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極元年的第一天,太皇太後和汪太後攜皇帝到奉先殿行禮畢,到奉天殿接受文武群臣及四夷朝使,行慶賀禮。


    同一天,《光明時報》和《光明時評》同時發刊,都是竹紙製作。當然,與其說是報紙,不如說是雜誌,因為和後代散頁印刷、不設封麵不同,兩者在外觀上其實和普通的書籍沒有太大的差別,都是線裝,普通印刷書籍大小,封皮大字寫明報名刊名,小字標明發行期數、時間;翻過來是目錄,然後是正文。


    外觀上唯一的不同,估計就是厚度:報紙20頁,約2000字,雙麵印刷,單頁10行,每行最多28字,刊載了20條消息,多是上諭、朝廷重大事務安排。今天最重要的消息,就是朝廷將整肅吏治,詔令宗室勛貴、文武官員、全體將士強化作風建設;此外就是太後下旨,裁撤部分皇店,詔令各地選送識字婦女入宮遴選女官。


    時評厚度明顯厚了一倍,選了8篇群臣奏議。


    報名刊名是從世宗的字裏集的,發刊辭由商輅捉刀,介紹了辦報的宗旨,聲明要為百姓辦、給百姓看——這是《時報》的宗旨,高度服務決策、深度參與生活——這是《時評》的使命,要架設官民互動互信的連心橋,辦出讓朝廷滿意、讓百姓喜歡的報紙。


    ——可以想見,其中有不少是汪舜華據理力爭的產物。因為和以前的邸報很有區別,因此當天賺足了眼球。


    報刊由通政司負責發行,但還設了總監一名,由司禮監太監王勤擔任,他跟隨世宗皇帝多年,極得世宗夫妻信任,汪舜華把他派來,顯然對此事高度重視。


    如今翻著這兩樣東西,汪舜華很是欣慰:整整兩年的時間,決不能浪費,她要做的,就是集權。除了最重要的軍權,還有人事權、財政權和話語權。


    有披紅權在手,前幾樣都能做到令行禁止;最難的反而是最後一項。


    而今,總算能在文人獨占的輿論中撕開一條口子,雖然遠遠不夠。


    按規定,次日,文武群臣應當到奉天門東廊朝賀親王,但現在情形微妙,誰都不敢多嘴。


    胡濙提了一句。


    汪舜華自然也很不想隱帝的兒子和群臣有太多的接觸,於是說:「隱帝和世宗喪未滿三年,皇子們都還在守喪,這些禮,姑且免了。」


    朝鮮國王李瑈遣使來貢,汪舜華對三姓家奴是沒有什麽好感的,但麵子上的工作還要做,吩咐賞賜,隻是禮物就不如往常了。


    春節期間,左右沒事,我就給你們找點事,省得你們整天找話說,權當熱身。


    於是汪舜華就從內閣開始,逐個召見各衙門的官員,進行全覆蓋談心談話。


    上輩子的機關工作經歷終於派上了用場,盡管那時候還輪不到她去找別人談話,反而經常是別人找她談話,好歹見過了肥豬跑,而且上了那麽多年黨課,說起話來相當順溜。


    首先是內閣。群臣進來拜見,行完禮,吩咐賜坐;然後汪舜華拿著陳循等遞上來的奏疏,和群臣詳細探討了目前國家存在的問題,以及下一步的打算。


    她心裏清楚,這隻是彰顯一種態度,而不是真的馬上就要怎樣,否則,就是她被怎麽樣了。


    分析完國家局勢,她對內閣過去幾年的工作表示了肯定。


    應該說,景帝的內閣是比較穩定的。自正統十四年登基,陳循、高穀、商輅入閣;景泰二年九月,於謙入閣為首輔,當年底,蕭鎡入閣;景泰三年十月,王文入閣。期間,隻是彭時進出,王一寧入閣不久病故、江淵在幾個部門調來調去,都無傷大雅。當然,這可能和景帝看重於謙,忽略內閣有關係。


    無論怎樣,這個班子在正統末年匆忙組建,協助世宗和於謙打贏了北京保衛戰,又協助世宗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麵進行了整頓和改革,使朝廷安然度過危機,漸開中興之治,並在景泰八年的劇變中經受住了考驗。


    汪舜華語氣平穩:「在座的都是國家有功之臣;但是,就如你們說的,現在國家還麵臨很多問題,存在很多挑戰,需要大家同舟共濟,共克時艱。」


    她掃了一眼群臣:「現在國家多事,內閣要真正發揮天子參謀的作用,抓住國家存在的關鍵問題,以此為突破口,協助確定治國理政的方向。」


    舉旗定向,謀篇布局。


    閣臣相互看了一眼,覺得汪太後絕不是個安分的主。


    汪舜華提了四點要求:一要加強班子團結,不能因為私人恩怨影響朝廷大事;二要進一步加強調查研究,這封奏疏寫的很好,但是還要繼續深入挖掘;三要加大建言獻策的力度;四要加強作風建設。


    都是老生常談的話,汪舜華說的很順溜,簡直停不下來,以前怎麽沒有發現自己居然有這種口才。


    看來人的潛能都是逼出來的。


    但是包括於謙在內,其實都有點不適應:這些話,應該是大臣向皇帝建議的,怎麽全從太後嘴裏出來?


    一樣不適應的還有其他各衙門,以往皇帝不是沒有下過詔書提著提那的要求,但是這樣當麵長篇大論,從工作和生活作風等各方麵提要求,還是第一次。


    尤其剛接到要清理冗官任務的王直,想到汪太後提出要鮮明用人導向,以幹成之事評價幹事之人,把那些講政治、有信念,講規矩、有紀律,講道德、有品行,講奉獻、有作為的官員選出來,用起來,覺得有點胃疼。


    清理冗官還隻是第一步,汪舜華提出要建立官員個人檔案。從官員入仕起,填寫履歷表,寫明自己的基本情況;以後每年填寫年度考核表,外加任免、獎懲等文件,以及其本人重要奏疏之類的東西,按照類別裝入檔案,存放吏部,作為進退留轉的重要依據;待其去世後,將有關恤典的資料裝入,蓋棺論定,移交翰林院,以備史官參閱。


    ——這毫無疑問是一個天字號工程,好在太後說了,已經任職的官員,填寫履歷表就行,但是從今年起,相關的材料就要放進去。


    ——那麽問題來了,檔案應該包括哪些內容,怎麽分類;然後履歷表怎麽印製、每年的考核表又該怎麽填寫,都是個大問題!


    ——還有,以後不管什麽文字材料都要一式兩份了,一份裝個人檔案,一份放有關部門,是不是做重複做工?


    ——但你還不能說太後做得不對!


    胡濙的臉色也好不到哪兒去。他做了三十二年的禮部尚書,今天被抓過去要求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因為禮部主管教育,要加大投入,嚴格學生的準入,嚴禁援例入監、納糧入監;加強社會風氣建設——加大對賣淫通姦和女子纏足的打擊力度,支持寡婦改嫁。


    汪太後說的語重心長:「現在國家需要休養生息,要避免滋生怨女曠夫,要關後門,開前門。」


    當然,這麽多衙門,汪太後不可能一個一個的問話,沒那麽多時間,也沒那麽多精力,因此,都是幾個相關部門一起談的。


    禮部這條線包括宗人府、詹事府、翰林院、國子監、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等。


    宗人府那邊主要是理清傳承,建好台帳,修好玉蝶。


    詹事府的官還沒怎麽配,翰林院今天是都到齊了,國子監隻來了幾位領導。都是天下士人的精英,未來的肱骨棟樑,也就是汪舜華談話的重點。


    她說的語重心長:「不要跟我說,你們平生之誌,是在山林泉石之間,而功名利祿如糞土,那是屁話;自來學優登仕,十年寒窗,一朝能越龍門,都希望能在仕途上有所作為,修齊治平、致君堯舜,同時榮妻蔭子、光宗耀祖。這是人之常情,並不是什麽羞於啟齒的。如果每天清靜無為,實則渾渾噩噩,才真是愧對了一身的才學。」


    「你們都是天下文人的精英,但我不希望你們把文人的習氣帶進來。那些花前月下的淺斟低唱,看似花團錦簇,字字珠璣,其實一言以蔽之,給我金錢、地位和女人。沒了。」


    下麵譁然,大家的臉色都很好看。


    「這樣的風流才子,這樣的錦繡文章,即便日賦千言萬言,也不過是後人茶餘飯後的談資,於當下、於國於民並沒有半點用處。所以,你們如果想做官,想做入閣輔政、兼濟天下的好官,就沒必要在這些事情上麵花功夫下力氣,而是應該切切實實的提高自己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認認真真的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二者缺一不可。」


    「你們都稱頌古代聖君垂裳而天下治,這可能嗎?可能,前提是輔弼大臣恪盡職守,確保天下井井有條。我也很想每天輕輕鬆鬆的直接在奏疏上圈閱同意就行,而不是整天焚膏繼晷、夙興夜寐,自己磨破頭皮的想辦法;我也希望,將來皇帝親政以後,也能輕輕鬆鬆的作聖君。這就要看你們。」


    「翰林院是儲相之所,朝廷對你們給予了厚望;但是從儲相到宰相,現在是閣臣,是有很長的一段路的。說句直白的,翰林院有多少人?庶吉士不算,三年一科,鼎甲三人是必入的。換句話說,隻有內閣首輔每年換一個,才能讓鼎甲都能過把癮——前提是你沒有犯事丟官,身體很好能熬到那個時候;如果再加上每屆二十來個庶吉士,你們誰還有誌在必得的心態?」


    翰林們顯然沒有想到她這樣直白,都有點發愣。


    汪舜華麵不改色:「能夠進入翰林院的,都是國家的精英,誰也不比誰差到哪去,所以怎麽脫穎而出?——就憑你文章寫得好嗎?翰林院誰的文章不好?說破了天,這種官樣文章,都是你抄我我抄他,今年抄去年的,換湯不換藥,隻要不出現大問題,也沒有人在意。」


    「既然是選官,選的自然就是朝廷需要的官,尤其是內閣重臣。需要什麽——忠誠、能幹、擔當;至於清廉什麽的,那是每個為官者必備的素質,不是特殊要求。當然如果你做不到,就算一時得寵,早晚也會被政敵揪出來。要知道,你今天站在這裏,本身就擋住了很多人的路,會有很多人想把你拉下來。所以一定要愛惜羽毛,不要授人以柄。」


    「我說這些,並不是要嚇唬你們,更不是要挑撥你們同僚的關係,而是希望你們能認清現實。戲曲有主角,但是人生,每個人都是主角,朝廷選人用人,是一把尺子量到底,不會因為你出身好、長得好、才氣高或者名聲大,就另眼相看,因為能站到這裏的,都是天之驕子。」


    「不要把別人想得太好,也不要把人想得太壞。要相信,世上總歸是好人多。能每天和你在一起坐而論道的人,和你一樣是十年寒窗熬出來的,他們和你一樣有理想、有信念、有才學,但也會有底線。人心看不見,規矩擺在那,隻要你不逾越規矩,即便是有人向你放冷箭,朝廷也會還你清白。」


    「大巧若拙,大道至簡,其實世間生存的法則,先哲早就告訴過我們;朝臣應守的官箴,父輩早就耳提麵命,同僚也會口耳相傳。隻是有時候聰明反被聰明誤,自以為找到了捷徑,卻忘記了初衷,迷失了心智,反而不如腳踏實地。」


    「話說回來,我其實不希望將來史官評價,說這個時候出了很多的忠臣清官,而是希望後人評價出了很多賢臣,很多能臣,或者直臣。孝子不生慈父之家,忠臣不生聖君之下。多少忠臣不死在戰場,卻死在朝堂,甚至株連親朋。除了自己得了個美名,就是讓皇帝落下暴君昏君的惡名。今天我就把話放在這裏,我不會犧牲自己的名聲,去成就別人忠孝節義的名聲,如果想訕君賣直、出位沽名的,趁早打消了念頭,免得適得其反。」


    「你們張口經典、閉口古訓,口口聲聲為天地立心、為生民請命,什麽時候請命?等到你入閣以後嗎?現在不表現出來,朝廷知道你是什麽人,心裏怎麽想?——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是做人的境界,不是做人的方法。朝廷不知道你,怎麽敢用你,怎麽能用你?——百姓奉養你們,是指望你們能用自己的才學安邦定國,不是讓你們躲在書齋裏研究一些誰也琢磨不透的艱深學問,或者寫一般人根本看不懂的錦繡文章,更不是給自己醉心功名找一個高大上的理由。」


    「再好的鐵,都隻有經過千錘百鍊才能成為一塊好鋼,否則就是一塊礦石,沒什麽大用。你們隻有從現在起,好好打磨自己,豐富自己的學識,涵養自己的品行,鍛造自己的能力,打磨自己的意誌,才有可能成為真正的國之利器。」


    她看了看站在後麵的程敏政,不知道這孩子聽進去了沒有,隨後提出了幾個方麵的要求:一是堅定信念;二是加強學習;三是積極實踐,翰林官不到地方任職,但是應該了解基層實際,以後朝廷遣官到地方辦事,也會派遣翰林官,你們要主動爭取、積極前往;即便在北京,也要多到各衙門、或者市井間轉轉,聽取民情民意,查找時弊;以後每人每年要上交一篇調研報告,作為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據;最後還是作風建設。


    這是對翰林官說的,更是對滿朝文武說的,甚至是對自己說的。


    都是聰明人,不妨打開天窗說亮話;尤其眼下主幼國疑,人心浮動,與其讓大家惴惴不安,不如把底牌亮出來,告訴大家我是什麽人、要用什麽人,反正加強官員隊伍建設是再正當的理由。


    朕即天下,你們效忠大明、效忠皇帝,也就是效忠我。


    我知道你們心裏在打小算盤,沒關係,隻要你心中有國、心中有君、心中有民,願意辦事、能夠辦事,而且作風清廉,我就用你。


    我們不是對頭仇家,我們有公約數。


    大明和皇帝,就是我們最大的公約數。


    汪舜華說得非常順溜,實在太順溜了,都是後代說爛了的話,在大會上當催眠曲都嫌聒噪的那種陳詞濫調;但翰林官們覺得很新鮮,雖然有點不是滋味,卻也隻能聽著。


    隻是程敏政和李東陽離開的時候,罕見的回頭:作為欽點的神童,自然他們對自己寄望很高,尤其程敏政,父親因他調到北京,又剛剛聘定了禮部尚書李賢的女兒,可以說春風得意,自信前途無量;然而,剛才汪太後的話並不洪亮,但卻如同洪鍾大呂、振聾發聵。


    可能,他真的需要好好想想。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回到明朝當太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雁於飛87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雁於飛87並收藏回到明朝當太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