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上崗前,汪舜華找這些人進行了集體談心談話,要求他們安安心心的準備明年皇帝開經筵的事情,這和普通的經筵不一樣,是全麵係統的學習儒家經典和治國理政。


    考慮到皇帝的年齡,還是要從最基本的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開始,然後是四書五經,兼之以歷史和律法,同時還有《帝範》《貞觀政要》和太祖太宗仁宗宣宗的寶訓以及景帝禦製的《文華大訓》等君主的必讀書目,主要是規範他的言行;此外就是從歷代名臣奏議和史論名篇裏選擇一部分編成一本書,包括《諫逐客書》《出師表》《止戰疏》《諫太宗十思疏》等等,當然還有漢武帝的《罪己詔》,這是要讓皇帝明白重大決策製定的原因以及勤政務實的道理;經濟學的《鹽鐵論》是必讀書;哲學也是要學的,包括老子的《道德經》、範縝的《神滅論》;還要編一部詩詞選,包括《憫農》、杜甫詩之類的,主要是讓皇帝體會民間的艱辛。


    同時,讓於謙在禁軍中選擇二十個好手,一是保護皇帝的安全,二是教他一些拳腳功夫,強身健體。


    這些事情,以前永安公主和沐琮已經在開始教他了,但是十幾歲的孩子,本身也就是半灌水,給他開蒙罷了。


    這些是很不符合祖製的,因為此前皇子上課,就是從四書五經開始,因此內閣和詹事府開始都很反對。


    汪舜華也很堅持:「你總得從最基礎的開始,否則你說的天花亂墜,皇帝聽得懂嗎?真以為半部論語治天下?你是想把皇帝培育成儒學大師還是治國理政的行家?」


    詹事府那邊還要反對,於謙卻同意了,太後這個思路是對的,「半部論語治天下」聽聽就好,身為皇帝,不是要做鴻儒,而是要學會治國理政。因此,倒是把對汪太後的戒心放下了一點。


    汪舜華於是令鄒幹等人編書。她上輩子雖然是中文係出身,但是古文水平有限,好歹又跟著景帝念了幾年書,有名的幾篇到還記得,當然最難忘的其實是《滕王閣序》。當時列了一個單子,當然不夠,隻是必讀的,其他的文章鄒幹等人去選,選好了把篇目呈上來,定下來了再編書,體例什麽的到時候再說。


    詩詞也是一樣,《詩經》是儒家經典不說,漢樂府、《古詩十九首》唐詩宋詞元曲裏有不少揭露時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要擇優而用。


    當然最重要的是編一部連環畫——別笑,就是歷史故事,讓皇帝以史為鑑。汪舜華記得以前看《明事》,張居正就為萬曆皇帝編過這麽一本書,不過現在看不到,那就讓現在的大臣來,反正都是歷史故事,就算有不一致,道理講明白就可以了。


    因此要求鄒幹等人:「要選擇自堯舜到元末以來歷朝正反兩方麵的典型案例;注意一定是取自正史的真實故事,沒根據的稗官野史就暫時不要拿出來;語言要明白易曉,最好圖文並茂,讓皇帝了解歷代帝王的勵精圖治之舉,以及倒行逆施之禍,初步明白該怎麽做皇帝。」


    鄒幹等人突然覺得身上的擔子好重,本來打算找他過來幫忙一起編寫實錄的薛瑄等人也閉上了嘴:這任務,可是不比自己輕啊!看來汪太後是真的沒有私心。


    不過既然是名臣,又擔任教育皇帝的重任,鄒幹等人自然不會怕苦叫累,當即應承了下來,就去準備了。


    汪舜華撫摸著於謙等人剛呈上來的《文華大訓》定稿,禁不住潸然淚下。


    這書在景帝病重時開始編撰,待他臨終時才有了初稿,景帝賜名並親自撰寫序言,今年才最終完工,也稍微可以告慰他的在天之靈了。


    汪舜華並不知道,《文華大訓》其實是憲宗禦製,授給孝宗的,不過這不重要。


    翰林院和詹事府的官員們忙著編書,集賢院的官員們也也忙著編書。胡濙等人本來以為這是個養老的地方,沒想到汪太後是真的要辦官員培訓學校,那也沒什麽說的,就編書吧。太祖皇帝當年編過一部《大誥》,隻是刑法太嚴,他去世以後就沒人當回事了。


    胡濙倒是建議太後,把所有的典章製度彙編成一部,讓官民百姓學習;不過汪舜華皺著眉頭,說現在正在修實錄,等這件事情完成之後再說。


    這倒是實情,胡濙沒有懷疑。


    弘義閣大學士李賢上疏:「洪武年間所修《諸司職掌》,過了這麽些年製度有很大的變化,難於考據遵行。請令各衙門查照洪武、永樂以來,在京各衙門職能職責以及官員編製的調整情況,逐一明白開報,派遣數員官員,仍然按照舊有格式編纂成書,由經廠刻印,讓各衙門遵守施行。」


    這是件正事,準了。


    按照汪太後的命令,不僅集賢院的幾位學士忙起來,督察院和六部也忙著編寫自己部門的教學內容。


    文官們忙著修書,武學忙著招人,整理裝備。兵部年初行文全國,要求選拔年輕將佐;同時要求天下世襲武職,都要前往武學學習,通過考試之後才能襲職。


    現在,命寧陽侯陳懋、靖遠侯王驥,還有剛退下來的兵部尚書石璞——對,他也是兵部尚書,旱的旱死、澇的澇死,不是一句空話,前往武學進行前期準備。


    七月初,得到雲南方麵急報,總兵官右都督沐璘去世。他是沐昂的孫子,字廷章,在鎮七年,境內晏然。他剛鎮守的時候,因為年輕,都覺得毛孩子不成事,結果號令嚴明,凜然不可犯;他還擅長詩文繪畫,號稱儒將。


    汪舜華很是傷感,下令追贈太保,諡「武僖」。


    隻是沐琮年幼,還不能回雲南,於是和於謙等人商討,決定讓沐琮的堂兄沐瓚代鎮,授右軍都督同知,佩鎮南將軍印。他是沐英的曾孫,沐英第三子沐昂的孫子,今年剛二十歲,六年前襲錦衣衛副千戶。


    八月初二是世宗的忌辰,汪舜華帶著孩子們到仁智殿祭了一回。


    日子真快,都一周年了。


    周年的祭禮就是小祥,此前疏食水飲,不食菜果;在此之後可以是用菜果。隻是汪舜華擔心孩子們的健康,沒有嚴格要求他們,隻是自己和先帝嬪妃都堅持了而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回到明朝當太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雁於飛87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雁於飛87並收藏回到明朝當太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