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下旬,正式下達了嚴禁自宮的詔書。


    陳循等想要限製太監的想法沒有實現,於是退而求其次,要求打擊自宮,這倒是和汪舜華不謀而合,畢竟王振就是自宮進宮的,後麵還有一個同樣有名的魏忠賢,她也實在不敢把這種人放在身邊。


    因此很是爽快的說:「你們要想個長遠的辦法,我不想隔三差五就接到這種奏疏。要不以後也不用戍邊了,統統拉出去問斬,看還有沒有人頂風上。」


    自宮確實已經是幾代皇帝的煩惱了。仁宗、宣宗、隱帝、世宗都碰到過。景泰三年,世宗下令:聞民間自宮者太多,可將犯禁令者自宮後投奔王府的,按舊例以不孝罪名處置。


    但即便如此,自宮仍然是屢禁不絕,原因很簡單:有利可圖,而且是厚利,沒看到當年王振、喜寧等人是何等的氣焰喧天嗎?


    解決自宮,其實最根本的是把太監逐回宮裏,不允許參與朝政,無利可圖自然就消停了;但是汪舜華不可能同意,這時候管不了什麽人權了,因為她確實需要宦官這個幫手。


    那就說祖宗有製度,陳循等也很強:「太祖皇帝還說過禁止太監幹政呢!」


    最後各退一步,選拔太監也要像科舉選拔一樣,徹底取消罪犯家屬宮刑——仁宗時就取消了,但還在執行,比如有名的懷恩,就是被宣宗割的。大臣都是要臉的,士可殺不可辱,萬一犯了事自己死了不要緊,若是把兒孫割了,那才是無顏麵對祖宗;定年齡、定時間、定地點還要限製人數,主要從邊窮災區選擇幼兒入宮;然後登記在冊,才能正式上崗;隻有通過了內書堂的考試,才能正式授官,否則一輩子掃地擦桌子。


    沒有這套完整手續的,不準入宮,也不準到王府當差!一旦發現自宮,以不孝不慈論,本人處斬,父母家眷流放海南。同時規定,各王府使用的宦官,也要定人數,統一撥付,嚴禁私自收用!一經發現,奪爵為民,去鳳陽蹲大牢!不信剎不住這股歪風邪氣!


    嚴格限製王府使用宦官是戶部右侍郎年富提出的,天下能用宦官的也就皇帝和藩王。現在國家財政緊張,太後要求想辦法,怎麽想辦法,開源節流唄,這是廢話,在哪裏節?腳趾頭都能想到宗室,不僅太花錢,而且太能生!這是個大麻煩,但是朝廷似乎還沒有意識到。意識到也沒用,削藩是不能隨便提的,搞不好就天下大亂,太宗皇帝就是這樣上位的;汪太後嘴上喊得響,她敢真的動藩王?別逗!但既然不能明著削、馬上削,那就慢慢來,鈍刀子割肉,藩王不遵守朝廷禁令,助長歪風邪氣,這該嚴懲吧?


    汪舜華非常高興的批覆了,難得有這麽個有眼界的,她本來就想削藩,但是不能主動提,否則不用藩王反對,滿朝文武的唾沫就能把她淹死;在正式動手之前,如果能有過得去的理由處理一批人,是最好不過的。漢武帝當年酎金奪爵,拿列侯所獻的助祭酎金分量和成色不足做藉口,一口氣奪爵一百零六人。那些人都是有軍馬的,現在的藩王,護衛不過數千人,敢跟朝廷幹仗,那是找死!——當然前提是他們不要同時發難,否則到處滅火也夠嗆。反正,不怕你作妖,就怕找不到削你的理由!


    當然,現在宦官的需求量很不小。除了服務宮廷的二十四衙門,還要管理內府供用的十庫,以及禦酒、禦藥等房,盔甲、安民等廠,此外還要充任外地守備、織造、鎮守、市舶,監督倉場、諸陵神宮監,以及監軍、採辦、糧稅、礦稅、關隘等使。


    有說明朝宦官總數最多時達到10萬,現在沒有這麽多,加起來五萬是有的。按照平均服役80年,每年進1000人可以維持正常運轉。


    這麽多人,內宮是放不下的,之前的內書堂,規模大約二三百人,那麽就另外換地方;汪舜華把圖紙翻了幾遍,最終相中了禦馬監旁邊的象房,養的都是珍禽異獸;宮外阜財坊還有個大出好幾倍的。


    於是下令把內宮象房的動物都遷到阜財坊象房去去,把這裏騰出來修建房屋,給小宦官們讀書習字。


    汪舜華親自去內書堂視察,深覺「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實在是句再實在不過的話。入選內書堂的小宦官,也和外頭的儒生一樣,要拜孔子、拜先生、給束脩。學習的課程也很豐富,讀完三百千之類的啟蒙課本,還要學習四書五經,這些算基礎課程,以及歷代皇帝管理誡諭內官的《內令》、歷代宦官先進事跡集《忠鑒錄》,這些算思想品德課;此外,還要進行批紅訓練,稱為「判仿」,這個算專業課程,另外書法要求也很高。


    學習紀律也相當嚴格,沒有寒暑假,隻有每月初一、十五和節令可以停學放假;如果書念得不好、字寫的不好,輕者打手板,重者罰跪,再重者要麵向孔子牌位直立彎腰,弄出人命也不是沒有可能。


    汪舜華看著這些宦官們讀書勤奮辛苦,免不得感嘆,有希望,才會有動力。


    原先的內書堂被撥給了尚宮局,用來培訓宮女。此前尚宮局雖然也說要教宮女讀書,但當時汪舜華是皇後,不敢太過分;如今就要大力培養女官,藉口也是現成的:「我是女人,女官總是更方便些;再說,六局一司那麽多女官,全在外麵找不是不行,總歸是內宮培養的,更懂規矩。」


    未來的事業很宏大,需要廣攬天下英才,不能把占天下人口一半的女人拒之門外。


    但這個時代,男女平等是天方夜譚,單單允許女人參加科舉考試,就足夠讓整個社會山呼海嘯;女人隻有一步步走出深閨,參與社會分工,體現出價值,才能讓更多的人認可。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在沒有得勢的時候,並不比地主家灶頭上的火旺盛,需要精心的嗬護。


    這適用於所有試圖跨越時代的改革措施。


    三月初五是懷獻太子11周歲的冥壽,汪舜華在宮裏祭奠了一回,同時遣官祭奠太子。


    和幾年前的心態完全不同,如今大臣們想的是,要是當年懷獻太子不死該多好;否則,今天坐在金鑾殿上的就該是他了,雖然12歲也不算大,但總比五六歲的小屁孩強多了。


    但是說這些都沒有了用了,往者已矣。


    當汪舜華正式提出來要改智化寺為旌忠祠的時候,大家也就不會說什麽,畢竟這件事八年前就提出來過。隻是針對汪舜華的種種設想,大家還是有不同意見的,不過這都無關大局。


    倒是於謙有點不好意思:「臣等何德,敢至於如此。」


    汪舜華擺手:「這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也是警示教育基地和廉政教育基地,以後官員上任前,都要到這裏接受教育,知道為官者必須恪守的官箴。」


    可惜王振的舊居不能原貌呈現,房子還在,隻是當時他的那些家當全部充公,當時財政困難,於是全部弄去做了軍費,真沒剩下什麽。


    不過也還能廢物利用,現在讀書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可惜現在公立的圖書館都不是對外開放的,包括文淵閣這些,都是需要特別的恩賜,重臣才能進來看一眼,實在是暴殄天物。


    於是決定把王振舊居改成圖書館,讓刻經廠把所有官刻的圖書各選若幹套,又從內帑裏取出五萬銀子,再命戶部撥銀二十萬兩,命禮部廣采圖書,不需要什麽宋元珍本、古董字畫,就要現在刊刻的聖賢經典、諸子百家、詩詞歌賦、專業技術等書籍,尤其是讀書人最需要的各種儒學典籍,四方百姓無論貴賤都可以免費閱讀,當然書籍恕不外借。


    這實在是件大好事,大家這回就都是贊成了:現在,讀書真的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


    雖然後代都罵八股文禁錮思想,但是就將考題限製在四書五經裏麵一條,確實降低了讀書的門檻,給了很多寒門士子一條生路。


    隻是大家很擔心,這樣會不會龍蛇混雜。商輅就建議:「是否隻讓有功名的人進去?」


    汪舜華想了想:「在真理和學問麵前,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自然也沒有必要阻擋任何想要探索真理的熱忱之心;何況天下人都是皇帝的子民,何必厚此薄彼。」


    隻是如何加強圖書館的管理,維護正常的借閱秩序,確保書籍不遺失,這倒是個問題,讓禮部先研究著。


    圖書館的事情還在研究,就接到大寧都司都指揮使常廣姦汙部下寡婦,寡婦想要到北京告狀,常廣反而誣告她,將其全家下獄的報告。


    特殊時候,言官們都豎起耳朵,自然很快就揭發了,順便揭發他其他違法亂紀的事情;錦衣衛和都督府查證屬實,下旨秋後問斬。


    隻是軍隊的作風問題,不能不讓人揪心。


    受命前往南京辦事的僉都禦史林聰還在路上,就上書說鹽徒田琮、朱賢等抗拒巡捕,並和鎮江衛指揮吳欽、陳勝等勾結在一起,下令查證屬實,田琮、朱賢問斬,吳欽等全部抄家。


    隨後命戶部右侍郎年富巡前往山東巡撫。山東連年災害,人民飢窘,濟南、東昌、青州三府,陽信等三十二州縣,逃亡死絕近六萬五千戶,拋荒田地近四萬頃,欠糧二十一萬餘石,馬草二十七萬束。


    汪舜華看的時候有點抖,這些數字的背後是怎樣的民不聊生,但是沒辦法,朝廷現在沒錢,隻能下旨免去稅糧草束,令地方政府招撫流民回鄉安業,不要導致新的流民問題。


    跟著年富前往山東的,除了翰林院修撰柯潛,還有李東陽。這裏沒有戰事,倒是可以很放心的讓他去。


    隨後接到消息,廣東石康縣賊攻破博白縣,殺害官吏軍民,並虜去男婦千餘人,命都察院右僉都禦史葉盛帶著左春坊大學士兼翰林院侍講倪謙前往巡撫。


    葉盛字與中,直隸崑山人,是有名的學者兼藏書家。


    倪謙字克讓,號存靜,上元人,正統四年探花。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回到明朝當太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雁於飛87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雁於飛87並收藏回到明朝當太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