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得到開封府的噩耗:初四日,黃河在開封決堤,城中水深丈餘,官舍民居漂沒過半,公帑私積蕩然一空。周王府宮眷各乘筏避於城外高處,百姓溺死者不計其數。
正在審閱接待方案的汪舜華大驚,忙命在當地主持清理的英國公張懋主持救災事宜,一麵命武英殿大學士李賢等前往賑濟,當然還要專門開會研究處理的辦法。
一是要及時調撥糧食——這個交給戶部,去年底開始從南洋進口大量糧食,現在北京、南京的倉庫都快堆不下,正說讓工部營建倉庫,現在調撥北京倉儲二百石萬,並讓南京發儲二百萬石,問題應該不大。當然到底其中多少是南洋進口的,多少是從華南、江南運過來的,暫時還說不好,朝廷事情多,也沒有力氣一一查問,總歸是糧食進倉了就好。
二是要預防瘟疫——大水過後最容易傳播的瘟疫就是痢疾。痢疾作為常見病,治療的方法不是沒有,但麻煩在於,明朝的文盲率太高,有經驗的大夫太少,而這病傳播的速度實在太快,因此杯水車薪。不過汪舜華還算有點心得,她不是醫生,治病不會,不過男神曾經得過這病,所以看傳記的時候百度,知道這病主要是病毒傳播導致的;而且剛參加工作的時候遇上地震,自然有切身經驗。於是要求,首先搞好清潔衛生,在人群聚集區建設男女廁所,以後不許隨地大小便,每天撒石灰,地表的糞便,也照此處理;然後是飲食,必須喝燒開的水,食用煮熟的食物;此外做好個人清潔衛生。硫磺皂製作她是真不會,好在中草藥中能殺菌的還是有很多,那就煮了,讓災民沐浴梳洗,此外生活用品和衣服被褥也要徹底清洗——草藥珍貴,一時拿不出太多,沒關係,石灰水也行,這東西實在好找,隻是要小心,別弄進眼睛裏;另外,已經發病的要隔離居住,讓郎中們去診治,等到病癒之後,才能回來;同時,對已經病死的,讓當地官員組織丁壯於城外挖屍坑掩埋,餘者送入養濟院撫視。
——當然,人一多,很多事情就真的很難落實,畢竟組織力這個東西,真不是什麽時代都有。
提到痢疾,又想到瘧疾,這也是種高發要命的傳染病,馬上想到了青蒿素。膜拜屠大神!慶幸當年新聞鋪天蓋地的時候看了一點,知道名為青蒿素,但其實不是從青蒿這種植物中提取的,而是從一種叫黃花蒿的植物中提取的,雖然兩種植物都能入藥。
怎麽提取的記不清楚了,記住也沒用,沒有工業基礎;不過對付草藥,讓太醫院去研究,實在不行就吃草,能救一個是一個。
還要考慮流民的問題,馬上宣布免除今年田賦,地主官僚自然也不許收租子;敢頂風上的嚴懲不貸!
另外,今年河南已經進行了土地清理,政府拿到了大批土地,現在就招募沒有土地的農民前來耕種,發給他們一定的種子,並免兩年的賦稅,應該可以控製局勢。
此外,黃河也應該考慮徹底治理——這是懸在頭頂上的一把劍,指不定什麽時候掉下來,那就不是死幾個人而是一大片人,甚至國家根基都有可能動搖。
汪舜華當然沒有狂妄到認為自己可以徹底根治黃河,但是適當緩和一下還是可以的。除了黃河沿岸嚴格執行封山育林、清理河道,還要派徐埕前往勘察,看有沒有什麽特別好的治理辦法——記得當年看《明事》,提到有個姓潘的倒黴工程師,提出了一個什麽治理辦法來著,好像也比歐洲早很多年。
書到用時方恨少!
八月初,承天門重建完成,賞了參與建設的有關人員;汪舜華親自去看過,分為城樓和城台兩部分,城門五闕,重樓九楹,和後代見到的是一個樣子,規模也相當,比起此前的牌坊,雄偉壯觀很多。
接著得到了蜀王府的訃告。蜀王悅菼在中元節後去世,他的幾個兒子還有孫子都要在成都守孝,不能前來北京覲見。
少了蜀王,汪舜華其實有點惆悵的。去年如果不是因為他的主意,隻怕宗室牴觸的情緒會更甚;何況成都府畢竟太過遙遠,而且四川易守難攻的地形一直是君臣的心病,去年削藩時就很擔心出狀況,不僅出動了當陽侯李興、豐城侯李勇、西寧侯宋讓三位勛貴,附近州縣也是嚴陣以待,就怕蜀王腦子一熱,來個樹旗造反。
好在最後有驚無險,隻是這樣的經歷再也不想有第二回。她有心趁這次朝覲改封蜀王,遷出四川,這樣一來,也就沒法提了。
好在蜀王的幾個兒子都還小,連大兒子都還沒成親,就算在成都也鬧騰不起來。
考慮到團結宗室的需要,除了追諡蜀王為和王,還冊封內江王友墦、德陽王友城之母任氏,庶四子友之母章氏為夫人,其他的兩個孩子,庶五子友為金氏所出,庶六子友墂林氏所出,這個是真的管不了了。
其實蜀王身前最寵愛宮人徐氏,成都衛舍人徐諷之女,在王妃何氏去世後,繞過幾個有子女的嬪禦,懇求冊封她為繼妃,皇帝也答應了。不過這回寵愛不管用,朝廷認的是子女——當然,這對宗室來說,是絕對的好消息,大家最擔心太後開空頭支票,現在有了蜀王的例子,也就稍微可以放心了些;雖然對比以前,簡直令人傷心。
與此同時,土地和人口清理也在緊張進行。除了這兩項任務,各地聚集的流民要安置,新清理出來的官田就給他們耕種,發給一定的種子,並免一年的賦稅;已經糾結起來嘯聚山林的也要大力安撫,不肯歸附的元兇禍首要堅決清除;此外,一些為惡地方的地頭蛇查清楚了,尤其是販賣私鹽、魚肉百姓的,要堅決徹底肅清。
當然,朝廷不是沒有遇到過阻力的,首當其衝的就是山東的孔家。歷朝都優遇孔子後裔,除了政治上給地位,經濟上賜土地也是重要的方麵。洪武年間,太祖將滋陽等二十餘州縣中的部分田地、民戶,撥賜給孔府,叫做欽撥祭田和欽撥廟佃戶人。到現在已經接近萬人;而孔府占有的土地,更多達十多萬頃。
現在按照規定,開國以來歷代先帝賜給孔府的可以免,之前宋元時期的歷史過於久遠,難以考證,就不再酌免田賦。
此前商輅等以為不可:「宋元都是中華正統,其所賜祭田,亦當免稅。」
汪舜華冷笑:「我這是為了孔家的名聲著想,才收回了這項特權。歷朝都優待孔家,可知道孔家又將如何報效朝廷?難道要人戳著脊梁骨說孔家是『歷朝老臣』?——你剛才說金朝賜田兩百頃。剛接受了北宋的兩百頃,馬上就接受金朝的兩百頃,當時宋高宗剛剛南渡吧?就這麽迫不及待的改換門庭?如此反客為主、覥顏事虜,滿口仁義道德,一心蠅營狗苟,不僅有辱家風,甚至有辱國格,有什麽可炫耀的?——君恩深似海矣,可知臣節重如山乎?」
商輅很難堪,汪舜華忍住沒有接著說下去,要是廟堂之上的士大夫們知道衍聖公不僅供奉了李自成、供奉了滿清,甚至迎接了德皇威廉二世畫像入府,還叫囂著「江川珠泗源流合,況是同州豈異人」不知道是什麽心情。——得虧凱申公手快把孔家當家的帶走了,否則恐怕公審大會更好看!
汪太後把話說到這地步,下麵真的不敢吱聲。
洪武以來,賜田加起來也就不到3000頃,自然是杯水車薪。
因此,衍聖公孔弘緒二月初匆忙進京,懇求太後酌免孔府田賦。
汪舜華淡淡的看著跪在自己眼前的少年,覺得前所未有的噁心,她懶得跟這人廢話,直接告訴他:「攤丁入畝是朝廷基本國策,不管是宗室勛貴,還是文武官員,都必須遵守,衍聖公府也不能例外。你們如果覺得田稅太重,把地賣了不就行了?你家也沒多少人,要那麽多土地做什麽?」
孔弘緒一怔,抽抽搭搭的說家裏人多,不容易。
汪舜華擺手:「天底下比你更不容易的多了去,可有誰能有孔家的待遇?誰又抱怨過?你是聖人之後,又是文臣之首,我也不說什麽『君子喻於義,而小人喻於利』;但這種事,朝廷是一把尺子量到底,該守的規矩必須要守,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
孔弘緒呆了,接著又說孔府年久失修,懇求朝廷撥給錢糧,汪舜華直接拒絕:「我竟不信,孔府難道拿不出錢糧修繕房屋?那天下的人,是不是都要露宿街頭?」
孔弘緒隻好解釋:「這是朝廷崇儒興學的重要表現,用來激勵天下的士子。」
汪舜華冷笑了一聲:「朝廷自然是要崇儒興學的,不過這與厚待孔府沒有必然的關係,我以為多修幾座圖書館,多讓一些貧寒子弟入學,比做什麽都管用;至於激勵士子,朝廷隻要端正選人用人風氣,他們自然會受到激勵。」
雙方不歡而散。
正在審閱接待方案的汪舜華大驚,忙命在當地主持清理的英國公張懋主持救災事宜,一麵命武英殿大學士李賢等前往賑濟,當然還要專門開會研究處理的辦法。
一是要及時調撥糧食——這個交給戶部,去年底開始從南洋進口大量糧食,現在北京、南京的倉庫都快堆不下,正說讓工部營建倉庫,現在調撥北京倉儲二百石萬,並讓南京發儲二百萬石,問題應該不大。當然到底其中多少是南洋進口的,多少是從華南、江南運過來的,暫時還說不好,朝廷事情多,也沒有力氣一一查問,總歸是糧食進倉了就好。
二是要預防瘟疫——大水過後最容易傳播的瘟疫就是痢疾。痢疾作為常見病,治療的方法不是沒有,但麻煩在於,明朝的文盲率太高,有經驗的大夫太少,而這病傳播的速度實在太快,因此杯水車薪。不過汪舜華還算有點心得,她不是醫生,治病不會,不過男神曾經得過這病,所以看傳記的時候百度,知道這病主要是病毒傳播導致的;而且剛參加工作的時候遇上地震,自然有切身經驗。於是要求,首先搞好清潔衛生,在人群聚集區建設男女廁所,以後不許隨地大小便,每天撒石灰,地表的糞便,也照此處理;然後是飲食,必須喝燒開的水,食用煮熟的食物;此外做好個人清潔衛生。硫磺皂製作她是真不會,好在中草藥中能殺菌的還是有很多,那就煮了,讓災民沐浴梳洗,此外生活用品和衣服被褥也要徹底清洗——草藥珍貴,一時拿不出太多,沒關係,石灰水也行,這東西實在好找,隻是要小心,別弄進眼睛裏;另外,已經發病的要隔離居住,讓郎中們去診治,等到病癒之後,才能回來;同時,對已經病死的,讓當地官員組織丁壯於城外挖屍坑掩埋,餘者送入養濟院撫視。
——當然,人一多,很多事情就真的很難落實,畢竟組織力這個東西,真不是什麽時代都有。
提到痢疾,又想到瘧疾,這也是種高發要命的傳染病,馬上想到了青蒿素。膜拜屠大神!慶幸當年新聞鋪天蓋地的時候看了一點,知道名為青蒿素,但其實不是從青蒿這種植物中提取的,而是從一種叫黃花蒿的植物中提取的,雖然兩種植物都能入藥。
怎麽提取的記不清楚了,記住也沒用,沒有工業基礎;不過對付草藥,讓太醫院去研究,實在不行就吃草,能救一個是一個。
還要考慮流民的問題,馬上宣布免除今年田賦,地主官僚自然也不許收租子;敢頂風上的嚴懲不貸!
另外,今年河南已經進行了土地清理,政府拿到了大批土地,現在就招募沒有土地的農民前來耕種,發給他們一定的種子,並免兩年的賦稅,應該可以控製局勢。
此外,黃河也應該考慮徹底治理——這是懸在頭頂上的一把劍,指不定什麽時候掉下來,那就不是死幾個人而是一大片人,甚至國家根基都有可能動搖。
汪舜華當然沒有狂妄到認為自己可以徹底根治黃河,但是適當緩和一下還是可以的。除了黃河沿岸嚴格執行封山育林、清理河道,還要派徐埕前往勘察,看有沒有什麽特別好的治理辦法——記得當年看《明事》,提到有個姓潘的倒黴工程師,提出了一個什麽治理辦法來著,好像也比歐洲早很多年。
書到用時方恨少!
八月初,承天門重建完成,賞了參與建設的有關人員;汪舜華親自去看過,分為城樓和城台兩部分,城門五闕,重樓九楹,和後代見到的是一個樣子,規模也相當,比起此前的牌坊,雄偉壯觀很多。
接著得到了蜀王府的訃告。蜀王悅菼在中元節後去世,他的幾個兒子還有孫子都要在成都守孝,不能前來北京覲見。
少了蜀王,汪舜華其實有點惆悵的。去年如果不是因為他的主意,隻怕宗室牴觸的情緒會更甚;何況成都府畢竟太過遙遠,而且四川易守難攻的地形一直是君臣的心病,去年削藩時就很擔心出狀況,不僅出動了當陽侯李興、豐城侯李勇、西寧侯宋讓三位勛貴,附近州縣也是嚴陣以待,就怕蜀王腦子一熱,來個樹旗造反。
好在最後有驚無險,隻是這樣的經歷再也不想有第二回。她有心趁這次朝覲改封蜀王,遷出四川,這樣一來,也就沒法提了。
好在蜀王的幾個兒子都還小,連大兒子都還沒成親,就算在成都也鬧騰不起來。
考慮到團結宗室的需要,除了追諡蜀王為和王,還冊封內江王友墦、德陽王友城之母任氏,庶四子友之母章氏為夫人,其他的兩個孩子,庶五子友為金氏所出,庶六子友墂林氏所出,這個是真的管不了了。
其實蜀王身前最寵愛宮人徐氏,成都衛舍人徐諷之女,在王妃何氏去世後,繞過幾個有子女的嬪禦,懇求冊封她為繼妃,皇帝也答應了。不過這回寵愛不管用,朝廷認的是子女——當然,這對宗室來說,是絕對的好消息,大家最擔心太後開空頭支票,現在有了蜀王的例子,也就稍微可以放心了些;雖然對比以前,簡直令人傷心。
與此同時,土地和人口清理也在緊張進行。除了這兩項任務,各地聚集的流民要安置,新清理出來的官田就給他們耕種,發給一定的種子,並免一年的賦稅;已經糾結起來嘯聚山林的也要大力安撫,不肯歸附的元兇禍首要堅決清除;此外,一些為惡地方的地頭蛇查清楚了,尤其是販賣私鹽、魚肉百姓的,要堅決徹底肅清。
當然,朝廷不是沒有遇到過阻力的,首當其衝的就是山東的孔家。歷朝都優遇孔子後裔,除了政治上給地位,經濟上賜土地也是重要的方麵。洪武年間,太祖將滋陽等二十餘州縣中的部分田地、民戶,撥賜給孔府,叫做欽撥祭田和欽撥廟佃戶人。到現在已經接近萬人;而孔府占有的土地,更多達十多萬頃。
現在按照規定,開國以來歷代先帝賜給孔府的可以免,之前宋元時期的歷史過於久遠,難以考證,就不再酌免田賦。
此前商輅等以為不可:「宋元都是中華正統,其所賜祭田,亦當免稅。」
汪舜華冷笑:「我這是為了孔家的名聲著想,才收回了這項特權。歷朝都優待孔家,可知道孔家又將如何報效朝廷?難道要人戳著脊梁骨說孔家是『歷朝老臣』?——你剛才說金朝賜田兩百頃。剛接受了北宋的兩百頃,馬上就接受金朝的兩百頃,當時宋高宗剛剛南渡吧?就這麽迫不及待的改換門庭?如此反客為主、覥顏事虜,滿口仁義道德,一心蠅營狗苟,不僅有辱家風,甚至有辱國格,有什麽可炫耀的?——君恩深似海矣,可知臣節重如山乎?」
商輅很難堪,汪舜華忍住沒有接著說下去,要是廟堂之上的士大夫們知道衍聖公不僅供奉了李自成、供奉了滿清,甚至迎接了德皇威廉二世畫像入府,還叫囂著「江川珠泗源流合,況是同州豈異人」不知道是什麽心情。——得虧凱申公手快把孔家當家的帶走了,否則恐怕公審大會更好看!
汪太後把話說到這地步,下麵真的不敢吱聲。
洪武以來,賜田加起來也就不到3000頃,自然是杯水車薪。
因此,衍聖公孔弘緒二月初匆忙進京,懇求太後酌免孔府田賦。
汪舜華淡淡的看著跪在自己眼前的少年,覺得前所未有的噁心,她懶得跟這人廢話,直接告訴他:「攤丁入畝是朝廷基本國策,不管是宗室勛貴,還是文武官員,都必須遵守,衍聖公府也不能例外。你們如果覺得田稅太重,把地賣了不就行了?你家也沒多少人,要那麽多土地做什麽?」
孔弘緒一怔,抽抽搭搭的說家裏人多,不容易。
汪舜華擺手:「天底下比你更不容易的多了去,可有誰能有孔家的待遇?誰又抱怨過?你是聖人之後,又是文臣之首,我也不說什麽『君子喻於義,而小人喻於利』;但這種事,朝廷是一把尺子量到底,該守的規矩必須要守,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
孔弘緒呆了,接著又說孔府年久失修,懇求朝廷撥給錢糧,汪舜華直接拒絕:「我竟不信,孔府難道拿不出錢糧修繕房屋?那天下的人,是不是都要露宿街頭?」
孔弘緒隻好解釋:「這是朝廷崇儒興學的重要表現,用來激勵天下的士子。」
汪舜華冷笑了一聲:「朝廷自然是要崇儒興學的,不過這與厚待孔府沒有必然的關係,我以為多修幾座圖書館,多讓一些貧寒子弟入學,比做什麽都管用;至於激勵士子,朝廷隻要端正選人用人風氣,他們自然會受到激勵。」
雙方不歡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