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一舉行武試。羅琦原本預計一千人來不了,八百人是有的,現在肯定用不上了,但是考官都配備齊了;汪舜華還是帶著皇帝一串宗室來看。文試沒有過的也在下麵站著,提前熟悉一下環境,找點感覺。


    武試的成績明顯比文試好太多,畢竟經過第一輪淘汰賽,留下來的都是能看的;再說武試很簡單粗暴,題目早就通知大家了,去年就開始練,成效肯定是有的,雖然因為緊張,脫靶、墜馬的不少,好歹沒那麽難看。最後僅淘汰了六十多人。算下來,剛好一百五十人過關。


    如果說文試通許王和沐琮平分秋色的話,那麽武試沐琮一騎絕塵,獨領風騷。


    成國公世子朱輔很老實,規規矩矩的射了兩箭,都中紅心;魏國公嫡長子徐俌覺得自己可以表現一下,連發三箭,皆中紅心;英國公張懋毫不示弱,騎上快馬,連發三箭,俱中紅心;黔國公遺孤沐琮更是百步穿楊,不是吹牛,固定靶一百五十步,移動靶一百步,都用的一石的重弓,各連發十箭,全中紅心,一時鼓樂齊鳴、歡聲動地,連汪舜華也站起來大聲叫好,小皇帝也高興起來,拍著手大喊:「姐夫真棒!


    汪舜華讓人把靶子抬過來,反覆看了,讚嘆:「真是大明的肱骨棟樑!」


    連於謙等人眼睛也亮了,一邊的宗室勛貴、文官武將無不目眩神馳,張懋和徐俌原本十分得意,這回覺得自己回去還得好好練練,成國公欣慰之餘,覺得還可以再催促一下兒子,雖然今天表現也不錯,但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誰家父母會認為孩子已經夠好、可以躺下了?


    宗室的騎射功夫自然不能和勛貴比,比較能看的是襄陵王沖秌的幾個兒子,其中鎮國將軍範址移動靶命中紅心,相當難得。


    襄陵王妃鍾氏無出,襄陵王七子一女,皆是侍妾所生,其中長子範址的生母荊氏被冊封為夫人,她還生了次子範塘,倆兄弟都三十多歲,兒子都有了。庶出降等襲爵,他們的子孫最高也就是鎮國將軍了,當然這隻是理論上,範址夫人劉氏無出,兩個兒子徵鈴、徵鏦都是庶出,這個爵位也守不住;如果有本事走仕途或者軍功,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因此上次陛見,襄陵王提出想讓自己幾個兒子範坪、範墑、範圿,範埧、範壠到軍中效力。


    這幾個孩子年齡都不小,拿到了爵位,娶了妻室,還能夠過日子;隻是再往後就隻有坐吃山空。


    汪舜華知道襄陵王賢德,土木之變的時候還曾經率家人勤王,這些年來對於西北的形勢也屢次上言。因此恩準,不過現在朝廷從嚴整肅軍隊,不管是勛貴還是普通的世職,都必須通過考試才能襲爵——這是祖宗的規矩,但是和平年代,這規矩就廢了,大家都懂;但是汪太後執政後,交代於謙要從嚴選拔,確保將官的素質和軍隊的戰鬥力,這個祖製也就真的興了起來。


    範坪等已經有了鎮國將軍的爵位,即便到軍中效力,肯定也不會從士兵開始,而是和勛貴一樣,從執事官開始,一步步打磨。


    因此汪舜華同意範坪等沒有資格參加考試的人員參加本次考試,當然也有限製——十五歲以上,五十歲以下。否則此次宗室參加考試的人數不可能如此巨大。一旦經過考試,不能襲爵的有兩條道:一是到軍校打磨一年,再根據各方麵條件,或到勛衛,或到軍隊效力;二是文才不錯的,可以到國子監進學,直接參加明年的會試。


    當時下麵一片反對,汪舜華擺手:「朝廷正值用人之際,宗室有報國之心,朝廷自然不會視而不見;隻要德才兼備,不管你直係旁支,嫡出庶出,也不管你文采出眾還是武藝超群,都有你施展的空間。」


    她有點意味深長:「朝廷限製宗室的傳承,並不是我不能容物,要苛刻你們甚至趕盡殺絕,而確實是形勢比人強。當年太祖建藩,意在使藩王屏保王室。隻是如今,奉養宗室,已經成為朝廷不可承受之重;而一些遠支窮困潦倒、饑寒交迫,而不少宗室懷抱經世治國之才,卻隻能困守空城,這不符合太祖的初衷,也不是朝廷的本意。唐朝內亂不止,宋朝羸弱不堪,宗室不胙茅土,但其賢能者皆能策名仕籍、自致功業,而國家亦能依靠他們。我不相信太祖皇帝的子孫,會不如他們。」


    宗藩問題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政治問題。因為他們都是皇帝的同宗,待之太厚,國家財政受不了,更有甚者,像漢晉藩王那樣,占山為王,猶如獨立王國,或者聚眾作亂,那絕對不行;但如果待之太輕,就無法實現屏保的作用,秦朝宗室全無地位,隻能任由秦二世宰割,唐宋宗室在解決內憂外患中也沒有多大的作為。


    解決宗室問題最成功的無疑是清朝,既沒有發生藩王作亂,財政負擔也不重,因為他們採取了兩項關鍵措施——一是考封,確保襲爵人員的質量,讓他們能夠在參與軍國政務,和精英交鋒的時候都能不落下風,甚至亡國後還有大批人員把持了文藝界的話語權,當然,這也就讓辮子戲大放異彩,雖然說荼毒了觀眾的身心健康,但就王朝本身來說,無疑是相當成功的;二是降等襲爵,除了鐵帽子王,其他的宗室哪怕通過考試,也是降等襲爵的,這無疑極大地節約了財政用度。


    但是汪舜華沒有這麽做,一來她不用養八旗,負擔沒那麽重;二來還是要講究循序漸進,之前皇帝對宗室那麽好,她一來就掀翻了,如果這些人全餓死了,估計就是文人罵她;但又把這些人放出來參與朝政,說不定幾年幾十年後出個能耐的,即便不搞宮廷政變,也可以占據高位搞反攻倒算,那麽今天的一切努力都會付諸流水。


    當然,她還要考慮製衡的需要,另外還有寵愛兒子的小心思,所以設立了六位原配嫡後所出的親王為世襲王爵。


    宗室們感激涕零,重臣們倒是很不安,但汪舜華拿「廣開進賢之門」說話,實在讓大家無話可說;旁邊宗室勛貴也開始嗆,也就罷了。


    當然也有悲劇的。有固定靶脫靶的,也有剛上馬跑了幾步就摔下來的,還有跑馬過程中掉下來的。幸好準備充分,提前讓太醫在現場伺候以防萬一,折騰一番,總算沒讓這些人當場去見太祖;不過有個鎮國將軍年老體弱,回到賓館,還是翹了,那就趕緊找地方安葬。


    皇帝看的很高興,汪舜華的眉頭舒展很多,她真不希望看到全軍覆沒的慘劇,那樣宗室丟臉,她同樣顏麵掃地。


    與此同時,西六宮的宗室女們迎來了最後一戰——繡花。這年頭繡工是女孩子必備的技能,隻是金枝玉葉們以前肯定沒怎麽碰,去年開始惡補,都還算有模有樣,有幾位繡的尤其好,太皇太後很滿意,覺得這才是女孩子們該做的;太妃、王妃們也很高興。當然其中有很多已經嫁為人婦,兒孫都有了;隻是因為父親嫡出,自己也是嫡出,這才趕上了。因為繡工不好評價,隻要說得過去的都過了,實在連針都沒碰過,繡的亂七八糟的就沒辦法了。不過大家都是有備而來,因此這一輪很難得的沒有刷人;太皇太後還著重表揚了幾位書念得好、繡工也好的宗室女,賞賜了幾匹布帛,希望她們再接再厲,做女子的楷模。


    太妃、王妃們高興起來,禮物不值錢,難得的是待遇拿到了,而且露了臉,多光彩!


    考試結束,那麽接下來就該說冊封的事情了,雖然比預計的少很多,但到底人員太多,禮部、翰林院、宗人府、詹事府忙得暈頭轉向,好不容易終於搞定。


    沈王世子幼沒過關,但是秦王世子公錫和通許王子埅順利登陸,分別進位為秦王和周王;襄王世子祁鏞早就接受了冊封,這回算是補票,不用另外辦一次;晉王嫡長子奇源冊封為世子;周王庶長子同鑣封睢陽王、庶二子同為沈丘王,同生於景泰三年,今年剛好十歲,踩著線進考場,文試28,相當不錯了。他們的弟弟同、同鈮都還小,不參加此次考試;魯王係安丘王嫡長子陽鐆封世子,襄王世子庶長子見淑為鎮國將軍。其他還有10位郡王補票,楚王係通城王世子季?、代王係廣靈王世子仕?等2位準郡王拿到爵位,以下就是將軍、中尉。


    13歲的沐琮承襲黔國公的爵位。黔國公在他的祖父沐晟以後就拿到了世襲資格,母親梅氏雖然最初是侍妾,但早在景泰年間就被封為夫人,因此是按製進封,並非特例。不過他畢竟年齡還小,不能馬上回雲南鎮守。


    18歲的吳璽承襲清平侯爵位,比他大3歲的永順伯薛輔則拿到了結婚資格。吳璽自幼養在宮裏,汪舜華對他雖不如張懋和沐琮親厚,也確實當做自己的子侄。


    冊封完宗室,家眷也要進封。秦王世子妃跟著老公升職,兩位夫人楊氏、嵇氏也順利晉級親王夫人。嵇夫人很得秦王寵愛。歷史上秦王妃去世後,秦王不顧朝廷禮法,繞過有了長子誠泳的楊氏,多次為嵇氏請封,甚至公然行賄;憲宗不勝其煩,終於下旨,授繼妃之名,但不遣官冊封;秦王還不死心,孝敬兩百兩銀子,乞求冊封,憲宗收了錢卻不辦事。


    通許王妃王氏進封周王妃,長子同鑣母張氏、次子同母王氏,則進封為親王夫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回到明朝當太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雁於飛87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雁於飛87並收藏回到明朝當太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