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件也是最重要的一件,就是赦免建文帝的遺臣。這是歷史上英宗沒有提到的。
建文四年,燕師渡江攻破京師,黃子澄、方孝孺、齊泰、鐵鉉等建文帝死黨先後被擒殺,株連宗族;歷史上唯一一位六元黃觀,見大勢己去,投江自盡,妻女投江而死,抹去功名,九族受誅,親朋監禁。
這些事情,大家多少知道,此刻都低了頭,不說話。
靖難之役是明朝無法抹去的一筆,也是所有士人心目中難以忘懷的一件事。雖然嘴上說著太宗英明、奉天靖難,但並不意味著真的認同這種做法,尤其對舊臣的處理,不能不說確實淩厲了。
每個皇帝都不希望臣下造反,而是希望臣子能誓死效忠自己。所以太宗一死,親身參加過靖難的兒子仁宗就赦免了部分建文舊臣家眷,但僅僅是特別有名的;靖難的徹底平反,要等到萬曆年間;但他們的後人能夠脫離苦海,還要等到雍正時期。
隻是王文還是不放心:「這要是都放出來,萬一他們聚眾作亂,如何是好?」
汪舜華搖頭,那些遺老遺少當了這麽多年賤民,家學淵源什麽的也沒了,興不起風浪了;但是這話不能說,於是說:「朝廷如果連這幾個遺老遺少都收服不了,又談何強國富民、報仇雪恥?更何況,天下人都是皇帝子民,都應該給他們一條出路。雖然建文帝的皇位是竊取來的,但是身為人臣,為主盡忠,卻沒有錯。國家有難,朝臣挺身而出,卻讓他們的後人永遠沉淪;反倒是坐觀成敗、陣前倒戈的平安無事,甚至富貴榮華——忠臣孝子,不應該受到這樣的對待。否則,誰還敢為朝廷盡忠?聽說建文遺臣有很多女眷淪落風塵,為庸夫欺淩。兒女犯了錯,父母可以打罵責罰,甚至可以大義滅親,但不應該這樣淩辱他們。朝廷要以仁義治國,而賤民的存在,卻與仁義的初衷背道而馳;朝廷要教化萬民,當以禮義廉恥為先,這等有傷風化之事,理當革除。」
她語氣懇切:「對自己喜歡的人施恩,不叫仁慈,叫偏私;隻有對所有人都施恩,哪怕曾經反對過自己的,也能公正處理,才叫仁慈。」
賤籍這玩意還是看清穿的時候才知道居然是雍正廢除的——腰斬也是他廢除的,加上攤丁入畝和火耗歸公,對他的好感上升一百倍,心說文人就是賤骨頭,雍正讓你們納稅,就罵人家殺父弒母搶皇位,殺兄弟殺兒子殺功臣,連兒子都不是自己的——幹隆砍你們腦袋,就成風流天子了。呸。雍正比他兒子強一百倍好嗎?尤其是審美。
並不是汪舜華聖母,隻是連被罵做韃子暴君的雍正都能做到,她又怎能無動於衷?
況且她違背祖製臨朝稱製,正要施恩於天下,才能安撫內外人心;趁她現在名聲尚可,趕緊樹立好自己的人望;當朝野上下都傳頌她的賢德時,再想潑汙水就不那麽容易了。
眾人能聽出汪太後語氣中蘊含的定力,於是紛紛下跪:「太後仁慈。」
隻是於謙問道:「不知太後準備赦免哪一類的賤民?」
開頭說的是建文帝舊臣的家屬,怎麽說著說著說到了賤民。
汪舜華說:「當然是所有的賤民。」
戶部尚書張鳳怕她閨閣婦女,不通俗務,趕緊出班解釋:賤籍,就是不屬士農工商的賤民,主要分為奴婢、佃仆、娼妓、僱工四類,又不完全相同;剛才太後所指因政治問題被罰為賤籍的,大致有江蘇丐戶、浙江墮民、陝西樂戶、廣東疍戶、九姓漁戶等。
汪舜華聽他介紹了,嘆息一聲:「這些人,都不容易吧。」
張鳳到底有些憐憫:「他們世代相傳,久習賤業。其中不少是忠義之士的後代,沉淪至此,無由自新,著實可憫。」
於謙提出這個問題,不全是因為同情心,也確實有擔心:畢竟廢除賤民,關乎事大,至少也是幾百萬人,鬧不好是要出亂子的。
汪舜華說不知道是假的,也知道王莽步子邁得太大扯到蛋的問題,但是現在,她確實需要樹立人望,就算不能馬上達成,也要把事情提出來,給民間希望。
希望,那是比鑽石還要珍貴的東西。
隻要還有希望,大多數人就不會鋌而走險。
她問:「大概總有多少人?」
張鳳奏道:「臣隻能估算,大概接近千萬。第三類人不多,其他三類要多一些。不過佃仆和僱工都是自己有產業的,幫傭而已,隻要給予平民待遇,問題應該不大;第一類人是世代為奴的,而且每年都有新增賣身的,總應該在數百萬。」
汪舜華有點意外:「怎麽這麽多人?去年報上來的總人丁是多少?」
張鳳奏道:「去年底報的戶口是1202288戶,人丁83312128人,可這都是士農工商四民;隱藏在著下麵的奴僕、佃戶是沒有報的。」
汪舜華當然知道隱瞞人口、土地兼併等問題,現在不是解決的時候,但是張鳳已經開始吐槽了:「宗室和士紳不納稅,所以有小民貪圖便宜,情願投獻土地,甘心做佃戶。洪武二十六年,全國有在冊的承稅田880頃,去年不到230萬。這些田地不是分封給了親王,就是被一些刁滑之徒隱瞞;他們應納的田稅和人頭稅就攤在其他平民身上。——如果給與佃戶平民待遇,隻怕投獻土地的風氣還會更加盛行。」
汪舜華脫口而出:「居然如此嚴重!」
但她現在剛剛臨朝,不能解決,隻能說:「你好好研究一下,這些年財政困難,應該如何解決,不能總是寅吃卯糧,縫縫補補;另外,土地兼併之風愈演愈烈,必須剎住!該怎麽辦,你們去想辦法。」
她沉吟了一下:「廢除賤籍,茲事體大,必須審慎對待。我看還是分步實施、區別對待。犯官家屬後人,處境最是悲慘,但總量應該不是很多,首先赦免應該沒什麽大問題;佃仆和僱工隻是與主人簽了契約,本身有自己的家庭和產業,即便解除,也沒有太大的影響,所以稍後就能赦免;隻是奴婢數量龐大,一旦處理不好,就很容易造成新的流民問題。所以,該怎麽解決,你們去商量方案。這件事不必操之過急,慢慢研究就行。」
陳循等擦了把汗,趕緊答應了,他們就怕汪太後聖母心泛濫,要求馬上廢除賤籍,那真是隻有買塊豆腐撞死了。
建文四年,燕師渡江攻破京師,黃子澄、方孝孺、齊泰、鐵鉉等建文帝死黨先後被擒殺,株連宗族;歷史上唯一一位六元黃觀,見大勢己去,投江自盡,妻女投江而死,抹去功名,九族受誅,親朋監禁。
這些事情,大家多少知道,此刻都低了頭,不說話。
靖難之役是明朝無法抹去的一筆,也是所有士人心目中難以忘懷的一件事。雖然嘴上說著太宗英明、奉天靖難,但並不意味著真的認同這種做法,尤其對舊臣的處理,不能不說確實淩厲了。
每個皇帝都不希望臣下造反,而是希望臣子能誓死效忠自己。所以太宗一死,親身參加過靖難的兒子仁宗就赦免了部分建文舊臣家眷,但僅僅是特別有名的;靖難的徹底平反,要等到萬曆年間;但他們的後人能夠脫離苦海,還要等到雍正時期。
隻是王文還是不放心:「這要是都放出來,萬一他們聚眾作亂,如何是好?」
汪舜華搖頭,那些遺老遺少當了這麽多年賤民,家學淵源什麽的也沒了,興不起風浪了;但是這話不能說,於是說:「朝廷如果連這幾個遺老遺少都收服不了,又談何強國富民、報仇雪恥?更何況,天下人都是皇帝子民,都應該給他們一條出路。雖然建文帝的皇位是竊取來的,但是身為人臣,為主盡忠,卻沒有錯。國家有難,朝臣挺身而出,卻讓他們的後人永遠沉淪;反倒是坐觀成敗、陣前倒戈的平安無事,甚至富貴榮華——忠臣孝子,不應該受到這樣的對待。否則,誰還敢為朝廷盡忠?聽說建文遺臣有很多女眷淪落風塵,為庸夫欺淩。兒女犯了錯,父母可以打罵責罰,甚至可以大義滅親,但不應該這樣淩辱他們。朝廷要以仁義治國,而賤民的存在,卻與仁義的初衷背道而馳;朝廷要教化萬民,當以禮義廉恥為先,這等有傷風化之事,理當革除。」
她語氣懇切:「對自己喜歡的人施恩,不叫仁慈,叫偏私;隻有對所有人都施恩,哪怕曾經反對過自己的,也能公正處理,才叫仁慈。」
賤籍這玩意還是看清穿的時候才知道居然是雍正廢除的——腰斬也是他廢除的,加上攤丁入畝和火耗歸公,對他的好感上升一百倍,心說文人就是賤骨頭,雍正讓你們納稅,就罵人家殺父弒母搶皇位,殺兄弟殺兒子殺功臣,連兒子都不是自己的——幹隆砍你們腦袋,就成風流天子了。呸。雍正比他兒子強一百倍好嗎?尤其是審美。
並不是汪舜華聖母,隻是連被罵做韃子暴君的雍正都能做到,她又怎能無動於衷?
況且她違背祖製臨朝稱製,正要施恩於天下,才能安撫內外人心;趁她現在名聲尚可,趕緊樹立好自己的人望;當朝野上下都傳頌她的賢德時,再想潑汙水就不那麽容易了。
眾人能聽出汪太後語氣中蘊含的定力,於是紛紛下跪:「太後仁慈。」
隻是於謙問道:「不知太後準備赦免哪一類的賤民?」
開頭說的是建文帝舊臣的家屬,怎麽說著說著說到了賤民。
汪舜華說:「當然是所有的賤民。」
戶部尚書張鳳怕她閨閣婦女,不通俗務,趕緊出班解釋:賤籍,就是不屬士農工商的賤民,主要分為奴婢、佃仆、娼妓、僱工四類,又不完全相同;剛才太後所指因政治問題被罰為賤籍的,大致有江蘇丐戶、浙江墮民、陝西樂戶、廣東疍戶、九姓漁戶等。
汪舜華聽他介紹了,嘆息一聲:「這些人,都不容易吧。」
張鳳到底有些憐憫:「他們世代相傳,久習賤業。其中不少是忠義之士的後代,沉淪至此,無由自新,著實可憫。」
於謙提出這個問題,不全是因為同情心,也確實有擔心:畢竟廢除賤民,關乎事大,至少也是幾百萬人,鬧不好是要出亂子的。
汪舜華說不知道是假的,也知道王莽步子邁得太大扯到蛋的問題,但是現在,她確實需要樹立人望,就算不能馬上達成,也要把事情提出來,給民間希望。
希望,那是比鑽石還要珍貴的東西。
隻要還有希望,大多數人就不會鋌而走險。
她問:「大概總有多少人?」
張鳳奏道:「臣隻能估算,大概接近千萬。第三類人不多,其他三類要多一些。不過佃仆和僱工都是自己有產業的,幫傭而已,隻要給予平民待遇,問題應該不大;第一類人是世代為奴的,而且每年都有新增賣身的,總應該在數百萬。」
汪舜華有點意外:「怎麽這麽多人?去年報上來的總人丁是多少?」
張鳳奏道:「去年底報的戶口是1202288戶,人丁83312128人,可這都是士農工商四民;隱藏在著下麵的奴僕、佃戶是沒有報的。」
汪舜華當然知道隱瞞人口、土地兼併等問題,現在不是解決的時候,但是張鳳已經開始吐槽了:「宗室和士紳不納稅,所以有小民貪圖便宜,情願投獻土地,甘心做佃戶。洪武二十六年,全國有在冊的承稅田880頃,去年不到230萬。這些田地不是分封給了親王,就是被一些刁滑之徒隱瞞;他們應納的田稅和人頭稅就攤在其他平民身上。——如果給與佃戶平民待遇,隻怕投獻土地的風氣還會更加盛行。」
汪舜華脫口而出:「居然如此嚴重!」
但她現在剛剛臨朝,不能解決,隻能說:「你好好研究一下,這些年財政困難,應該如何解決,不能總是寅吃卯糧,縫縫補補;另外,土地兼併之風愈演愈烈,必須剎住!該怎麽辦,你們去想辦法。」
她沉吟了一下:「廢除賤籍,茲事體大,必須審慎對待。我看還是分步實施、區別對待。犯官家屬後人,處境最是悲慘,但總量應該不是很多,首先赦免應該沒什麽大問題;佃仆和僱工隻是與主人簽了契約,本身有自己的家庭和產業,即便解除,也沒有太大的影響,所以稍後就能赦免;隻是奴婢數量龐大,一旦處理不好,就很容易造成新的流民問題。所以,該怎麽解決,你們去商量方案。這件事不必操之過急,慢慢研究就行。」
陳循等擦了把汗,趕緊答應了,他們就怕汪太後聖母心泛濫,要求馬上廢除賤籍,那真是隻有買塊豆腐撞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