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初一,正式頒布第三道也是最後一道廢奴令。所有的賣身為奴的人員從此開豁為民,編入正戶,本人允許應徵入伍,子孫允許科舉應試,總人口在八百萬人左右。
當然,考慮到社會安定團結的需要,出台了不少配套政策。一是鼓勵原主繼續留用,工錢給不給給多少你們自己定;二是如果不願意再繼續使用的,那麽就按照每月五錢的標準,用半年工資作為遣散費,也就是每人三兩銀子,當然光棍還好說,如果拖兒帶口的就需要好好算算帳,當然已經死了的祖輩就算了,普通中產階層不像宗室財大氣粗可以劫富濟貧;三是六十歲以上和十五歲以下的,如果有直係親屬依靠還好,如果沒人可以依靠,那你們就隻能養著,前者要養老送終;後者養到十五歲就行。
——為了達成這個共識,全國上下已經爭了好幾年,但是大局已定,文件到底是出台了。天南地北的,要想全部招進國營企業不現實,讓朝廷來兜底更是空談,隻有挑動奴隸去和奴隸主較勁,朝廷來做裁判,才有可能消停。
當然這是政策上的,難保在具體執行的時候走樣。你們擺平了什麽都好說,擺不平鬧到官府,就要嚴格執行。
一句話,搞定就是穩定,擺平就是水平,沒事就是本事,妥協就是和諧。
過了中秋節,黔國公沐琮帶著永寧長公主起身前往雲南,汪舜華和皇帝送出宮門外,並讓榮王和齊王送出北京;一同參加送行的還有親王宗室以及英國公張懋和魏國公徐俌,以及永安長公主、永康長公主,此外還有在京的朝臣,包括勛貴閣臣以及各衙門的官員。
悲歡聚散一杯酒,南北東西萬裏程。
沐琮夫婦的行囊很多,車馬數千,但沒有人非議,因為除了賜給他們的嫁妝,還有相當一部分,是書籍。
雲南地處西南,文化相對中原地區來說,比較滯後。因此早在建極八年,沐琮奏請汪太後,準備加強文化教育事業,除了辦好官方書院,還要支持民間講學;其次,就是仿照中央圖書館,在昆明建立一座大型圖書館。
這樣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汪舜華當然是全力支持。除了從內庫裏取出一部分藏書,還取出二十萬銀子,命禮部採集書籍,賜給黔國公和永寧長公主。
當時雲南方麵得了旨意,就開工興建,上半年已經完工。
七月裏,任命各省的鄉試官,其中程敏政和李東陽為應天府鄉試考試官;周洪謨和徐溥在順天府主持考試。
汪舜華有點擔心程敏政管不住自己,惹出點新聞,沒想到鄉試一切順利,想來這些年的話還是沒有白說,何況過早鋒芒畢露,自然會有所收斂。
隻是沒想到敏政和東陽入宮述職,不僅帶來了最新的南京四十八景圖詩,還呈上了調研報告,主要有兩則。
首先是關於快遞的。當然現在沒有這個說法。國家有驛站,但這是官辦官用,覆蓋麵廣,但使用率不高;民間有民信局,但是資本的尿性大家都知道,殺頭的生意爭著上,賠錢的買賣不會幹,因此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廣大中西部地區還是主要靠人肉快遞。捧著金飯碗要飯,這絕對不是聰明人的做法;再加上剛頒布了廢奴令,理論上八百多萬人沒了工作,雖然國家建立了不少紡織工廠,但大家都擔心再次加重流民問題,因此想了不少辦法。程敏政建議對驛站進行改革。
明朝在主幹道上設有驛站,另外還有遞運所,是從事貨物運輸的部門,主要是預付國家的軍需、貢賦和賞賜之物。當時基本上是採取定點和接力的方法。因此,除擔負駐地指定運輸路線的任務外,還要做好海、河運輸的集散工作,這無疑是最科學合理的設置。
首先,驛站和遞運所原有的官方傳遞功能要保留。考慮到官方文書的保密和時間要求,尤其軍需的繁重性和緊迫性,建議專人專辦,也就是現有的從業人員不必裁撤,當然有老弱病殘不堪使用的,可以發給遣散費。驛丞雖然不入流,但也是吏部任命的,一般從屢試不第的舉人或者秀才裏麵挑。
其次,要努力發展業務。西部地區還好,東中部地區對傳遞需求很大,那麽就要適當擴充規模。根據需求,設定編製,從民間選擇丁壯加入到驛站和遞運所,承擔為民間運輸的任務;當然,寄件要檢查,危險品什麽的免談;寄件取件出示黃冊,畢竟現在沒有身份證;收費就按照重量和長度按距離來算,肯定比民信局要便宜一些。
汪舜華很感興趣,大家都覺得很有意思,主要是書信傳遞不便,去年的信今年才收到,不是什麽新聞;隻是爭論很大,朝廷的驛站該不該給百姓使用,會不會貽誤正事?
敏政顯然準備充分:「唐代國際交流頻繁,各國使節和官員公差往來大為增加,朝廷改驛為館驛。由於耗費巨大,為保證正常運轉,一般由政府指定當地富戶主持,並任命其為驛將或捉驛,負責對驛丁的管理、館舍的修繕、接待和通信工作及其月報的報送,並出資彌補驛站的虧損;有些頭腦靈活的驛將則利用館驛社會交往之便從事商業活動,達到以商補虧的目的,甚至不少人成為工商巨賈。」
「唐朝的驛丁80%以上為被徵召輪番服役的農民,加重百姓負擔,不好;咱們直接招募,雖然增加了支出,但肯定不如收入多,而且解決了就業,一舉兩得,多好!」
汪舜華點頭,詢問大家的意見。其實這是兵部的事,車駕清吏司掌全國驛傳等事。程信避嫌沒有說話,兩位侍郎覺得不錯,雖然有加擔子的嫌疑,但能為朝廷分憂,不會有二話,隻是覺得工程量有點大,建議一步步來。
汪舜華點頭,就讓程信拿個初步方案。
程信看了兒子一眼,就接了旨。
敏政沒想到會給父親找麻煩,摸摸鼻子有點不好意思。
但是事情還要接著說。
第二件是有關金融的。以前大家都很不屑談這些,認為是商人做的事;但是經過財政改革,敏政和東陽都發現空談義理沒有作用,還得談實際的國計民生。
現在經濟發展迅速,貨幣需求自然也很突出;帶著幾千幾萬銀子還好,扛著一堆銅錢那就真讓人頭疼了。宋朝產生了紙幣交子,可讓明朝玩壞了,雖然已經廢除了十多年,但大家都心有餘悸,可以想見短時間內不會再發行紙幣;但就算有了紙幣,長距離大批量運輸也很麻煩,現在沒有電,沒有網際網路,刷卡不現實,但辦法總是有的——通兌。
正統以後,寶鈔貶值,政府放鬆用銀禁令,銀錢公開流通。此後,私錢龐雜,銅錢輕重不一,成色各異,製錢、私錢、白錢三者之間的比價差異大,變動多,兌換業更為發達;雖然建極通寶發行後,終結了混亂不堪的貨幣史,國家經濟更加規範、有效;但作為銅錢,確實存在著運輸不方便等問題。
現在程李兩人聯名建議,朝廷在全國各省府縣建立銀號,一是進行貨幣兌換,確保市場流通的貨幣質量;二是辦理存放款,用來監視金融流通,同時貸款利率肯定比民間信貸低一些,算是減輕百姓負擔,當然要嚴格資格審核,減少呆帳壞帳;三是辦理匯通業務。按存戶寄存錢,填發存款收據,不記名,認票不認人,可市麵流通,全國通兌,當然要收取一定的手續費。此處交款,彼處用錢,手續簡單,使用方便;朝廷也可以有效利用大量社會資金。
這個建議實在很好。事實上,現在錢莊、銀號已經產生,隻是都是小打小鬧,上升不到國家層麵;汪舜華也曾經想過,隻是動靜太大,實在顧不上來。
銀行不僅賺錢,更重要的是關乎政策的執行;尤其是工商業日漸興起,國家資本要發展,民間資本也要利用,但資本這東西是頭嗜血的餓狼,必須要有個能牽引它的東西,否則它就能把你給吞了。
銀行,就是最好的牽引線;可以讓你活,也可以讓你死。
在生產迅速擴張的時代,很多人往往隻看到滾雪球的利益,卻忘了現金為王;一旦資金鍊破裂,黃金賣不出銅價。
掌握住了銀行,就掌握住了經濟命脈。
這樣要命的東西,一定要掌握在國家手裏。
丘浚琢磨了一下,覺得建議很好,於是站出來贊成;薛遠也沒什麽話說,雖然現在戶部事情很多,但當官就不要怕有事,否則就去南京了。當然也有人覺得朝廷去插手這些細枝末節的小事,實在很沒有必要,容易造成官僚隊伍臃腫;不過商輅倒覺得主意不壞,匯通天下,多好!
於是事情就這麽定下來。驛傳改稱郵驛,秦朝就這樣稱過,負責全國物流運輸,由兵部負責;金融機構稱為銀行,在北京設立總行,各省、府、縣分別設立分行,隻對上一級負責,不用對地方政府負責,由戶部管理。執行和管理辦法兩個部門下去仔細研究,盡快拿出方案。
眾人領旨。
汪舜華轉頭再次看了一眼程敏政和李東陽,眼前兩個眸正神清、英氣逼人的年輕小夥子,實在沒辦法和歷史上一個有貪官嫌疑和一個伴食宰相聯繫起來。想來這些年獎勵功臣、重用能臣還是有效果的,否則像於謙那樣的功臣落得抄家處斬,反倒是王振死了還要建廟祭祀,也就別怪群臣畏畏縮縮,不敢進言了。
汪舜華第一次覺得平時那些不中聽的言辭也沒那麽無法忍受了。
國士待之,國士報之,如此而已。
應天府鄉試第一是吳寬。程敏政、李東陽都對他的文章書法讚不絕口;但最引人關注的是來自四川的舉人楊廷和,才十二歲。
翰林院的才子們聽說了,都有點後生可畏的味道;汪舜華眼皮直跳,這可是個大人物,曾經把嘉靖欺壓得死死的;當然他的寶貝兒子楊慎比他更了不起、也更悲催。
程敏政和李東陽回京已經年底了,程敏政匆忙跑去給嶽父送終,朝廷裏則在進行新一輪人事調整,萬安擔任太常寺卿;南京太常寺少卿潘榮則升宗人府府丞,南京戶部左侍郎陳俊升戶部右侍郎;原吏部尚書崔恭起復,南京那邊缺人已經很久,還是讓他去了;與此同時,南京工部尚書已經出缺了一年多,左侍郎郝璜身體不好。於是同意讓他致仕,把名聲很好的右侍郎範理提為尚書,又讓工部右侍郎柳春去南京擔任左侍郎,通政司左通政蕭彝為南京工部右侍郎。
範理字道濟,號操齋,天台人,宣德五年進士。
陳俊字時英,莆田人,正統十三年進士。他多年在戶部任職,熟悉錢穀,為官清正,很得百姓稱頌。
與此同時,原雲南右布政使李春任工部右侍郎。李春字遇時,號竹素,山東丘縣人,曾上書皇帝七十二疏,滿朝稱之「李鐵麵」。
程信很快拿出方案,依託現有的資源進行拓展,分驛、站、鋪三部分,站是傳遞朝廷文書和軍事情報的組織,為朝廷專用。鋪遞用以辦理民間業務。凡州縣公文物件,都由鋪遞傳送,原則上每縣設立一處;領導由朝廷配備,統一為一人,其下業務人員根據實際需要在當地招募,核準後按月給工錢。
丘浚親自去民信局考察,又和大家反覆商議,機構設定和業務範圍已經定了,直到年底,才拿出了具體的管理辦法,和清末的票號管理就很接近了。
首先時間問題。將近3000家銀行,肯定不能一步到位,那麽就先兩京,然後東部發達地區,然後中部、西部地區,由省往下,一步步來,爭取十年內完成所有布線任務。
其次人從哪兒來。這是要命的問題,銀行不能一步到位不是因為別的,就是專業管理人員不夠,修房子都是小事了。首先民間現在有很多銀號、錢莊什麽的,去請,總部領導給正五品待遇,省級正七品、府縣八九品,員工基本工資統一,可以根據實績發給獎金,不怕沒人。
然後就是管理。在社會上招募18歲以下青少年,學徒三年。分文不取,三年後,品德端正,珠算、書法等技能過關者轉正。
最後是匯票本身。全國範圍內通用,業務量大,一定要做好防偽。不過有發行寶鈔的經驗,再進行改進,就很容易了。手寫匯票容易塗改,那就按照寶鈔來,統一印製麵額不等的匯票。
因為對寶鈔心有餘悸,百官爭議很大,汪舜華也就沒有表態。不久,丘浚拿著幾張樣票進宮。每張格式都一樣,首麵都印有券字和圖案,中間兩麵印有豎格,寫有匯兌字號、銀兩數,年月日等內容,尾麵還印有信行二字,並加蓋的三種印章,此外上還有密押及防偽水印,保證匯票的安全。
汪舜華還是不放心,現在沒聯網:「成千上萬兩銀子,此地匯出,以票作憑,到異地兌付,如何保證安全可靠,防偽防假,不出差錯?」
丘浚回答:「採用書寫、密押、夾印等三項防偽防假措施。首先匯票都有統一的標準、格式和填寫的內容,不能隨意塗改,更不能偽造假製,如有發現,不僅匯票作廢,而且告官究治;此外各銀行書寫匯票的人都要固定,此人的字跡要通報各分號莊,使大家都認識,能辨別他的字跡特點,識別匯票的真假;此外,銀行經理還必須親筆簽字,不準別人代書。」
「其次,在每張匯票上都有簽發時間的代號與匯款銀兩數目的密碼,隻有本銀行的帳房先生和經理知曉,而且每三個月變更。比如銀兩數目用生客多察看,斟酌而後行十個字來代表壹貳叄肆伍,陸拾十個數目字;用國寶流通四個字,代表萬、千、百、十四個單位數;用謹防似票冒取,勿忘細視書章十二個字,代表一年中地十二個月;用堪笑世情薄,天道最公平。昧心圖自利,陰謀害他人。善惡總有報,到頭自分明三十個字,分別代表每月中的三十天。」
「此外匯票紙內還有夾印的水印,技術高明,極難防製。」
「每張匯票上還蓋有銀號的圖章,刻得非常精細,也是極難防製;就算匯票遺失,持票人隻要立即知會發出匯票的銀行,便可以聲明作廢。如果盜賊用之,如同自投羅網,如是別人拾得,亦取不出款項,因為不知匯款時間和數額。匯款人遺失匯票,原開出匯票的票號有匯款時登記的存根,隻要查證屬實,就根本丟失不了。」
確實考慮很周全,汪舜華點頭,據說明清山西票號搞得不錯,可惜她沒有研究過,想來技術上不存在壁壘。那明年就在北京和南京試點,如果成功,就向全國推廣。
丘浚領旨,下去辦事了。
也就是在這一年,秦王府宗室郃陽王公鏜去世,享年四十。他是秦康王庶三子,頭代郡王,可三個兒子都是庶出,於是拿著惠恭的諡號除國;晉王宗室寧化王美壤也走到了生命的盡頭,他的父親寧化懿簡王濟煥是晉恭王庶四子,自己是庶長子,三個兒子也全是庶出,拿著僖順的諡號除國。
襄王手有點抖,他不知道,歷史上繼承王位的庶二子鍾鈵不是善茬,淫亂暴虐,不孝母親,弘治四年革爵,發高牆;周王府宗室鎮平王,周定王朱橚的庶八子也咽下了最後一口氣,享年七十二,在位七十年,兒子年紀自然很不小。可惜都是庶出,拿著鎮國將軍的爵位終老;沈王府宗室沁水王幼塐也死了,世子詮鐕已經拿到了即位資格證,三年後就可以晉封為王;當然,遂平榮靖王子墌孝期已滿,但嫡長子同鐎因為守孝沒有參加成化六年的考試,就隻有再等兩年了。襄王嫡二子寧鄉王祁鐄去世,沒有兒子;妃李氏早已去世,側妃侍妾也沒留下子嗣,這個隻有除封。
當然,考慮到社會安定團結的需要,出台了不少配套政策。一是鼓勵原主繼續留用,工錢給不給給多少你們自己定;二是如果不願意再繼續使用的,那麽就按照每月五錢的標準,用半年工資作為遣散費,也就是每人三兩銀子,當然光棍還好說,如果拖兒帶口的就需要好好算算帳,當然已經死了的祖輩就算了,普通中產階層不像宗室財大氣粗可以劫富濟貧;三是六十歲以上和十五歲以下的,如果有直係親屬依靠還好,如果沒人可以依靠,那你們就隻能養著,前者要養老送終;後者養到十五歲就行。
——為了達成這個共識,全國上下已經爭了好幾年,但是大局已定,文件到底是出台了。天南地北的,要想全部招進國營企業不現實,讓朝廷來兜底更是空談,隻有挑動奴隸去和奴隸主較勁,朝廷來做裁判,才有可能消停。
當然這是政策上的,難保在具體執行的時候走樣。你們擺平了什麽都好說,擺不平鬧到官府,就要嚴格執行。
一句話,搞定就是穩定,擺平就是水平,沒事就是本事,妥協就是和諧。
過了中秋節,黔國公沐琮帶著永寧長公主起身前往雲南,汪舜華和皇帝送出宮門外,並讓榮王和齊王送出北京;一同參加送行的還有親王宗室以及英國公張懋和魏國公徐俌,以及永安長公主、永康長公主,此外還有在京的朝臣,包括勛貴閣臣以及各衙門的官員。
悲歡聚散一杯酒,南北東西萬裏程。
沐琮夫婦的行囊很多,車馬數千,但沒有人非議,因為除了賜給他們的嫁妝,還有相當一部分,是書籍。
雲南地處西南,文化相對中原地區來說,比較滯後。因此早在建極八年,沐琮奏請汪太後,準備加強文化教育事業,除了辦好官方書院,還要支持民間講學;其次,就是仿照中央圖書館,在昆明建立一座大型圖書館。
這樣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汪舜華當然是全力支持。除了從內庫裏取出一部分藏書,還取出二十萬銀子,命禮部採集書籍,賜給黔國公和永寧長公主。
當時雲南方麵得了旨意,就開工興建,上半年已經完工。
七月裏,任命各省的鄉試官,其中程敏政和李東陽為應天府鄉試考試官;周洪謨和徐溥在順天府主持考試。
汪舜華有點擔心程敏政管不住自己,惹出點新聞,沒想到鄉試一切順利,想來這些年的話還是沒有白說,何況過早鋒芒畢露,自然會有所收斂。
隻是沒想到敏政和東陽入宮述職,不僅帶來了最新的南京四十八景圖詩,還呈上了調研報告,主要有兩則。
首先是關於快遞的。當然現在沒有這個說法。國家有驛站,但這是官辦官用,覆蓋麵廣,但使用率不高;民間有民信局,但是資本的尿性大家都知道,殺頭的生意爭著上,賠錢的買賣不會幹,因此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廣大中西部地區還是主要靠人肉快遞。捧著金飯碗要飯,這絕對不是聰明人的做法;再加上剛頒布了廢奴令,理論上八百多萬人沒了工作,雖然國家建立了不少紡織工廠,但大家都擔心再次加重流民問題,因此想了不少辦法。程敏政建議對驛站進行改革。
明朝在主幹道上設有驛站,另外還有遞運所,是從事貨物運輸的部門,主要是預付國家的軍需、貢賦和賞賜之物。當時基本上是採取定點和接力的方法。因此,除擔負駐地指定運輸路線的任務外,還要做好海、河運輸的集散工作,這無疑是最科學合理的設置。
首先,驛站和遞運所原有的官方傳遞功能要保留。考慮到官方文書的保密和時間要求,尤其軍需的繁重性和緊迫性,建議專人專辦,也就是現有的從業人員不必裁撤,當然有老弱病殘不堪使用的,可以發給遣散費。驛丞雖然不入流,但也是吏部任命的,一般從屢試不第的舉人或者秀才裏麵挑。
其次,要努力發展業務。西部地區還好,東中部地區對傳遞需求很大,那麽就要適當擴充規模。根據需求,設定編製,從民間選擇丁壯加入到驛站和遞運所,承擔為民間運輸的任務;當然,寄件要檢查,危險品什麽的免談;寄件取件出示黃冊,畢竟現在沒有身份證;收費就按照重量和長度按距離來算,肯定比民信局要便宜一些。
汪舜華很感興趣,大家都覺得很有意思,主要是書信傳遞不便,去年的信今年才收到,不是什麽新聞;隻是爭論很大,朝廷的驛站該不該給百姓使用,會不會貽誤正事?
敏政顯然準備充分:「唐代國際交流頻繁,各國使節和官員公差往來大為增加,朝廷改驛為館驛。由於耗費巨大,為保證正常運轉,一般由政府指定當地富戶主持,並任命其為驛將或捉驛,負責對驛丁的管理、館舍的修繕、接待和通信工作及其月報的報送,並出資彌補驛站的虧損;有些頭腦靈活的驛將則利用館驛社會交往之便從事商業活動,達到以商補虧的目的,甚至不少人成為工商巨賈。」
「唐朝的驛丁80%以上為被徵召輪番服役的農民,加重百姓負擔,不好;咱們直接招募,雖然增加了支出,但肯定不如收入多,而且解決了就業,一舉兩得,多好!」
汪舜華點頭,詢問大家的意見。其實這是兵部的事,車駕清吏司掌全國驛傳等事。程信避嫌沒有說話,兩位侍郎覺得不錯,雖然有加擔子的嫌疑,但能為朝廷分憂,不會有二話,隻是覺得工程量有點大,建議一步步來。
汪舜華點頭,就讓程信拿個初步方案。
程信看了兒子一眼,就接了旨。
敏政沒想到會給父親找麻煩,摸摸鼻子有點不好意思。
但是事情還要接著說。
第二件是有關金融的。以前大家都很不屑談這些,認為是商人做的事;但是經過財政改革,敏政和東陽都發現空談義理沒有作用,還得談實際的國計民生。
現在經濟發展迅速,貨幣需求自然也很突出;帶著幾千幾萬銀子還好,扛著一堆銅錢那就真讓人頭疼了。宋朝產生了紙幣交子,可讓明朝玩壞了,雖然已經廢除了十多年,但大家都心有餘悸,可以想見短時間內不會再發行紙幣;但就算有了紙幣,長距離大批量運輸也很麻煩,現在沒有電,沒有網際網路,刷卡不現實,但辦法總是有的——通兌。
正統以後,寶鈔貶值,政府放鬆用銀禁令,銀錢公開流通。此後,私錢龐雜,銅錢輕重不一,成色各異,製錢、私錢、白錢三者之間的比價差異大,變動多,兌換業更為發達;雖然建極通寶發行後,終結了混亂不堪的貨幣史,國家經濟更加規範、有效;但作為銅錢,確實存在著運輸不方便等問題。
現在程李兩人聯名建議,朝廷在全國各省府縣建立銀號,一是進行貨幣兌換,確保市場流通的貨幣質量;二是辦理存放款,用來監視金融流通,同時貸款利率肯定比民間信貸低一些,算是減輕百姓負擔,當然要嚴格資格審核,減少呆帳壞帳;三是辦理匯通業務。按存戶寄存錢,填發存款收據,不記名,認票不認人,可市麵流通,全國通兌,當然要收取一定的手續費。此處交款,彼處用錢,手續簡單,使用方便;朝廷也可以有效利用大量社會資金。
這個建議實在很好。事實上,現在錢莊、銀號已經產生,隻是都是小打小鬧,上升不到國家層麵;汪舜華也曾經想過,隻是動靜太大,實在顧不上來。
銀行不僅賺錢,更重要的是關乎政策的執行;尤其是工商業日漸興起,國家資本要發展,民間資本也要利用,但資本這東西是頭嗜血的餓狼,必須要有個能牽引它的東西,否則它就能把你給吞了。
銀行,就是最好的牽引線;可以讓你活,也可以讓你死。
在生產迅速擴張的時代,很多人往往隻看到滾雪球的利益,卻忘了現金為王;一旦資金鍊破裂,黃金賣不出銅價。
掌握住了銀行,就掌握住了經濟命脈。
這樣要命的東西,一定要掌握在國家手裏。
丘浚琢磨了一下,覺得建議很好,於是站出來贊成;薛遠也沒什麽話說,雖然現在戶部事情很多,但當官就不要怕有事,否則就去南京了。當然也有人覺得朝廷去插手這些細枝末節的小事,實在很沒有必要,容易造成官僚隊伍臃腫;不過商輅倒覺得主意不壞,匯通天下,多好!
於是事情就這麽定下來。驛傳改稱郵驛,秦朝就這樣稱過,負責全國物流運輸,由兵部負責;金融機構稱為銀行,在北京設立總行,各省、府、縣分別設立分行,隻對上一級負責,不用對地方政府負責,由戶部管理。執行和管理辦法兩個部門下去仔細研究,盡快拿出方案。
眾人領旨。
汪舜華轉頭再次看了一眼程敏政和李東陽,眼前兩個眸正神清、英氣逼人的年輕小夥子,實在沒辦法和歷史上一個有貪官嫌疑和一個伴食宰相聯繫起來。想來這些年獎勵功臣、重用能臣還是有效果的,否則像於謙那樣的功臣落得抄家處斬,反倒是王振死了還要建廟祭祀,也就別怪群臣畏畏縮縮,不敢進言了。
汪舜華第一次覺得平時那些不中聽的言辭也沒那麽無法忍受了。
國士待之,國士報之,如此而已。
應天府鄉試第一是吳寬。程敏政、李東陽都對他的文章書法讚不絕口;但最引人關注的是來自四川的舉人楊廷和,才十二歲。
翰林院的才子們聽說了,都有點後生可畏的味道;汪舜華眼皮直跳,這可是個大人物,曾經把嘉靖欺壓得死死的;當然他的寶貝兒子楊慎比他更了不起、也更悲催。
程敏政和李東陽回京已經年底了,程敏政匆忙跑去給嶽父送終,朝廷裏則在進行新一輪人事調整,萬安擔任太常寺卿;南京太常寺少卿潘榮則升宗人府府丞,南京戶部左侍郎陳俊升戶部右侍郎;原吏部尚書崔恭起復,南京那邊缺人已經很久,還是讓他去了;與此同時,南京工部尚書已經出缺了一年多,左侍郎郝璜身體不好。於是同意讓他致仕,把名聲很好的右侍郎範理提為尚書,又讓工部右侍郎柳春去南京擔任左侍郎,通政司左通政蕭彝為南京工部右侍郎。
範理字道濟,號操齋,天台人,宣德五年進士。
陳俊字時英,莆田人,正統十三年進士。他多年在戶部任職,熟悉錢穀,為官清正,很得百姓稱頌。
與此同時,原雲南右布政使李春任工部右侍郎。李春字遇時,號竹素,山東丘縣人,曾上書皇帝七十二疏,滿朝稱之「李鐵麵」。
程信很快拿出方案,依託現有的資源進行拓展,分驛、站、鋪三部分,站是傳遞朝廷文書和軍事情報的組織,為朝廷專用。鋪遞用以辦理民間業務。凡州縣公文物件,都由鋪遞傳送,原則上每縣設立一處;領導由朝廷配備,統一為一人,其下業務人員根據實際需要在當地招募,核準後按月給工錢。
丘浚親自去民信局考察,又和大家反覆商議,機構設定和業務範圍已經定了,直到年底,才拿出了具體的管理辦法,和清末的票號管理就很接近了。
首先時間問題。將近3000家銀行,肯定不能一步到位,那麽就先兩京,然後東部發達地區,然後中部、西部地區,由省往下,一步步來,爭取十年內完成所有布線任務。
其次人從哪兒來。這是要命的問題,銀行不能一步到位不是因為別的,就是專業管理人員不夠,修房子都是小事了。首先民間現在有很多銀號、錢莊什麽的,去請,總部領導給正五品待遇,省級正七品、府縣八九品,員工基本工資統一,可以根據實績發給獎金,不怕沒人。
然後就是管理。在社會上招募18歲以下青少年,學徒三年。分文不取,三年後,品德端正,珠算、書法等技能過關者轉正。
最後是匯票本身。全國範圍內通用,業務量大,一定要做好防偽。不過有發行寶鈔的經驗,再進行改進,就很容易了。手寫匯票容易塗改,那就按照寶鈔來,統一印製麵額不等的匯票。
因為對寶鈔心有餘悸,百官爭議很大,汪舜華也就沒有表態。不久,丘浚拿著幾張樣票進宮。每張格式都一樣,首麵都印有券字和圖案,中間兩麵印有豎格,寫有匯兌字號、銀兩數,年月日等內容,尾麵還印有信行二字,並加蓋的三種印章,此外上還有密押及防偽水印,保證匯票的安全。
汪舜華還是不放心,現在沒聯網:「成千上萬兩銀子,此地匯出,以票作憑,到異地兌付,如何保證安全可靠,防偽防假,不出差錯?」
丘浚回答:「採用書寫、密押、夾印等三項防偽防假措施。首先匯票都有統一的標準、格式和填寫的內容,不能隨意塗改,更不能偽造假製,如有發現,不僅匯票作廢,而且告官究治;此外各銀行書寫匯票的人都要固定,此人的字跡要通報各分號莊,使大家都認識,能辨別他的字跡特點,識別匯票的真假;此外,銀行經理還必須親筆簽字,不準別人代書。」
「其次,在每張匯票上都有簽發時間的代號與匯款銀兩數目的密碼,隻有本銀行的帳房先生和經理知曉,而且每三個月變更。比如銀兩數目用生客多察看,斟酌而後行十個字來代表壹貳叄肆伍,陸拾十個數目字;用國寶流通四個字,代表萬、千、百、十四個單位數;用謹防似票冒取,勿忘細視書章十二個字,代表一年中地十二個月;用堪笑世情薄,天道最公平。昧心圖自利,陰謀害他人。善惡總有報,到頭自分明三十個字,分別代表每月中的三十天。」
「此外匯票紙內還有夾印的水印,技術高明,極難防製。」
「每張匯票上還蓋有銀號的圖章,刻得非常精細,也是極難防製;就算匯票遺失,持票人隻要立即知會發出匯票的銀行,便可以聲明作廢。如果盜賊用之,如同自投羅網,如是別人拾得,亦取不出款項,因為不知匯款時間和數額。匯款人遺失匯票,原開出匯票的票號有匯款時登記的存根,隻要查證屬實,就根本丟失不了。」
確實考慮很周全,汪舜華點頭,據說明清山西票號搞得不錯,可惜她沒有研究過,想來技術上不存在壁壘。那明年就在北京和南京試點,如果成功,就向全國推廣。
丘浚領旨,下去辦事了。
也就是在這一年,秦王府宗室郃陽王公鏜去世,享年四十。他是秦康王庶三子,頭代郡王,可三個兒子都是庶出,於是拿著惠恭的諡號除國;晉王宗室寧化王美壤也走到了生命的盡頭,他的父親寧化懿簡王濟煥是晉恭王庶四子,自己是庶長子,三個兒子也全是庶出,拿著僖順的諡號除國。
襄王手有點抖,他不知道,歷史上繼承王位的庶二子鍾鈵不是善茬,淫亂暴虐,不孝母親,弘治四年革爵,發高牆;周王府宗室鎮平王,周定王朱橚的庶八子也咽下了最後一口氣,享年七十二,在位七十年,兒子年紀自然很不小。可惜都是庶出,拿著鎮國將軍的爵位終老;沈王府宗室沁水王幼塐也死了,世子詮鐕已經拿到了即位資格證,三年後就可以晉封為王;當然,遂平榮靖王子墌孝期已滿,但嫡長子同鐎因為守孝沒有參加成化六年的考試,就隻有再等兩年了。襄王嫡二子寧鄉王祁鐄去世,沒有兒子;妃李氏早已去世,側妃侍妾也沒留下子嗣,這個隻有除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