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吏部尚書蕭維禎,之前一個頭兩個大,現在升職了,頭更大!因為到處都需要人手——瓊州府升格為海南省已經半年了,人員配備不能再拖了。既然是省,三司衙門就得有,這還是省一級的,下麵就該說府縣了。瓊州府原來領了3州10縣,現在各升一級,瓊山改名海口,為首府;儋州、崖州升為府,10個縣就不動了,州縣是七品,府是四品,原來的官員不能用了;屬官又是一大堆;台灣府也是,以前就是個琉球巡檢司,現在升級為府了,下麵就得有縣,初步定了五個,東西南北中,名字就這樣,懶得去想,一應的人員都要配備到位。
此外,翰林院領導長期空編,現在在修兩朝實錄,每天還有一堆聖旨要撰寫,還是要把領導配齊,才能幹活。
按照慣例,翰林院以正五品翰林學士掌院,從五品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各兩人,都算領導;正六品侍讀、侍講各兩人,算中層幹部;其下就是從六品修撰、正七品編修,以及從七品檢討等官,沒有定數。
其實還有很多重臣兼著翰林院的職務,尤其是禮部、詹事府、太常寺什麽的,一般都是翰林院出去的,也就掛著翰林院的名字——這在汪太後當政以後被取消了,她看著一長串的官名實在頭疼,就像她實在記不住箱籠裏那些衣服首飾的名稱一樣。
因此翰林院的領導編製常年不符合法定要求,要麽因為集體升官嚴重超員——這種是常態,要麽像現在領導職數都沒湊齊——這種情況真的很少,主要是此前幹部年輕化,從翰林院抓了一撥兒人,配齊詹事府,又抓了一波兒人。現在的進士都很珍貴,何況庶吉士,因此這兩次一加,別說領導,就是稍微有點資歷的,都被調走了;何況兩朝實錄修成以後,肯定要進行新一輪的升官,因此汪舜華並不著急。
更要命的是,明年要清理全國土地,到時候又要派勛貴和各部門官員下去坐鎮,也要預先準備。這些天內閣和吏部吵成一團,級別、資歷、能力、如何搭配都是要考慮的。
一樣頭大的還有宗人府。以後宗室出生要到宗人府報名,藩王郡王及封君嫁娶都要經過宗人府審核——選對象的事交給內官,咱們就不管了,但是出生報名冊封結婚的申請你要審核;然後每年還要核查,這是大麻煩,不過可以扔給督察院,反正他們管這事;但是人到北京來,你不好意思多麻煩禮部——人家主要負責考核和禮儀,衣食住行什麽的都得宗人府操心,這得多少事!
石璟簡直想掀桌,不是說宗人府是清水衙門、雞不生蛋鳥不拉屎嗎?——也就請名字抓宗室修玉牒什麽的時候還是用得著,怎麽現在變得比六部都忙了!
但他不能掀桌子,而是要去向蕭維禎要人。
按照規定,宗人府該有宗人令一人、左右宗正各一人、左右宗人各一人,均為正一品;但是洪武以後,宗人府職權被移交給禮部。皇帝不喜歡養閑人,尤其正一品,俸祿太高不幹活,百官看著不順眼,宗人府就成了空架子,現在隻有自己一個宗人令;經歷司有個管出納文移的正五品經歷,當然還有些文書,畢竟要麵對一堆檔案,但都不管事好嗎?而且就算把人配齊了,也不夠!
蕭維禎很理解他的苦衷,商量了半天,提出了初步架構意見,上麵的五個領導職數不變,新配幾個中層幹部:
府丞,一人,正三品,辦公室主任,負責日常工作;
主事,二人,正六品,主要是文字工作;
經歷司經歷,一人,正五品,管財務;
左右二司理事官,正五品,具體業務負責人,從宗室子女的出生、擬名、官爵、秩俸、婚嫁,優恤、名諡各種事情的經辦;
左右二司副理事官,從五品,輔佐理事官。
石璟很高興,雖然感覺人還是有點少,但先這樣吧,把架構立起來找人幹活要緊,趕緊去找汪太後。
汪舜華把閣老尚書找來商量,基本同意,就是認為正一品有點多,別的衙門見了都的繞道,沒關係,宗正、宗人改正二品。
框架定下來,就該找人!
但哪裏去找這麽多人?
二品從三品裏麵找吧,三品從四品裏麵找吧,反正現在宗人府不是冷衙門,不用擔心被冷落雪藏,而且大家最近忙壞了,該升職了;當然如果太後要把勛貴塞進來幹活,我們也歡迎,現在缺官,吏部到處都在抓人。
汪舜華擺手:「宗人府服務宗室,不僅對文字要求高,各方麵素質也要好,還是從進士裏麵選。」
蕭維禎琢磨了一下,有了初步方案:
左右宗人:廖莊(原大理寺卿)、李震(原南京兵部右侍郎);
左右宗正:王復(原通政使)、霍瑄(原南京工部右侍郎)
府丞:鍾同(原大理寺少卿)
除了李震,其他都是老熟人,其中霍瑄就是當年捐獻家產想贖回太上皇的那個大同知府,景帝嘉獎了他,自然要升職。
李震字用初,性格醇樸,曾經多次帥軍平定地方叛亂,隻是歷史上在侍郎任上二十年不能升遷,因為有喉疾,聲音低啞。皇帝覺得忠臣往往能侃侃而談,而奸臣則低沉險惡,對他印象不好;而成化二年的進士施純,因為長得英俊、聲音洪亮,加上發現皇帝有口吃的毛病,奏請用「照例」替代,得到賞識,擢為禮部尚書,朝中稱為「兩字尚書」。
皇權,就是這樣任性。
當然,這對於汪舜華來說,並不是問題。李震在今年平定海賊的過程中居功至偉,她很是賞識,隻是兵部滿員,那就先調回北京,反正以後有的是機會。
隻是這樣一來,大理寺主官又出缺,沒關係,大理左寺正董方升職,董方字中矩,順天府漷縣人,正統十年進士,久任刑官,明習律令,過目不忘,人俱服之。
隻是宗人府成為實權部門,宗人令不說,宗人宗正都是二品,服務太子的詹事府卻是三品衙門——現在沒有太子,詹事府整天伺候皇帝,更說不過去,那就把詹事提為二品,少詹事三品,左右春坊大學士四品,其他的不動。
無端被餡餅砸中的詹事府上下喜氣洋洋。
海南省和台灣府的官員也要趕緊安排。那就從各省調了幾位政績不錯、考試不錯的參議、參政什麽的,各升一級放過去——那邊宗室多,必須要有鎮得住場子的,不僅僅是武力方麵;而且升了行省,科舉的名額就會多一些,為了確保考生質量,必須盡快提升當地教育水平。
此外,翰林院的領導編製空了很久,不能再拖了。最後決定:
學士:丘浚;
侍讀學士:陳鑒;
侍講學士:柯潛;
侍讀:江朝宗、楊守陳;
侍講:孫賢、程敏政
丘浚和程敏政兩人是汪舜華親自點的,她非常器重丘浚,覺得提拔為戶部侍郎也未嚐不可,隻是丘浚資歷畢竟太淺,提拔也要講基本法;程敏政更是個毛頭小孩,隻是考慮到他的那篇文章做了引子,提拔了一下。
當然,汪舜華還單獨對他進行了廉政教育,勉勵他「行穩致遠,朝廷對你的希望很高,不要被眼前的成績迷惑了。」轉臉看著程信和李賢:「要更加認真的教導孩子,不管是學業上的,還是品格上的。歷代神童很多,但是成大器的少,這種局麵,不要發生在他身上。」
程敏政的禮節很是標準。
吏部尚書不好當,戶部更是忙得不可開交——北直隸今年算是示範到位了,明年全國清丈就要全麵鋪開,成功的經驗要總結,發現的問題要想辦法解決;況且北直隸天子腳下,什麽事都能馬上請示;外省天高路遠的,來來回回怕是黃花菜都涼透了。
因此,汪舜華下旨,戶部起草清丈方案,明確原則、步驟、時限、方法、經費來源;此外,還要會同吏部商量人員選配方案,會同兵部草擬應急預案,會同督察院起草官員考核辦法,會同刑部起草反抗分子的處理辦法。
新任戶部尚書年富半道上接到行文,一口氣差點喘不上來,隻能趕緊快馬揚鞭奔赴北京,先到內閣大堂找於謙,摸清底細,那一長串名詞到底什麽意思、太後到底什麽意思,才回部裏商討對策,然後進宮拜見太後,談了初步想法:「北直隸是全部驗收合格,為了加快速度、確保質量,可以採取自查、互查和抽檢的方式進行。」
汪舜華和於謙等商量:「這個辦法不錯。可以先讓百姓自查,計算應該納多少糧;這樣大家才會盼望改革。再由地方政府組織丁壯交叉測量,對照洪武二十四年報上的田畝數,如果沒有太大的出入;由欽差按照不少於30%進行隨機抽檢,誤差在8%以內,視為合格,執行新的納稅標準,並由朝廷負擔衙役俸祿。如果總田畝出入較大或者誤差很大,就全部進行交叉測量;允許和鼓勵官員百姓告發不實。」
年富磕頭,出來就馬不停蹄的幹活。
他有種預感,自己可能要和前任一樣,猝死任上了。
此外,翰林院領導長期空編,現在在修兩朝實錄,每天還有一堆聖旨要撰寫,還是要把領導配齊,才能幹活。
按照慣例,翰林院以正五品翰林學士掌院,從五品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各兩人,都算領導;正六品侍讀、侍講各兩人,算中層幹部;其下就是從六品修撰、正七品編修,以及從七品檢討等官,沒有定數。
其實還有很多重臣兼著翰林院的職務,尤其是禮部、詹事府、太常寺什麽的,一般都是翰林院出去的,也就掛著翰林院的名字——這在汪太後當政以後被取消了,她看著一長串的官名實在頭疼,就像她實在記不住箱籠裏那些衣服首飾的名稱一樣。
因此翰林院的領導編製常年不符合法定要求,要麽因為集體升官嚴重超員——這種是常態,要麽像現在領導職數都沒湊齊——這種情況真的很少,主要是此前幹部年輕化,從翰林院抓了一撥兒人,配齊詹事府,又抓了一波兒人。現在的進士都很珍貴,何況庶吉士,因此這兩次一加,別說領導,就是稍微有點資歷的,都被調走了;何況兩朝實錄修成以後,肯定要進行新一輪的升官,因此汪舜華並不著急。
更要命的是,明年要清理全國土地,到時候又要派勛貴和各部門官員下去坐鎮,也要預先準備。這些天內閣和吏部吵成一團,級別、資歷、能力、如何搭配都是要考慮的。
一樣頭大的還有宗人府。以後宗室出生要到宗人府報名,藩王郡王及封君嫁娶都要經過宗人府審核——選對象的事交給內官,咱們就不管了,但是出生報名冊封結婚的申請你要審核;然後每年還要核查,這是大麻煩,不過可以扔給督察院,反正他們管這事;但是人到北京來,你不好意思多麻煩禮部——人家主要負責考核和禮儀,衣食住行什麽的都得宗人府操心,這得多少事!
石璟簡直想掀桌,不是說宗人府是清水衙門、雞不生蛋鳥不拉屎嗎?——也就請名字抓宗室修玉牒什麽的時候還是用得著,怎麽現在變得比六部都忙了!
但他不能掀桌子,而是要去向蕭維禎要人。
按照規定,宗人府該有宗人令一人、左右宗正各一人、左右宗人各一人,均為正一品;但是洪武以後,宗人府職權被移交給禮部。皇帝不喜歡養閑人,尤其正一品,俸祿太高不幹活,百官看著不順眼,宗人府就成了空架子,現在隻有自己一個宗人令;經歷司有個管出納文移的正五品經歷,當然還有些文書,畢竟要麵對一堆檔案,但都不管事好嗎?而且就算把人配齊了,也不夠!
蕭維禎很理解他的苦衷,商量了半天,提出了初步架構意見,上麵的五個領導職數不變,新配幾個中層幹部:
府丞,一人,正三品,辦公室主任,負責日常工作;
主事,二人,正六品,主要是文字工作;
經歷司經歷,一人,正五品,管財務;
左右二司理事官,正五品,具體業務負責人,從宗室子女的出生、擬名、官爵、秩俸、婚嫁,優恤、名諡各種事情的經辦;
左右二司副理事官,從五品,輔佐理事官。
石璟很高興,雖然感覺人還是有點少,但先這樣吧,把架構立起來找人幹活要緊,趕緊去找汪太後。
汪舜華把閣老尚書找來商量,基本同意,就是認為正一品有點多,別的衙門見了都的繞道,沒關係,宗正、宗人改正二品。
框架定下來,就該找人!
但哪裏去找這麽多人?
二品從三品裏麵找吧,三品從四品裏麵找吧,反正現在宗人府不是冷衙門,不用擔心被冷落雪藏,而且大家最近忙壞了,該升職了;當然如果太後要把勛貴塞進來幹活,我們也歡迎,現在缺官,吏部到處都在抓人。
汪舜華擺手:「宗人府服務宗室,不僅對文字要求高,各方麵素質也要好,還是從進士裏麵選。」
蕭維禎琢磨了一下,有了初步方案:
左右宗人:廖莊(原大理寺卿)、李震(原南京兵部右侍郎);
左右宗正:王復(原通政使)、霍瑄(原南京工部右侍郎)
府丞:鍾同(原大理寺少卿)
除了李震,其他都是老熟人,其中霍瑄就是當年捐獻家產想贖回太上皇的那個大同知府,景帝嘉獎了他,自然要升職。
李震字用初,性格醇樸,曾經多次帥軍平定地方叛亂,隻是歷史上在侍郎任上二十年不能升遷,因為有喉疾,聲音低啞。皇帝覺得忠臣往往能侃侃而談,而奸臣則低沉險惡,對他印象不好;而成化二年的進士施純,因為長得英俊、聲音洪亮,加上發現皇帝有口吃的毛病,奏請用「照例」替代,得到賞識,擢為禮部尚書,朝中稱為「兩字尚書」。
皇權,就是這樣任性。
當然,這對於汪舜華來說,並不是問題。李震在今年平定海賊的過程中居功至偉,她很是賞識,隻是兵部滿員,那就先調回北京,反正以後有的是機會。
隻是這樣一來,大理寺主官又出缺,沒關係,大理左寺正董方升職,董方字中矩,順天府漷縣人,正統十年進士,久任刑官,明習律令,過目不忘,人俱服之。
隻是宗人府成為實權部門,宗人令不說,宗人宗正都是二品,服務太子的詹事府卻是三品衙門——現在沒有太子,詹事府整天伺候皇帝,更說不過去,那就把詹事提為二品,少詹事三品,左右春坊大學士四品,其他的不動。
無端被餡餅砸中的詹事府上下喜氣洋洋。
海南省和台灣府的官員也要趕緊安排。那就從各省調了幾位政績不錯、考試不錯的參議、參政什麽的,各升一級放過去——那邊宗室多,必須要有鎮得住場子的,不僅僅是武力方麵;而且升了行省,科舉的名額就會多一些,為了確保考生質量,必須盡快提升當地教育水平。
此外,翰林院的領導編製空了很久,不能再拖了。最後決定:
學士:丘浚;
侍讀學士:陳鑒;
侍講學士:柯潛;
侍讀:江朝宗、楊守陳;
侍講:孫賢、程敏政
丘浚和程敏政兩人是汪舜華親自點的,她非常器重丘浚,覺得提拔為戶部侍郎也未嚐不可,隻是丘浚資歷畢竟太淺,提拔也要講基本法;程敏政更是個毛頭小孩,隻是考慮到他的那篇文章做了引子,提拔了一下。
當然,汪舜華還單獨對他進行了廉政教育,勉勵他「行穩致遠,朝廷對你的希望很高,不要被眼前的成績迷惑了。」轉臉看著程信和李賢:「要更加認真的教導孩子,不管是學業上的,還是品格上的。歷代神童很多,但是成大器的少,這種局麵,不要發生在他身上。」
程敏政的禮節很是標準。
吏部尚書不好當,戶部更是忙得不可開交——北直隸今年算是示範到位了,明年全國清丈就要全麵鋪開,成功的經驗要總結,發現的問題要想辦法解決;況且北直隸天子腳下,什麽事都能馬上請示;外省天高路遠的,來來回回怕是黃花菜都涼透了。
因此,汪舜華下旨,戶部起草清丈方案,明確原則、步驟、時限、方法、經費來源;此外,還要會同吏部商量人員選配方案,會同兵部草擬應急預案,會同督察院起草官員考核辦法,會同刑部起草反抗分子的處理辦法。
新任戶部尚書年富半道上接到行文,一口氣差點喘不上來,隻能趕緊快馬揚鞭奔赴北京,先到內閣大堂找於謙,摸清底細,那一長串名詞到底什麽意思、太後到底什麽意思,才回部裏商討對策,然後進宮拜見太後,談了初步想法:「北直隸是全部驗收合格,為了加快速度、確保質量,可以採取自查、互查和抽檢的方式進行。」
汪舜華和於謙等商量:「這個辦法不錯。可以先讓百姓自查,計算應該納多少糧;這樣大家才會盼望改革。再由地方政府組織丁壯交叉測量,對照洪武二十四年報上的田畝數,如果沒有太大的出入;由欽差按照不少於30%進行隨機抽檢,誤差在8%以內,視為合格,執行新的納稅標準,並由朝廷負擔衙役俸祿。如果總田畝出入較大或者誤差很大,就全部進行交叉測量;允許和鼓勵官員百姓告發不實。」
年富磕頭,出來就馬不停蹄的幹活。
他有種預感,自己可能要和前任一樣,猝死任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