誤戰機,甚至後勤也很難供給;而且中原士兵,很難適應這裏的氣候。


    齊良玉和軍醫提醒他,如果這樣下去,將士們可能染上傷寒、瘧疾、痢疾、霍亂、流感等疾病。


    那麽結果將是不戰自敗。


    因此,李定果斷調整戰術,先拿下寮國。


    如今平定了寮國,李定兵分兩路,一路由齊良玉率領,繼續順流南下,攻占柬埔寨;這裏也是太祖的為十五個不征之國之一,這些年來王相當頻繁,可惜老黃曆在汪太後這裏不好使。


    一路由李定率領,一路順湄公河南下,進入占城,而後調頭西去,直奔大城。


    在這裏,明朝軍隊遭遇了空前抵抗。


    此時的暹羅正處於大城王朝時期。這個建國已經120年的國家,經過幾代君主的開疆拓土,已經基本占據了後代泰國的領土;而都城阿瑜陀耶,也被華人稱為「大城」,意為「堅不可摧的城市」,城防相當堅固。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大城國之所以難以對付,還在於他的一項製度。


    歷史上,大成王朝持續了417年,傳32王,至厄迦陀滅亡。


    這其中最傑出的一位國王,第九代國王,波隆摩特萊洛迦納,也稱作特萊洛,意識到一個人的土地多少關係到財富和地位,也是衝突的根源,於是將個人的土地擁有量合理化,並使每個人都有可能受到王室的賞賜而得到更多的土地。


    每個領地首領都有編號,與其土地擁有量相對應,連婦女也沒有被排除在外。


    土地等級製度解決了紛爭。獎罰都和土地等級密切相關,這個製度滲透於生活的方方麵麵。


    很不幸的是,大成王朝如今在位的正是特萊洛。


    這些年來,他厲行改革,加強中央集權,建立設有內務、京畿、宮廷、農業和財政五部的中央政府,掌管民政;另建立由軍務總長領導的軍事機構,掌管軍政;實行等級授製,規定各階層地位,按等級授以田畝;頒布宮廷法,規定貴族品級、義務和賞罰。對外與清邁長期戰爭,並曾派遣軍隊遠征馬六甲王國。


    毫無疑問,特萊洛是這個時代的英雄;碰到這樣的英雄,對於明朝未必是幸事。


    幸運的是,明朝的主將李定也絕非等閑之輩。


    他在中央軍校進修的時候,就聽到說書人繪聲繪色的介紹那裏有多少珍奇異寶;尤其汪太後談及南洋的富庶,朝廷大量從南洋進口糧食,而其中絕大多數,來自於暹羅。


    他當時就有一種奇妙的感覺,這片肥沃的土地,朝廷垂涎已久。


    特萊洛所做的這些,在中國歷史上其實並不少見;而鮮明的階級分野,在滿足上層貴族利益的同時,很難說下層百姓就真的發自內心的擁戴。


    事實上,在確保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時,阿瑜陀耶人生活在嚴格的等級製度之下,每個人根據自己的等級都被設定了一個價格。一個奴隸價值五個單位,自由人大約25個單位,王位繼承人則有10萬單位,國王可能價值1000億甚至更多。


    當然,這時代是不講究「以人為本」的,能夠以民為本就說得上明君聖主了。特萊洛國王大力改革以後,極大加強了王權;乘著明朝改革開放的東風,暹羅經濟繁榮。


    知道暹羅國力強盛,而且精通水戰,李定不敢輕舉妄動。


    特萊洛王同樣沒有閑著,他已經知道明朝先後平定緬甸、寮國的消息。作為雄主,他沒有坐以待斃,而是調集精銳軍隊應戰。


    然而,他萬萬沒有想到,戰爭的炮火從自己身後傳來。


    明朝已經攻占了寮國,可以沿著蒙河逆流而上。此前,特萊洛王也是這樣估計的,畢竟明朝多是中原士兵,不諳水戰,在河裏劃船總比在大洋裏劃船好一些。何況現在中南半島已經進入旱季,蒙河水勢平穩,逆流而上,難度也不算大。


    偏偏李定不走尋常路,他不顧南方戰事正緊,直接從南海進兵,直取阿瑜陀耶。


    原因很簡單:那一大片平原地區看著富庶,但也可能是一片泥淖,拖住官軍進兵的腳步,一旦暹羅主力前來,那麽勢必無法抵擋。


    他想到了當年的李靖,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好在此次出征的官軍在昆明時進行過水上操練,否則進軍寮國沒那麽順利。


    現在,不顧天上的暴風驟雨,李定喝令進軍。


    按照明朝商人的指引,官軍在十天以後來到了暹羅灣北部,在那裏登陸,很快攻陷曼穀;沿昭披那河也就是湄南河一路長驅直入,直接包圍了大城。


    此時暹羅主力正跟著特萊洛王東去,準備在蒙河迎戰明朝,萬萬沒想到敵人從背後殺出來。


    明朝軍力有限,沒有實施圍城,而是直接用大炮轟開城牆,攻占大城;留守監國的太子波隆摩羅闍帶領親眷重臣突出重圍,倉皇東奔。


    直到此時,明朝官軍真正見識了阿瑜陀耶城的美麗和富庶。城中有一條橫跨南北的運河,使得上遊的水能夠灌溉全城。城中有華麗皇宮和神廟。


    李定沒有被眼前的繁榮迷惑了雙眼,他告誡部下:「現在孤軍深入,破釜沉舟,要麽占領這裏,要麽死在這裏。」


    得知大城陷落,特萊洛王大為震怒,立刻帥軍班師,前來教訓這個膽大包天的來犯者。


    不僅是特萊洛王,暹羅土地上還有很多忠臣義士,目睹土地淪陷,自發組織起來起來抗擊的。


    一時間,大城外圍硝煙密布。


    當然,李定也並不是孤立無助的。當年鄭和下西洋,有不少人留在了暹羅;這十多年來,無數中國商人紛紛來到南洋,經營製糖業和糧食貿易,否則他一個北方人,怎麽可能在茫茫大洋中就摸到曼穀的大門。


    中國商人支持朝廷軍隊,也並不完全是因為愛國心;而是因為沐琮聲稱得到汪太後的許諾:「一旦南洋各國併入版圖,就取消關稅。」


    這對商人來說,至關重要。


    南洋各國,物華天寶,不僅盛產糧食,更盛產香料、珠寶、珊瑚等奢侈品;偏偏這些東西關稅高到驚人,高得讓商人們胃疼,因此寧願運送糧食,或著就留在南洋經商。


    如今汪太後做出了這樣的許諾,按照她以往的作風,大家並不懷疑其中的真實性。


    然而,擺在李定眼前最重要的敵人,還是特萊洛王率領的十萬大軍。


    好在,這一次是大明軍隊在以逸待勞。


    明朝雖然遠道而來,但明顯裝備勝出太多;而暹羅此時仍然以象兵為主,顯然不是對手;但暹羅主場作戰,兵多將廣;而明朝隻有不到兩萬人馬,並沒有任何優勢。


    李定很明白這些,必須速戰速決。


    特萊洛王同樣迫切想要給明朝軍隊一個教訓:大城是他苦苦經營多年的根據地,就這樣陷落,自然胸悶難平;更何況,首都陷落的政治意義,一路過來,已經有相當多的地方豪強開始自立門戶,如果不盡快解決,估計馬上王朝就要分崩離析。


    既然雙方都急不可待,於是很有默契的半個月後在大城外短兵相接。


    隻是麵對明朝漫山遍野飛揚的旗幟,暹羅人有點捉摸不定:難道說明朝真的派遣大軍前來?


    李定沒有十萬大軍,卻讓軍士每天輪換入城,故意讓暹羅人看到,以為疑兵之計。


    而當明朝轟隆隆的大炮震天徹地地響起,暹羅人被徹底震撼了,突然想到了一百多年前,蒙元大軍那銳不可當的威力。


    同樣被震撼的還有大象,反應過來狼狽逃竄,一時仿佛山崩地裂一般,人象自相踐踏;明朝軍隊趁勢掩殺,銳不可當。


    兵敗如山倒,麵對這樣的敵人,特萊洛王也隻有率領部眾一路東北狂奔,妄圖退守嗬叻高原,而後再圖復國。


    李定沒有給敵人這樣的機會,在沙拉武裏府,追上了敵人,並給與了致命的一擊。


    成功或者死亡,雙方都沒有退路。


    沙拉武裏府隻是一個小城,不過交通樞紐,為進出嗬叻高原的門戶。


    一定不能讓特萊洛占領沙拉武裏府,否則,縱虎歸山,後患無窮。


    李定率領將士們不顧疲勞,長途奔襲,終於在沙拉武裏府城外的巴塞河畔攔住了特萊洛。


    經過這麽多次戰役,明朝軍隊的火器已經消耗殆盡,剩下的唯有搏命;好在現在已經入冬,不覺得艱苦。


    這是一場近乎慘烈的戰役,從日落到日出,殺得血流成河,最終特萊洛見勢單力孤,選擇拔劍自刎,以全名節。


    他死了,太子拉瑪鐵菩提率領餘部投降。


    李定欣然準降,用當地王者的禮節安葬了特萊洛,同時禮待拉瑪鐵菩提和其他王室成員,同時繼續進兵。


    大城王朝已經滅亡,國王已死,太子投降,一時各地自然望風歸降,明朝軍馬很快占領整個暹羅。


    但占領僅僅是開始,戰爭就意味著流民,何況暹羅本地還有的是奴隸,趁亂逃跑。


    很多本地商人不管是出自於愛國心還是囤積居奇的商業本能,選擇了罷市。一時間物價飛漲,哀鴻遍野。李定立刻聯絡華商,用高於市價的價錢購買糧食賑濟流民,各國商人聽聞此地售糧可賺大錢,紛紛把糧食運到大城兜售,即解決了糧食短缺問題,也能逐漸平抑物價;與此同時,對於本地拒不配合的豪強大戶堅決予以剷除。暹羅本身就是大糧倉,很快局勢穩定了下來。


    與此同時,還要繼續向南進軍,徹底占據馬六甲海峽兩岸,才能確保航行暢通無阻——這是皇太後的旨意,航海伯張能已經親率南海巡檢司前來。


    西域


    三宣六慰


    作者的話:找到這兩張比較接近這個時代的地圖,親們將就看一下,謝謝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回到明朝當太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雁於飛87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雁於飛87並收藏回到明朝當太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