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禮部尚書章綸的心情不比年富輕鬆:因為汪太後和重臣商量,要啟動一係列國家級文化工程,首要的就是《永樂大典》的重錄工作,準備抄錄三十部,分藏於南北兩京有關部門以及各省;其次,要啟動古典典籍的編錄工程,從上古先秦到元朝,所有的詩文詞曲,按朝代分類編修,在此基礎上,將各省所采及官藏諸書,彙編一起,按經史子集分類編纂一部叢書,總而言之,是要囊括既往,以啟來者。
這些規模龐大的書籍,都要抄錄多部。
群臣都呆了,現在本來就忙,可以預計幾年內朝廷都會很忙。兩朝實錄都要抓緊點,重錄一部《永樂大典》都有點壓擔子的嫌疑,那麽,重錄這麽多部、還要編撰這麽一大批書籍,大家是無論如何也無法接受的——這得多興師動眾,花費多少人力物力!
——汪太後怎麽一下子好大喜功起來?
汪舜華提出這個要求,顯然不是一時心血來潮,而是有現實的考量,一是搶救經典,二是收攏人心。
——在網上混了這麽多年,汪舜華自然知道,《永樂大典》在近代遭遇兵燹,百不存一,成為永遠的遺憾;如今上天給了自己這個機會,就一定要抓住。
更重要的,改革觸動了很多人的既得利益,甚至很多本身得到利益的也很不滿意——觸動靈魂和觸動利益向來是最難的,因此從現在到將來的幾十年,朝野的罵聲是絕不會少的。
汪舜華有心理準備,但不能讓他們一直罵下去,否則自己成了禍國殃民的妖孽,改革的合法性合理性必然要受到質疑。
文人不能得罪,但不能不得罪的時候,就必須有補救的辦法。
得給他們找點事做,否則他們就要給你找事情做了。
這種人,別指望高官厚祿能收買,當然也不可能給,一是不能用,二是影響不好,都跑到反對派陣營等著招安去了;更不可能全部發配充軍。現在不講什麽言論自由,但是讀書人是特權階層,皇帝的名聲還要靠他們,別把人得罪太狠。
那怎麽辦?
編書!
可是不能讓這些人去編史書。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汪舜華明白這個道理,明朝人民也同樣清楚,否則也就不會有「春秋曲筆」的說法,萬一這些人編書的時候含沙射影、指桑罵槐。給了工錢還要挨罵,實在讓人不爽。
那怎麽辦?
抄書!
照著古籍抄,我就不信你能抄出什麽花樣!
重臣們也回過神來,覺得確實是個不錯的主意,讓這些人忙起來,自然也就沒時間大放厥詞了;何況易代修史、盛世修書,不用想這些都是皇皇巨著,一旦真的完成,那絕對是史書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就連強烈反對的於謙也點頭:「要是真的能修成,那該有多好!」
隻是大家覺得三十部有點多。
沒事,反正又不是要求馬上就修,也不是說三年五載、十年八年就要完工。汪太後修不完,以後皇帝親政了接著修,嗣君接著修,五十年不行一百年,一百年不行兩百年,修完為止。
這下大家真沒話說了。
年底前,汪太後考慮到大家都很辛苦,特意贈送了兩個大禮包。
一是發放年終獎——以前是沒有的。
此前汪舜華讓內閣和戶部研究。
於謙等人覺得沒有必要,畢竟朝廷已經賞賜過了。
不過汪舜華擺手:「一碼是一碼,今年戶部有錢,朝臣很辛苦,宗室受到了驚嚇,要獎勵、要安撫。」
年富還有點蒙圈。他剛到任沒多久,前任死在任上,兩個助手也是一個去世,一個外調,連個交接的人都找不到,好在兩個助手馬昂、薛遠都在北京,薛遠一直待在戶部,熟悉情況,在領導同事還沒到崗的時候自己獨立支撐,否則才讓人抓狂。
不過薛遠過慣了苦日子,還有點初貧乍富的慌亂,擔心明年的財政收入會不會也一樣的好——尤其今年光是查鹽查茶就查出了將近一千萬兩,以後肯定沒有這一筆了。
年富受到了他的感染,也不知道汪太後的性格,但是國庫向來緊張,他是知道的,很不敢大手大腳,於是心疼的說:「要不就發半個月吧?」
汪舜華問了國庫現在的儲備,知道破天荒居然有近六百多萬的現銀,放心了:「那就發三個月吧。」
主要是宗室和勛貴都是驚弓之鳥,把人家嚇唬得那麽慘,適當安撫一下還是必要的;此外朝臣中表現特別卓異的加倍,這主要是針對各部門負責人,還有北直隸土地清理和涉及削藩、查鹽、查茶的各級衙門官員。
這實在是個大手筆,大家都很高興——真好,看來跟著太後幹沒有錯!
汪舜華看著下麵難以壓抑的興奮和感激的情緒,彎了彎嘴角,果然,那句話沒有錯——跟著你,有肉吃。
事情就定下來了。
建極通寶在今年七月正式開爐鑄造,這點賞賜,自然能滿足需要。汪舜華不厚道的想著重臣們拎著沉甸甸的銅錢下班的樣子。
二是推恩。今年人員調整力度很大。按照規定,官員任滿三年,才能給家屬申請待遇。也就是說,七品滿三年,可以申請孺人,三品任滿三年,可以申請淑人。
不過考慮到今年大家很辛苦,汪舜華下令就按照官員現在的品級給散官和誥命,自然還要推恩祖父母、父母;當然已經有的就算了,原配死了,隻能報一個繼室,多的沒有,低的就往上升,沒有的就給。
這實在是一件大喜事,大家都喜形於色:光宗耀祖、榮妻蔭子啊!
因此,大家連加班都不覺得累了,畢竟勞有所得,不是嗎?
此外,今年參加辦差的太學生,不管你是在衙門抄奏疏還是到地方削藩或者拉線,隻要考核合格,都給你算工齡——官方的話叫做「實歷」。
這下太學生們也高興起來——當年太祖要求他們要在各衙門實習歷事,「實歷」至少要做滿一年。考核分成上、中、下三等。上等可以委以重任,補授實缺;中等可以隨材任用,下等要回校重學。
但這個「實歷」,不是那麽好攢。要在指定的部門幹活、要負責具體實務,要工作滿一年——因為每次駁查黃冊差不多三個月,不能計算「實歷」,加上工作艱苦,因此太學生往往逃避。
如今規定,隻要使朝廷受差派滿三個月,就計算「實歷」。其中考核上等的,可以按照1.8倍計算時間。
大家摩拳擦掌——明年就要全麵清量土地了,或許可以出去試試?
丘浚提出一個建議:建立財政預決算製度。看菜吃飯、量體裁衣,不能總是寅吃卯糧。
後代普遍認為,古代沒有財政預算,直到宣統二年從西方國家學來的。事實上,中國是有預算製度的,隻是不夠精細。
丘浚認為:「理財為天下之要,關乎國之貧富,民之體戚,兵之強弱,世之治亂。」建議以當年實際收入為依據,考慮各種擬行的事項用費、預備費、現有錢穀和該運未運到者,進行各項開支的估算,時間定在每年冬月,主要是考慮農時。
這是很好的建議,汪舜華準了,同時加了一條,就是做來年預算的時候,同時對當年進行財政決算,作為官吏考核的重要依據。
按照這項要求,各部門在每年底向戶部提出來年財政開支計劃,然後由太後會同內閣商定。
還是丘浚,奏請推動財政公開化、透明化,主要包括兩點:一是公私財務分開,主要是將財政收入分為以待軍國之用的外府收入和令供皇室支用的內府收入,限製皇室支出。
這個沒問題,內帑每年有100萬兩收入。一般情況下皇家用度不用從戶部走銀子,當然特別重要的除外,比如皇帝大婚、親王就國、公主出閣,都是國家大典,此外已經冊封後妃的工資也應該戶部承擔;但是沒有還沒有冊封的皇子皇女就要動用內帑,此外宮女太監也要皇室負責。
吵完這個,雙方都大大的鬆了口氣。
二是徵收耗羨銀。
此前在順天府的土地清理中發現一個問題。朝廷改革稅賦徵收方式,隻以金銀銅和五穀布帛作為徵收對象,農民還好,一般上繳的都是實物;商戶一般都上繳銀子,畢竟攜帶方便。但是這些一般都是碎銀,熔化重鑄為銀錠時會有一定的折耗。因此地方征銀的時候,會多徵收一部分火耗。但這部分加征的火耗大於實際火耗,因此商戶往往不願意使用銀子上繳,或者勾結官員少報火耗。
手裏有糧,心裏不慌,對於戶部來說,最實在的糧除了糧食,就是銀子,畢竟黃金太少,銅不值錢,眼看大筆銀子散落民間,戶部很著急,剛查完鹽回京的丘浚聽說這事,也覺得不是辦法。
經過調研,丘浚發現,地方官在徵收銀子時,徵收的火耗,每兩達一錢,甚至二三錢;偏僻的州縣賦稅少,火耗甚至達到四五錢,而且這些官員很刁鑽,不許百姓用其他的東西交稅,理由是你的糧食品質太差,朝廷不要;或者大鬥進、小鬥出,逼著農民交銀子。
此前重臣們到各府縣去坐鎮,都發現了這個問題。章綸就提出:「要規範銀兩的徵收。建議上繳國庫的稅銀銀錠、碎銀皆可,繳交碎銀者的火耗之損由官方統籌公幣埋單,無需百姓加繳碎銀來彌補。」
但這也有一個問題,就是收上來的銀子品質無法保證,容易滋生劣幣驅逐良幣等問題。
章綸進一步提出讓官員對火耗之損進行三員督查,即碎銀重鑄銀錠必須三名以上官員全程督查,並署名擔責;同時,要求火耗之損據實上報,如實登記上報碎銀重鑄銀錠的確切時間、地點、人員、數額變化等,不得虛報瞞報,有違者,輕則處以虛報數額的五至十倍罰款,重則丟掉烏紗甚至革職查辦。
當時朝廷的事情實在太多,根本沒有精力顧及這些,於是隻能丟開了。
這些規模龐大的書籍,都要抄錄多部。
群臣都呆了,現在本來就忙,可以預計幾年內朝廷都會很忙。兩朝實錄都要抓緊點,重錄一部《永樂大典》都有點壓擔子的嫌疑,那麽,重錄這麽多部、還要編撰這麽一大批書籍,大家是無論如何也無法接受的——這得多興師動眾,花費多少人力物力!
——汪太後怎麽一下子好大喜功起來?
汪舜華提出這個要求,顯然不是一時心血來潮,而是有現實的考量,一是搶救經典,二是收攏人心。
——在網上混了這麽多年,汪舜華自然知道,《永樂大典》在近代遭遇兵燹,百不存一,成為永遠的遺憾;如今上天給了自己這個機會,就一定要抓住。
更重要的,改革觸動了很多人的既得利益,甚至很多本身得到利益的也很不滿意——觸動靈魂和觸動利益向來是最難的,因此從現在到將來的幾十年,朝野的罵聲是絕不會少的。
汪舜華有心理準備,但不能讓他們一直罵下去,否則自己成了禍國殃民的妖孽,改革的合法性合理性必然要受到質疑。
文人不能得罪,但不能不得罪的時候,就必須有補救的辦法。
得給他們找點事做,否則他們就要給你找事情做了。
這種人,別指望高官厚祿能收買,當然也不可能給,一是不能用,二是影響不好,都跑到反對派陣營等著招安去了;更不可能全部發配充軍。現在不講什麽言論自由,但是讀書人是特權階層,皇帝的名聲還要靠他們,別把人得罪太狠。
那怎麽辦?
編書!
可是不能讓這些人去編史書。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汪舜華明白這個道理,明朝人民也同樣清楚,否則也就不會有「春秋曲筆」的說法,萬一這些人編書的時候含沙射影、指桑罵槐。給了工錢還要挨罵,實在讓人不爽。
那怎麽辦?
抄書!
照著古籍抄,我就不信你能抄出什麽花樣!
重臣們也回過神來,覺得確實是個不錯的主意,讓這些人忙起來,自然也就沒時間大放厥詞了;何況易代修史、盛世修書,不用想這些都是皇皇巨著,一旦真的完成,那絕對是史書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就連強烈反對的於謙也點頭:「要是真的能修成,那該有多好!」
隻是大家覺得三十部有點多。
沒事,反正又不是要求馬上就修,也不是說三年五載、十年八年就要完工。汪太後修不完,以後皇帝親政了接著修,嗣君接著修,五十年不行一百年,一百年不行兩百年,修完為止。
這下大家真沒話說了。
年底前,汪太後考慮到大家都很辛苦,特意贈送了兩個大禮包。
一是發放年終獎——以前是沒有的。
此前汪舜華讓內閣和戶部研究。
於謙等人覺得沒有必要,畢竟朝廷已經賞賜過了。
不過汪舜華擺手:「一碼是一碼,今年戶部有錢,朝臣很辛苦,宗室受到了驚嚇,要獎勵、要安撫。」
年富還有點蒙圈。他剛到任沒多久,前任死在任上,兩個助手也是一個去世,一個外調,連個交接的人都找不到,好在兩個助手馬昂、薛遠都在北京,薛遠一直待在戶部,熟悉情況,在領導同事還沒到崗的時候自己獨立支撐,否則才讓人抓狂。
不過薛遠過慣了苦日子,還有點初貧乍富的慌亂,擔心明年的財政收入會不會也一樣的好——尤其今年光是查鹽查茶就查出了將近一千萬兩,以後肯定沒有這一筆了。
年富受到了他的感染,也不知道汪太後的性格,但是國庫向來緊張,他是知道的,很不敢大手大腳,於是心疼的說:「要不就發半個月吧?」
汪舜華問了國庫現在的儲備,知道破天荒居然有近六百多萬的現銀,放心了:「那就發三個月吧。」
主要是宗室和勛貴都是驚弓之鳥,把人家嚇唬得那麽慘,適當安撫一下還是必要的;此外朝臣中表現特別卓異的加倍,這主要是針對各部門負責人,還有北直隸土地清理和涉及削藩、查鹽、查茶的各級衙門官員。
這實在是個大手筆,大家都很高興——真好,看來跟著太後幹沒有錯!
汪舜華看著下麵難以壓抑的興奮和感激的情緒,彎了彎嘴角,果然,那句話沒有錯——跟著你,有肉吃。
事情就定下來了。
建極通寶在今年七月正式開爐鑄造,這點賞賜,自然能滿足需要。汪舜華不厚道的想著重臣們拎著沉甸甸的銅錢下班的樣子。
二是推恩。今年人員調整力度很大。按照規定,官員任滿三年,才能給家屬申請待遇。也就是說,七品滿三年,可以申請孺人,三品任滿三年,可以申請淑人。
不過考慮到今年大家很辛苦,汪舜華下令就按照官員現在的品級給散官和誥命,自然還要推恩祖父母、父母;當然已經有的就算了,原配死了,隻能報一個繼室,多的沒有,低的就往上升,沒有的就給。
這實在是一件大喜事,大家都喜形於色:光宗耀祖、榮妻蔭子啊!
因此,大家連加班都不覺得累了,畢竟勞有所得,不是嗎?
此外,今年參加辦差的太學生,不管你是在衙門抄奏疏還是到地方削藩或者拉線,隻要考核合格,都給你算工齡——官方的話叫做「實歷」。
這下太學生們也高興起來——當年太祖要求他們要在各衙門實習歷事,「實歷」至少要做滿一年。考核分成上、中、下三等。上等可以委以重任,補授實缺;中等可以隨材任用,下等要回校重學。
但這個「實歷」,不是那麽好攢。要在指定的部門幹活、要負責具體實務,要工作滿一年——因為每次駁查黃冊差不多三個月,不能計算「實歷」,加上工作艱苦,因此太學生往往逃避。
如今規定,隻要使朝廷受差派滿三個月,就計算「實歷」。其中考核上等的,可以按照1.8倍計算時間。
大家摩拳擦掌——明年就要全麵清量土地了,或許可以出去試試?
丘浚提出一個建議:建立財政預決算製度。看菜吃飯、量體裁衣,不能總是寅吃卯糧。
後代普遍認為,古代沒有財政預算,直到宣統二年從西方國家學來的。事實上,中國是有預算製度的,隻是不夠精細。
丘浚認為:「理財為天下之要,關乎國之貧富,民之體戚,兵之強弱,世之治亂。」建議以當年實際收入為依據,考慮各種擬行的事項用費、預備費、現有錢穀和該運未運到者,進行各項開支的估算,時間定在每年冬月,主要是考慮農時。
這是很好的建議,汪舜華準了,同時加了一條,就是做來年預算的時候,同時對當年進行財政決算,作為官吏考核的重要依據。
按照這項要求,各部門在每年底向戶部提出來年財政開支計劃,然後由太後會同內閣商定。
還是丘浚,奏請推動財政公開化、透明化,主要包括兩點:一是公私財務分開,主要是將財政收入分為以待軍國之用的外府收入和令供皇室支用的內府收入,限製皇室支出。
這個沒問題,內帑每年有100萬兩收入。一般情況下皇家用度不用從戶部走銀子,當然特別重要的除外,比如皇帝大婚、親王就國、公主出閣,都是國家大典,此外已經冊封後妃的工資也應該戶部承擔;但是沒有還沒有冊封的皇子皇女就要動用內帑,此外宮女太監也要皇室負責。
吵完這個,雙方都大大的鬆了口氣。
二是徵收耗羨銀。
此前在順天府的土地清理中發現一個問題。朝廷改革稅賦徵收方式,隻以金銀銅和五穀布帛作為徵收對象,農民還好,一般上繳的都是實物;商戶一般都上繳銀子,畢竟攜帶方便。但是這些一般都是碎銀,熔化重鑄為銀錠時會有一定的折耗。因此地方征銀的時候,會多徵收一部分火耗。但這部分加征的火耗大於實際火耗,因此商戶往往不願意使用銀子上繳,或者勾結官員少報火耗。
手裏有糧,心裏不慌,對於戶部來說,最實在的糧除了糧食,就是銀子,畢竟黃金太少,銅不值錢,眼看大筆銀子散落民間,戶部很著急,剛查完鹽回京的丘浚聽說這事,也覺得不是辦法。
經過調研,丘浚發現,地方官在徵收銀子時,徵收的火耗,每兩達一錢,甚至二三錢;偏僻的州縣賦稅少,火耗甚至達到四五錢,而且這些官員很刁鑽,不許百姓用其他的東西交稅,理由是你的糧食品質太差,朝廷不要;或者大鬥進、小鬥出,逼著農民交銀子。
此前重臣們到各府縣去坐鎮,都發現了這個問題。章綸就提出:「要規範銀兩的徵收。建議上繳國庫的稅銀銀錠、碎銀皆可,繳交碎銀者的火耗之損由官方統籌公幣埋單,無需百姓加繳碎銀來彌補。」
但這也有一個問題,就是收上來的銀子品質無法保證,容易滋生劣幣驅逐良幣等問題。
章綸進一步提出讓官員對火耗之損進行三員督查,即碎銀重鑄銀錠必須三名以上官員全程督查,並署名擔責;同時,要求火耗之損據實上報,如實登記上報碎銀重鑄銀錠的確切時間、地點、人員、數額變化等,不得虛報瞞報,有違者,輕則處以虛報數額的五至十倍罰款,重則丟掉烏紗甚至革職查辦。
當時朝廷的事情實在太多,根本沒有精力顧及這些,於是隻能丟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