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翱仍為吏部尚書;左侍郎還是俞山,右侍郎原來是項文曜,這貨特別會來事,看到於謙得寵,每次候朝時,都要趴在於謙的肩頭耳語,連為於謙報仇的李賢都看不下去,說他是「於謙妾」。汪舜華覺得這貨不懂避嫌,於是藉口他年老多病,一腳把他踢回家去;換成了老熟人俞綱,原來的郕王府審理。
戶部尚書張鳳不動,左侍郎孟鑒也沒挪位子,右侍郎楊鼎,為官清廉,不過固執呆板。
禮部尚書薛瑄,名滿天下的大儒。南京禮部員外郎章綸為破格提拔為左侍郎;南京禮部右侍郎姚夔進京,仍為右侍郎。
兵部尚書孫瑀,字原貞,以字行,江西德興人。永樂十三年進士。左侍郎羅琦;南京兵部右侍郎杜寧調回北京。
刑部尚書還是俞士悅,左侍郎劉廣衡,右侍郎周瑄。都以擅長處理案情聞名。
工部尚書還是江淵。左侍郎趙榮,右侍郎蒯祥。
左都禦史蕭維禎、右都禦史李實;左副都禦史耿九疇,老成清介;右副都禦史林聰;左僉都禦史李秉,右僉都禦史葉盛。
通政使王復、左通政張文質、右通政尹旻、左參議呂原、右參議趙昂。
太常寺卿蔣守約,國子監祭酒劉鉉。
大理寺卿廖莊,少卿程信、鍾同。
翰林院侍講學士倪謙、嶽正,侍讀孫賢,缺編相當嚴重,準備等翰林們拿出業績再提拔,何況詹事府的編製都還空著。
章綸、廖莊、鍾同等人這回沒有因為反對換太子被拍屁股甚至下獄,但是性格剛直,景帝實在受不了,因此把他們踢到南京;尤其章綸,李惜兒都堵不住他的嘴。不過汪舜華倒覺得這人不錯,就破格用了,隻是免不了要想起李惜兒。章綸是個正人君子,和妻子張氏舉案齊眉,對被皇帝強行塞過來的李惜兒說不上喜歡,但李惜兒這等如花似玉的容貌,又兼性格機靈,章綸也討厭不起來;加上又是皇帝禦賜的,在章家的日子過得還算不錯。
這麽多人升職,自然大家都很高興,尤其這次的升職非常慎重,尤其閣臣的選任,汪太後提出了幾個要求:年齡在28歲以上20歲以下,入仕20年以上,最好有地方工作經驗,身體健康,信念堅定、勤政務實、克己奉公、敢於擔當、清正廉潔;讓吏部上下推薦,然後徵詢督察院、錦衣衛和東廠的意見。
其他擬提拔的官員,也令吏部開出了履歷,詳細詢問了相關情況。汪舜華還親自召見了這些人,聽取了他們的述職報告,詢問了他們的為官經歷和感悟,這才和群臣商量,拍板決定。
當然反對聲是有的,但是有於謙的事情在前麵,大家都是就事論事,沒有進行人生攻擊,更沒有造謠誹謗。
這樣慎重其事。既是為了轉移朝廷對太後臨朝的注意力,也是加強官員隊伍建設的重要舉措;從此時起,滿朝文武也就真正明白,自己的前途命運是被誰掌控、被什麽樣的人掌控。
按照這個要求,彭時是不符合的。他是正統十三年狀元,入仕才十年多一點,其間還跑回去守孝,不顧汪舜華考慮到他此前已經入過閣,經歷過北京保衛戰的考驗,奪門前徐有貞還拉扯過他,被他拒絕,並向朝廷報告,因此降低了標準——當然主要是汪舜華知道這人是青史留名的賢相。
李賢就更好說了,他智鬥還鄉團的故事汪舜華一直深為讚嘆。他是宣德八年進士,如今已經28年,在吏部多年,景泰初受到賞識,升兵部右侍郎,後來升禮部尚書,曾經多次嚴厲駁斥太子在南宮出閣的請求,又支持創辦科學院。他雖然沒有地方任職的經驗,但曾經到河津考察蝗災,對民間疾苦感受很深。
當然,汪舜華不知道,李賢雖然得到景帝的寵信和重用,但隱帝復辟之後,也說過不少對景帝不利的話,並因此被史家責難;但他反對讓汪皇後殉葬,革斥了四千多冒奪門之功而膺爵位之人,確實為景帝和於謙出了氣。
這樣的結果,大家由衷地感到汪太後在選人用人方麵,是英明的;自己隻要肯認真辦事,是有前途的。
與此同時,汪舜華也常常吐了口濁氣:陳循、王文再次上書懇求辭職,這一回,她選擇了就坡下驢。
當日內閣六部聯名上書辭職的場景歷歷在目,不管是示威也好,慣例也罷,總歸是在她心裏紮了刺;而這幾個月來,雙方你來我往,較量無聲。
汪舜華不殺人,不打板子,但並不意味著她拿人沒辦法。錦衣衛和東廠不是吃幹飯的,對於叫得歡的,讓他們查,有問題的拿到朝堂上說;沒問題的以尚需歷練為由,踢到地方尤其邊疆地區搞建設。
這些是對付低級官員尤其言官的主要辦法,對付高級官員尤其託孤重臣,自然要換種方式。
當她在月子中,群臣就廟號諡號年號和她反反覆覆拉鋸的時候,她就拿定了主意。
陳循沒有想到,那天汪舜華重申「次輔承擔日常工作」那句話的分量;但想到也沒用,他的同僚並不比他輕鬆。
汪太後崇尚「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要求集思廣益,每份奏疏,都要有各位閣臣分別的擬辦意見。這其實也是慣例,甚至時間久了,誰的擬辦意見被用得多了,自然話語權也就重了。
但現在不同,汪太後實在太勤政,而且思慮周全,很多奏疏提出了擬辦意見她不滿意,還會把人叫進去反覆商量。
閣臣們於是改變了工作思路——自己調整分工,各管一攤,這樣太後麵前奏對,也就能說得明白。
——咱們五對一,剛不過你咋的?
——真剛不過。
內閣的老大爺們想不到,汪太後根本不走尋常路。把人叫進來,直接問陳循這個怎麽回事,陳循說不明白,好,再問別人,不管你們私下怎麽分工。
一次兩次說不出,汪太後倒是沒怪罪,但是閣老們臉上掛不住。沒辦法,隻能一本一本批閱。陳循畢竟快七十五歲的人了,年老體弱,這樣的高強度工作自然很受不了,有幾次差點沒暈倒在辦公室;王文作為刺頭,自然得到汪太後最多的關照。
汪舜華則擱下筆,車輪戰嘛。想跟我玩,那就把你們全綁上戰車,大家一起互相傷害。反正我年輕,身體好,熬得住——之前不加班還不習慣呢,現在算是回歸原先的生活方式了。
消耗戰拚的是內力,熬不住就隻有繳械,好在去的是集賢院,也算體麵下崗。
戶部尚書張鳳不動,左侍郎孟鑒也沒挪位子,右侍郎楊鼎,為官清廉,不過固執呆板。
禮部尚書薛瑄,名滿天下的大儒。南京禮部員外郎章綸為破格提拔為左侍郎;南京禮部右侍郎姚夔進京,仍為右侍郎。
兵部尚書孫瑀,字原貞,以字行,江西德興人。永樂十三年進士。左侍郎羅琦;南京兵部右侍郎杜寧調回北京。
刑部尚書還是俞士悅,左侍郎劉廣衡,右侍郎周瑄。都以擅長處理案情聞名。
工部尚書還是江淵。左侍郎趙榮,右侍郎蒯祥。
左都禦史蕭維禎、右都禦史李實;左副都禦史耿九疇,老成清介;右副都禦史林聰;左僉都禦史李秉,右僉都禦史葉盛。
通政使王復、左通政張文質、右通政尹旻、左參議呂原、右參議趙昂。
太常寺卿蔣守約,國子監祭酒劉鉉。
大理寺卿廖莊,少卿程信、鍾同。
翰林院侍講學士倪謙、嶽正,侍讀孫賢,缺編相當嚴重,準備等翰林們拿出業績再提拔,何況詹事府的編製都還空著。
章綸、廖莊、鍾同等人這回沒有因為反對換太子被拍屁股甚至下獄,但是性格剛直,景帝實在受不了,因此把他們踢到南京;尤其章綸,李惜兒都堵不住他的嘴。不過汪舜華倒覺得這人不錯,就破格用了,隻是免不了要想起李惜兒。章綸是個正人君子,和妻子張氏舉案齊眉,對被皇帝強行塞過來的李惜兒說不上喜歡,但李惜兒這等如花似玉的容貌,又兼性格機靈,章綸也討厭不起來;加上又是皇帝禦賜的,在章家的日子過得還算不錯。
這麽多人升職,自然大家都很高興,尤其這次的升職非常慎重,尤其閣臣的選任,汪太後提出了幾個要求:年齡在28歲以上20歲以下,入仕20年以上,最好有地方工作經驗,身體健康,信念堅定、勤政務實、克己奉公、敢於擔當、清正廉潔;讓吏部上下推薦,然後徵詢督察院、錦衣衛和東廠的意見。
其他擬提拔的官員,也令吏部開出了履歷,詳細詢問了相關情況。汪舜華還親自召見了這些人,聽取了他們的述職報告,詢問了他們的為官經歷和感悟,這才和群臣商量,拍板決定。
當然反對聲是有的,但是有於謙的事情在前麵,大家都是就事論事,沒有進行人生攻擊,更沒有造謠誹謗。
這樣慎重其事。既是為了轉移朝廷對太後臨朝的注意力,也是加強官員隊伍建設的重要舉措;從此時起,滿朝文武也就真正明白,自己的前途命運是被誰掌控、被什麽樣的人掌控。
按照這個要求,彭時是不符合的。他是正統十三年狀元,入仕才十年多一點,其間還跑回去守孝,不顧汪舜華考慮到他此前已經入過閣,經歷過北京保衛戰的考驗,奪門前徐有貞還拉扯過他,被他拒絕,並向朝廷報告,因此降低了標準——當然主要是汪舜華知道這人是青史留名的賢相。
李賢就更好說了,他智鬥還鄉團的故事汪舜華一直深為讚嘆。他是宣德八年進士,如今已經28年,在吏部多年,景泰初受到賞識,升兵部右侍郎,後來升禮部尚書,曾經多次嚴厲駁斥太子在南宮出閣的請求,又支持創辦科學院。他雖然沒有地方任職的經驗,但曾經到河津考察蝗災,對民間疾苦感受很深。
當然,汪舜華不知道,李賢雖然得到景帝的寵信和重用,但隱帝復辟之後,也說過不少對景帝不利的話,並因此被史家責難;但他反對讓汪皇後殉葬,革斥了四千多冒奪門之功而膺爵位之人,確實為景帝和於謙出了氣。
這樣的結果,大家由衷地感到汪太後在選人用人方麵,是英明的;自己隻要肯認真辦事,是有前途的。
與此同時,汪舜華也常常吐了口濁氣:陳循、王文再次上書懇求辭職,這一回,她選擇了就坡下驢。
當日內閣六部聯名上書辭職的場景歷歷在目,不管是示威也好,慣例也罷,總歸是在她心裏紮了刺;而這幾個月來,雙方你來我往,較量無聲。
汪舜華不殺人,不打板子,但並不意味著她拿人沒辦法。錦衣衛和東廠不是吃幹飯的,對於叫得歡的,讓他們查,有問題的拿到朝堂上說;沒問題的以尚需歷練為由,踢到地方尤其邊疆地區搞建設。
這些是對付低級官員尤其言官的主要辦法,對付高級官員尤其託孤重臣,自然要換種方式。
當她在月子中,群臣就廟號諡號年號和她反反覆覆拉鋸的時候,她就拿定了主意。
陳循沒有想到,那天汪舜華重申「次輔承擔日常工作」那句話的分量;但想到也沒用,他的同僚並不比他輕鬆。
汪太後崇尚「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要求集思廣益,每份奏疏,都要有各位閣臣分別的擬辦意見。這其實也是慣例,甚至時間久了,誰的擬辦意見被用得多了,自然話語權也就重了。
但現在不同,汪太後實在太勤政,而且思慮周全,很多奏疏提出了擬辦意見她不滿意,還會把人叫進去反覆商量。
閣臣們於是改變了工作思路——自己調整分工,各管一攤,這樣太後麵前奏對,也就能說得明白。
——咱們五對一,剛不過你咋的?
——真剛不過。
內閣的老大爺們想不到,汪太後根本不走尋常路。把人叫進來,直接問陳循這個怎麽回事,陳循說不明白,好,再問別人,不管你們私下怎麽分工。
一次兩次說不出,汪太後倒是沒怪罪,但是閣老們臉上掛不住。沒辦法,隻能一本一本批閱。陳循畢竟快七十五歲的人了,年老體弱,這樣的高強度工作自然很受不了,有幾次差點沒暈倒在辦公室;王文作為刺頭,自然得到汪太後最多的關照。
汪舜華則擱下筆,車輪戰嘛。想跟我玩,那就把你們全綁上戰車,大家一起互相傷害。反正我年輕,身體好,熬得住——之前不加班還不習慣呢,現在算是回歸原先的生活方式了。
消耗戰拚的是內力,熬不住就隻有繳械,好在去的是集賢院,也算體麵下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