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輝的事情還沒有落定,又接到華陽王的舉報。倆兄弟許是看這回朝廷認真,於是很沒有眼色的接著上表彈劾對方,都想把對方弄倒;汪舜華聽朱驥介紹了這倆人的過往,很配合的讓魏國公徐承宗帶著錦衣衛和翰林修撰劉吉前去調查。
劉吉字祐之,博野人。正統十三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充經筵官。
禮部尚書胡濙提到了皇帝開經筵的問題:「皇帝今年已經六歲了,該讀書啦!」
汪舜華正想說他今年六月底才滿五周歲,但她沒心情和胡濙爭辯年齡,隻是說皇帝畢竟還小,如果每天都到文華殿上學,春秋時節還好,冬夏來來去去的,很容易出問題;何況如今還沒有出先帝的孝期,先帝靈柩也還未入土,要不等明年再說。
胡濙則很堅持:「皇帝雖然年幼,然而聰明克類,岐嶷夙成,中外臣民屬心已久,及茲睿齡漸長,陽德方亨,宜早定開經筵講學及朝賀等儀,以安天下之心。」
他早就看出來了,汪太後野心勃勃,必須盡快讓小皇帝出來,就算不能理事,也能建立自己的班底,讓汪太後有所忌憚。
胡濙在朝中德高望重,他一發言,自然是群起響應。
汪舜華無奈,隻得答應,不過有條件:「皇帝居住的幹清宮距離文華殿確實太遠,如果讓他頂著風雪、冒著烈日前去,做娘的就算忍心,總還擔心有什麽狀況吧?如果確實要開經筵,可以,就在幹清宮旁的昭仁殿舉行,等他及冠以後,再挪回文華殿。」
胡濙堅決反對:「幹清宮,那裏已經是後廷了!」
汪舜華倒是很淡然:「隻要把幹清宮和兩廡之間的斜廊改為磚牆,自然無虞。以後,每逢三六九在幹清宮舉行常朝,皇帝也可以出來;然後他去昭仁殿讀書,我在弘德殿召見臣工,並不妨礙。」
這件事她想了很久,並不完全是看電視劇後遺症太深,而確實有現實的考慮:五六歲的孩子身體素質確實很弱,現在是皇帝,馬上齊王也要出閣;她就這麽兩個兒子,輸不起。
何況,她實在很喜歡那塊正大光明的匾額,偏偏前三殿都有更合適的,放在文華殿、武英殿倒有點埋沒了,想來想去,還是幹清宮更合適。
同樣堅決反對的還有內閣和六部,光是祖製那一關就過不了;何況如果是皇帝,他們或許可以接受,但是是太後提出的,那是不可能同意的,否則朝廷的臉還要不要?
於謙也反對,還加了一個理由:「幹清宮確實離外朝太遠,甚至離閣臣辦事的文淵閣也很遠,又地處內廷;這也就意味著如果有急事,太後召見群臣不便。如果把人挪到幹清宮外的兩廊,部裏的事情又不好處理了。」
這倒很是個問題,汪舜華也不能不審慎對待;於謙退了一步:「如果太後實在不放心皇帝的身體,可以等來年開春,再讓他開經筵讀書,但無論如何,皇帝是要到文華殿的。」
萬一皇帝和齊王還有榮王出了意外,落到沂王那裏,那可是要出大麻煩。
於謙和在場所有的大臣都很明白這個簡單的事實。
汪舜華點頭,確實隻有如此——皇帝又不是當年的她,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出入都是車輦鑾轎,隻要安排妥當,哪會冷著熱著。
當然反對的聲音很多,工科給事中張浩就跳出來罵:「於謙專權橫行、堵塞言路,推辭皇帝開經筵的時間,實在是可恨!」
無辜被罵了一通的於謙倒是很淡定,反正這些年他已經被罵的夠多了,甚至幾次被六科十三道言官一起罵,不在乎再多一次。
隻是沒想到汪舜華怒了:「你是什麽東西,敢踩我男神?」
張浩並不知道腦殘粉不能遭惹的道理。他是言官,有朝廷認定的罵人證書。事實上,已經憋了好幾年,朝中很多人都憋了好幾年,於謙太得寵了!封了侯爵不算,先帝親自到萬歲山給他砍竹子,家裏的吃穿用度全是內宮送來的,這古往今來,何曾有過這樣的禮遇?就是劉備三顧茅廬,也不至於如此吧?
何況,大家交換了一個眼神:汪太後明顯是來者不善,那麽她會對付誰?於謙不僅是首輔,還是兵部尚書,此外掌握著禁軍,可以說,職權已經超過了宰相;汪太後想要獨攬朝綱,容得下這樣的權臣嗎?——當初反對汪太後垂簾聽政,他的署名可是在最前麵!
汪舜華沒有想在群臣心目中,自己已經成為武則天第二的野心家,她也知道於謙這些年很遭人嫉妒,畢竟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隔三差五的就能收到彈劾於謙的奏疏,被扔到一邊了而已。
更何況,還有個成語,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表麵彈劾於謙專權,其實是在說她獨斷專行!
——當初於謙反對她垂簾聽政,但是接到了她的密書,也就不再堅持;內閣六部群龍無首,汪舜華才得以走到前台。不能讓群臣再把注意力集中到她垂簾聽政上,她沒那麽多精力和這些人周旋;何況,未來還有偉大的事業卻開創,整天學小兒鬥嘴,簡直本末倒置。
民主集中製,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相結合。
民主商討了這麽久,該集中了。
更何況,她一直在等一個時機,一個發布宣言、統一人心的時機。
現在你要送上門,我可就不客氣了。
當時冷冷的開口:「推遲皇帝開經筵讀書,是決定的。沒別的原因,他現在還不到五周歲,年幼體弱,每天來來回回的,我不放心,尤其是冬夏時節。你們要是有兩全的辦法,倒是可以提出來。」
她的語氣很是嘲諷:「推辭皇帝讀書的規模就是堵塞言路?難道皇帝出來讀書你們人人都暢所欲言了嗎?——說於謙堵塞言路?你們罵他的奏疏可從來都不少,都在文華殿堆著,是我留中不發而已;你們哪封有關國計民生的奏疏,是被他扣下的,倒是可以站出來說說!」
群臣閉嘴了,汪太後也太較真了吧?人在江湖飄,哪能不挨刀?哪個重臣還沒有挨過幾個罪名,怎麽扯到於謙這裏就受不了?知不知道「唾麵自幹」是怎麽寫的?
汪舜華冷笑著,一把掀開簾子,走了出來:「怎麽不說了?倒是接著說。我就奇怪,怎麽那麽多彈劾於謙的奏疏?他要真是違法亂紀,我也不回護,可是你們奏疏裏寫的是什麽?官升不上去怪於謙,臨陣逃脫貶職發配怪於謙,強占民田被拿問是於謙在進讒言,操練不勤被問罪還是於謙的罪!北方不下雨,是於謙的錯;江南鬧水災還是於謙的錯!我怎麽不知道,他居然有這種本事,都能通神了!你們這樣說,是拿吏部當泥豎的雕像,還是當督察院和錦衣衛的都是吃閑飯不幹事的?」
這打擊麵太大,大家都有點受不了;汪舜華一步步走下丹陛,看著佇立在中軸線兩端的群臣:「楚人無罪,懷璧其罪。於謙到底罪錯了什麽,無非就是當年排眾而出,堅持要守住北京、從而贏得了先帝的信賴而已。不遭人妒是庸才,智慧嫉賢妒能的不僅是庸才,更是害群之馬!你們以為把於謙扯下來,自己就了不起了?踩在巨人的肩膀上,自己可以藐視眾生了?迂腐至極、愚蠢至極!於謙不過就占了一個內閣首輔外加兵部尚書的位子,他能擋多少人的道?你們把他掀翻了,又有幾個位子能給你們搶?」
「你們的格局、你們的心胸氣度就隻有這麽大嗎?心裏眼裏,就隻容得下一個於謙?」
「你們的對頭是於謙嗎?解決了他就天下太平了?邊患解決了嗎?內亂平定了嗎?北方的旱災、江南的洪災,你們想辦法紓解了嗎?黃河年年泛濫,你們想過怎麽解決了嗎?官員隊伍斷代嚴重、腐敗問題蔓延,軍隊戰鬥力低下,國庫入不敷出,你們想過怎麽處理了嗎?都沒有,就想著怎麽把於謙扯下來,哪怕踩著他的名聲,給自己塗脂抹粉。就算你們成功了,又能怎麽樣?幾十年後給你寫傳記,照樣隻有豆腐塊那麽大,上麵寫著你的姓名出身,某年中進士,某年任某官,僅此而已,你們要的是這個嗎?你們就隻有這麽點誌氣?寒窗苦讀十年,一朝魚躍龍門,總還是希望能夠留點什麽吧?」
「是不是我做了什麽,給了你們其中某些人以錯覺,覺得隻要陷害和誹謗他人,尤其是朝廷重臣,就可以脫穎而出,至少撈點名聲。如果是這樣,那我隻能告訴你,你想錯了。我這人用人,不唯資歷,不唯學歷,不唯出身,隻看業績,隻看品性。有為爭有位,有位必有為,我是希望你們都能把心思放在想問題、辦事情上,放到幹事創業上,而不是整天捕風捉影、誇大其詞甚至是沒事找事。現在國家艱難,這是用人之際,也正是你們建功立業的時候,不要辜負這個時代,也不要錯過這個機會。」
「不要擔心有誰會妨礙你,隻要你自己不放棄你自己,就沒有誰能阻礙你。朝廷的官位那麽多,朝廷的事情那麽多,隻要你想幹事,能幹事,能幹成事,就有你的位子。你們有多大的能力,朝廷就給你多大的舞台;你能創造多大的業績,朝廷就給你多高的職位!我就不相信,這麽大的朝廷,這麽大的奉天殿,放不下你了!是不是太廟的陪享、文廟武廟功臣廟的陪祀也都塞不下你了!」
這話說的太尖銳、太刻薄也太直白,眾人心裏有點不是滋味;隻是又有熱血沸騰的感受。
汪舜華注意到了,轉頭看著於謙:「傳旨,靖安侯於謙憂國忘家,誌存宗社,殫竭心膂,保障家邦。中外賴以寧謐,人心為之晏然。謀國之善,古未聞也。況孤忠峻節,夷險弗逾,可謂難矣。先帝每念其忠,我亦賴其力。著進靖安侯為安國公,與世券。」
群臣驚愕,於謙同樣被嚇到了:此前,汪太後根本就沒有跟他透露過!
但是這並不重要,他馬上出班推辭。
汪舜華靜靜地聽他說完了,才道:「安國公不必推辭,這是你應得的。如果建立這樣的功績,都不能得到獎賞,那麽朝廷該獎勵什麽人?如果這樣的人不用,朝廷又該用什麽人?」
於謙馬上解釋:「臣被封為靖安侯,已經受之有愧了。」
汪舜華笑道:「一個侯爵,不足以表彰你的功績。還記得當年先帝跟你說的話嗎?要移風易俗,要構建清明的政治生態,就是要賞罰分明開始,從選人用人開始。隻有幹實事的人得到重用,大家才會殫精竭慮的為朝廷謀劃大事;隻有肯擔當的人能夠被朝廷保護,大家才會沒有後顧之憂的放開手腳辦事。我要讓天下人都知道,祖國終將選擇那些忠誠於祖國的人;祖國終將記住那些奉獻於祖國的人。所以,這不是你一個人的得失榮辱,是關乎人心向背、事業成敗的大事,你不必推辭,也不能推辭。」
話都說到了這個地步,於謙沒有說話。
汪舜華語氣很是誠懇:「安國公可知,你的詩,我最喜歡的不是《石灰吟》,而是那句: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如今天下仍然內憂外患,需要用到先生的地方很多。希望你能一如既往,匡正君德、撫恤民生、推薦賢才、廣開言路,靖安邊徼。」
於謙拜謝。
汪舜華看著群臣:「你們看過螃蟹嗎?如果把一隻螃蟹放在地上,它會曝睛舉鰲,八爪齊動,橫行疾速,其勢洶洶;但如果把眾多螃蟹放進一隻簍中,它們會相互勾腿連臂,誰也動彈不得,隻有氣憤冒泡的份兒。倘若你要掙脫勾連,則會斷腿折臂。我不希望官場變成那個蟹簍,你們變成那群勾心鬥角、忙於內耗的螃蟹。你們站立的地方是北京,距離紫荊關隻有不到300裏,距離居庸關隻有100裏。北京保衛戰過去了不到十年,狼煙尚未散盡,北方仍然虎視眈眈。所以,不要自毀長城,不要自相殘殺,因為,大明輸不起。」
她揮手,舒良抬著一筐奏疏過來,都是彈劾於謙的;於謙低著頭不說話,大家多少有點不好意思,汪舜華下令,都燒了。
看著奏疏逐漸化為灰燼,汪舜華開口:「不要說我偏聽偏信,我是以幹成之事評價幹事之人。我希望大家都能明白,在我臨朝聽政期間,為擔當者擔當,對負責者負責,向不為者說不,真正做到官員出業績,業績出官員。我也希望,你們每一個人,都能始終以國家社稷和天下蒼生為念,勇挑重擔,忠君愛國、務實為民。麵對大是大非敢於大膽亮劍,麵對問題敢於迎難而上,麵對危機敢於挺身而出,麵對失誤敢於承擔責任,麵對歪風邪氣敢於堅決鬥爭。隻有這樣,朝廷的中興大業才真的有了實現的希望和可能。這算是我拜託各位的。」
她轉頭看著於謙:「附君者未必君子,間君者必是小人。從今以後,希望天下不僅有一個於謙,還有千千萬萬個於謙。」
於謙深深行禮。
汪舜華道:「麻煩安國公寫幾個字:正大光明。我要命人雕刻成匾,懸掛在奉天門龍椅上方,提醒自己,也提醒皇帝,還有列位臣工,行事要正大光明。」
她看著群臣,你們也不要閑著,龍座左右各有兩根柱子,都想想,用什麽對聯吧;此外,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乃至文華殿和武英殿的匾額和對聯,都可以想想。
群臣這回是真的被感動了,跪地高呼太後英明。
劉吉字祐之,博野人。正統十三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充經筵官。
禮部尚書胡濙提到了皇帝開經筵的問題:「皇帝今年已經六歲了,該讀書啦!」
汪舜華正想說他今年六月底才滿五周歲,但她沒心情和胡濙爭辯年齡,隻是說皇帝畢竟還小,如果每天都到文華殿上學,春秋時節還好,冬夏來來去去的,很容易出問題;何況如今還沒有出先帝的孝期,先帝靈柩也還未入土,要不等明年再說。
胡濙則很堅持:「皇帝雖然年幼,然而聰明克類,岐嶷夙成,中外臣民屬心已久,及茲睿齡漸長,陽德方亨,宜早定開經筵講學及朝賀等儀,以安天下之心。」
他早就看出來了,汪太後野心勃勃,必須盡快讓小皇帝出來,就算不能理事,也能建立自己的班底,讓汪太後有所忌憚。
胡濙在朝中德高望重,他一發言,自然是群起響應。
汪舜華無奈,隻得答應,不過有條件:「皇帝居住的幹清宮距離文華殿確實太遠,如果讓他頂著風雪、冒著烈日前去,做娘的就算忍心,總還擔心有什麽狀況吧?如果確實要開經筵,可以,就在幹清宮旁的昭仁殿舉行,等他及冠以後,再挪回文華殿。」
胡濙堅決反對:「幹清宮,那裏已經是後廷了!」
汪舜華倒是很淡然:「隻要把幹清宮和兩廡之間的斜廊改為磚牆,自然無虞。以後,每逢三六九在幹清宮舉行常朝,皇帝也可以出來;然後他去昭仁殿讀書,我在弘德殿召見臣工,並不妨礙。」
這件事她想了很久,並不完全是看電視劇後遺症太深,而確實有現實的考慮:五六歲的孩子身體素質確實很弱,現在是皇帝,馬上齊王也要出閣;她就這麽兩個兒子,輸不起。
何況,她實在很喜歡那塊正大光明的匾額,偏偏前三殿都有更合適的,放在文華殿、武英殿倒有點埋沒了,想來想去,還是幹清宮更合適。
同樣堅決反對的還有內閣和六部,光是祖製那一關就過不了;何況如果是皇帝,他們或許可以接受,但是是太後提出的,那是不可能同意的,否則朝廷的臉還要不要?
於謙也反對,還加了一個理由:「幹清宮確實離外朝太遠,甚至離閣臣辦事的文淵閣也很遠,又地處內廷;這也就意味著如果有急事,太後召見群臣不便。如果把人挪到幹清宮外的兩廊,部裏的事情又不好處理了。」
這倒很是個問題,汪舜華也不能不審慎對待;於謙退了一步:「如果太後實在不放心皇帝的身體,可以等來年開春,再讓他開經筵讀書,但無論如何,皇帝是要到文華殿的。」
萬一皇帝和齊王還有榮王出了意外,落到沂王那裏,那可是要出大麻煩。
於謙和在場所有的大臣都很明白這個簡單的事實。
汪舜華點頭,確實隻有如此——皇帝又不是當年的她,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出入都是車輦鑾轎,隻要安排妥當,哪會冷著熱著。
當然反對的聲音很多,工科給事中張浩就跳出來罵:「於謙專權橫行、堵塞言路,推辭皇帝開經筵的時間,實在是可恨!」
無辜被罵了一通的於謙倒是很淡定,反正這些年他已經被罵的夠多了,甚至幾次被六科十三道言官一起罵,不在乎再多一次。
隻是沒想到汪舜華怒了:「你是什麽東西,敢踩我男神?」
張浩並不知道腦殘粉不能遭惹的道理。他是言官,有朝廷認定的罵人證書。事實上,已經憋了好幾年,朝中很多人都憋了好幾年,於謙太得寵了!封了侯爵不算,先帝親自到萬歲山給他砍竹子,家裏的吃穿用度全是內宮送來的,這古往今來,何曾有過這樣的禮遇?就是劉備三顧茅廬,也不至於如此吧?
何況,大家交換了一個眼神:汪太後明顯是來者不善,那麽她會對付誰?於謙不僅是首輔,還是兵部尚書,此外掌握著禁軍,可以說,職權已經超過了宰相;汪太後想要獨攬朝綱,容得下這樣的權臣嗎?——當初反對汪太後垂簾聽政,他的署名可是在最前麵!
汪舜華沒有想在群臣心目中,自己已經成為武則天第二的野心家,她也知道於謙這些年很遭人嫉妒,畢竟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隔三差五的就能收到彈劾於謙的奏疏,被扔到一邊了而已。
更何況,還有個成語,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表麵彈劾於謙專權,其實是在說她獨斷專行!
——當初於謙反對她垂簾聽政,但是接到了她的密書,也就不再堅持;內閣六部群龍無首,汪舜華才得以走到前台。不能讓群臣再把注意力集中到她垂簾聽政上,她沒那麽多精力和這些人周旋;何況,未來還有偉大的事業卻開創,整天學小兒鬥嘴,簡直本末倒置。
民主集中製,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相結合。
民主商討了這麽久,該集中了。
更何況,她一直在等一個時機,一個發布宣言、統一人心的時機。
現在你要送上門,我可就不客氣了。
當時冷冷的開口:「推遲皇帝開經筵讀書,是決定的。沒別的原因,他現在還不到五周歲,年幼體弱,每天來來回回的,我不放心,尤其是冬夏時節。你們要是有兩全的辦法,倒是可以提出來。」
她的語氣很是嘲諷:「推辭皇帝讀書的規模就是堵塞言路?難道皇帝出來讀書你們人人都暢所欲言了嗎?——說於謙堵塞言路?你們罵他的奏疏可從來都不少,都在文華殿堆著,是我留中不發而已;你們哪封有關國計民生的奏疏,是被他扣下的,倒是可以站出來說說!」
群臣閉嘴了,汪太後也太較真了吧?人在江湖飄,哪能不挨刀?哪個重臣還沒有挨過幾個罪名,怎麽扯到於謙這裏就受不了?知不知道「唾麵自幹」是怎麽寫的?
汪舜華冷笑著,一把掀開簾子,走了出來:「怎麽不說了?倒是接著說。我就奇怪,怎麽那麽多彈劾於謙的奏疏?他要真是違法亂紀,我也不回護,可是你們奏疏裏寫的是什麽?官升不上去怪於謙,臨陣逃脫貶職發配怪於謙,強占民田被拿問是於謙在進讒言,操練不勤被問罪還是於謙的罪!北方不下雨,是於謙的錯;江南鬧水災還是於謙的錯!我怎麽不知道,他居然有這種本事,都能通神了!你們這樣說,是拿吏部當泥豎的雕像,還是當督察院和錦衣衛的都是吃閑飯不幹事的?」
這打擊麵太大,大家都有點受不了;汪舜華一步步走下丹陛,看著佇立在中軸線兩端的群臣:「楚人無罪,懷璧其罪。於謙到底罪錯了什麽,無非就是當年排眾而出,堅持要守住北京、從而贏得了先帝的信賴而已。不遭人妒是庸才,智慧嫉賢妒能的不僅是庸才,更是害群之馬!你們以為把於謙扯下來,自己就了不起了?踩在巨人的肩膀上,自己可以藐視眾生了?迂腐至極、愚蠢至極!於謙不過就占了一個內閣首輔外加兵部尚書的位子,他能擋多少人的道?你們把他掀翻了,又有幾個位子能給你們搶?」
「你們的格局、你們的心胸氣度就隻有這麽大嗎?心裏眼裏,就隻容得下一個於謙?」
「你們的對頭是於謙嗎?解決了他就天下太平了?邊患解決了嗎?內亂平定了嗎?北方的旱災、江南的洪災,你們想辦法紓解了嗎?黃河年年泛濫,你們想過怎麽解決了嗎?官員隊伍斷代嚴重、腐敗問題蔓延,軍隊戰鬥力低下,國庫入不敷出,你們想過怎麽處理了嗎?都沒有,就想著怎麽把於謙扯下來,哪怕踩著他的名聲,給自己塗脂抹粉。就算你們成功了,又能怎麽樣?幾十年後給你寫傳記,照樣隻有豆腐塊那麽大,上麵寫著你的姓名出身,某年中進士,某年任某官,僅此而已,你們要的是這個嗎?你們就隻有這麽點誌氣?寒窗苦讀十年,一朝魚躍龍門,總還是希望能夠留點什麽吧?」
「是不是我做了什麽,給了你們其中某些人以錯覺,覺得隻要陷害和誹謗他人,尤其是朝廷重臣,就可以脫穎而出,至少撈點名聲。如果是這樣,那我隻能告訴你,你想錯了。我這人用人,不唯資歷,不唯學歷,不唯出身,隻看業績,隻看品性。有為爭有位,有位必有為,我是希望你們都能把心思放在想問題、辦事情上,放到幹事創業上,而不是整天捕風捉影、誇大其詞甚至是沒事找事。現在國家艱難,這是用人之際,也正是你們建功立業的時候,不要辜負這個時代,也不要錯過這個機會。」
「不要擔心有誰會妨礙你,隻要你自己不放棄你自己,就沒有誰能阻礙你。朝廷的官位那麽多,朝廷的事情那麽多,隻要你想幹事,能幹事,能幹成事,就有你的位子。你們有多大的能力,朝廷就給你多大的舞台;你能創造多大的業績,朝廷就給你多高的職位!我就不相信,這麽大的朝廷,這麽大的奉天殿,放不下你了!是不是太廟的陪享、文廟武廟功臣廟的陪祀也都塞不下你了!」
這話說的太尖銳、太刻薄也太直白,眾人心裏有點不是滋味;隻是又有熱血沸騰的感受。
汪舜華注意到了,轉頭看著於謙:「傳旨,靖安侯於謙憂國忘家,誌存宗社,殫竭心膂,保障家邦。中外賴以寧謐,人心為之晏然。謀國之善,古未聞也。況孤忠峻節,夷險弗逾,可謂難矣。先帝每念其忠,我亦賴其力。著進靖安侯為安國公,與世券。」
群臣驚愕,於謙同樣被嚇到了:此前,汪太後根本就沒有跟他透露過!
但是這並不重要,他馬上出班推辭。
汪舜華靜靜地聽他說完了,才道:「安國公不必推辭,這是你應得的。如果建立這樣的功績,都不能得到獎賞,那麽朝廷該獎勵什麽人?如果這樣的人不用,朝廷又該用什麽人?」
於謙馬上解釋:「臣被封為靖安侯,已經受之有愧了。」
汪舜華笑道:「一個侯爵,不足以表彰你的功績。還記得當年先帝跟你說的話嗎?要移風易俗,要構建清明的政治生態,就是要賞罰分明開始,從選人用人開始。隻有幹實事的人得到重用,大家才會殫精竭慮的為朝廷謀劃大事;隻有肯擔當的人能夠被朝廷保護,大家才會沒有後顧之憂的放開手腳辦事。我要讓天下人都知道,祖國終將選擇那些忠誠於祖國的人;祖國終將記住那些奉獻於祖國的人。所以,這不是你一個人的得失榮辱,是關乎人心向背、事業成敗的大事,你不必推辭,也不能推辭。」
話都說到了這個地步,於謙沒有說話。
汪舜華語氣很是誠懇:「安國公可知,你的詩,我最喜歡的不是《石灰吟》,而是那句: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如今天下仍然內憂外患,需要用到先生的地方很多。希望你能一如既往,匡正君德、撫恤民生、推薦賢才、廣開言路,靖安邊徼。」
於謙拜謝。
汪舜華看著群臣:「你們看過螃蟹嗎?如果把一隻螃蟹放在地上,它會曝睛舉鰲,八爪齊動,橫行疾速,其勢洶洶;但如果把眾多螃蟹放進一隻簍中,它們會相互勾腿連臂,誰也動彈不得,隻有氣憤冒泡的份兒。倘若你要掙脫勾連,則會斷腿折臂。我不希望官場變成那個蟹簍,你們變成那群勾心鬥角、忙於內耗的螃蟹。你們站立的地方是北京,距離紫荊關隻有不到300裏,距離居庸關隻有100裏。北京保衛戰過去了不到十年,狼煙尚未散盡,北方仍然虎視眈眈。所以,不要自毀長城,不要自相殘殺,因為,大明輸不起。」
她揮手,舒良抬著一筐奏疏過來,都是彈劾於謙的;於謙低著頭不說話,大家多少有點不好意思,汪舜華下令,都燒了。
看著奏疏逐漸化為灰燼,汪舜華開口:「不要說我偏聽偏信,我是以幹成之事評價幹事之人。我希望大家都能明白,在我臨朝聽政期間,為擔當者擔當,對負責者負責,向不為者說不,真正做到官員出業績,業績出官員。我也希望,你們每一個人,都能始終以國家社稷和天下蒼生為念,勇挑重擔,忠君愛國、務實為民。麵對大是大非敢於大膽亮劍,麵對問題敢於迎難而上,麵對危機敢於挺身而出,麵對失誤敢於承擔責任,麵對歪風邪氣敢於堅決鬥爭。隻有這樣,朝廷的中興大業才真的有了實現的希望和可能。這算是我拜託各位的。」
她轉頭看著於謙:「附君者未必君子,間君者必是小人。從今以後,希望天下不僅有一個於謙,還有千千萬萬個於謙。」
於謙深深行禮。
汪舜華道:「麻煩安國公寫幾個字:正大光明。我要命人雕刻成匾,懸掛在奉天門龍椅上方,提醒自己,也提醒皇帝,還有列位臣工,行事要正大光明。」
她看著群臣,你們也不要閑著,龍座左右各有兩根柱子,都想想,用什麽對聯吧;此外,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乃至文華殿和武英殿的匾額和對聯,都可以想想。
群臣這回是真的被感動了,跪地高呼太後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