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太後的三道旨意發出來,不僅是朝廷內外議論紛紛,甚至整個北京城都轟動了,大家熱切的議論著,有的說汪太後真的是菩薩心腸,有的擔心建文帝的餘孽會不會趁機作亂,各種議論,不一而足。
外頭什麽樣的議論並不重要,汪舜華要料理的事情還有很多。
首先就是紹封功臣,這件事當年景帝做過,自那以後,時不時就有功臣後人上書,認為自家遭遇了不公平的待遇,懇求皇帝降恩。
推恩功臣不僅是普通的授職,尤其是有世襲證的,要生生世世養下去,因此景帝高興過後,就沒有再幹這種事。
汪舜華真的覺得,明朝尤其是太祖,對功臣,真不夠厚道。
當然她不是聖母,也知道打壓功臣、抑製豪強是歷代皇帝的必修課;但是土木之變後,功臣集團遭受了滅頂之災。現在從中央到地方,文官都要高過同級別武官一頭,偏偏在恪守祖訓的文官眼裏,牝雞司晨是國家大不幸,所以她必須要扶持可以和文官集團抗衡的力量。太監不是不行,但是還不夠,至少不那麽拿得出手。
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就是赦免建文帝的遺臣以後,難免沒有人翻舊帳,搞反攻倒算,否定太宗靖難的合法性,繼而質疑皇帝的合法性,至少給她扣個數典忘祖的名聲。這時候表彰推恩跟隨太祖太宗的功臣,既能顯示自己的心胸寬廣,壯大自己在朝廷的話語權,同時更要彰顯自己是太祖太宗正統後裔的身份。
因此就在商量赦免建文遺臣的同時,汪舜華也就提出紹封的事。命相關部門調查功臣子孫當襲未襲者,以副祖宗報功之意。
當然,還是要堅持原則:凡是太祖太宗做出的決策,都必須堅決維護;凡是太祖太宗的規定,都必須始終不渝地遵循。
也就是說,太祖太宗已經定案的事,就不要拿出來說了。
政治家,必須講政治。
維護太祖太宗的地位,就是最大的講政治。
這種情況有嗎?有,但是不多。
當年明太祖為消滅他認為對朝廷有威脅的人、整頓吏治、懲治貪汙而策劃了四大事件,被稱為洪武四大案,其中習稱胡藍之獄的胡惟庸與藍玉案件,是誅殺開國功臣的政治事件,而空印案與郭桓案則是對涉嫌貪墨的官吏進行大規模的鎮壓。
發端於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株連蔓引,包括韓國公李善長等一公二十一侯受到株連,3萬餘人被殺,丞相製度徹底退出歷史舞台。
藍玉案同樣株連甚廣,而且多是功臣宿將。僅列名太祖欽定《逆臣錄》的,就有一公十三侯二伯。
盡管知道這些人大多是被冤枉的,至少罪不至此,但汪舜華還是沒有下令平反昭雪。畢竟是太祖欽定的,不好掀翻;再說,說當年太祖搞錯了,萬一人家心懷怨懟,搞不好弄巧成拙。
洪武三年,太祖禦製《功臣錄》,確定公爵28位,侯爵31位,伯爵12位,子爵11位,男爵23位。其中公爵分為國公、郡公,侯爵有郡侯,伯爵有郡伯、縣伯。由於很多人是在建國前犧牲,沒能參加後麵的統一戰爭,這一部分要降等襲爵,但給世券。
現在規定,郡公視同國公,子孫襲侯爵;郡侯視同侯爵,子孫襲伯爵;郡伯視同伯爵,襲一品都督;以下縣子、縣男分襲二品都督僉事、三品指揮使。
聽著翰林院一一介紹爵位的傳承,汪舜華很不是滋味:這一個個名字背後,就是一個個絕代名將,是一條條鮮活的生命。尤其藍玉,隻要他在,哪怕建文帝腦殘削藩,太宗皇帝也絕翻不了天——這位仁兄出名的是兔死狗烹的結局,但他本人真是絕代名將,繼托塔天王之後數得著的全方位複合型戰神。
但這就是政治。
總的來說,因為太祖當年手腳麻利,基本沒給後人留下多少施恩的機會,隻是封鄭國公、蘄春侯、潁川侯、溧陽侯、廣德侯、濟陽侯、龍江侯、鳳翔伯、航海伯、東丘伯、南陽伯、高陽伯等一公六侯五伯,都是世襲;此外還有一定數量的高級武官,這部分就不用世襲了。
太宗雖然脾氣和他爹一樣臭,但是對功臣還算厚道,沒有大肆殺戮,淇國公丘福輕敵冒進,喪師十萬,削除爵位,家屬流放嶺南,也確實是國法昭然;至於成陽侯張武等無子除爵,更非人力所能勉強。
隻是擔心給下麵錯誤的暗示,破格對功臣進行紹封,主要是針對沒有拿到世襲資格降授指揮使的,封伯爵,包括思恩侯房寬、新昌伯唐雲、富昌伯房勝、廣恩伯劉才、永新伯許誠、安陽侯郭義、會安伯金玉、安順伯薛貴;比較特殊的是同安侯火真是蒙古人,投降明朝後,跟隨太宗靖難,跟隨丘福北征出塞,後兵敗戰死。爵位被除,子孫世襲觀海衛千戶。考慮到他跟隨太宗靖難有功,而且是為國戰死,命襲伯爵。
此外,太宗還追封了景城伯馬榮、新泰伯張欽、萊陽伯周長、成武伯陳亨、平陰伯朱崇、保昌伯程寬,這幾位子孫也是世襲指揮使,如今俱襲伯爵,但不給世券——一來國家財政困難,二來建功立業的時候到了,想要封侯拜相,自己掙去,別隻想著祖蔭。
這部分加起來,該是十四伯。
可以想見,這樣大規模的功臣紹封,群臣當然不願意:一是巨大的財政負擔,二來人多了,自己的嗓門也就低了。
但是汪舜華堅持:「越是用人之際,越不能虧待功臣,否則,隻會讓壯士扼腕。再說,這還關乎太宗正統性的問題。」
吵了小半個月,把話說到這個地步,群臣這才答應了;汪舜華隨即命吏部去尋訪。
外頭什麽樣的議論並不重要,汪舜華要料理的事情還有很多。
首先就是紹封功臣,這件事當年景帝做過,自那以後,時不時就有功臣後人上書,認為自家遭遇了不公平的待遇,懇求皇帝降恩。
推恩功臣不僅是普通的授職,尤其是有世襲證的,要生生世世養下去,因此景帝高興過後,就沒有再幹這種事。
汪舜華真的覺得,明朝尤其是太祖,對功臣,真不夠厚道。
當然她不是聖母,也知道打壓功臣、抑製豪強是歷代皇帝的必修課;但是土木之變後,功臣集團遭受了滅頂之災。現在從中央到地方,文官都要高過同級別武官一頭,偏偏在恪守祖訓的文官眼裏,牝雞司晨是國家大不幸,所以她必須要扶持可以和文官集團抗衡的力量。太監不是不行,但是還不夠,至少不那麽拿得出手。
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就是赦免建文帝的遺臣以後,難免沒有人翻舊帳,搞反攻倒算,否定太宗靖難的合法性,繼而質疑皇帝的合法性,至少給她扣個數典忘祖的名聲。這時候表彰推恩跟隨太祖太宗的功臣,既能顯示自己的心胸寬廣,壯大自己在朝廷的話語權,同時更要彰顯自己是太祖太宗正統後裔的身份。
因此就在商量赦免建文遺臣的同時,汪舜華也就提出紹封的事。命相關部門調查功臣子孫當襲未襲者,以副祖宗報功之意。
當然,還是要堅持原則:凡是太祖太宗做出的決策,都必須堅決維護;凡是太祖太宗的規定,都必須始終不渝地遵循。
也就是說,太祖太宗已經定案的事,就不要拿出來說了。
政治家,必須講政治。
維護太祖太宗的地位,就是最大的講政治。
這種情況有嗎?有,但是不多。
當年明太祖為消滅他認為對朝廷有威脅的人、整頓吏治、懲治貪汙而策劃了四大事件,被稱為洪武四大案,其中習稱胡藍之獄的胡惟庸與藍玉案件,是誅殺開國功臣的政治事件,而空印案與郭桓案則是對涉嫌貪墨的官吏進行大規模的鎮壓。
發端於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株連蔓引,包括韓國公李善長等一公二十一侯受到株連,3萬餘人被殺,丞相製度徹底退出歷史舞台。
藍玉案同樣株連甚廣,而且多是功臣宿將。僅列名太祖欽定《逆臣錄》的,就有一公十三侯二伯。
盡管知道這些人大多是被冤枉的,至少罪不至此,但汪舜華還是沒有下令平反昭雪。畢竟是太祖欽定的,不好掀翻;再說,說當年太祖搞錯了,萬一人家心懷怨懟,搞不好弄巧成拙。
洪武三年,太祖禦製《功臣錄》,確定公爵28位,侯爵31位,伯爵12位,子爵11位,男爵23位。其中公爵分為國公、郡公,侯爵有郡侯,伯爵有郡伯、縣伯。由於很多人是在建國前犧牲,沒能參加後麵的統一戰爭,這一部分要降等襲爵,但給世券。
現在規定,郡公視同國公,子孫襲侯爵;郡侯視同侯爵,子孫襲伯爵;郡伯視同伯爵,襲一品都督;以下縣子、縣男分襲二品都督僉事、三品指揮使。
聽著翰林院一一介紹爵位的傳承,汪舜華很不是滋味:這一個個名字背後,就是一個個絕代名將,是一條條鮮活的生命。尤其藍玉,隻要他在,哪怕建文帝腦殘削藩,太宗皇帝也絕翻不了天——這位仁兄出名的是兔死狗烹的結局,但他本人真是絕代名將,繼托塔天王之後數得著的全方位複合型戰神。
但這就是政治。
總的來說,因為太祖當年手腳麻利,基本沒給後人留下多少施恩的機會,隻是封鄭國公、蘄春侯、潁川侯、溧陽侯、廣德侯、濟陽侯、龍江侯、鳳翔伯、航海伯、東丘伯、南陽伯、高陽伯等一公六侯五伯,都是世襲;此外還有一定數量的高級武官,這部分就不用世襲了。
太宗雖然脾氣和他爹一樣臭,但是對功臣還算厚道,沒有大肆殺戮,淇國公丘福輕敵冒進,喪師十萬,削除爵位,家屬流放嶺南,也確實是國法昭然;至於成陽侯張武等無子除爵,更非人力所能勉強。
隻是擔心給下麵錯誤的暗示,破格對功臣進行紹封,主要是針對沒有拿到世襲資格降授指揮使的,封伯爵,包括思恩侯房寬、新昌伯唐雲、富昌伯房勝、廣恩伯劉才、永新伯許誠、安陽侯郭義、會安伯金玉、安順伯薛貴;比較特殊的是同安侯火真是蒙古人,投降明朝後,跟隨太宗靖難,跟隨丘福北征出塞,後兵敗戰死。爵位被除,子孫世襲觀海衛千戶。考慮到他跟隨太宗靖難有功,而且是為國戰死,命襲伯爵。
此外,太宗還追封了景城伯馬榮、新泰伯張欽、萊陽伯周長、成武伯陳亨、平陰伯朱崇、保昌伯程寬,這幾位子孫也是世襲指揮使,如今俱襲伯爵,但不給世券——一來國家財政困難,二來建功立業的時候到了,想要封侯拜相,自己掙去,別隻想著祖蔭。
這部分加起來,該是十四伯。
可以想見,這樣大規模的功臣紹封,群臣當然不願意:一是巨大的財政負擔,二來人多了,自己的嗓門也就低了。
但是汪舜華堅持:「越是用人之際,越不能虧待功臣,否則,隻會讓壯士扼腕。再說,這還關乎太宗正統性的問題。」
吵了小半個月,把話說到這個地步,群臣這才答應了;汪舜華隨即命吏部去尋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