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到齊了,就該辦正事了,反正都是要辦的,沒必要一直拖著,反而落人口實。隻是不希望從一開始就辦了,大家覺得理所應當甚至提高了希望值,反而落得不好。


    節奏很重要。


    十一月十六日,正式下旨,對親王和郡王家眷進行冊封。


    一是親王之母,不管是嫡母還是生母,隻要還在世,一律加封為王太妃,以區別王妃,當然工資待遇不變——此前不僅沒有太妃的稱號,甚至兒子做了親王,如果嫡母還在,生母也隻能封為夫人。周王子垕繼位,嫡母徐氏還在,隻能追封生母苗氏為簡王夫人;簡王也隻能請求朝廷冊封生母胡氏為定王夫人。


    二是親王除王妃之外,冊封兩位年齡最大的庶出孩子的生母為夫人,郡王則有一位夫人——因為女兒不用請名,都是年滿十五歲冊封結婚,因此期間還是有操作空間的,隻要不是太明顯,朝廷也懶得追究。說破了天,庶出也得降等襲爵,而親王和郡王之間,差距是很大的。因此,即便多出一些郡王,隻要宗室總體情緒穩定,都在朝廷可承受範圍之內,當然前提是你們自己把矛盾擺平,把口徑統一,否則捅出來朝廷還得治罪,之前秦王係出過這樣的事。當然跟張懋後台硬外加秦王係群龍無首有關,其他的勛貴很少敢這樣硬氣。汪舜華一再用建文帝的教訓提醒大家,不要操之過急,現在重要的是立規矩,別指望畢其功於一役,否則兔子急了也要咬人。


    親王妃有金冊,親王夫人則用銀冊,郡王夫人用銅冊;親王夫人比照一品夫人待遇,郡王夫人比照二品夫人,世子妻妾則降一等。


    同時接受冊封的,還有勛貴的家眷。不過勛貴有太夫人的名號,不用另外冊封;隻是以庶長子之母分別為淑人、恭人、宜人而已。這些人也有誥命,她們的誥書和同品級的命婦是一樣的。


    因為人員太多,隻能集體宣旨。其中宗室按照派係,勛貴則按級別。大家都很高興:「汪太後言而有信啊!」尤其是被冊封的貴妾,被朝廷正式認可了,自然也就可以進家譜了;正室夫人要說一樣高興肯定是假的,但也過得去:這年頭都沒有從一而終的想法,與其讓老公在萬花叢中穿梭,不如劃定範圍,以後老公收了腳步,自己指望也就多一些;更何況,這年頭講究多子多福,庶子既不能和自己的兒子爭爵位,又能延續血脈,主流的心態還是可以接受的;否則因為沒有符合要求的除爵,自己說不定也老景淒涼。


    十八日,大家興高采烈的進宮謝恩。太皇太後和汪太後在奉天殿接見了大家。磕完頭起來,卻見內宦領著六個身穿親王服色的孩子進來,後麵還跟著幾個穿著素服的半大孩子。當時回過神來,這應該就是養在宮裏的幾位宗室了。


    確實是榮王、齊王和隱帝的四個兒子沂王、德王、崇王、吉王,還有鄭王世孫和趙王的三個兒子。


    齊王才六歲,雖然都在清寧宮,然而汪舜華整天早出晚歸,近幾天尤其如此,因此難得一見,當時匆匆撲到母親懷裏,說「阿娘我想你了。」


    汪舜華憐愛的摸了摸兒子的腦袋,今年確實太忙,明年就要讓兒子正式進學了,也用以警告懷有異心的宗室。


    她在兒子頭上親了一口,就把他放到自己懷裏坐下,齊王不胖,但也不輕,估計也就能坐一兩年了。


    沂王等上前行禮,汪舜華吩咐免禮。


    這才把齊王放下來,讓他的貼身內宦覃吉牽著走出來,讓皇帝一一向諸王介紹,這是誰;又對沂王等介紹,這是誰,該怎麽稱呼——當然隻到親王一級。


    皇帝已經滿八周歲,讀了幾年書,性格也聰明,晉王等雖然剛進京,沒見過幾次,好在那天接見的時間並不短,還是有印象的,何況他記不住,身邊的戴荃等人也會提醒,不至於冷場,因此很是順利。


    於謙等人很是欣慰,宗室中有不服氣的也隻能忍耐住:汪太後是把後路都準備好了,別說有兩個親兒子,還有個庶子,隱帝的四個兒子也養在膝下,此外,還有新收的四個近支宗室,別給自己找不痛快。


    當然,看到幾個孩子過的好,大家也就把心放下來——畢竟同氣連枝,汪舜華能善待隱帝的兒子,應該也不會過於為難更沒有威脅的自己;否則,她若無差別掃射,一點生路都不給,大家除了心有餘戚,也隻有揭竿而起了。北京是你的主場不錯,但是大家拚了魚死網破,總還有一線生機,當年太宗皇帝起兵的時候,也就隻有800人呢!


    謝完恩,大家各自歸位,連齊王也跟著覃吉到自己的位置上站定,他是晚輩,年齡幼小,自然站到親王級別的最後。宗室都在心裏贊了句好家教。


    汪舜華示意劉金宣旨:秦王、晉王、周王、趙王、襄王、齊王,都是原配嫡後所出。為彰顯親親之誼,允許六王世襲。其嫡妃無子,二夫人所出,隻要通過考試,也可以承襲王位。


    這實在是太不尋常!


    雖然這在此前是在平常不過的,但放在削藩的大背景下,實在出人意表,畢竟大家都認為藩已經削完了,現在使朝廷使勁把宗室摁在地上摩擦的時候,沒想到居然給了這樣待遇。要知道,這不是每年多一萬石的問題,而是除了一個兒子可以接著襲爵,其他的兒子還要冊封為郡王,下麵接著養他一大家子的問題。


    想汪太後那個守財奴,肯從吃進嘴裏的吐出這麽大一塊來,真算是吐血了。要知道這位到現在一般時候都捨不得佩戴金玉首飾的,而是佩戴絹花,最開始很多人覺得她實在作秀裝賢惠,但都到了太後了,那就不是裝賢惠,而是真賢惠。


    更沒有想到的,是四位親王。因為此前會晤的時候,汪太後根本就沒有透風。


    因此四人當即愣在那裏,還是禮官提醒,這才站出來跪下謝恩,卻都忍不住淚流滿麵,尤其襄王,世子妃李氏生不出兒子,那麽王位隻能到兒子這裏,如今——總算是保住了!


    秦王世子同樣感同身受,他和世子妃王氏結婚整整十年,還是有感情的,尤其新政策出台以後,為了確保王位傳承,實在做了很多努力,但還是徒勞無功,現在——總算可以跟先王交代了。


    還沒有進封周王的通許王更是伏地不起,哽咽難言——他和妻子王氏結婚已經整整二十年,至今沒有一男半女,應該不會有什麽奇蹟了。當時想著,朝廷估計就是看準這一點,為了安撫宗室,這才允許自己承襲王位——反正也守不住,不過多費幾年錢糧而已,何不做個順水人情呢?如今想來,居然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暫時看不出影響的晉王同樣忍不住掉淚,畢竟他也不敢確保後代子孫都有嫡子,就算有,能不能養大也是一回事,因此大家普遍都懷著多子多福的心理,不會有事沒事打胎,當然嫡庶分明是免不了的。


    趙王長子見灂也跟著哭。


    幾位親王哭成這樣,下麵也有宗室忍不住抹眼淚,倒是把小皇帝嚇倒了,他有點不安的看著母親;齊王還小,不懂得什麽意思,也跟著哭,覃吉連忙哄著。


    汪舜華見哭得不像話,吩咐左右扶他們起來,賜坐,笑嗔道:「沒出息。」


    她正了正顏色:「王位朝廷給你們留著,但你們也要守得住。如今國勢艱難,內外交困,正是朝廷用人之際。你等要體察國家之艱難,好好讀書習武,為天下人做出表率;若恃恩犯禁,蠹政害人,王法昭然,我不敢私。」


    她的目光掃視了一眼下麵:「歷代先帝口含天憲,言出法隨,他們或許會法外施恩;但是我是代皇帝理政,依據的是朝廷大法,絕沒有法外施恩。真要是犯了罪,尤其是重罪,那就隻有依法辦事。我不喜歡殺人,但是真有人犯了事,哪怕是親王,也要按律處置,大不了召集宗室群臣,到太廟祭告祖宗;何況鳳陽那邊有的是地方,隻幾個人,還是能安頓的,你們要謹記。」


    話很不動聽,但是四位親王都沒有惱怒,隻是收了淚稱是,畢竟汪太後說的是實在話;若真是犯了十惡不赦的大罪,肯定誰都保不住——太祖皇帝那麽溺愛子孫,犯了罪的還得處理,何況如今。


    汪舜華又看了一眼宗室:「我知道,現在你們中間,罵我的人不會少。」


    宗室們忙稱不敢,這要是冠一個心懷怨望的帽子,誰受得了!


    汪舜華微微一笑:「沒什麽不敢的,腹謗又不犯法!我若是你們,我也會罵,畢竟爵位需要通過考試才能拿到,甚至因為自己是庶出,連襲爵的資格都沒有。但是,我要告訴你們,就算你們有一千一萬個不滿,也隻能這樣;或者可以說,換做你們中的任何人,坐在我這個位置上,也會做出類似的選擇,當然,做到什麽程度,就不好說了。原因很簡單,不是朝廷不想尊崇祖製,榮養宗室;而是因為養不起。」


    「永樂二十一年,天下有九百九十七萬餘戶,五千二百七十六萬餘人,稅糧三千二百三十七萬餘石;而宗室人口不過二百餘人,所需俸祿不過百萬石;而景泰七年,天下有九百四十萬餘戶,五千三百七十一萬餘人,田地不到四百三十萬頃,田賦不到二千七百萬石,宗室人口接近千人,所需俸祿達四百萬石。朝廷的收入每年減少,而開支逐年遞增,你們說我該怎麽辦?——如果宗室每年就是四百萬石,朝廷也認了,這麽大的國家,這麽多的用項,擠一擠,總還是有的。但是,這並不是四百萬石的事情!從永樂二十一年到景泰七年,不過四十年,人口翻了幾倍,用度也翻了兩倍,以後這種趨勢會更明顯,幅度會更大,那麽,朝廷去哪裏籌措這麽多糧餉?朝廷不可能挪用軍費和河工、教育經費來養你們。國都沒有了,哪還有家?可朝廷更不是變戲法的,天上不會掉銀子,那種泥土變黃金的假話也隻能糊弄沒見識的傻子。怎麽辦?你們說我該怎麽辦?」


    「也別拿永樂時候比,就說太祖年間。洪武九年,親王年俸五萬石,郡王年六千石;可是不過短短的二十年,國家財政就已經受不了,更定親王萬石,郡王二千石,其他的錦緞羅綺之類,全部減半。不是太祖皇帝不知道君無戲言,更不是他老人家不心疼兒孫,實在是形勢比人強。就像當年建文帝削藩,太宗皇帝也削,沒辦法,別無選擇。」


    「我知道你們很多人認為朝廷太過嚴厲。是,朝廷現在還不到山窮水盡的地步,咬咬牙,宗室的俸祿也不是出不起,可是這種情況能夠持續多少年呢?三年五年可以,十年八年有點難,再往後,還是要想辦法。明的不行就來暗的,不賜名,不賜爵,不給待遇;或者仿效漢武帝酎金奪爵,不管輕罪重罪,拿著把柄就治罪;沒有把柄製造把柄也治罪。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可能開始倒黴的就是遠支的中尉,然後是將軍,繼而上升到郡王,最後波及親王。你們希望這樣嗎?」


    宗室們愣了一下,萬沒有想到汪太後如此直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回到明朝當太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雁於飛87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雁於飛87並收藏回到明朝當太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