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舜華覽表大喜,就這麽辦!
楊守陳到禮部了,黎淳接過了這個活,同樣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今年吏部詮選一結束,就在貢院舉行手書選拔考試。抄錄這些書目,行書、草書什麽的再好也沒用,要的是楷書,更確切地說是台閣體,要求秀潤華美,正雅圓融。
黎淳和閣臣、禮部商議,提出烏、方、光、大四個標準,汪舜華準了:「要體現出氣象博大、筆勢恢弘之美!」
這時候就不要管千篇一律、陳陳相因了,要的就是千手雷同的效果。
參加選拔的既有落榜舉子,也有各地推薦到北京的書法出色的年輕人。去年規定了,必須在18歲到20歲之間,身體健康,主要是工作任務繁重,怕吃不消。言官沒什麽罵聲,修書是盛事,而且實用當道。
這時候知名學者也相繼進京。其他人還好,沈周是真的不願意,他很喜歡江南,歷史上足跡沒有出過蘇州;但這次不行,他是天下有名的才子,太後下了詔書,地方官幾次上門,沒辦法,隻能打點行裝。
沈周字啟南、號石田、白石翁等,年四十五,吳門畫派創始人,明四家之一,蘇州人。
婁諒字克貞,別號一齋,上饒人,年五十。王陽明曾向他求教,並得到「聖人可學而致之」的啟迪。隻是他的孫女嫁給了朱宸濠,後來受到牽連,著述被毀,因此名聲不大。
陳獻章字公甫,號石齋,因曾在白沙村居住,人稱白沙先生。因曾在白沙村居住,人稱白沙先生。他是明代廣東唯一一位從祀孔廟的碩儒,主張學貴知疑、獨立思考,提倡較為自由開放的學風,史稱「江門學派。」
歷史上陳獻章多次名落孫山,絕意仕途,這回倒是考上了,不過名次不靠前,外放到朝鮮,在當地辦學,自然是驚起一灘鷗鷺——朝鮮此前基本是二傳手,怎麽可能和土著的相比,更何況這在土著中也是頂級碩儒。
當時共選拔了3200多人,這種活需要常駐,剛剛出孝的安國公於冕不說,詹事府的官要陪皇帝,不能動;翰林院程敏政、李東陽、羅倫、倪嶽、謝鐸、章懋帶頭常駐,當然朝會還是要參加;但還得有總牽頭人,通政使趙昂轉禮部尚書,但還是不夠。
汪舜華其實曾經想過讓齊王前去主持工作,團結士子,樹立威望,但是很擔心皇帝多想;何況齊王畢竟年少,壓不住場子,直到晉王提出來去那裏,汪舜華對他的才學很滿意——瑞王才學也好,但畢竟年輕;宗室之中,論起才學,還得說晉王。
因此,端午節後,正式下詔,讓晉王擔任大典總裁,安國公於冕為副總裁,閣臣商輅、鄒幹、李秉、倪謙、章綸、嶽正為總閱官,禮部尚書趙昂為總纂官,婁諒、陳獻章為總校官,六位翰林官擔任分館總編修,纂修處、繕書處和監造處以及提調等各官有差。
隨後,汪舜華親自帶隊開啟文淵閣,取出珍藏在這裏的《永樂大典》,送往城北大典館。趙昂已經計劃好,哪組先抄哪一部分,確保各組同時穩步推進,盡快完工。
隨後,皇帝去大典館親自視察《永樂大典》的進度,還召見了賢士,表達了求賢如渴、尊賢愛士的決心。
宮人回報,皇帝與才子們相談甚歡,不僅問起了朝鮮的情況和百姓的生計,還饒有興致的觀看了沈周作山水畫。
與此同時,接到了安南數次越界的奏報。國王黎灝自負國富兵強,屢屢越界侵廣東、廣西、雲南邊。去年以解送廣西龍州逃犯為由,假道雲南入境,且發兵於其後,最後被沐琮一頓狠揍。
汪舜華隨即命廣西布政司移谘黎灝,曉以大義,令其保守故疆,不許越界,且令其遣人來與廣西三司官勘覆邊界,設立界址,永為遵守。
拳頭收回來,隻是為了更好地打出去。
噩耗還在繼續。今年北京大旱,運河差點斷流,七月底,東南沿海發生水災。浙江海溢,杭州、紹興、嘉興、湖州、寧波五府水災,溺死近三萬人,經濟損失不可計數。
朝野震驚,汪舜華命剛從北京工地上下來的白昂為南京工部尚書,到江南修築海堤五萬餘丈,以防海溢並利洪水入海。
集賢院大學士王文、詹事府少詹事李泰、東寧伯焦壽相繼去世,後事需要料理;與此同時,工部右侍郎蒯祥已經七十五歲,實在受不了高強度的工作,屢次請求致仕,汪舜華都以工程未竣工駁回了,現在這樣子也不好意思再薅羊毛,於是讓他去集賢院教學生,當然這招來了朝臣們的普遍抗議——畢竟那是最高級的養老院,應該是文臣們才能去的地方,蒯祥工匠出身,就算功勞再大,也不應該去那裏。
汪舜華聽著商輅轉述朝臣的意思,微微擺手:「集賢院是教育後進的地方,不是談論詩詞文章的所在。朝廷需要能審案的、治水的、能理財的,也需要能建設的。蒯祥雖然是工匠出身,但他參與了各種重大工程修建,經驗豐富,讓他去傳授經驗,以後興工建設,可以少走很多彎路,節省不少用度。」
商輅這才不說話了。
八月裏,派去占城傳旨的使者陳峻、李珊回來,稟告占城的變故,汪舜華自然大怒,敕諭安南國王黎灝勿侵越占城境土。
黎灝則遣使臣阮德貞來京朝見,辯解說:「占城侵化州地,所以我國出兵援助,哪知占城人自相叛亡,以取敗北。」
汪舜華再次遣使前往警告黎灝不要輕舉妄動,幾乎所有人都認為這不過是例行公事;隻有汪舜華看著安南地圖,握緊了拳頭。
入冬以後,各衙門就更忙了。偏偏這時候西邊傳來戰報:吐魯番酋長阿力據哈密。
元朝滅亡前夕,占據西域的察合台汗國也分崩離析,暫守哈密的威武王兀納失裏亦自立為哈密國王。他死後,其弟安克帖木兒繼位,後來被封為忠順王。明朝任用當地世族首領統轄當地軍政事宜,維持商貿通道安全,對西域地區實施羈縻控製。土木堡之變後,吐魯番部強大,與明朝開始反覆較量,最後以明朝退守嘉峪關告終。
這回大致也差不多,當然僅限前半部分。
土木之變後,各方勢力此消彼長。偏偏連續兩位忠順王兄弟前後腳沒了,都沒有子嗣,一時也找不到合適人選,隻好由王母弩溫答失裏暫為攝政。但這畢竟隻是權宜之計,由誰來繼承成了當務之急。群臣推薦都督同知把他木爾,王母則以「臣不可繼君」拒絕;反而認為安定衛安定王阿爾察與忠順王同祖,可以襲封。阿爾察不願意趟哈密這趟渾水,所以力辭不就。不久景帝病重,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
就在哈密內部亂成一團的時候,北部地區被且加思蘭侵占。王母率親屬部下逃奔甘肅苦峪避難。哈密人民饑寒交迫,流離失所,扶老攜幼逃至關內謀生,其中200多人沿路乞討到北京。
汪舜華聞報,召見了其中的長老,每人發給米十石、布二十匹。
然後,護送他們回哈密。
內地的事情還沒有弄好,哈密的事情隻有緩緩。
對哈密來說,長期無王的狀況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王母也隻得接受現狀。把他木兒從這時起開始苦心經營,團結內部,訓練士卒,恢復生產,力圖振興哈密。隻是今年初,因操勞過度,積勞成疾,不幸去世。
各族頭目又推薦他的兒子罕慎嗣其父職,然而汪太後以其不是蒙古血統,隻準嗣都督職,但不準主持國事。哈密國王仍舊空缺,政令無所出。
這就給了野心家可趁之機。雄踞阿克蘇、吐魯番一帶的察合台後裔阿力速檀,認為哈密長期無王,國勢日弱,明廷又因鞭長莫及,無力西顧,這是天賜良機。
於是今年冬天,阿力率兵襲擊哈密,攻破城池,虜王母,奪金印而還,留其妹婿牙蘭據守。
罕慎被迫率領部分民眾再次逃奔苦峪,並築城以居,作長期打算。明廷發給難民牛馬、種子和口糧,讓他們自食其力。歷史上罕慎經過六年臥薪嚐膽,實力大增,收復哈密八城;而後晉封為忠順王。不過好景不長,幾個月後,吐魯番阿黑麻所率兵至哈密,威脅利誘,殺死了罕慎,仍令牙蘭據守。
而這一次,都沒有這樣的機會。
授職而不許治事,是汪舜華故意的,就是要攪亂西北這池水,以亂製亂,她才好亂中取利。
我們新疆好地方,天山南北好牧場
戈壁沙灘變良田,積雪溶化灌農莊
麥穗金黃稻花香,風吹草低現牛羊
葡萄瓜果甜又甜,煤鐵金銀遍地藏
這麽好的地方,怎麽可能容忍他為他人占據?
更何況,察合台和速檀意味著什麽,別人不知道,她還是見識過的;現在明朝和蒙古人勢不兩立,可不代表她會容忍別的。
我現在沒工夫,你們先廝殺,誰死了我都痛快!
楊守陳到禮部了,黎淳接過了這個活,同樣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今年吏部詮選一結束,就在貢院舉行手書選拔考試。抄錄這些書目,行書、草書什麽的再好也沒用,要的是楷書,更確切地說是台閣體,要求秀潤華美,正雅圓融。
黎淳和閣臣、禮部商議,提出烏、方、光、大四個標準,汪舜華準了:「要體現出氣象博大、筆勢恢弘之美!」
這時候就不要管千篇一律、陳陳相因了,要的就是千手雷同的效果。
參加選拔的既有落榜舉子,也有各地推薦到北京的書法出色的年輕人。去年規定了,必須在18歲到20歲之間,身體健康,主要是工作任務繁重,怕吃不消。言官沒什麽罵聲,修書是盛事,而且實用當道。
這時候知名學者也相繼進京。其他人還好,沈周是真的不願意,他很喜歡江南,歷史上足跡沒有出過蘇州;但這次不行,他是天下有名的才子,太後下了詔書,地方官幾次上門,沒辦法,隻能打點行裝。
沈周字啟南、號石田、白石翁等,年四十五,吳門畫派創始人,明四家之一,蘇州人。
婁諒字克貞,別號一齋,上饒人,年五十。王陽明曾向他求教,並得到「聖人可學而致之」的啟迪。隻是他的孫女嫁給了朱宸濠,後來受到牽連,著述被毀,因此名聲不大。
陳獻章字公甫,號石齋,因曾在白沙村居住,人稱白沙先生。因曾在白沙村居住,人稱白沙先生。他是明代廣東唯一一位從祀孔廟的碩儒,主張學貴知疑、獨立思考,提倡較為自由開放的學風,史稱「江門學派。」
歷史上陳獻章多次名落孫山,絕意仕途,這回倒是考上了,不過名次不靠前,外放到朝鮮,在當地辦學,自然是驚起一灘鷗鷺——朝鮮此前基本是二傳手,怎麽可能和土著的相比,更何況這在土著中也是頂級碩儒。
當時共選拔了3200多人,這種活需要常駐,剛剛出孝的安國公於冕不說,詹事府的官要陪皇帝,不能動;翰林院程敏政、李東陽、羅倫、倪嶽、謝鐸、章懋帶頭常駐,當然朝會還是要參加;但還得有總牽頭人,通政使趙昂轉禮部尚書,但還是不夠。
汪舜華其實曾經想過讓齊王前去主持工作,團結士子,樹立威望,但是很擔心皇帝多想;何況齊王畢竟年少,壓不住場子,直到晉王提出來去那裏,汪舜華對他的才學很滿意——瑞王才學也好,但畢竟年輕;宗室之中,論起才學,還得說晉王。
因此,端午節後,正式下詔,讓晉王擔任大典總裁,安國公於冕為副總裁,閣臣商輅、鄒幹、李秉、倪謙、章綸、嶽正為總閱官,禮部尚書趙昂為總纂官,婁諒、陳獻章為總校官,六位翰林官擔任分館總編修,纂修處、繕書處和監造處以及提調等各官有差。
隨後,汪舜華親自帶隊開啟文淵閣,取出珍藏在這裏的《永樂大典》,送往城北大典館。趙昂已經計劃好,哪組先抄哪一部分,確保各組同時穩步推進,盡快完工。
隨後,皇帝去大典館親自視察《永樂大典》的進度,還召見了賢士,表達了求賢如渴、尊賢愛士的決心。
宮人回報,皇帝與才子們相談甚歡,不僅問起了朝鮮的情況和百姓的生計,還饒有興致的觀看了沈周作山水畫。
與此同時,接到了安南數次越界的奏報。國王黎灝自負國富兵強,屢屢越界侵廣東、廣西、雲南邊。去年以解送廣西龍州逃犯為由,假道雲南入境,且發兵於其後,最後被沐琮一頓狠揍。
汪舜華隨即命廣西布政司移谘黎灝,曉以大義,令其保守故疆,不許越界,且令其遣人來與廣西三司官勘覆邊界,設立界址,永為遵守。
拳頭收回來,隻是為了更好地打出去。
噩耗還在繼續。今年北京大旱,運河差點斷流,七月底,東南沿海發生水災。浙江海溢,杭州、紹興、嘉興、湖州、寧波五府水災,溺死近三萬人,經濟損失不可計數。
朝野震驚,汪舜華命剛從北京工地上下來的白昂為南京工部尚書,到江南修築海堤五萬餘丈,以防海溢並利洪水入海。
集賢院大學士王文、詹事府少詹事李泰、東寧伯焦壽相繼去世,後事需要料理;與此同時,工部右侍郎蒯祥已經七十五歲,實在受不了高強度的工作,屢次請求致仕,汪舜華都以工程未竣工駁回了,現在這樣子也不好意思再薅羊毛,於是讓他去集賢院教學生,當然這招來了朝臣們的普遍抗議——畢竟那是最高級的養老院,應該是文臣們才能去的地方,蒯祥工匠出身,就算功勞再大,也不應該去那裏。
汪舜華聽著商輅轉述朝臣的意思,微微擺手:「集賢院是教育後進的地方,不是談論詩詞文章的所在。朝廷需要能審案的、治水的、能理財的,也需要能建設的。蒯祥雖然是工匠出身,但他參與了各種重大工程修建,經驗豐富,讓他去傳授經驗,以後興工建設,可以少走很多彎路,節省不少用度。」
商輅這才不說話了。
八月裏,派去占城傳旨的使者陳峻、李珊回來,稟告占城的變故,汪舜華自然大怒,敕諭安南國王黎灝勿侵越占城境土。
黎灝則遣使臣阮德貞來京朝見,辯解說:「占城侵化州地,所以我國出兵援助,哪知占城人自相叛亡,以取敗北。」
汪舜華再次遣使前往警告黎灝不要輕舉妄動,幾乎所有人都認為這不過是例行公事;隻有汪舜華看著安南地圖,握緊了拳頭。
入冬以後,各衙門就更忙了。偏偏這時候西邊傳來戰報:吐魯番酋長阿力據哈密。
元朝滅亡前夕,占據西域的察合台汗國也分崩離析,暫守哈密的威武王兀納失裏亦自立為哈密國王。他死後,其弟安克帖木兒繼位,後來被封為忠順王。明朝任用當地世族首領統轄當地軍政事宜,維持商貿通道安全,對西域地區實施羈縻控製。土木堡之變後,吐魯番部強大,與明朝開始反覆較量,最後以明朝退守嘉峪關告終。
這回大致也差不多,當然僅限前半部分。
土木之變後,各方勢力此消彼長。偏偏連續兩位忠順王兄弟前後腳沒了,都沒有子嗣,一時也找不到合適人選,隻好由王母弩溫答失裏暫為攝政。但這畢竟隻是權宜之計,由誰來繼承成了當務之急。群臣推薦都督同知把他木爾,王母則以「臣不可繼君」拒絕;反而認為安定衛安定王阿爾察與忠順王同祖,可以襲封。阿爾察不願意趟哈密這趟渾水,所以力辭不就。不久景帝病重,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
就在哈密內部亂成一團的時候,北部地區被且加思蘭侵占。王母率親屬部下逃奔甘肅苦峪避難。哈密人民饑寒交迫,流離失所,扶老攜幼逃至關內謀生,其中200多人沿路乞討到北京。
汪舜華聞報,召見了其中的長老,每人發給米十石、布二十匹。
然後,護送他們回哈密。
內地的事情還沒有弄好,哈密的事情隻有緩緩。
對哈密來說,長期無王的狀況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王母也隻得接受現狀。把他木兒從這時起開始苦心經營,團結內部,訓練士卒,恢復生產,力圖振興哈密。隻是今年初,因操勞過度,積勞成疾,不幸去世。
各族頭目又推薦他的兒子罕慎嗣其父職,然而汪太後以其不是蒙古血統,隻準嗣都督職,但不準主持國事。哈密國王仍舊空缺,政令無所出。
這就給了野心家可趁之機。雄踞阿克蘇、吐魯番一帶的察合台後裔阿力速檀,認為哈密長期無王,國勢日弱,明廷又因鞭長莫及,無力西顧,這是天賜良機。
於是今年冬天,阿力率兵襲擊哈密,攻破城池,虜王母,奪金印而還,留其妹婿牙蘭據守。
罕慎被迫率領部分民眾再次逃奔苦峪,並築城以居,作長期打算。明廷發給難民牛馬、種子和口糧,讓他們自食其力。歷史上罕慎經過六年臥薪嚐膽,實力大增,收復哈密八城;而後晉封為忠順王。不過好景不長,幾個月後,吐魯番阿黑麻所率兵至哈密,威脅利誘,殺死了罕慎,仍令牙蘭據守。
而這一次,都沒有這樣的機會。
授職而不許治事,是汪舜華故意的,就是要攪亂西北這池水,以亂製亂,她才好亂中取利。
我們新疆好地方,天山南北好牧場
戈壁沙灘變良田,積雪溶化灌農莊
麥穗金黃稻花香,風吹草低現牛羊
葡萄瓜果甜又甜,煤鐵金銀遍地藏
這麽好的地方,怎麽可能容忍他為他人占據?
更何況,察合台和速檀意味著什麽,別人不知道,她還是見識過的;現在明朝和蒙古人勢不兩立,可不代表她會容忍別的。
我現在沒工夫,你們先廝殺,誰死了我都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