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汪舜華拍了桌子:「主辱臣死!當年土木之變、皇帝被俘,還被人剃了光頭,這是靖康以來沒有的奇恥大辱。這個恥字,刻在每個人的腦門上,隨時提醒我們,天下雖安、忘戰必危!上回是皇帝被人剃髮易服,如果再不知恥而後勇,練兵備戰,下一回就是全國人民都要剃髮易服了!我還是那句話,易姓改號,輿圖換稿,不過亡國;剃髮易服,人心淪喪,則是亡天下。果若如此,我等有何顏麵麵對祖宗!隻有崇文尚武,才能保家衛國!」


    一錘定音。


    其實於謙此前就想提這件事,隻是國事太多,實在分不開身;年初汪舜華提出要加強隊伍建設,他也就仔細琢磨,並和同事反覆商量,現在就把方案拿出來。之前的武舉,先考謀略,再考武藝,如果筆試不及格,便不能參加武試。初期的筆試考三題,試策兩題,另一題考四書,後來改為默寫武經。想法很好,但是來參加武舉的基本是大老粗,如果都能運筆如飛了,早就去考文進士了,那麽就要改。


    初場試武藝,內容包括馬步箭及槍、刀、劍、戟、拳搏、擊刺等法;二場試營陣、地雷、火藥、戰車等項;三場各就其兵法、天文、地理所熟悉者言之。三場都好的,給與武進士身份;但是某一場極為突出的,也可以賜同進士出身。總之,要盡可能多的挑選人才,而不是說不合格的都要扔掉。


    這個建議實在不錯,汪舜華和重臣反覆討論,覺得可行;當然反對聲音很大,汪舜華知道,這裏頭有個心照不宣的秘密——這種武舉,其實是文官掌控的。因為其中真正決定中榜的是策論環節,也就是要考上,必須熟悉兵法戰策,這就要求考生有相當的文化修養;尤其考評權主要由兵部文官來執行。這樣一來,武將選拔權其實也放在文官手裏。考取功名的武將,自然而然成了文官的門生。這也就是後來文官一家獨大的重要原因。


    了解了這一點,汪舜華也就很不客氣——頭兩場是硬的,讓勛貴和兵部帶著督察院去主持就行;第三場按照科舉的慣例,由皇帝親自主持,選中的就是天子門生。


    於是進行了完善,首先時間要確定,會試的下半年舉行武鄉試,次年上半年舉行武會試、殿試;然後就是考試科目,就按照於謙的方案來;最後是參加人員,允許軍隊士兵和民間有誌青年報名,軍隊由各指揮所負責,民間由各都指揮使負責;考中以後,參考文進士,同樣分三甲,分別給與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身份。


    方案定下來後,於謙火速草擬好了,然後正式行文全國;接下來就該說武學的事。武學其實也不是新鮮事,最早是王安石創造的,用《武學七書》作為主要教材,但不久便廢了;明朝也曾經有過武學,但並無定製,迅速被廢。現在正式提出來,不僅希望從軍但沒有通過武舉的有誌青年可以來,而且軍隊裏年輕聰明踏實的將士也可以來進修,作為皇帝的獎賞。


    隻是要辦學校,硬體和軟體都不能缺,軟體還好,一是教材,二是教師。教材就用武經七書,教師就去軍隊的讀書人裏找,這個不容易,但是讀書人很多,隻要教這幫大老粗認字,解釋一下什麽意思就成,別指望他們能傳授什麽經驗——這是從軍隊專門挑選出的老將的事,隔岸觀火永遠不如身臨其境不是;然後就是硬體,首先學校你要有,集賢院不行,那就另外再建,最好不要放在北京內城,因為畢竟要射箭、要打炮,地方太小施展不開,而且容易驚動左右鄰居;至於其他的弓馬劍戟之類的就是小問題了。


    汪舜華點頭,讓於謙派人去找地方。內城放不下,城外現在除了幾個城門口之外,其他地方基本上屬於未開發的,地方有的是。


    於謙很快回稟,就在德勝門外不遠,很大的一片地,是國子監的五倍!


    汪舜華沒說什麽,外城嘛,土地多的是,何況城北一直開發的不好,主要是紫禁城的北門一般人不能出入,大家都不想繞遠;而且武學這種地方,小了還真不行,於是讓工部準備動手。


    而對於汪舜華來說,這還遠遠不夠。


    雖然後代常有泥腿子幹掉了高帥富的傳說,但曾經去過幾個聖地公費旅遊的汪順華知道,那不過是影視劇的說法而已。鐮刀錘子之所以能風掃落葉一般迅速取得勝利,除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歷史大勢、領導人的個人能力和魅力,也和全黨全軍上下重視學習有關——在蘇區時期,就能讓婦女參加識字學習;在長征路上,在前麵戰士的背上掛上布條學習;在延安窯洞裏,能掛上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裝備照片,這樣重視素質建設的隊伍,不打勝仗才叫天理不容。


    統一戰線、武裝鬥爭、黨的建設,這克敵製勝的法寶,是無數先烈用鮮血得出的結論;正好對應民生、民族、民心問題。


    當然,身為封建社會的大頭子,要進行的是自上而下的改革,而不是自下而上的革命,所以很多事情,都不一樣,也不能一樣。


    不是暴風驟雨的摧枯拉朽,而是必須堅持行穩致遠,穩步推進,穩定壓倒一切。


    ——統一戰線,歸根到底是走群眾路線,再進一步就是經濟建設,鼓勵科技創新,推動技術革命發展;抑製土地兼併,適當減輕農民負擔,加強水利設施建設,穩定農業基礎地位;嚴格工商稅徵收,確保國家財政健康運行;放鬆工商業發展限製,施行對外開放,擴大國家財源,創造新的就業崗位,由此改善民生,鞏固朝廷統治基礎;


    ——武裝鬥爭,加強軍隊建設,牢牢掌握軍隊絕對控製權,為改革保駕護航;以提升作戰力為核心,加強軍人素質和軍備建設,開疆拓土,為國家和民族拓展生存空間;


    ——黨的建設,加強思想建設,鮮明用人導向,澄清吏治,加強教育,增強國家和民族觀念,凝聚民心,開啟民智,激發民力。


    ——這些還隻是行軍方向,具體路線怎麽走,怎麽做,還需要進一步的措施。在講究敬天法祖的年代,改革就意味著離經叛道;更何況,大麵積的改革必然要觸及既得利益者群體,如何爭取到朝廷和士紳階層的支持,更要慢慢琢磨。


    已經和於謙商定了對北方的基調,但軍隊建設的大方向,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武舉和軍校隻是最基本的,這些可以選拔和培養出一批優秀的高級軍官,但是一個軍隊要打勝仗,不能寄望於一兩個天才將領降龍伏虎,而要寄望於全軍上下整體素質的提高;不僅包括士氣上的眾誌成城,也包括能力上的和作風上的。


    因此,汪舜華提出:一是要反腐,那些不能打仗、作風懶散腐化甚至喝兵血的害群之馬,要堅決清除隊伍;二是要嚴格襲職,以後所有世襲武官,必須通過考試之後才能襲職,正式上任之前,先去邊境打磨半年,看看真正的戰場是什麽樣子;三是加強操練,那些年邁體弱、後繼無人的老兵,轉為民戶;從社會上尤其是偏遠貧困地區招募新的軍士——好歹能吃上飯,還是有人來的;四是加強軍備建設,要配發武器,同時選擇能工巧匠和天賦出眾的研究製造新式武器。


    這些都算常規操作。隻是第四項需要用錢,現在朝廷財政困難,隻有先說說。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回到明朝當太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雁於飛87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雁於飛87並收藏回到明朝當太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