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來之不易,衣服同樣得來不易。看過了耕作,前麵自然就是針黹。一千位宮內和來自各地的織工繡工紡織刺繡,大家都覺得很新鮮,太皇太後摸著錦緞,感嘆著造物的不容易;汪舜華則向她介紹了其中幾位優秀的工匠。因為他們改進了工具,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這些年全國新開墾了荒地逾三十萬頃,其中軍隊就超過十萬頃;出口和上繳財政的布匹也逐年遞增,而且品種繁多。


    太皇太後說好,下令重賞,汪舜華轉頭交代:「賜匾,命地方為那幾位技工興建牌坊。」


    上了島,供奉禁苑的待詔和各地才子各獻詩詞歌賦,或者揮毫潑墨,題字作畫,太皇太後很是高興,自動過濾了其中有的不那麽和諧的篇章,下令重賞。


    隨後到含元殿賜宴,樂府供奉樂舞,自然不是常規的例行表演,而是從開國以來尤其景泰以來詩人的優秀作品中選擇的,展示的是泱泱中華的氣質和大明君臣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其中不少作者就在下麵坐著,都覺得臉上實在有光彩;當然還有各種舞蹈、獨奏、合奏。


    ——這還是當年看電視劇《唐明皇》時得到的靈感,畢竟隻是循例在宮裏設宴,也太沒意思了。——他們還沒表演完,宗室勛貴尤其文臣又開始作詩頌聖。


    甚至就連桌案上的食物,也頗讓人開胃,比如醋溜白菜。


    後代再尋常不過的家常菜,如今卻被搞搞供奉在皇家大宴上,畢竟物以稀為貴。


    因為這朵蓮白,是剛剛傳進來的。


    汪太後好吃,阿不,重視農業生產,如果能敬獻好的物種,就可以得到大筆的賞賜。


    所以這些年來,跑外海的商人們很重視尋找良種,戶部經常能收到一些配著插圖的種子。


    戶部官員聽商人們吹得神乎其神,半信半疑;汪舜華看著圖畫,心裏盤算著這物種有沒有大力推廣的價值,該怎麽才能盡快推廣開來。


    朝廷要推廣雙季稻,已經設立了好幾處試驗田,建極七年又明確了一批,東西南北都有,各自去種;汪舜華還吩咐在西苑找了這麽片土地,親自耕種。隻是她實在太忙,一年也難得來幾次;孩子們也不過看個熱鬧罷了。


    土豆紅薯南瓜玉米之類,現在還在美洲大陸;但說沒有新物種,那是假的,但基本都是熱帶水果,榴槤菠蘿蜜什麽的,因為距離遠,不太好保存,尤其榴槤本身味道就很酸爽,戶部差點把人轟出去。


    隻是照例敬獻的物種太後要親自過目,也隻好呈上去,想著那東西長得醜,太後應該也不會關注;沒想到這兩貨特徵實在太鮮明,汪舜華一眼就看到了,馬上把人招進來,關切的詢問了相關情況,很高興的賜名,還很貼心的說既然原來生在南方,還是先在南方廣東、福建、海南、台灣等地試種,成功了再說。


    成功不是那麽容易實現的。這兩樣熱帶水果即便在最理想的環境,從發芽到結果,也需要五六年的時間,進入盛果期更需要二三十年的時間,而且遺傳變異相當大,好果子未必能生出好苗子,好苗子的種子可能是劣質果子。


    所以即便引進傳進來幾年,本土的榴槤菠蘿蜜等水果還是沒能擺上案頭。


    汪舜華其實也沒抱多大的希望,畢竟舊大陸互相交流這麽些年,很多東西都傳進來,沒想到這麽廣撒網,還真網到了幾樣漏網之魚。


    其中有樣來自地中海沿岸,是被逃難的傳教士帶過來的,說是有甜味。


    汪舜華大喜:別是甜菜吧?


    這年頭糖料的價格高得驚人。沒辦法,現在的糖料作物主要是甘蔗,種植地區有限,集中在兩廣,當然現在台灣、海南也在開始推廣,但畢竟產量有限,運輸距離遙遠,成本自然很高。


    學過地理的人都知道,後代的糖料作物主要是甘蔗和甜菜,有「南蔗北菜」的特點。甜菜喜溫涼氣候,耐寒、耐旱、耐鹼,其中黑龍江是最大產區。


    一問,現在沒有甜菜這種東西,廢話,如果有,早被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利用起來了;沒關係,去找——去哪裏找?別又在美洲吧?


    汪舜華想了想,好像沒提這茬,或者在歐洲地中海?


    結果一看圖,汪舜華立刻張大了嘴:「蓮白」?


    馬昂道:「太後英明,這菜看上去真有點像蓮花,又白。」


    汪舜華禁不住笑起來:蓮白餃子、烙蓮花白、糖醋蓮白,都是美味啊!還有蓮白回鍋肉!


    北京地區的蓮白失敗了幾次,主要是氣溫不好掌控,直到今年才成功;不過汪舜華早在兩年前吃到了久違的熗蓮白,還是從山東那邊運過來的,當即熱淚盈眶,重賞了敬獻種子的人。


    幾乎同時,就有商人江澄敬獻了一種菜,跟蓮白是一個地方的老鄉,叫做菾菜,個子長得快,但果實比較小。汪舜華看了圖紙,聽說是二年生草本植物,根莖圓錐狀至紡錘狀,多汁,越看越像甜菜。


    於是問江澄:「這菜能夠做糖嗎?」


    江澄腦子一懵:「這東西當地常用來做湯,雖然也能夠做菜,但甜味不大,用來做糖,恐怕不行。」


    那就是人工選擇培育的結果,看來隻有慢慢培養了。


    汪舜華有點遺憾,但是不放棄:後代的農產品都是人工培育的結果,不要想著能夠一步到位。


    糖料的事情暫時無解,油料同樣很麻煩。


    不用想,就知道油菜和花生才是最主要的油料作物,花生現在在美洲,不要想;油菜花太有名了,從南到北哪都能種,比牡丹梅花都更有國民性。


    反覆問了,都沒有聽說過有能榨油的菜,結果看圖紙的時候,發現有種蕓薹很像,估計也是原始品種,需要進一步人工選擇。


    一邊埋怨,都是產自地中海沿岸,葡萄漢朝就進來了,萵筍唐朝也過來了,這兩位怎麽現在才傳進來,是不是不下旨表彰貢獻,還要等很久以後?


    ——她的預感是正確的,歷史上這幾樣1800年傳進來,要晚幾十年。


    看著桌上的石榴、西瓜、核桃、甘蔗、椰子,想想茄子、黃瓜、菠菜、豇豆、小蔥、蠶豆、豌豆、扁豆、絲瓜、胡蘿蔔,慶幸自己來到了明朝,否則回到先秦時代,怎一個苦逼了得!


    不僅是碗裏有新鮮玩意,甚至後廚蒸煮食物,也有新鮮的傢夥事。


    汪舜華在審閱光祿寺帳目的時候發現,燃料費很貴!——以前看王府帳目的時候倒也發現過,問了管家,確實燒煤很貴,也就沒多想。


    王府的人少,燃料費也多不到哪裏去,但是朝廷這麽多公務員要吃飯,需要的煤就不會少,尤其為了避免熏著貴人們,這煤炭的質量還不能太差。


    汪舜華聽著光祿寺的官員振振有詞,親自到食堂去看,聽廚子說:「用飯的人多,燒柴不能解決問題,而且煙太大;隻能燒炭。」


    採辦的小吏都快哭了,雖然免不了做點花帳,但實在沒想到居然能招來太後!


    好在丘浚為他解了圍:「這煤確實不便宜。隻能用塊煤,碎煤隻能用來做添頭,煤渣更是無人問津,因為又髒又不好燒,隻有窮苦人家才用。從北宋開始,除了大的煤塊,還有煤球,但製作比較複雜,成本很高。」


    汪舜華真的覺得,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財富是句實在話。


    對於穿越者來說,在這個時代,處處都是商機,隻要你敢闖敢幹。


    可惜現在是太後,不能親自下場經商了。


    咦,我為什麽要說可惜?


    汪舜華對煤球沒什麽研究,但是對蜂窩煤實在太熟悉了——小時候到處都是那東西!


    蜂窩煤怎麽做不知道,但肯定不難。全自動的蜂窩煤機沒見過,見過也做不出來;但手工模具不難,讓鐵匠先做一個;讓內官去街市上買了一大車煤渣,碾碎了堆成小山,挖個洞倒上水,然後蓋上,等水滲透進去,再使勁攪拌,還要把大塊的拍碎;攪勻了,然後用蜂窩煤機沾點水,按壓在煤灰堆上——這是幾次試驗後得到的經驗,方便整體取出;按實後取出,找幹淨的地方按壓出來,然後接著製作;隻是做好以後還要擺好通風晾曬兩三天。


    燒蜂窩煤還要有專門的爐子,這也不難,汪舜華見過,很快工匠就做好了。拿來實驗,確實幹淨方便,價錢還低了不少。


    汪舜華很高興,這是個很有發展前景的產業,於是她拍板,讓人去各大煤行買煤渣——是遠遠不夠的,但北京靠著山西,山西有的是煤,那就去那裏買。因為朝廷對礦山很看重,她對挖煤也沒什麽研究,於是和馬昂商量,想獨家購買山西幾大國有煤礦的煤渣。


    馬昂就不相信還有這樣的好事!真的,他不是書呆子,對百姓日常很了解,煤渣,那是連廚房大嬸都不屑於用的,扔大馬路上都沒人要,皇太後居然要買,立刻就答應了。


    汪舜華隻負責確定方向,具體的肯定有內官直接去戶部商量。


    很快內官李旭就奉命去找馬昂商討細節。


    馬昂知道汪太後最近有動作,覺得太後有不務正業的潛質,於是大開口,說每年可以給五十萬斤。


    在他的心目中,這是很大的數量,李旭跟在太後身邊伺候多年,腦子靈敏,又知道了關竅,覺得不夠,於是提出至少十倍。


    馬昂覺得汪太後教出來的人,跟她一樣好高騖遠急功近利!


    不過送上門來的買賣,不做白不做,太後虧了錢,以後也少打這些歪主意;而且如果太後沉溺於此,是不是可以早點還政?於是馬昂樂嗬嗬的同意每年至少五百萬斤,二千兩銀子;當然上不封頂。


    後代煤炭正常時噸煤一千元出頭,這裏一噸接近一兩銀子,考慮到銀子的購買力,其實差不多。


    事情就這樣愉快地決定了,戶部上下都興高采烈:尚書能從太後嘴裏挖食,真了不起!


    煤礦主們同樣一片歡騰:沒想到啊,居然有掙太後錢的時候!


    因為是公司經營,算是市場行為。不止山西,山東等地的礦主也找上門來,願意低價出售煤渣。李旭很爽快的答應了。


    因為連年開採,大家礦裏都有不少煤渣,馬上組織工人裝車,給李旭送過去,就怕汪太後回過神來反悔。


    汪舜華沒時間也沒精力反悔,這件事被全權交給李旭。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回到明朝當太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雁於飛87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雁於飛87並收藏回到明朝當太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