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於謙就真的被震驚了——汪舜華提出要讓全軍上下學習。


    於謙覺得汪太後是個天真的理想主義者,隻能耐著性子告訴她:「讀書識字是一件極為奢侈的事情,老百姓一百個裏能有一個識字的就不錯了;軍隊裏都是大老粗,能識字的,除了進士出身跑去指揮的,就是太監監軍,其他包括高級將領,基本都是文盲。而且現在財政緊張,要想撥出款項教軍人識字,就算百官答應,國庫也是不肯的。再說,即便這些人識字,有什麽用?」


    汪舜華靜靜地聽他說完了,這才笑道:「先生說的,我都知道,但是這些都不是問題。」


    她望著景帝留下的佩劍,目光空靈:「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需人傑。」


    於謙還想說服她:「有軍校和武學,應該就能選育出一大批人傑。」


    汪舜華搖頭:「我相信世上有天才,但更相信,後天的培養能夠造就人才。即便是天才,如果沒有人發掘他培養他,也不可能一展所長。如果衛青霍去病沒有被漢武帝賞識培養,會出人頭地嗎?不會;如果漢武帝沒有衛霍,又是否能夠建立那樣的功業呢?未必。所以,君臣是互相成就的。但是你不能指望隨便在哪裏看中一個著力培養,就認為他可以成長為衛霍——漢武帝後來看上的李廣利,能比嗎?把視野放寬一點,範圍更廣一點,就算概率低一些,總數總該多一些。」


    於謙明白她的意思,還是很遲疑:「現在國家財政真的困難,要想讓全軍上下都識字,太難了,難如登天。」


    汪舜華道:「我隻是說讓大家都能識字,並不是讓三軍將士都成為學富五車的學究,那不現實,也沒必要。我希望軍隊讀書識字,是讓他們都能明白保家衛國的道理,知道自己為什麽而戰;能夠知道朝廷有什麽樣的政策,這樣將領就不敢欺壓他們;能夠知道前任總結出來的軍事要點,避免走彎路;能夠總結和記錄自己在戰場上獲得的經驗,以後讓自己和戰友遇到一樣的問題,就知道怎麽處置。——其實沒你想的那麽困難,漢字那麽多,常用字也就3000左右,每天認一個字,十年下來,能夠讀懂看懂朝廷的邸報或者是各種張貼在軍營的各種布告,也就差不多了。」


    於謙稍微舒了口氣,這樣一說,似乎也沒那麽艱難。但是到底不安,該怎麽學?


    大批量的印書是不現實的,但是現在軍隊裏畢竟有識字的人——如果說教太監讀書是宣宗的鍋,那麽文官帶兵就是仁宗皇帝開的例。


    他派文官參贊軍務,同時推出了禦史清軍製,並在全國設立宦官鎮守製度。


    可以說,成型於仁宗、宣宗的一軍三帥製度,使得職業軍人和武將的權力、地位一步步受到製約,身為職業軍人的軍隊指揮官,到最後連戰場上獨立的軍事指揮權都沒了。


    汪舜華並不打算撤回文官和太監,因為她也害怕武將坐大,接下來就是藩鎮割據,實在是不可承受之重。


    但是軍隊的戰鬥力必須保證,戰前要一起參謀議事,畢竟人多力量大;衝鋒號一響,必須聽武將指揮;參贊軍務的文官們去幹政委的活,做思想政治和文化教育工作,順便負責後勤保障;監督什麽的交給宦官。以後打殺敵報告,必須宦官和武將署名;巡按禦史找時間調回來,隨機派遣,不能任由其落地生根。


    此外地方上也一樣,巡撫就是要巡起來,動起來,定在那裏是按察使的事情。


    當然這些都要一步步的來,否則步子太大肯定要悲劇。


    因此,識字現在禁軍中進行,這些也是軍隊的精英,他們如果學不會,恐怕還真要另想辦法。


    但眼前的問題還得解決,其實此前安遠侯柳溥也曾經前往征討。他沒有將略,過於寬弛,導致叛亂時有反覆。


    汪舜華把勛貴反覆看了幾遍,本想讓南寧伯毛勝前往。於謙認為毛勝現在鎮守雲南金齒等處,那裏現在也在叛亂,他實在脫不開身;還得換人。


    那就是毛忠了,他現在在福建閑住。


    毛忠今年六十五,字允誠,原名哈喇,西陲人。曾祖父歸附明朝,戰死。祖父拜都,也戰死,父親寶因官至百戶。毛忠臂力過人,善於騎射。二十歲時,生擒番王也先士於。此後以戰功升右參將,協助守甘肅。從征沙漠時,曾擒獲番僧加失領真獻給朝廷,隱帝沒有殺他,後來加失領真逃到瓦剌,為也先所用,便說毛忠與也先勾結。


    禮部侍郎李實出使漠北回來,把這件事稟告景帝。他被抓到京師,判了大辟之刑。景帝不許,遣他到福建立功,將家屬遷到京師。他在福建期間,屢有斬獲,升都督同知。


    於謙對毛忠是否勾結瓦剌不太確定,畢竟當時的情況下,寧可錯殺不能放過,後來太上皇倒是說了這事,但是景帝不可能聽他的話;不過現在瓦剌內亂,福建大體平定,又是派他去廣西,因此很放心。


    汪舜華同意讓毛忠佩征夷將軍印,充總兵官,讓正在廣西鎮守的安遠侯柳溥回京養老。


    她同時提出,讓翰林院也要派人去,當然不是讓他們去指手畫腳的,而是協助完成相關工作,一是協助招撫,文官在這一點上相對來說有優勢;二是出去歷練,開拓視野,感受民間疾苦。讀萬卷書,行萬裏路不是。


    於謙本來覺得沒有必要,但是覺得汪太後的話也不是沒有道理,畢竟他自己在地方上呆了十八年,現在翰林官一直呆在北京,確實不接地氣。


    汪舜華想了想,讓丘浚帶著程敏政去。


    丘浚是她看好的棟樑之臣;程敏政嘛,年輕不大,在翰林院呆著也是呆著,現在人手比較緊,仗不知道打多久,而且戰場上,她還真不敢把太多的棟樑之臣派過去。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裏。


    李東陽就算了,才十歲出頭,實在太小;戰場上刀槍無眼,開不得玩笑。


    她想到程敏政的父親程信也很有將才,於是命程信跟隨毛忠前往廣西征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回到明朝當太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雁於飛87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雁於飛87並收藏回到明朝當太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