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年底,汪舜華下旨各衙門上奏今年的工作情況、存在的問題和下步的打算,並讓內閣匯總。


    這在後代是很尋常的事,但是明朝的官員們很不習慣,這幾天都在撓頭皮。


    汪舜華隨即請於謙到右順門的便殿商議軍事。


    聽於謙匯報完近期工作情況,汪舜華點頭,麵對這個史書留名的英雄,絕對不拐彎抹角:「我不懂兵法,所以具體作戰,我不插手,你多費心。」


    開門見山,於謙有點發愣。


    不過汪舜華的下一句話,就讓他精神振奮:「我隻要一個結果:打造一支招之能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軍隊。不管是京營,還是邊防,都是這個要求。土木堡事變的發生雖然倉促,其實不是偶然,此前幾次交戰,我軍都是慘敗。這肯定是有軍備廢弛、紀律鬆散、操練不勤等原因的;至於是不是還有別的,也應該好好研究。不管是製度的問題,還是將領的問題,還是操練的問題,還是裝備的問題,隻要發現了確定了,就要及時修正。不要怕得罪人,不要怕生事,否則,我們就要在戰場上吃虧。」


    於謙稱是。


    汪舜華道:「現在內憂外患,軍隊戰鬥力也不高。我的意思,即便瓦剌軍馬前來挑釁,堅持防守,不要放進來就是了;等國內的事情理順了,再談興兵報仇的事情。」


    這也是景帝以來的態度,於謙沒有異議,隻是有關興兵報仇,他苦笑了一聲:「難,不容易。」


    當然難,即便不和後代比較,現在的明朝軍隊,軍備廢弛,很多都是太宗年間的武器,還不一定要編製配給;將領奇缺,土木之變中,一大批能打仗的精銳沒了,反倒是一大堆世襲人員頂著武官的名頭招搖過市;軍士素質不高,本身地位就不高,加上都是世代的軍人,成天趴在窩裏,肯定沒有多少戰鬥力;屯田廢弛,很多讓將領侵吞了,軍士日常生活難以為繼;作風腐化,等等。


    一句話,不是太平盛世,卻有了太平盛世的病。


    但是要解決這些問題,不能操之過急。


    槍桿子裏出政權,反過來說,得罪了槍桿子,就有可能被造反,最後丟了政權。


    汪舜華懂,景帝和於謙也懂。


    因此,景泰八年間,君臣的主要力氣集中在整頓團營、加強邊防上,而更深層次的矛盾沒有涉及,沒法涉及。


    於謙聽了汪舜華的話,倒是覺得汪太後雖然好說大話,但也不是完全不務實際,答應下去研究,以後上奏。


    各部門的報告還沒有呈上來,但日常事務還得料理。


    胡濙奏報:「近年來官員子孫,多有陳述父祖的功勞,希望到國子監進學,名為報效朝廷,實則苟幸進取。請下旨以後京官三品以上,允許其子孫入監讀書,但必須以科第入仕;四品以下,不再允許。」


    汪舜華毫不客氣:「國子監乃育材之地,豈可濫進豢養之子,以啟奔競之風?從今以後,一概不許。」


    沒幾天,韓王係說褒城王第三子徵鍑、第四子徵鈱及庶子徵鑾沒有宅基地,懇求把空閑的倉廒和並已去世的屬官董銘留下的官地賜給他們。


    郡王家會沒有宅基地嗎?不許。


    汪舜華的筆擱了下來:宗室問題,是一個必須解決的大問題!


    周貴妃等人已經搬到了十王府。因為還沒有分府,所以隻配了沂王府和德王府的屬官。其中沂王府左長史劉定之,右長史萬安;德王府左長史錢溥,右長史劉吉,全部都是翰林院出身,其中劉定之更是名滿天下的才子,正統元年探花,錢溥是正統四年的進士,萬安和劉吉都是正統十三年的庶吉士:無一不是名滿士林。就算是最刁鑽的人,都認為汪太後真是為隱帝的兒子盡了心。因為此前,別說翰林院的才子,就算是正經科第出身,都不可能給王府,太珍貴了,太暴殄天物了!


    當時內閣和吏部和翰林院都覺得不妥當,因為這些人都是大家看好的國家棟樑人選,不是拿去陪藩王讀書的。


    大家心裏都很清楚,沂王和德王雖然是藩王,但也僅隻如此了;跟著他們,還有什麽前途?


    不過汪太後很是淡然:「是金子總是要發光的。朝廷這麽多位子,都是要有人來做的,何況沂王和德王都是藩王,教好他們,也是為朝廷分憂。當年孔子看過糧倉、管過牲畜;老子不過是圖書館的館長,這無損於他們的偉大。再說,距離沂王和德王就國,還有十來年的時間,隻要他們做的好,自然可以升職,又不是說要把他們一輩子放在王府。」


    周貴妃等人自然是感激涕零的:居然把翰林官派來輔導兒子,這情義,真的是夠了!要知道,當年郕王府的屬官,連舉人都不是!


    汪舜華把四個長史和兩位親王叫到文華殿來,叮囑四位長史一定要盡心盡力;又對沂王和德王說:「這四位先生都是名滿天下的大儒,是天下讀書人的榜樣,你們要好好尊重他們,好好跟他們讀書。」


    隻有汪舜華自己知道,派劉定之去,從私心說,是報當年踩偶像之仇;從公心說,是為了磋磨他的銳氣,畢竟上次在西苑,她見識到了這人的才華,確實是難得的奇才;萬安則是因為印象太深,喜歡小黃書的萬歲閣老,這種人留在朝廷那是敗壞風氣,尤其不能讓他帶壞兒子;劉吉也挺有名的,劉棉花嘛,臉皮厚,禁得起彈劾;錢溥是吏部推薦的,主要是脾氣太臭,性子太刻薄,大家都不喜歡。


    沂王兄弟跟著四位長史開始讀書了。


    那裏戒備森嚴,又有汪太後的嚴令,暫時可以放心了。


    沂王等出閣讀書了,榮王自然也應該出閣讀書,他已經九歲了。


    但汪舜華沒讓他移居十王府,而是移居清寧宮。怎麽說都是自己的兒子,感情還是要聯絡的。


    榮王沒有移居宮外,也就沒有配備屬官,隻是跟著翰林院的學者們讀書。親王的讀書堂在太和門右廂,講官選部曹或進士改授翰林官充任。


    汪舜華批覆了親王出閣讀書的禮儀規範;接著,以於謙的推薦,命保定侯梁珤充總兵官,鎮守陝西。他天資平恕,多次率兵,未嚐妄殺一人。子弟從征,以功授官,輒辭不受,人以為賢。


    韓王徵釙奏叔祖襄陵王沖炑天性至孝。奏疏寫的洋洋灑灑,但汪舜華看上去簡直是胡鬧,割股、嚐便之類的都出來了,但是沒辦法,這是以孝治國的大明朝,她要是敢罵一通,估計明天整個朝廷都要抗議了,於是同意獎諭。


    廣西叛亂要鎮壓,直隸太平府等地旱災也要賑濟。


    隻是汪舜華沉吟著:每到荒年,是農民最難捱的年份,可卻是官紳地主們狂歡的時刻。他們不僅可以坐地起價高價販賣糧食,而且仗著自己有減免田賦的特權,大鬥進小鬥出,大肆兼併土地。


    這種情況,必須得到遏製!


    襄陵王沖炑奏請封有兒子的妾為夫人,又說兒子們的冠帽與普通官員的沒啥區別,要求更改製度。


    剛剛才表彰了,不能馬上打臉,但還是下詔大罵:「襄陵王不安分循禮,欲亂祖宗之製,姑念孝行可嘉,賜敕切責。」


    第二天接到唐王府魯山郡主上書說房子壞了,不能修理。


    怎麽,朝廷不給錢,你連房子都住不了了嗎?自己出錢修!


    知道你們都當我脾氣好,可以蹬鼻子上臉,那你可大錯特錯了!


    冬至節到了,太皇太後和汪舜華帶著皇帝前往奉先殿接受朝賀,回宮免了命婦朝賀。


    十二月初一,派於謙前往省郊祀牲。


    次日,接到邊報:達賊入莊浪,鎮守都指揮使魏榮向駐守在附近的金鏞求援,金鏞遣指揮宋傑帶兵前往。剛到就遇到了敵人,交戰不利,魏榮竟按兵不接應。


    友軍有難不動如山,簡直豈有此理!


    馬上抓起來問罪,另外派遣將領前往鎮守。


    胡濙又奏報:「按照慣例,國子監官生在監十年,允許賜歷事出身。請求選擇其中擅長書法的,不限年月淺深,送到部裏來抄書,日滿選用。」


    祭酒陳詢說:「官生在監的,有很多擅長書法,乞求通選。」


    汪舜華沒有同意:「選人用人,乃國之大事,一定不能馬虎,必須人崗相適,方能任用。又不是一輩子抄書,怎麽能說書法好就行!」


    臘八節到了,賜文武百官宴。隻是汪舜華在宮裏吃著臘八粥,免不得想到了去年的場景,嘆了口氣,又接著批閱奏疏。


    陸續接到了各衙門遞上來的情況匯報,汪舜華仔細研究。


    不能不承認,明朝精英們的文筆真是沒話說,她努力五十年也趕不上;平時那些奏疏上的批閱,多虧內閣的票擬,當然如果不中意,還可以把意思告訴他們,再次票擬,否則以她自己的本事,是怎麽也湊不齊那些四言八句的。


    但同時,她也知道,這些奏疏,還是不深不透,不能說錯,但是對於她來說,用處不大。


    但是她也知道,獨木難支,這些人都是這個時代的精英。她必須把這些人通通調動起來,甘心為她所用,並且,能為她所用。


    否則,她也不過是孤家寡人。


    她需要一個楔子。


    年底前,接到安寧伯羅亨信的訃告,汪舜華很是唏噓。羅亨信今年已經八十一歲,算是喜喪。隻是他當年的擔當實在令人敬佩,消息傳來,滿朝莫不為之悲戚。


    汪舜華輟朝一日,贈侯爵,追諡武顯,令其子羅泰出孝後襲爵。


    羅泰文採風流,是當時小有名氣的詩人,歷史上他侍奉父親回鄉,創立了當地最早持續時間最久的鳳台詩社。


    隨後遣於謙祭祀太廟,同時分官祭祀祖宗以及各路神祗。


    汪舜華則來到仁智殿,祭拜還停留在這裏的世宗靈柩,壽陵還在施工,比懷陵壯麗很多,估計明年上半年就能完工。到那時候,要再見就不容易了。


    走出仁智殿,看著外頭紛紛揚揚的大雪,汪舜華突然想到了很多年前,虛歲二十二歲的世宗被推上了歷史前台,那時候他是怎樣的心境?


    走過前三殿來到奉天殿廣場。在這裏回望雪中的紫禁城,別有一番感觸,從正統九年穿越過來開始算起,到今天,已經十三年了。


    從汪家到郕王府,再到坤寧宮,這一路的風風雨雨,回想起來,真是百感交集。


    當然,她也不想感嘆不容易。這世道,誰又容易了?錦衣玉食、華堂大廈、侍者如雲都不容易,那整日為三餐辛苦操持還要應付公婆妯娌的民間婦女隻有集體上吊了;更何況,能這樣獲得最高權力,能這樣獲得改變國家和民族命運的機會,簡直是上天恩賜。多少精英,窮其一生都不可能有這樣的機會。


    所以,她應該慶幸,遇到的是景帝,因為內憂外患,所以能夠包容她的各種毛病,容她一展所長;否則,她早就不知道在哪個角落裏自生自滅。


    風雲際會。


    然而,以後她就隻有獨自麵對風雨了。


    明天,就是建極紀年的第一天了。


    她以往所了解到的關於明朝、關於正統、景泰的那些可憐的知識,就一點都排不上用場,她必須自己走出一條路。


    一個新的時代,到來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回到明朝當太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雁於飛87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雁於飛87並收藏回到明朝當太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