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生產是一件辛苦活,不過李旭沒有埋怨。他已經聽汪太後詳細分析過,蜂窩煤取代塊煤,首先降低了生產成本,能夠讓更多人用得起煤,免受饑寒之苦;其次,它燃燒轉化率更高,不僅可以大量為社會節約資源,還可以吸收大量百姓就業,改善生活;第三,可以有效減少濫砍濫伐,維護生態平衡——其實最後一個聽不懂,但是太後說這東西好,它就一定好!
第一批蜂窩煤很快就做出來了,首先滿足宮裏生產生活的需求。食堂大嬸,鍋爐房大叔,乃至鐵匠們都很滿意,誇讚不絕;李旭很奇怪,為什麽這個奇怪的小東西有這樣的效用?
汪舜華解釋:「煤這個東西其實不好伺候。點燃的時候,要拿木頭或木炭去引燃;燃燒時,要隨時保持熱度,否則一旦變冷,就可能熄火了;添加時不能太多,少了空氣,也會熄滅;但如果燃燒不充分,剩下的煤就浪費了。所以燒煤塊或煤球,其實很奢侈。現在在煤上打孔,讓它有充分的空間和空氣進行親密接觸,自然燃燒更旺盛,利用的效率也就更高了。」
李旭聽的半懂不懂,但覺得太後真是英明。
當然問題還是有的,比如鬆散不容易成型,這個就要加黏土,或者黃泥;引燃不容易,也不難解決,木匠那裏有的是鋸末,再上就容易多了。
隨著山西煤渣的源源流入,煤炭公司真的忙起來。
因為走的高端路線,汪太後還連同爐子賜給宗室重臣,一時用蜂窩煤成了京城的風尚,自然不愁銷路。
於是很快大家就發現,這東西不僅沒有煤灰,而且火頭也足,更重要的是,價錢便宜,不到塊煤的一半!
沒有任何意外,大家都搶著要;商戶的小訂單根本不好意思往前湊,全是煤行的大單子——李旭也不打算做零售,這樣正好。
蜂窩煤這種東西,外形簡單,配方也簡單,仿製很容易。隻是京城的煤渣有限,山西、山東省的煤渣很多運到了仁和煤炭公司,但總還有剩的,尤其一些小煤窯,因此很快就流行開來,包括距離北京並不近的地方。但總的來說,集中在產煤地和大城市。蚊子再小也是肉,自己能砍柴,還要花錢去買煤,那是不可能的。
隻是馬昂因此挨了不少口水,說他有眼不識金鑲玉,把寶貝當廢品,白白便宜了太後。
馬昂嘴角直抽抽:我他媽知道煤渣能這麽用?你們有誰知道煤渣能這樣用的?
不過說了兩句就過去了,挨了這麽多年罵,他也習慣了。
倒是汪舜華知道蜂窩煤流行,很高興,覺得應該露一手。想到當年剛進王府,學著穿越小說女主征服男主的套路,準備做點可口的飯菜。結果剛進廚房就被煙火嗆了出來,雖然有燒火的,有切菜的,還有打水的,但她已經很多年沒有用過這種灶,很不習慣,於是鎩羽而歸,再也不敢逞能。
現在蜂窩煤有了,塔吉鍋也送過來了——以前經常加班,外頭的飯菜不是不好吃,隻是總擔心地溝油什麽的,所以隻要有時間,還是盡量自己做;隻是工作太累,回家就想葛優躺,高壓鍋倒是好,就是總要等很久,總算逛論壇的時候發現了這種神器。
塔吉鍋也叫微壓力鍋,高蓋帽是它的明顯特點。最早的塔吉鍋都是陶土鍋,因為透氣不透水,加上三角圓錐的造型使得蒸氣循環上升,因此最大限度地減少水分喪失。烹調過程中隻需少水,水汽均勻地滴落在食材上,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和營養;由於使用方便,被很多懶人用來「一鍋熟」而風靡全球。
——之前已經做出了高壓鍋,隻是這年頭技術還不成熟,汪舜華很擔心做飯不成反炸鍋,丟臉不說,萬一傷到了孩子們,可不是開玩笑的。
如今——沒什麽說的,動手!
料都是備好的,隻用了一刻鍾,汪舜華就做出了一鍋豐盛的晚膳,揭開鍋蓋的那一瞬,她幾乎流淚:就是這樣的配方,就是這樣的味道!
隻是有點遺憾,辣椒玉米土豆西紅柿杏鮑菇小龍蝦等等都沒有!
孩子們是第一次吃到汪舜華親手做的飯,雖然味道不怎麽樣,雖然母後也不過就是把人家切好的東西放進鍋裏,加點油,放上調料,蓋上鍋蓋,就在一旁監工,但還是歡呼雀躍。
太皇太後很心疼的說:「你公務已經很忙了,這些事就讓下麵的人去做,別太辛苦。」
汪舜華覺得眼睛裏有什麽東西流出來——可能是被燙的。
隻是皇帝撲閃著眼睛:「母後做的菜真好吃,真想每天都能吃到。」
汪舜華笑道:「你愛吃就讓宮人每天給你做。」
皇帝似乎鼓起了勇氣:「臣就愛吃母後做的菜,母後做的是最好吃的。」
汪舜華哈哈一笑,忽略了皇帝懇切的目光:「這孩子,嘴這麽甜,真會哄人開心,將來不知道要迷倒多少人。」
她摸了摸兒子的頭:「等以後你媳婦進門了,就不會對我說這話了。」
太皇太後笑道:「真敢娶了媳婦忘了娘,就該打。」
皇帝聲音漸漸低下來:「沒有,我不會…」
這頓飯,風生水起,太皇太後用得極是高興,看著時候不早,起駕還宮,出來便是各地的曲藝節目。京劇、越劇、評劇還沒產生,但是黃梅戲歷史悠久,此外秦腔、湘劇、川劇、山西梆子、河北梆子都各具特色,尤其清音閣正在表演永安長公主的《平陽公主》,太皇太後看得興致勃勃,一邊誇讚:「我孫女真出息。」
不過在一眾壽禮中間,太皇太後偏偏看上了一隻船的模型,拿起來看了,道:「這船,跟往常看到的不大一樣。」
太皇太後是鎮江人,長期生活在江南,曾經親眼見到過鄭和寶船。
確實不一樣,這船是以飛剪船為原型製造的。
當年開放海禁,尤其次年大量糧食通過海運北上,造船技術就成了關鍵。汪舜華親自審閱了丁富呈上來的圖紙,主要還是採用鄭和寶船的設計。底尖上闊、船頭昂船尾高;桅帆採用縱帆型布局、硬帆式結構。馬上想起了當年看穿越小說,曾經曇花一現的飛剪船,雖然很快被蒸汽輪船取代,但堪稱帆船時代的巔峰。
畢竟不是造船專家,並不完全確定船隻的構造,隻知道船端尖銳突出、身型瘦長,軟帆,也不知道這玩意能不能全用木質構造。不過這種船在清末影視劇經常出現,甚至歷史課本上都有,大致的草圖還是能畫的,於是汪舜華把圖紙交給了管理龍江造船廠的龍江侯丁富,讓他試試看。
丁富的曾祖丁德興跟隨太祖起兵,驍勇善戰,屢立戰功,在圍困平江時去世,贈都指揮使,後追封濟國公,列於功臣廟。他有三個兒子,長子丁忠為龍江衛指揮使,次子丁浩、幼子丁昶,為他守墓。丁忠沒有後代,朝廷也就免除了爵位。直到建極改元紹封功臣,丁富作為丁浩的孫子承襲龍江侯,被派去管理龍江造船廠。江淵雖然把造船廠劃拉到工部,但是因為缺官,實際管理還是勛貴。
丁富感激太後的恩典,盡心盡力,盡職盡責。雖然不覺得這艘稀奇古怪的船會比福船更好,不過太後關心,馬上召集專家研究。
兩年後,龍江造船廠造出了第一艘這樣的船。建極八年夏試航成功,丁富回覆:「這船優點很明顯:快,以前用重帆,船上九桅可掛十二張帆,但是隻有一個支撐點,帆的麵積有限,木質骨架也不利於吃風,因此航速很慢;而且硬帆隻能一升到頂,不能根據情況調整帆力,這點長途跋涉頗為不利。這船吃風大,支撐點多,而且可以根據情況調整帆力,既能躲避礁石,遇到風暴時也可以慢速行駛。隻是問題也很大:操作太複雜,升帆時間長,收帆困難危險,需要的繩索太繁複,需要人工也多。」
汪舜華想了想:「既如此,你們接著研究。」
丁富稱是,回頭找工匠反覆琢磨,加以改進。設計師等唐凱獻策,是把船頭做成空心,讓船在浪中便於抬首,提高了穩定性;而後進一步優化船的構造,現在有些商人為了賺錢,不顧安危,一味地增加載重,為了確保安全,就要有幹舷,確保吃水深度;船本身體積瘦長,上層建築不能太多太高,避免失衡;同時,水下也採用尖底,用以減少阻力——福船很多就採用尖底;沿首柱外伸一斜槓,多懸一些支索三角帆,擴大撐帆的容量;後體逐漸變廋的有傾度的水線逐漸過渡到狹窄的圓尾,與優美的船首型式和諧地混成一體;此外,就是桅杆,一船有3桅全裝備帆裝,往往用高桅。
經過改良後的船隻雖然不如寶船巨大,但也不小。船長二十五丈,寬九丈,深三丈,主桅杆高二十丈,滿載可達2000石——如今和南洋地區通商,高大的木料倒是不缺。
今年四月二十五日,這船在南京下水,經過不到五天的劈波斬浪,這艘船近乎奇蹟的在端午節前出現在天津港。
汪舜華得報大喜,賜名「飛剪船」。
歷史上的飛剪船,創造了古典帆船的巔峰。在普遍五至六節的時速時代,它能達到十二至十四節,甚至十八至二十節。從英國利物浦橫穿大西洋到達美國紐約,隻用13天時間。不過隨著蒸汽機的崛起,迅速退出歷史的舞台。
心心念念近十年的項目終於成功,汪舜華激動得落淚,但又無比虔誠的希望,這一回飛剪船也能和歷史上一樣,迅速被更先進的蒸汽輪船取代。
都是大豬蹄子。
西苑已經建成,按說可以移居,但是汪舜華擔心甲醇等有害物質超標,要求明年再搬,當然用的是宮殿剛剛落成,又臨水,濕氣重之類的理由,太皇太後戀戀不捨的,隻得依了。
第一批蜂窩煤很快就做出來了,首先滿足宮裏生產生活的需求。食堂大嬸,鍋爐房大叔,乃至鐵匠們都很滿意,誇讚不絕;李旭很奇怪,為什麽這個奇怪的小東西有這樣的效用?
汪舜華解釋:「煤這個東西其實不好伺候。點燃的時候,要拿木頭或木炭去引燃;燃燒時,要隨時保持熱度,否則一旦變冷,就可能熄火了;添加時不能太多,少了空氣,也會熄滅;但如果燃燒不充分,剩下的煤就浪費了。所以燒煤塊或煤球,其實很奢侈。現在在煤上打孔,讓它有充分的空間和空氣進行親密接觸,自然燃燒更旺盛,利用的效率也就更高了。」
李旭聽的半懂不懂,但覺得太後真是英明。
當然問題還是有的,比如鬆散不容易成型,這個就要加黏土,或者黃泥;引燃不容易,也不難解決,木匠那裏有的是鋸末,再上就容易多了。
隨著山西煤渣的源源流入,煤炭公司真的忙起來。
因為走的高端路線,汪太後還連同爐子賜給宗室重臣,一時用蜂窩煤成了京城的風尚,自然不愁銷路。
於是很快大家就發現,這東西不僅沒有煤灰,而且火頭也足,更重要的是,價錢便宜,不到塊煤的一半!
沒有任何意外,大家都搶著要;商戶的小訂單根本不好意思往前湊,全是煤行的大單子——李旭也不打算做零售,這樣正好。
蜂窩煤這種東西,外形簡單,配方也簡單,仿製很容易。隻是京城的煤渣有限,山西、山東省的煤渣很多運到了仁和煤炭公司,但總還有剩的,尤其一些小煤窯,因此很快就流行開來,包括距離北京並不近的地方。但總的來說,集中在產煤地和大城市。蚊子再小也是肉,自己能砍柴,還要花錢去買煤,那是不可能的。
隻是馬昂因此挨了不少口水,說他有眼不識金鑲玉,把寶貝當廢品,白白便宜了太後。
馬昂嘴角直抽抽:我他媽知道煤渣能這麽用?你們有誰知道煤渣能這樣用的?
不過說了兩句就過去了,挨了這麽多年罵,他也習慣了。
倒是汪舜華知道蜂窩煤流行,很高興,覺得應該露一手。想到當年剛進王府,學著穿越小說女主征服男主的套路,準備做點可口的飯菜。結果剛進廚房就被煙火嗆了出來,雖然有燒火的,有切菜的,還有打水的,但她已經很多年沒有用過這種灶,很不習慣,於是鎩羽而歸,再也不敢逞能。
現在蜂窩煤有了,塔吉鍋也送過來了——以前經常加班,外頭的飯菜不是不好吃,隻是總擔心地溝油什麽的,所以隻要有時間,還是盡量自己做;隻是工作太累,回家就想葛優躺,高壓鍋倒是好,就是總要等很久,總算逛論壇的時候發現了這種神器。
塔吉鍋也叫微壓力鍋,高蓋帽是它的明顯特點。最早的塔吉鍋都是陶土鍋,因為透氣不透水,加上三角圓錐的造型使得蒸氣循環上升,因此最大限度地減少水分喪失。烹調過程中隻需少水,水汽均勻地滴落在食材上,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和營養;由於使用方便,被很多懶人用來「一鍋熟」而風靡全球。
——之前已經做出了高壓鍋,隻是這年頭技術還不成熟,汪舜華很擔心做飯不成反炸鍋,丟臉不說,萬一傷到了孩子們,可不是開玩笑的。
如今——沒什麽說的,動手!
料都是備好的,隻用了一刻鍾,汪舜華就做出了一鍋豐盛的晚膳,揭開鍋蓋的那一瞬,她幾乎流淚:就是這樣的配方,就是這樣的味道!
隻是有點遺憾,辣椒玉米土豆西紅柿杏鮑菇小龍蝦等等都沒有!
孩子們是第一次吃到汪舜華親手做的飯,雖然味道不怎麽樣,雖然母後也不過就是把人家切好的東西放進鍋裏,加點油,放上調料,蓋上鍋蓋,就在一旁監工,但還是歡呼雀躍。
太皇太後很心疼的說:「你公務已經很忙了,這些事就讓下麵的人去做,別太辛苦。」
汪舜華覺得眼睛裏有什麽東西流出來——可能是被燙的。
隻是皇帝撲閃著眼睛:「母後做的菜真好吃,真想每天都能吃到。」
汪舜華笑道:「你愛吃就讓宮人每天給你做。」
皇帝似乎鼓起了勇氣:「臣就愛吃母後做的菜,母後做的是最好吃的。」
汪舜華哈哈一笑,忽略了皇帝懇切的目光:「這孩子,嘴這麽甜,真會哄人開心,將來不知道要迷倒多少人。」
她摸了摸兒子的頭:「等以後你媳婦進門了,就不會對我說這話了。」
太皇太後笑道:「真敢娶了媳婦忘了娘,就該打。」
皇帝聲音漸漸低下來:「沒有,我不會…」
這頓飯,風生水起,太皇太後用得極是高興,看著時候不早,起駕還宮,出來便是各地的曲藝節目。京劇、越劇、評劇還沒產生,但是黃梅戲歷史悠久,此外秦腔、湘劇、川劇、山西梆子、河北梆子都各具特色,尤其清音閣正在表演永安長公主的《平陽公主》,太皇太後看得興致勃勃,一邊誇讚:「我孫女真出息。」
不過在一眾壽禮中間,太皇太後偏偏看上了一隻船的模型,拿起來看了,道:「這船,跟往常看到的不大一樣。」
太皇太後是鎮江人,長期生活在江南,曾經親眼見到過鄭和寶船。
確實不一樣,這船是以飛剪船為原型製造的。
當年開放海禁,尤其次年大量糧食通過海運北上,造船技術就成了關鍵。汪舜華親自審閱了丁富呈上來的圖紙,主要還是採用鄭和寶船的設計。底尖上闊、船頭昂船尾高;桅帆採用縱帆型布局、硬帆式結構。馬上想起了當年看穿越小說,曾經曇花一現的飛剪船,雖然很快被蒸汽輪船取代,但堪稱帆船時代的巔峰。
畢竟不是造船專家,並不完全確定船隻的構造,隻知道船端尖銳突出、身型瘦長,軟帆,也不知道這玩意能不能全用木質構造。不過這種船在清末影視劇經常出現,甚至歷史課本上都有,大致的草圖還是能畫的,於是汪舜華把圖紙交給了管理龍江造船廠的龍江侯丁富,讓他試試看。
丁富的曾祖丁德興跟隨太祖起兵,驍勇善戰,屢立戰功,在圍困平江時去世,贈都指揮使,後追封濟國公,列於功臣廟。他有三個兒子,長子丁忠為龍江衛指揮使,次子丁浩、幼子丁昶,為他守墓。丁忠沒有後代,朝廷也就免除了爵位。直到建極改元紹封功臣,丁富作為丁浩的孫子承襲龍江侯,被派去管理龍江造船廠。江淵雖然把造船廠劃拉到工部,但是因為缺官,實際管理還是勛貴。
丁富感激太後的恩典,盡心盡力,盡職盡責。雖然不覺得這艘稀奇古怪的船會比福船更好,不過太後關心,馬上召集專家研究。
兩年後,龍江造船廠造出了第一艘這樣的船。建極八年夏試航成功,丁富回覆:「這船優點很明顯:快,以前用重帆,船上九桅可掛十二張帆,但是隻有一個支撐點,帆的麵積有限,木質骨架也不利於吃風,因此航速很慢;而且硬帆隻能一升到頂,不能根據情況調整帆力,這點長途跋涉頗為不利。這船吃風大,支撐點多,而且可以根據情況調整帆力,既能躲避礁石,遇到風暴時也可以慢速行駛。隻是問題也很大:操作太複雜,升帆時間長,收帆困難危險,需要的繩索太繁複,需要人工也多。」
汪舜華想了想:「既如此,你們接著研究。」
丁富稱是,回頭找工匠反覆琢磨,加以改進。設計師等唐凱獻策,是把船頭做成空心,讓船在浪中便於抬首,提高了穩定性;而後進一步優化船的構造,現在有些商人為了賺錢,不顧安危,一味地增加載重,為了確保安全,就要有幹舷,確保吃水深度;船本身體積瘦長,上層建築不能太多太高,避免失衡;同時,水下也採用尖底,用以減少阻力——福船很多就採用尖底;沿首柱外伸一斜槓,多懸一些支索三角帆,擴大撐帆的容量;後體逐漸變廋的有傾度的水線逐漸過渡到狹窄的圓尾,與優美的船首型式和諧地混成一體;此外,就是桅杆,一船有3桅全裝備帆裝,往往用高桅。
經過改良後的船隻雖然不如寶船巨大,但也不小。船長二十五丈,寬九丈,深三丈,主桅杆高二十丈,滿載可達2000石——如今和南洋地區通商,高大的木料倒是不缺。
今年四月二十五日,這船在南京下水,經過不到五天的劈波斬浪,這艘船近乎奇蹟的在端午節前出現在天津港。
汪舜華得報大喜,賜名「飛剪船」。
歷史上的飛剪船,創造了古典帆船的巔峰。在普遍五至六節的時速時代,它能達到十二至十四節,甚至十八至二十節。從英國利物浦橫穿大西洋到達美國紐約,隻用13天時間。不過隨著蒸汽機的崛起,迅速退出歷史的舞台。
心心念念近十年的項目終於成功,汪舜華激動得落淚,但又無比虔誠的希望,這一回飛剪船也能和歷史上一樣,迅速被更先進的蒸汽輪船取代。
都是大豬蹄子。
西苑已經建成,按說可以移居,但是汪舜華擔心甲醇等有害物質超標,要求明年再搬,當然用的是宮殿剛剛落成,又臨水,濕氣重之類的理由,太皇太後戀戀不捨的,隻得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