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極五年正月初一的大朝賀極為隆重。太皇太後和太後帶著皇帝在奉天殿接受了親王宗室、文武群臣及四夷朝使的朝賀;然後回宮接受王妃命婦的朝賀。以往經常免了,但如今不行,該有的禮數一點都不能少。


    次日,晉王鍾鉉、魯王肇輝、代王仕壥、岷王徽煣、韓王征釙、唐王瓊炟、襄王瞻墡、淮王祁銓、沂王見深、德王見清、崇王見洛、吉王見浚、榮王見泓、齊王見潤在奉天門東廊接受文武官員朝賀,秦王世子公錫、通許王子埅、沈王世子幼就隻有等拿到爵位之後了。


    初三是宣宗皇帝的忌辰,特意遣襄王瞻墡和魏國公徐承宗前往祭景陵。


    第二天立春,享太廟,這回去的是安國公於謙。


    春節期間事情不多,就算多,也不能表現出太多。因此汪舜華和皇帝很有興致的帶著親王重臣奉太皇太後在仁壽宮看戲——明朝皇帝,尤其內宮女眷和內宦,平常最喜愛的娛樂就是看戲。太祖就是一個大戲迷,最喜歡看高明的《琵琶記》;還特地送給每個兒子各一千七百多種詞曲,並且飭令在京城設立十六樓供官伎樂戶居住和演練。他甚至還讓女樂優伶進入內廷演戲。因此,周定王朱橚、周憲王朱有燉和寧獻王朱權在戲曲上的傑出成就,也是家學淵源。


    汪舜華對戲曲其實沒多少興趣。主要是性子太急,讓她坐著看幾十幕戲簡直要命。不過明朝沒有網絡,連電視電影都沒有,彈琴經常找不到調——古典樂曲能哼在調上就不錯了,流行歌曲倒是會唱一些,又不能k歌,戲曲已經是最接近後代生活方式的娛樂了,因此倒是經常陪著郕王看戲;正位中宮以後,景帝成天忙得昏天黑地,是不用陪了,上麵兩尊大佛要伺候,有機會還是得陪,免得人家說你托大;太上皇沒事幹也喜歡看戲。這個就不管了,他有老婆孩子陪,何況跟他坐在一起,互相都恨不得活剮了對方,反而影響心情。


    現在崑曲還沒有完全形成,湯顯祖等大家還沒有登場。宮裏演出的大多還是元雜劇或者官方欽定的《琵琶記》之類的勸化作品。


    這麽多年薰陶下來,如果說沒有一點進步,那也不是實話;加上以前做閱讀理解和撰寫公文攢下的功底,汪舜華已經能很自如的坐在太皇太後身邊捧哏,順便教育孩子們尤其皇帝怎麽樣。有時覺得,可能比注釋「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的老夫子」還會扳扯。


    隻是汪舜華對《琵琶記》實在接受無能,這種被迫娶到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的戲碼能感動朱元璋,她卻隻有嗬嗬,你踏馬說一聲「已經結婚」有那麽難嗎?都做了狀元,把你爹媽老婆接到京城奉養有那麽難嗎?怎麽跟著小燕子似的,不知不覺、逼不得已的就做了宰相女婿?真好,連陳世美都不用做了,爹媽自己餓死了,宰相小姐還願意和趙五娘共事一夫,人間佳話啊。你信嗎?


    太皇太後喜歡的《西廂記》她也看不下去。當年可讀過《鶯鶯傳》,沒記錯的話,鶯鶯還被渣男罵成「尤物」呢。後代看這種戲還可以贊一句歌頌自由戀愛、反對包辦婚姻,但是現在膝下有幾個孩子,尤其三個女兒,身邊還有一大幫重臣之女,其中就有後妃人選,其他的以後也都是貴婦,要是這些人受到了影響,可怎麽辦?


    太皇太後聽了這個建議,點了頭,也不怎麽看《西廂記》了,《牆頭馬上》更是在宮裏禁演——汪舜華實在理解不了李千金的底氣何來,這種未婚先孕,還是同居七年、孩子抱倆的事,在後代都不是什麽光彩的事,何況在規矩森嚴的明朝?偷偷摸摸藏在後花園這麽些年,父母都不知道,有什麽臉麵自稱是人家兒媳婦?老爺子致仕你就敢蹬鼻子上臉了?三綱五常要不要?不怕言官參死你!就算卓文君,司馬相如還曾有過移情別戀的心思。


    不過除了這種才子佳人的愛情劇,可供選擇的戲劇還是很多的,諸如《漢宮秋》《梧桐雨》《望江亭》《單刀會》《趙氏孤兒》之類,也有教育意義。


    「作為皇帝,就是要親政愛民、富國強兵,才能抵禦外侮,保護家人和百姓,否則就會像漢元帝那樣,眼睜睜把美人送給別人——我知道當時漢朝很強大,匈奴是主動前來投靠的,但是你強大了,嫁個宮女他們也得乖乖供著,否則像宋朝,後妃公主都任人欺淩。」


    「作為後妃,光是自己不幹預朝政是遠遠不夠的——楊貴妃其實也沒幹過什麽殘害忠良的事情,但是你得管好自己,管好你的家屬,勸皇帝勤勉政務,不能整天花天酒地,否則國破山河在,美人自刎還是自縊就不好說了。」


    「《望江亭》是反映官員欺壓百姓的,一定要注意官員隊伍建設,譚記兒很聰明,做事要講究方式方法。」


    「趙氏孤兒的慘案就是君主昏聵導致的,所以一定要親賢遠佞。」


    皇帝還小,聽得半懂不懂,他對舞台上戲子的演唱比身邊母親的嘮叨顯然更感興趣;不過跟著一起聽戲的戴荃劉永誠等都點頭——就是要這樣教!


    當然,這些也還不夠。畢竟新劇層出不窮的時代都可能鬧劇荒,何況現在本來節目就少?


    去年為了寬慰太皇太後,也為了迎接宗室,汪舜華吩咐樂府排演幾齣新戲,要求是人物要立體,別整些埋兒奉母、臥冰求鯉的奇葩事;還要有教化作用,別藩王入京你給人看後院私會之類的戲,朝廷還要臉呢。


    她點了幾個,解憂公主、平陽昭公主、冼夫人、梁紅玉,都是鼎鼎有名的女中豪傑,也相當有教育意義,用來激勵士氣再好不過;《楊家將演義》的作者還沒出生,穆桂英查無此人,蕭太後倒是鼎鼎大名,但明朝自詡正統王朝,絕不可能搬演她的故事。


    蕭何月下追韓信、霸王別姬、蘇武牧羊、十三將士歸玉門、失空斬、林沖雪夜上梁山等等,都是有名的典故。現在京劇沒有產生,但是明朝讀書人也不是呆子,自然會用別的方式演繹;隻是可惜《秦王破陣樂》失傳了,就算還在,這種高規格的軍中樂舞,卻隻是歌頌千年前的皇帝,還是有點另類,尤其他上位的方式很特別;但是霍去病的那首琴歌卻相當有名,很快被譜曲演唱。


    評書《燕王掃北》汪舜華沒聽過,隻是覺得把燕王征伐北方的故事改編成雜劇或者話本,應該很精彩。隻是下麵一片反對——土木堡之後,最重要的是韜光養晦,積蓄力量,大家實在不想和北方硬抗,現在這樣造聲勢,實在很擔心又來一回。


    當然太後整天喊著雪恥報仇,大家也不會明著來,隻是說太祖規定嚴禁用戲曲演繹歷代帝王、孔孟聖賢及忠臣烈士,太宗皇帝的故事自然不能搬演。汪舜華也就住口了,轉頭下了道旨意,把《奉天靖難記》禁了,這書是永樂年間編撰的,記錄太宗起兵的事。隻是捧得太過低級,跟反串黑也沒啥區別,給建文帝甚至懿文太子杜撰了一大串莫名其妙的罪名,與《大義覺迷錄》有異曲同工之妙。——本來就是被迫起兵的,畫蛇添足反而惹人閑話;就算當初太宗有所忌憚,現在建文帝的遺臣徹底消停了,沒必要再給人潑汙水。


    當然有關忠臣烈士的限製就取消了,朝廷還需要大力宣傳、教化百姓呢。伍子胥、衛青、霍去病、諸葛亮、李靖、顏真卿、薛仁貴、嶽飛、辛棄疾、文天祥都可以登上戲曲舞台了,汪舜華命劉定之創作宋高宗和秦檜合謀陷害嶽飛的《滿江紅》,還讓於謙和商輅監工,下麵都是嘴角抽搐;隻是於謙想到當年隱帝袖中的那紙詔書,嘆了口氣。


    汪舜華曾經深切地感受被翻案風帶來的歷史虛無主義所支配的恐懼,特別強調:「對於史有定論的重要歷史人物和重大歷史事件不得隨意發揮甚至肆意抹黑。比如炎黃始祖,不能說人家為了對付敵人不折手段;秦皇漢武,就不能沉迷女色因情誤國;唐太宗這樣的千古名君,也別拿楊廣李建成來碰瓷;衛青霍去病,就不能背信棄義因私忘國;那些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的,也不要輕易翻案,秦檜就別渲染他和王氏伉儷情深;也不要以家國破亡來成全主人公的愛情——什麽金國王子愛上大宋公主的戲碼,不要有!」


    「至於本朝的歷代先帝,一律不得搬上戲曲舞台,防止有人抹黑先帝,為陳友諒、建文帝等人招魂。」


    下麵實在不明白汪太後為什麽會說這些——這是正常人會有的想法嗎?想都不敢想!尤其伏羲女媧、炎黃始祖,雖然隻是傳說,但誰敢數典忘祖?老百姓的唾沫就能淹死你!


    當然,戲曲舞台上的帝王必須和現實作區分,否則入戲太深,人人都穿著戲服過把癮,鬼知道安的什麽心。


    帝王可以演,但是服裝和扮相隻能是官方認證的,這個就別去翻史書考證了,汪太後拍板定了,標配就三樣:皇帽、玉帶、團龍蟒。


    汪舜華甚至親自召集內閣、禮部、翰林院、樂府等部門領導,探討立意怎麽定、故事該怎麽寫、人設怎麽定。因為是勸化作品,尤其是要勸化皇帝,下麵就是有一百萬個不願意,也隻能忍著應承了——真的,小說戲曲在現在地位不高,稗官野史,誨淫誨盜,和後代的小片子差不多,難登大雅之堂。除了周憲王那樣真心愛好的,其他一般都是讀書人窮困潦倒過不下去,掙點生活費養家餬口,就連《三國》《水滸》《西遊》這樣的驚世巨著,作者也是藏頭露尾的。


    不過去年事情畢竟太多,而且樂府的演員也有限,不可能一口子全排出來,但有幾部就不錯了。汪舜華親自審過,覺得果然能青史留名的都不是簡單的人物,就算她看了n多的戲曲小說電影電視劇,但絕不可能寫出這樣的台本,太好了,這才是應該被傳唱的作品!尤其嶽飛吟誦《滿江紅》後高呼「還我河山」而後引鴆自盡的情節,任她自認久經考驗淚點高,還是禁不住熱淚盈眶。


    盡管立場可能不同,但感情是互通的,尤其在這樣的氛圍中,很容易受到感染。因此《滿江紅》博得滿堂喝彩也不是什麽意外的事,不管是宗室還是文武官員,都是聲情悲切;太皇太後也是唏噓不已,皇帝含著淚問汪舜華:「嶽飛是好人,為什麽皇帝要殺他?」


    汪舜華摸了摸他的腦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回到明朝當太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雁於飛87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雁於飛87並收藏回到明朝當太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