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衍聖公奪爵遭遇了空前的反對,無數人跑到孔廟甚至宮門外伏地大哭,群臣也反覆上言,要尊重孔聖人雲雲,汪舜華懶得理會,你們要跪就跪吧。
養閑人沒什麽,反正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但是想吃飯砸鍋,扛著紅旗反紅旗,就別怪老娘翻臉無情!
剛接見完貢生,就接到隱帝魏德妃去世的消息,後事還在安排,就得到了秦王妃王氏去世的消息。秦王還是沒有嫡子,不過已經確定了世襲,也沒什麽影響。隻是後事有點難辦:秦王已經回到西安了,秦王妃也死在西安,但是現在都知道幾年內宗室就要回京,秦王現在活蹦亂跳的,沒準還能再活二十年。這也意味著,如果把秦王妃葬在西安,將來就沒辦法和秦王合葬。
畢竟是結髮夫妻,生同衾、死同穴,否則孤零零的,多沒意思。因此秦王上表,想扶王妃靈柩到北京安葬。
汪舜華準了,命工部準備後事。秦王係的埋骨地是早就定好了的,因此,這邊扶著王妃靈柩進京,那邊墳也挖好了。秦王痛哭了一場,就搬到十王府了——王府正在加緊時間施工,預計年底可以入住。
修房子對工部來說不算大事,畢竟隻是府第,不需要王城等一係列大規模高規格的配套工程。去年底,襄王瞻墡、岷王徽煣和剛剛守完孝接受冊封的魯王泰堪就搬了新家。
汪舜華帶著襄王等親自去看了一遭,都表示滿意。
親王們很滿意,地方雖然小點,但是熱鬧。以前真的是畫地為牢,現在不僅可以走親戚,還可以辦差事,怎麽也比貓在家當死肥宅強。汪舜華和朝廷也很高興,畢竟建一座王府和以前建王城少的事不是一星半點,就算加上十萬開府銀子都要節省一點;尤其這幾位都是有實力的親王,他們消停了,朝廷也就安心不少。
考慮到搬家興師動眾的,汪舜華特別下旨,各賜了一萬銀子。
今年開始動工興建榮王見泓、沂王見深、德王見清、瑞王申鈘、沈王的王府,預計也是年底搬家,現在加了一個秦王府,多調點人來就行,不費事。
成安伯郭昂去世,後事要辦;刑部左侍郎王恕的父親去世,他懇求提前給誥命,準了;體仁閣大學士姚夔想回鄉祭祖,也要準。
但真正的重磅消息是,正一嗣教大真人張元吉被拿問。
建極十二年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年份,這一年,儒家的招牌衍聖公孔弘緒東窗事發,道家的代表大真人張元吉也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和孔弘緒一樣,張元吉前半生是喜劇,隻是誰也沒有猜到結局。
張元吉字孟陽、號太和,是正一派第四十六代嗣漢大真人,自幼明敏絕人,讀書過目不忘,詩詞絕塵,讀者莫不奇之。
景帝寵信道教,自然對這位根正苗紅的道家傳人另眼相看。元吉和孔弘緒一樣,父親早死,是祖母養大的,朝廷屢次加恩,名號一長串,不比皇帝的諡號少幾個字。
但就是這麽個才子,性格兇狠,僭越逾製,搶掠民女,魚肉百姓,無惡不作,甚至殺害四十餘人。歷史上案發後在牢裏呆了兩年,夤緣免死,杖一百,充軍甘肅,不久上書說老娘年邁,希望回家奉養,憲宗也就準了——所謂「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有時真不是那麽回事。
——歷史上張元吉是在成化五年四月初五被押送至京,比孔弘緒晚半個月。這回也差不多,畢竟張家在當地還是有相當勢力的,直到被族人告發。
汪舜華自然大怒,下旨現將元吉和同黨押解到北京,然後讓刑部派人去查證——張家不是孔家,讀書人沒那麽多顧慮,老老實實的查,老老實實的報。因為破事太多,去年底才查完,回京稟告。
汪舜華已經不能用震怒來形容了:「沒想到天下居然有這樣的混帳!」
——當然震怒之餘,又有點糾結:剛剛才收拾了孔弘緒,又來收拾張元吉,朝臣會怎麽看,百姓會怎麽想?
——如果隻是這樣,倒也罷了,關鍵此前已經收拾了宗室、勛貴和太監!可以說,麵上的政治勢力,都被犁了一遍!
既然如此,那就交給百官廷議。剛剛才為孔弘緒爭得頭破血流的文官們這回啞口了——張元吉犯的事並不比孔弘緒嚴重多少。張元吉該殺,孔弘緒是不是也該死?張家的爵位不能保,孔家的爵位是不是也該停?
但停了一下,馬上反應過來。刑部官員都沒有顧慮,百官更沒有任何後顧之憂,都認為應該千刀萬剮!程信認為應該停襲,去真人號。
汪舜華很認真的和群臣商量了幾次,決定賜張元吉自盡,算是給道家一點麵子;爵位也要停,畢竟衍聖公的爵位都保不住,真人號自然也不能留,反正朝廷有的是管宗教的職能部門,沒必要寄望於哪一家。尤其以後對道士們要嚴格限製,當然和尚們也不例外——不事生產,大量占有人口土地,甚至放高利貸,逼死人命,著實可惡!——別不相信,歷朝都有這種事,包括少林寺在內。此前儒生們就抓了不少這種五毒俱全的花和尚,砍了一批,又放了一大批回家,這回正式提出來,在政治和經濟上要嚴格限製,方外之地不是法外之地,佛祖道祖也得按照大明律來!
既然汪太後下定了決心,群臣自然會見機行事。
程信就提出:「按照當年太祖皇帝的規定,各省府縣對境內廟宇道觀進行徹底排查,年齡不合適、有各種前科的一律發回還俗。」
李賢也認為:「應照太祖皇帝的例,令天下僧道明年春赴京考試給牒,不通經典者黜之。」
章綸更狠:「以後每三年舉行一次考試,考過了才能給牒。」
汪舜華點頭:「就這樣吧,地方時間是武會試結束後的三月,中央的考試就放在八月。」
辦理這些事的有專門管理宗教的部門。早在洪武十五年,就設立了僧錄司、道錄司。
當然,這樣大規模高級別的考試,僧錄司、道錄司那幾隻小貓肯定搞不定,還是要由禮部牽頭辦理;考慮到現有僧道人數實在太多,隻有各省府縣先考,通過省考後推薦到北京參加考試的各地人數不能超過定製。
還不能到此為止。儒生們之所以吵鬧,無非就是想扶持正道,這也正合汪舜華心意——主要是這些都是不事生產的閑人,對朝廷沒有什麽貢獻。按照兩個有關部門報上來的數據,如今天下僧侶,加起來超過二十五萬;而按照祖製,僧不過三萬七千九十餘名。
章綸不無憤慨地說控訴:「創修寺觀遍於天下,妄造經典多於儒書!」
汪舜華皺緊了眉頭,很自然的同意加強對僧尼的管理,除了嚴把入口關,還要強化日常監管,僧尼道士犯奸,在原來杖九十、還俗的基礎上,還要於本寺觀庵院門首枷號一個月;此外還規定,如果有婦女到寺觀出遊,需拿送官府,並逮捕其丈夫,都處以枷號一個月之刑;僧道勾引他人妻女離家通姦,藉機逃走或者誆騙財物的,發邊遠衛充軍;婦人勾引其他婦女到寺觀的,婦人及其丈夫枷號三個月;知情的主持也同樣治罪;更重要的是經濟上從嚴管控。好好的日子不過,跑去當和尚,無非就是因為可以免交賦稅。以後不行,天下的寺院道觀都要上交田賦,和世俗一個標準。
此外,就是要加強對廣大基層尤其農村地區傳教的監督管理。除了朝廷認證的流派可以發展、書籍可以刊刻、廟宇可以集會,嚴禁濫建廟宇,不許隨意刊刻宗教書籍、發展信徒,除了特定日期和特定地點,大規模宗教活動必須提前報批;同時宣布了以白蓮教為首的一大波邪教名目,要求各省府縣加大排查打擊力度,普通人就做好化解疏導工作,一旦發現死硬分子,即刻緝拿歸案,絕不寬待。
雖然是三教合一,儒生們爭香火錢的時候還是很積極的,核心就一個觀點:儒家才是正道,佛啊道啊的都是歪門邪道,拍死了才好!
因為事關重大,朝廷上下興高采烈的吵了半個月才消停;當然衍聖公和大真人同時落幕,也算殊途同歸,天數使然。
隻是程信連著得罪了孔家和張家,心裏有點打鼓,上書說自己生病,想辭官歸養。
汪舜華沒有答應,讓太醫給他治病,又賜了一大堆藥。有我給你撐腰,怕啥,好好養著吧。
偏偏這時候禦史舉報:禦用監左監丞龍閏娶南和伯方瑛妾許氏。
小妾改嫁不是什麽事,但是你一個太監,娶妻做什麽?
群臣更是大罵,汪舜華也下詔責備,命其離異。
沒兩天,刑部右侍郎王偉去世。王偉字士英,性穎敏,善議論,尤熟於邊事,但急於仕進。曾經暗地裏跟景帝告發於謙,景帝把奏疏交給於謙,於謙對他說:「你有事當麵和我說不就行了,何必如此。」
汪舜華因此對他存了一份偏見,把他趕到南京,後來才調回北京。
接著,吏部尚書崔恭的母親去世,要守孝。但是吏部尚書主管選人用人,不能空缺三年,於是讓李秉接位,右侍郎尹旻進左侍郎;戶部尚書馬昂已經七十歲,體弱多病,多次懇求退休,左侍郎陳翌比他小幾歲,但也六十六了,隻剩下一口氣;想到前兩任戶部尚書都是累死在崗位上,汪舜華沒有為難他們,馬昂去了集賢苑;陳翌退休。
本來準備讓禮部左侍郎劉定之到戶部,想著他身體不算好,正猶豫著,他自己上書說久病,乞致仕;汪舜華當然不答應:大才子呢!於是讓他先調治,哪知道他老人家腿一蹬眼一閉,去了,享年六十一歲。
汪舜華隻得下旨追贈禮部尚書,追諡文安。
劉定之是沂王的授業恩師,他去世後,沂王很是傷心,送了一程。
回頭又要處理楚王府的家務事。楚藩已經除國,但還有一大家子。太祖皇帝玄孫東安王均鈽的幼弟均錭年幼,沒有通過考封,也就沒有分家。均鈽欺負均錭和生母吳氏,導致均錭母子衣食不周,歷史上楚靖王均鈋看不下去,上疏請求讓均錭母子暫時住在楚府空閑的房子裏,由他撫養教導均錭,直到均錭長大。這回均鈋因為是庶出,被封為長沙王,倒是管不到那裏,但虎視眈眈的地方官直接上報給朝廷,汪舜華自然大怒,雖然是同父異母,但也是你親弟弟,怎麽可以欺負?還講不講兄友弟恭了?下詔大罵了一通,罰了一年工資,這才幹休。
養閑人沒什麽,反正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但是想吃飯砸鍋,扛著紅旗反紅旗,就別怪老娘翻臉無情!
剛接見完貢生,就接到隱帝魏德妃去世的消息,後事還在安排,就得到了秦王妃王氏去世的消息。秦王還是沒有嫡子,不過已經確定了世襲,也沒什麽影響。隻是後事有點難辦:秦王已經回到西安了,秦王妃也死在西安,但是現在都知道幾年內宗室就要回京,秦王現在活蹦亂跳的,沒準還能再活二十年。這也意味著,如果把秦王妃葬在西安,將來就沒辦法和秦王合葬。
畢竟是結髮夫妻,生同衾、死同穴,否則孤零零的,多沒意思。因此秦王上表,想扶王妃靈柩到北京安葬。
汪舜華準了,命工部準備後事。秦王係的埋骨地是早就定好了的,因此,這邊扶著王妃靈柩進京,那邊墳也挖好了。秦王痛哭了一場,就搬到十王府了——王府正在加緊時間施工,預計年底可以入住。
修房子對工部來說不算大事,畢竟隻是府第,不需要王城等一係列大規模高規格的配套工程。去年底,襄王瞻墡、岷王徽煣和剛剛守完孝接受冊封的魯王泰堪就搬了新家。
汪舜華帶著襄王等親自去看了一遭,都表示滿意。
親王們很滿意,地方雖然小點,但是熱鬧。以前真的是畫地為牢,現在不僅可以走親戚,還可以辦差事,怎麽也比貓在家當死肥宅強。汪舜華和朝廷也很高興,畢竟建一座王府和以前建王城少的事不是一星半點,就算加上十萬開府銀子都要節省一點;尤其這幾位都是有實力的親王,他們消停了,朝廷也就安心不少。
考慮到搬家興師動眾的,汪舜華特別下旨,各賜了一萬銀子。
今年開始動工興建榮王見泓、沂王見深、德王見清、瑞王申鈘、沈王的王府,預計也是年底搬家,現在加了一個秦王府,多調點人來就行,不費事。
成安伯郭昂去世,後事要辦;刑部左侍郎王恕的父親去世,他懇求提前給誥命,準了;體仁閣大學士姚夔想回鄉祭祖,也要準。
但真正的重磅消息是,正一嗣教大真人張元吉被拿問。
建極十二年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年份,這一年,儒家的招牌衍聖公孔弘緒東窗事發,道家的代表大真人張元吉也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和孔弘緒一樣,張元吉前半生是喜劇,隻是誰也沒有猜到結局。
張元吉字孟陽、號太和,是正一派第四十六代嗣漢大真人,自幼明敏絕人,讀書過目不忘,詩詞絕塵,讀者莫不奇之。
景帝寵信道教,自然對這位根正苗紅的道家傳人另眼相看。元吉和孔弘緒一樣,父親早死,是祖母養大的,朝廷屢次加恩,名號一長串,不比皇帝的諡號少幾個字。
但就是這麽個才子,性格兇狠,僭越逾製,搶掠民女,魚肉百姓,無惡不作,甚至殺害四十餘人。歷史上案發後在牢裏呆了兩年,夤緣免死,杖一百,充軍甘肅,不久上書說老娘年邁,希望回家奉養,憲宗也就準了——所謂「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有時真不是那麽回事。
——歷史上張元吉是在成化五年四月初五被押送至京,比孔弘緒晚半個月。這回也差不多,畢竟張家在當地還是有相當勢力的,直到被族人告發。
汪舜華自然大怒,下旨現將元吉和同黨押解到北京,然後讓刑部派人去查證——張家不是孔家,讀書人沒那麽多顧慮,老老實實的查,老老實實的報。因為破事太多,去年底才查完,回京稟告。
汪舜華已經不能用震怒來形容了:「沒想到天下居然有這樣的混帳!」
——當然震怒之餘,又有點糾結:剛剛才收拾了孔弘緒,又來收拾張元吉,朝臣會怎麽看,百姓會怎麽想?
——如果隻是這樣,倒也罷了,關鍵此前已經收拾了宗室、勛貴和太監!可以說,麵上的政治勢力,都被犁了一遍!
既然如此,那就交給百官廷議。剛剛才為孔弘緒爭得頭破血流的文官們這回啞口了——張元吉犯的事並不比孔弘緒嚴重多少。張元吉該殺,孔弘緒是不是也該死?張家的爵位不能保,孔家的爵位是不是也該停?
但停了一下,馬上反應過來。刑部官員都沒有顧慮,百官更沒有任何後顧之憂,都認為應該千刀萬剮!程信認為應該停襲,去真人號。
汪舜華很認真的和群臣商量了幾次,決定賜張元吉自盡,算是給道家一點麵子;爵位也要停,畢竟衍聖公的爵位都保不住,真人號自然也不能留,反正朝廷有的是管宗教的職能部門,沒必要寄望於哪一家。尤其以後對道士們要嚴格限製,當然和尚們也不例外——不事生產,大量占有人口土地,甚至放高利貸,逼死人命,著實可惡!——別不相信,歷朝都有這種事,包括少林寺在內。此前儒生們就抓了不少這種五毒俱全的花和尚,砍了一批,又放了一大批回家,這回正式提出來,在政治和經濟上要嚴格限製,方外之地不是法外之地,佛祖道祖也得按照大明律來!
既然汪太後下定了決心,群臣自然會見機行事。
程信就提出:「按照當年太祖皇帝的規定,各省府縣對境內廟宇道觀進行徹底排查,年齡不合適、有各種前科的一律發回還俗。」
李賢也認為:「應照太祖皇帝的例,令天下僧道明年春赴京考試給牒,不通經典者黜之。」
章綸更狠:「以後每三年舉行一次考試,考過了才能給牒。」
汪舜華點頭:「就這樣吧,地方時間是武會試結束後的三月,中央的考試就放在八月。」
辦理這些事的有專門管理宗教的部門。早在洪武十五年,就設立了僧錄司、道錄司。
當然,這樣大規模高級別的考試,僧錄司、道錄司那幾隻小貓肯定搞不定,還是要由禮部牽頭辦理;考慮到現有僧道人數實在太多,隻有各省府縣先考,通過省考後推薦到北京參加考試的各地人數不能超過定製。
還不能到此為止。儒生們之所以吵鬧,無非就是想扶持正道,這也正合汪舜華心意——主要是這些都是不事生產的閑人,對朝廷沒有什麽貢獻。按照兩個有關部門報上來的數據,如今天下僧侶,加起來超過二十五萬;而按照祖製,僧不過三萬七千九十餘名。
章綸不無憤慨地說控訴:「創修寺觀遍於天下,妄造經典多於儒書!」
汪舜華皺緊了眉頭,很自然的同意加強對僧尼的管理,除了嚴把入口關,還要強化日常監管,僧尼道士犯奸,在原來杖九十、還俗的基礎上,還要於本寺觀庵院門首枷號一個月;此外還規定,如果有婦女到寺觀出遊,需拿送官府,並逮捕其丈夫,都處以枷號一個月之刑;僧道勾引他人妻女離家通姦,藉機逃走或者誆騙財物的,發邊遠衛充軍;婦人勾引其他婦女到寺觀的,婦人及其丈夫枷號三個月;知情的主持也同樣治罪;更重要的是經濟上從嚴管控。好好的日子不過,跑去當和尚,無非就是因為可以免交賦稅。以後不行,天下的寺院道觀都要上交田賦,和世俗一個標準。
此外,就是要加強對廣大基層尤其農村地區傳教的監督管理。除了朝廷認證的流派可以發展、書籍可以刊刻、廟宇可以集會,嚴禁濫建廟宇,不許隨意刊刻宗教書籍、發展信徒,除了特定日期和特定地點,大規模宗教活動必須提前報批;同時宣布了以白蓮教為首的一大波邪教名目,要求各省府縣加大排查打擊力度,普通人就做好化解疏導工作,一旦發現死硬分子,即刻緝拿歸案,絕不寬待。
雖然是三教合一,儒生們爭香火錢的時候還是很積極的,核心就一個觀點:儒家才是正道,佛啊道啊的都是歪門邪道,拍死了才好!
因為事關重大,朝廷上下興高采烈的吵了半個月才消停;當然衍聖公和大真人同時落幕,也算殊途同歸,天數使然。
隻是程信連著得罪了孔家和張家,心裏有點打鼓,上書說自己生病,想辭官歸養。
汪舜華沒有答應,讓太醫給他治病,又賜了一大堆藥。有我給你撐腰,怕啥,好好養著吧。
偏偏這時候禦史舉報:禦用監左監丞龍閏娶南和伯方瑛妾許氏。
小妾改嫁不是什麽事,但是你一個太監,娶妻做什麽?
群臣更是大罵,汪舜華也下詔責備,命其離異。
沒兩天,刑部右侍郎王偉去世。王偉字士英,性穎敏,善議論,尤熟於邊事,但急於仕進。曾經暗地裏跟景帝告發於謙,景帝把奏疏交給於謙,於謙對他說:「你有事當麵和我說不就行了,何必如此。」
汪舜華因此對他存了一份偏見,把他趕到南京,後來才調回北京。
接著,吏部尚書崔恭的母親去世,要守孝。但是吏部尚書主管選人用人,不能空缺三年,於是讓李秉接位,右侍郎尹旻進左侍郎;戶部尚書馬昂已經七十歲,體弱多病,多次懇求退休,左侍郎陳翌比他小幾歲,但也六十六了,隻剩下一口氣;想到前兩任戶部尚書都是累死在崗位上,汪舜華沒有為難他們,馬昂去了集賢苑;陳翌退休。
本來準備讓禮部左侍郎劉定之到戶部,想著他身體不算好,正猶豫著,他自己上書說久病,乞致仕;汪舜華當然不答應:大才子呢!於是讓他先調治,哪知道他老人家腿一蹬眼一閉,去了,享年六十一歲。
汪舜華隻得下旨追贈禮部尚書,追諡文安。
劉定之是沂王的授業恩師,他去世後,沂王很是傷心,送了一程。
回頭又要處理楚王府的家務事。楚藩已經除國,但還有一大家子。太祖皇帝玄孫東安王均鈽的幼弟均錭年幼,沒有通過考封,也就沒有分家。均鈽欺負均錭和生母吳氏,導致均錭母子衣食不周,歷史上楚靖王均鈋看不下去,上疏請求讓均錭母子暫時住在楚府空閑的房子裏,由他撫養教導均錭,直到均錭長大。這回均鈋因為是庶出,被封為長沙王,倒是管不到那裏,但虎視眈眈的地方官直接上報給朝廷,汪舜華自然大怒,雖然是同父異母,但也是你親弟弟,怎麽可以欺負?還講不講兄友弟恭了?下詔大罵了一通,罰了一年工資,這才幹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