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句話怎麽說的,改革一時爽,一直改革一直爽。
開頭不同意改革,但是都拿藩王破題了,這時候再說反對改革,就實在虧心了;何況這麽多人站著,你不說,別人就說了。
宗室問題隻是財政問題的一部分,接下來還有好幾個問題。
一是鹽稅的問題。
右僉都禦史葉盛提出:「如今鹽法廢弛,弊出多端,請令今後內外官員之家不許占中鹽引,侵奪商利,虧損諸邊,其兩淮等處鹽法,應派人前往整治。」
鹽稅是目前國家財政的主要來源之一,汪舜華想到那些花天酒地、奢靡無度的揚州鹽商,當即點頭,命令戶部研究清理方案。
因為已經討論了很久,大致會提哪些方麵,相關部門負責人都心裏有數,因此張鳳當即呈上了清理的辦法,包括嚴禁內外官員侵占和擅請鹽引;各缺糧草之處不許開鹽課;清理兩淮、兩浙、山東、長蘆鹽法;大力打擊私鹽等等。
汪舜華大筆一揮,同意了,但是範圍擴大了,不再隻是重點區域,而是全國鹽場!皇太後實在窩火,馬上就要廢除寶鈔,得趕緊找錢!否則到時候沒錢發工資,那是很打臉的!
二是開海的問題。
「海禁必須解除,這是沒什麽可說的,你們擔心再來一回下西洋。那好,那就嚴格限製官方朝貢:藩國進貢的次數、人員要有嚴格限製,賞賜也要大幅削減。」
——這是汪舜華自己提的,她對萬方來朝沒有什麽特別的愛好,現在不需要進聯合國,也不需要突破封鎖線,沒必要到處結交窮兄弟;倒是多省點銀子擴充軍備要緊。
太後這麽有誠意,那麽反對聲自然就降下去很多,連損害農業基礎地位都不好說了,畢竟人家已經說了,要找錢興修水利;而且開放海禁,會提供相當多的就業崗位,有利於解決流民的問題。
汪舜華對丘浚提出來的「關稅工商稅士紳一體繳納」很是讚賞,同時要求,要充分利用好稅收槓桿——稅收不僅僅是收錢,也是調節社會經濟、監督經濟活動的重要手段。農業稅、商業稅標準不一樣,就是重農抑商的結果。隻不過大明王朝,農民交了大頭,商人借著寶鈔使勁偷稅漏稅。
因此,海關關稅的稅率必須根據實際製定——出口的就算了,反正就那幾樣。隻是強調,為了避免走私尤其是文物走私,必須是有外貿資格的廠商生產的產品,才能出口。所有的廠商成立以後,要向朝廷報備,由朝廷製發統一的出口清單,廠商要在產品上製發特殊的標記,兩者吻合,才能出口;那些假冒偽劣商品,或者是古董文物一律不許出口!明確古董的範圍就是建極元年以前所有刊刻的書籍以及其他青銅器、陶瓷等物品——如果是仿製品,麻煩題款;此後,一旦發現冒用前朝年號出口的,等同於走私文物,畢竟基層公務員鑑別能力有限,一律處死。說白了,天朝是要海納百川,是要掙外國人的錢,可不是把自家的好東西往別人那裏倒騰。下麵沒當回事,現在文物販子很多,但是顯然賣給士大夫們更有身價,至於蠻夷——他們懂個屁!——當然你如果要出口四書五經光大聖人學說那就另當別論,但是《考工記》《夢溪筆談》等專業書籍和天朝地理書籍不許出口。此外強調,茶樹苗和種子一律不許帶出國,違者一律處斬——汪舜華記得茶葉就是英國人從中國偷出去的,才有了印度茶葉種植的繁盛。
關鍵是進口。明朝是天朝上國沒錯,可是外國的珍珠玳瑁珊瑚等特產過來那是非常受歡迎。這些都是奢侈品,高額關稅準沒錯!不過有諸如糧食一類的,就可以少征或者免徵關稅了,為民減負嘛。
下麵都很疑惑:番邦還能向天朝出口大米?
汪舜華不能說我學過世界地理,但是還是盡可能的把話說明白:「越往南雨熱越豐沛,北方一年一熟,江南一年兩熟,廣東以南一年能三熟!占城稻就是從那邊傳過來的;那些地方地廣人稀,物產豐饒,糧食應該吃不完!那咱們就去買,要不組織人去租地墾荒往回運,也成!」
——她沒敢說把這地自古以來了,否則下麵估計要跳腳。
丘浚馬上就站出來,他就是海南的,那邊情況很熟悉:「雨熱條件比北方好太多,就是沒人!要是集中組織墾荒,絕對大糧倉!」
於謙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果然如此,那真是太好了!這些年天災人禍,糧食逐年減產,能夠從外國買一些回來,就算幫不上大忙,也能解燃眉之急了。」
群臣也想起來,此前番邦入京朝貢,汪太後總是藉口自己不熟悉,跟人家問東問西,不僅是朝政的情況,還問人家地理位置在哪裏,要在地圖上指出來,氣候如何,有什麽特產——本來都是進貢珍珠玳瑁之類奢侈品,或者麒麟獅子駱駝之類的珍禽異獸,但她偏偏比較關心人家的農業收成。當時琉球、安南、占城(越南)、暹羅(泰國)、錫蘭山(斯裏蘭卡)、滿剌加(馬六甲)等國的使者確實說了,本國生產稻米,一年三熟。
當時覺得汪太後簡直沒話找話,現在覺得:太後真是心繫民生啊!
事情就這麽定下來,設立十個對外貿易港口,按物品種類確定稅率,奢侈品進口稅高,基本在30%以上,瓷器茶葉等商品出口稅率稍低,基本在10%左右。說是要刺激出口,賺外國人的錢,避免本國人民養成奢侈浪費的不良習慣,糧食隻準進、不準出,關稅免徵——當然考慮到路途遠近,運送到南方廣東浙江等地的糧食還是要徵收8%的關稅;過了長江,降至3%;到了山東以北,全額免徵。
為了刺激糧食進口,汪舜華特別下旨,每船能運送五千石糧食到港的,視同糧船,全額免徵關稅;達三千石的,同船其他貨物僅徵收80%;達一千石的,徵收30%。同時在港口設立倉儲,所有進口糧食由朝廷按照統一價格敞開收購,嚴禁轉賣民間商人。
——這個其實有點難。現在號稱「千料大船」的海船,滿載排水量大約220噸,大約2000石。
——當然,明朝造船業相當發達,傳說中鄭和寶船排水量達到驚人的2800多噸;當然一般的商船肯定做不到,不過可以朝這個方向努力。
當然,商品的價格不好評估,而且人手有限,也不可能一一清點,那麽朝廷就要給標準。多大的船奢侈品繳納多少錢,一般商品多少錢。
徵收的方式,一是糧食,二是金銀。太後對你那些珊瑚珠寶之類的不感興趣。如果有外藩優質良種進來,不管是糧食糖料油料還是蔬菜水果花卉亦或其他魚類海鮮,一旦戶部通過,還可以得獎勵。
——其實下麵都覺得這一條用不上,但是汪太後堅持:「朝廷開海,不單隻是為了擴充稅源,也是為了更好地促進中外交流。」
糧食能不能進口,她心裏其實沒底,畢竟這年頭物流成本太高;她不是學經濟的,不會隻算經濟帳,說些「隻要有錢,何愁買不到糧食」之類的屁話,飯碗要端在自己手裏才能踏實。
於是說:「當年漢唐文治武功、海納百川,所以有葡萄、大蒜、石榴、黃瓜、茄子、西瓜等作物傳入,孱弱如宋朝,也引進了占城稻;怎麽就知道沒有其他更高產的良種作物呢?」
那就寫進去吧,反正也礙不著誰。
海關的事情說完,就該說工商稅的問題。朝廷要減輕農民的負擔,那麽相應的工商稅的比重就要增加。既然你們要穩定農業的基礎地位,那好,商業稅就提一下。以前是三十取一,現在稅率不變,但是被列為特種商品也就是奢侈品的,改為十取一,包括糧食酒等商品;零星物品和農具、書籍、紙筆、柴薪、五穀等物免稅;開礦則按十取一或按承包額納稅,除此之外,其他包括船料稅、鈔關稅在內的各種捐稅一概免除。
此外,隻徵收金銀銅和布帛糧食,其他亂七八糟的商品不要呈上來;另外就是放鬆對工商業的管製,以前一個機房有多少織機都是要管的,以後放開,你們盡可以放開規模,朝廷巴不得你做大做強,好拔你的毛。
——當然,為了確保應收盡收,不能寄望商人們突然良心發現,而是要加強對底層官吏的激勵,這個先不說;還要積極鼓勵社會輿論和民間監督。當年漢武帝曾經幹過,官方說法叫做「算緡」。
這樣宰肥羊,大家當然不願意,於是後麵又推行「告緡」,即鼓勵告發算緡不實。凡揭發屬實,即沒收被告者全部財產,並罰戍邊一年,告發者獎給被沒收財產的一半。汪太後這個葛朗台捨不得,那就給舉報人10%,也不少了。
——劉健等人本來堅決反對放鬆的,汪舜華實在被吵得頭疼,忍無可忍,拍案而起:「知道諸葛亮嗎?」
千古文臣的楷模,不知道才叫見鬼!
「知道諸葛亮說的一句話嗎?『今民困國虛,決敵之資,唯仰錦爾。』季漢政權偏居西南一隅,卻能夠與曹魏東吳抗衡,不是他們對農民敲骨吸髓、橫徵暴斂,而是依靠蜀錦暢銷,帶來的巨額商業稅,難道你比諸葛亮還聰明?」
下麵都不敢說話了。
開頭不同意改革,但是都拿藩王破題了,這時候再說反對改革,就實在虧心了;何況這麽多人站著,你不說,別人就說了。
宗室問題隻是財政問題的一部分,接下來還有好幾個問題。
一是鹽稅的問題。
右僉都禦史葉盛提出:「如今鹽法廢弛,弊出多端,請令今後內外官員之家不許占中鹽引,侵奪商利,虧損諸邊,其兩淮等處鹽法,應派人前往整治。」
鹽稅是目前國家財政的主要來源之一,汪舜華想到那些花天酒地、奢靡無度的揚州鹽商,當即點頭,命令戶部研究清理方案。
因為已經討論了很久,大致會提哪些方麵,相關部門負責人都心裏有數,因此張鳳當即呈上了清理的辦法,包括嚴禁內外官員侵占和擅請鹽引;各缺糧草之處不許開鹽課;清理兩淮、兩浙、山東、長蘆鹽法;大力打擊私鹽等等。
汪舜華大筆一揮,同意了,但是範圍擴大了,不再隻是重點區域,而是全國鹽場!皇太後實在窩火,馬上就要廢除寶鈔,得趕緊找錢!否則到時候沒錢發工資,那是很打臉的!
二是開海的問題。
「海禁必須解除,這是沒什麽可說的,你們擔心再來一回下西洋。那好,那就嚴格限製官方朝貢:藩國進貢的次數、人員要有嚴格限製,賞賜也要大幅削減。」
——這是汪舜華自己提的,她對萬方來朝沒有什麽特別的愛好,現在不需要進聯合國,也不需要突破封鎖線,沒必要到處結交窮兄弟;倒是多省點銀子擴充軍備要緊。
太後這麽有誠意,那麽反對聲自然就降下去很多,連損害農業基礎地位都不好說了,畢竟人家已經說了,要找錢興修水利;而且開放海禁,會提供相當多的就業崗位,有利於解決流民的問題。
汪舜華對丘浚提出來的「關稅工商稅士紳一體繳納」很是讚賞,同時要求,要充分利用好稅收槓桿——稅收不僅僅是收錢,也是調節社會經濟、監督經濟活動的重要手段。農業稅、商業稅標準不一樣,就是重農抑商的結果。隻不過大明王朝,農民交了大頭,商人借著寶鈔使勁偷稅漏稅。
因此,海關關稅的稅率必須根據實際製定——出口的就算了,反正就那幾樣。隻是強調,為了避免走私尤其是文物走私,必須是有外貿資格的廠商生產的產品,才能出口。所有的廠商成立以後,要向朝廷報備,由朝廷製發統一的出口清單,廠商要在產品上製發特殊的標記,兩者吻合,才能出口;那些假冒偽劣商品,或者是古董文物一律不許出口!明確古董的範圍就是建極元年以前所有刊刻的書籍以及其他青銅器、陶瓷等物品——如果是仿製品,麻煩題款;此後,一旦發現冒用前朝年號出口的,等同於走私文物,畢竟基層公務員鑑別能力有限,一律處死。說白了,天朝是要海納百川,是要掙外國人的錢,可不是把自家的好東西往別人那裏倒騰。下麵沒當回事,現在文物販子很多,但是顯然賣給士大夫們更有身價,至於蠻夷——他們懂個屁!——當然你如果要出口四書五經光大聖人學說那就另當別論,但是《考工記》《夢溪筆談》等專業書籍和天朝地理書籍不許出口。此外強調,茶樹苗和種子一律不許帶出國,違者一律處斬——汪舜華記得茶葉就是英國人從中國偷出去的,才有了印度茶葉種植的繁盛。
關鍵是進口。明朝是天朝上國沒錯,可是外國的珍珠玳瑁珊瑚等特產過來那是非常受歡迎。這些都是奢侈品,高額關稅準沒錯!不過有諸如糧食一類的,就可以少征或者免徵關稅了,為民減負嘛。
下麵都很疑惑:番邦還能向天朝出口大米?
汪舜華不能說我學過世界地理,但是還是盡可能的把話說明白:「越往南雨熱越豐沛,北方一年一熟,江南一年兩熟,廣東以南一年能三熟!占城稻就是從那邊傳過來的;那些地方地廣人稀,物產豐饒,糧食應該吃不完!那咱們就去買,要不組織人去租地墾荒往回運,也成!」
——她沒敢說把這地自古以來了,否則下麵估計要跳腳。
丘浚馬上就站出來,他就是海南的,那邊情況很熟悉:「雨熱條件比北方好太多,就是沒人!要是集中組織墾荒,絕對大糧倉!」
於謙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果然如此,那真是太好了!這些年天災人禍,糧食逐年減產,能夠從外國買一些回來,就算幫不上大忙,也能解燃眉之急了。」
群臣也想起來,此前番邦入京朝貢,汪太後總是藉口自己不熟悉,跟人家問東問西,不僅是朝政的情況,還問人家地理位置在哪裏,要在地圖上指出來,氣候如何,有什麽特產——本來都是進貢珍珠玳瑁之類奢侈品,或者麒麟獅子駱駝之類的珍禽異獸,但她偏偏比較關心人家的農業收成。當時琉球、安南、占城(越南)、暹羅(泰國)、錫蘭山(斯裏蘭卡)、滿剌加(馬六甲)等國的使者確實說了,本國生產稻米,一年三熟。
當時覺得汪太後簡直沒話找話,現在覺得:太後真是心繫民生啊!
事情就這麽定下來,設立十個對外貿易港口,按物品種類確定稅率,奢侈品進口稅高,基本在30%以上,瓷器茶葉等商品出口稅率稍低,基本在10%左右。說是要刺激出口,賺外國人的錢,避免本國人民養成奢侈浪費的不良習慣,糧食隻準進、不準出,關稅免徵——當然考慮到路途遠近,運送到南方廣東浙江等地的糧食還是要徵收8%的關稅;過了長江,降至3%;到了山東以北,全額免徵。
為了刺激糧食進口,汪舜華特別下旨,每船能運送五千石糧食到港的,視同糧船,全額免徵關稅;達三千石的,同船其他貨物僅徵收80%;達一千石的,徵收30%。同時在港口設立倉儲,所有進口糧食由朝廷按照統一價格敞開收購,嚴禁轉賣民間商人。
——這個其實有點難。現在號稱「千料大船」的海船,滿載排水量大約220噸,大約2000石。
——當然,明朝造船業相當發達,傳說中鄭和寶船排水量達到驚人的2800多噸;當然一般的商船肯定做不到,不過可以朝這個方向努力。
當然,商品的價格不好評估,而且人手有限,也不可能一一清點,那麽朝廷就要給標準。多大的船奢侈品繳納多少錢,一般商品多少錢。
徵收的方式,一是糧食,二是金銀。太後對你那些珊瑚珠寶之類的不感興趣。如果有外藩優質良種進來,不管是糧食糖料油料還是蔬菜水果花卉亦或其他魚類海鮮,一旦戶部通過,還可以得獎勵。
——其實下麵都覺得這一條用不上,但是汪太後堅持:「朝廷開海,不單隻是為了擴充稅源,也是為了更好地促進中外交流。」
糧食能不能進口,她心裏其實沒底,畢竟這年頭物流成本太高;她不是學經濟的,不會隻算經濟帳,說些「隻要有錢,何愁買不到糧食」之類的屁話,飯碗要端在自己手裏才能踏實。
於是說:「當年漢唐文治武功、海納百川,所以有葡萄、大蒜、石榴、黃瓜、茄子、西瓜等作物傳入,孱弱如宋朝,也引進了占城稻;怎麽就知道沒有其他更高產的良種作物呢?」
那就寫進去吧,反正也礙不著誰。
海關的事情說完,就該說工商稅的問題。朝廷要減輕農民的負擔,那麽相應的工商稅的比重就要增加。既然你們要穩定農業的基礎地位,那好,商業稅就提一下。以前是三十取一,現在稅率不變,但是被列為特種商品也就是奢侈品的,改為十取一,包括糧食酒等商品;零星物品和農具、書籍、紙筆、柴薪、五穀等物免稅;開礦則按十取一或按承包額納稅,除此之外,其他包括船料稅、鈔關稅在內的各種捐稅一概免除。
此外,隻徵收金銀銅和布帛糧食,其他亂七八糟的商品不要呈上來;另外就是放鬆對工商業的管製,以前一個機房有多少織機都是要管的,以後放開,你們盡可以放開規模,朝廷巴不得你做大做強,好拔你的毛。
——當然,為了確保應收盡收,不能寄望商人們突然良心發現,而是要加強對底層官吏的激勵,這個先不說;還要積極鼓勵社會輿論和民間監督。當年漢武帝曾經幹過,官方說法叫做「算緡」。
這樣宰肥羊,大家當然不願意,於是後麵又推行「告緡」,即鼓勵告發算緡不實。凡揭發屬實,即沒收被告者全部財產,並罰戍邊一年,告發者獎給被沒收財產的一半。汪太後這個葛朗台捨不得,那就給舉報人10%,也不少了。
——劉健等人本來堅決反對放鬆的,汪舜華實在被吵得頭疼,忍無可忍,拍案而起:「知道諸葛亮嗎?」
千古文臣的楷模,不知道才叫見鬼!
「知道諸葛亮說的一句話嗎?『今民困國虛,決敵之資,唯仰錦爾。』季漢政權偏居西南一隅,卻能夠與曹魏東吳抗衡,不是他們對農民敲骨吸髓、橫徵暴斂,而是依靠蜀錦暢銷,帶來的巨額商業稅,難道你比諸葛亮還聰明?」
下麵都不敢說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