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完這些事情,已經十月上旬。汪舜華的身子也差不多將養好,於謙等屢次進言:十一月初一就該頒布來年的大統歷,新帝的年號應該定下來。
年號從漢武帝以來,就是帝王正統的標誌,稱為「奉正朔」。與漢唐帝王頻繁改元不同,歷史上明清兩朝除了復辟的明英宗,基本上一位皇帝隻用一個年號,年號也就成為皇帝的代稱。
自太祖開國以來,歷代新君頒布繼位詔書時,都會宣布明年改元的決定,包括沖齡繼位的隱帝和倉促繼位的世宗;歷史上英宗復辟時,因為事發倉促,臨時和群臣商量年號,頒布復位詔書的時候已經午後,還專門被史家記了一筆。但一個多月前,皇帝繼承帝位時,雖然循例頒布了安民詔書,卻沒有宣布新年號,這讓原本就惶惑不安的社會人心更添了一分憂慮忐忑。
實在是因為定不下來。
景帝雖然病重了有些日子,也沒想過這麽快就走,何況還有太多的事情等待安排,自然沒心情操心兒子的年號;景帝賓天之後,太子年紀太小,自然是沒主意;而汪皇後剛剛分娩,本就身體虛弱,又因先帝去世悲痛欲絕,心力交瘁,因此即便於謙等人再三上疏,還是沒能在皇帝正式繼位之前定下新的年號。
當然,這是官方的說法。
如今,事情已經不能再拖了,汪舜華也就打點精神認真審閱。
禮部擬了一堆,排在第一的是「垂拱」,不用想就知道是什麽意思,汪舜華笑笑,扔到地上了。
垂拱而天下治,如果真有這樣的好事,那一定是在夢裏。
在這個世界上,不要想不付出代價就得到任何東西。
接下來,還有汪舜華熟悉的成化、弘治等年號,是真的好,但是皇帝太有名,汪舜華不敢用,怕自己精神錯亂,那就再想;大同之類的太大了,自己手裏肯定實現不了,那就別說,惹人笑話。
不過她嘴賤的問了句:「怎麽沒有天順」
於謙有點詫異的回話:「這個年號元朝用過,元朝第3代皇帝。他父親泰定帝在上都病逝的時候,他隻有九歲,宰相倒剌沙專權自用,遲遲不肯立他為皇帝;結果知樞密院事燕帖木兒在大都發動政變,迎立元武宗之子元文宗圖帖睦爾即位,改元天曆,倒剌沙這才擁立阿速吉八為皇帝,改元天順。接著爆發了兩都之戰。第二年,大都軍隊包圍上都,倒剌沙等奉皇帝寶出降,倒剌沙在一個月後被殺。他沒有廟號和諡號,因此一般稱為天順帝,又稱元少帝。所以天順,真的不是一個吉祥的年號。」
此外,金朝末年紅襖軍首領楊安兒造反,建立政權,改元天順。結果當年就被鎮壓下去,後被部下陷害,墮水而死。
汪舜華有點咂舌。
但還沒容得及說話,於謙低著頭,又說了一句:「景泰七年六月,錢塘縣火居道士李珍自稱唐太宗後代,煽動苗人造反,自立為帝,年號天順;結果沒多久就被都指揮湛清生擒,次月就被押解到北京淩遲處死。」
他抬起頭:「這些胡酋小寇,怎能與聖主同號?」
汪舜華呆了呆,想了想,好像確實有這麽回事。那為什麽明英宗復辟以後還用這麽個年號?——所以這傻子就是來搞笑的嗎?
商輅也認為:「天順雖然不壞,但是作為年號,確實不吉利,尤其先帝年間,妖道造反就用過,傳出去,會失笑於天下的。」
汪舜華扯了扯嘴角:「我也就這麽一說。上次聽南宮伺候的人回報,石亨等人挾持太上皇作亂的時候,不僅準備好了繼位詔書,甚至連年號都準備好了,擬的就是這個天順。」
於謙沒有說話,陳循很是不忿:「這個石亨,真是辜負了世宗皇帝的信賴,居然做出了這樣大逆不道的事情!」
王文則冷笑了一聲:「石亨等人都是莽夫,怎麽會想得這麽周全?這一定又是徐有貞的主意。不過拿著草寇用過的年號來用,徐有貞也未免太不學無術了!也難怪他不能成事。宰相還是要用讀書人的!」
汪舜華忍住不讓自己笑出來,好像記起來了,明朝確實年號取得很隨意,有很多重複的年號,所以有人譏笑「宰相需用讀書人」,卻沒想到左護法居然如此搞笑,反賊的年號也用;景帝泉下有知,不知道會不會笑出聲來,畢竟這反賊可是被他毫不費力的滅了。
當然,汪舜華不知道,明朝的年號真的很隨意,不僅和前朝年號重,和前代反賊重,和邊疆政權重,和前朝地名重,還和本朝反賊重,和本朝王爵重,和本朝侯爵重,和本朝地名重。比如大名鼎鼎的永樂,其實被用過好幾次,最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後麵前涼也用過,高句麗太遠可能信息不通,但是南漢張遇賢和北宋方臘兩個反賊都用過,尤其方臘,名氣很不小;宣德,元朝有個宣德府,開國功臣金朝興受封宣德侯;正德也很尷尬,大理、西夏都用過,唐岐王李業之子李珍密謀作亂時也用了這個年號,所以馬文升主持吏部考選時故意那這句話嘲笑內閣首輔劉健;隆慶是個地名,就在宣府下麵,因此就有公主、郡王拿來作封號;天啟這個年號,北魏用了,南梁用了,南詔也用,偏偏李白還有詩「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難得太白兄真的有預言準確的一次,隻可惜大明的閣臣們不能進行詩詞檢索,否則估計會讓皇帝另外換一個。
當然,這也不算什麽,更令人稱奇的是,當年太祖父母長兄在半個月內相繼病逝,他獨自料理後事,幾經周折,才找到地主劉繼祖施捨了一塊墳。那一年是農曆甲申年,公元1322年,朱元璋12歲;而300年後的1222年,依舊是農曆甲申年,明朝滅亡,剛好傳承12代。
正統十四年土木堡之變,那一年是1221年,農曆己巳年,因此又稱己巳之變;崇禎二年,皇太極兵圍北京城,最後退兵,這一年是1221年,農曆己巳年,也稱己巳之變,相隔剛好180年,都是京城被外族所圍,唯一不同的是明朝再也沒有於謙這樣的擎天之柱來協助皇帝抵擋外族,當然即便有,崇禎也不是景帝,不可能傾心委託。
己巳之變後,鑑於北京地區有被攻擊的危險,崇禎派人重修宛平城,加強北京周圍的防禦。他親自給宛平城的兩座城門命名,一座叫永昌門,另一座叫順治門,充滿對天下太平的渴望。然而3年後的1222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在紫禁城稱帝,年號永昌;同一年,清軍入關,入主中原,當時的皇帝福臨,年號順治。
當年梁太祖朱溫先後殺唐昭宗、唐哀帝父子,徹底取代了李唐王朝;300多年後,李自成攻入北京,朱明王朝覆滅。
可以說很魔幻了。
當然,這一切和汪舜華無關,眼前最重要的是年號。
不用內閣和禮部推薦的年號,不僅是其中有她熟悉的年號,更不是因為這些年號不好,而是因為她要彰顯自己的存在。
就在先帝屍骨未寒、太子尚未登基,她也還躺在床上將養身體的時候,禮部不止一次的上書,要求皇後遵守守喪期間的飲食規矩;還是吳太後站出來說,皇後剛剛分娩,先帝有旨,事急從權,這才作罷。
然後是內閣和六部尚書侍郎聯名辭職,雖然這是慣例;但在汪舜華看來,這是示威。
國喪期間,每天送進宮裏的各種奏疏不斷,其中固然有先帝新喪、主幼國疑的原因;但難道真的這些人沒有一點私心,想藉此施壓,把她嚇回宮裏?
必須要昭示群臣,朝政大事的最終決定權,在她手裏。
在先帝廟號上她失了先手,但在新帝年號的問題上,她必須一錘定音,哪怕是打破慣例,不在皇帝繼位當天宣布。
年號,宣示著帝王的決心,昭示著帝國的方向。
任憑風吹浪打,我自巋然不動。
總會有人著急的。
汪舜華本來想用「元」,開創新紀元之類的年號,但是開元、建元都有人用過了,來頭還不小,「開元」是唐玄宗的年號,開元盛世婦孺皆知;「建元」更有名,漢武帝的第一個年號,也是歷史上的第一個年號,這個真沒辦法再用,否則會鬧笑話。
退而求其次,「永」,永和、永寧、永嘉、永康、永順,都是好字詞,但是好字詞自然有人搶著用,這幾個都做過了年號,而且不止一次。
汪舜華想到「仁和」,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仁者愛人,以人為本;禮之用,和為貴。是人本理念的延伸,包含著自然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以及自我身心的和諧。
這樣的好名字,文臣那裏肯定不會反對,隻是腦子裏突然蹦出仁和可立克、優卡丹乃至婦炎潔的gg,算了。
一張又一張的紙撕了下去。
最終,汪舜華的思緒停留在故宮的兩塊牌匾上:皇建有極、建極綏猷,於是寫下了兩個字:建極。
建,建立、創設;極,屋脊之棟,引申為中正的治國最高準則;綏,原義為挽手上車的繩索,引申為安撫、順應之意;猷,道,法則。
箕子《尚書》:皇建其有極。
天子來製定天下最高準則。
建極綏猷,天子君臨天下,承擔上對皇天、下對庶民的雙重神聖使命,既須承天而建立法則,又要撫民而順應大道,從而建立雄偉強大的國家,安撫海內的藩屬,創萬世之功業。
還有一個諧音:見濟。那個在史書上的龍套這一回同樣沒有逃脫命運的魔咒,卻是她前世今生兩輩子第一個孩子,也因她而死。
放下筆,汪舜華躺在床上,她知道自己要做什麽。
她敬仰於謙、信任於謙,然而垂簾聽政,勢在必行;因為有些事,隻有她能做。
於謙是了不起的英雄,但他無法跨越自己的時代;但她可以。
她不僅要為兒女撐起一片天,創造一個更加繁榮富庶的大明盛世,還要製定全新的國家戰略和行為準則,贏來完全不一樣的未來。
但是現在還不是時候。
她很清楚,朝臣不會願意一個女人垂簾聽政,對國家大事指手畫腳;而她要實施的改革,註定會得罪太多的人,所以她必須學會潛藏,同時周密規劃。
好在,她有時間。
父亡,子三年不改其政,在世宗皇帝的孝期結束以前,她隻能循規蹈矩,避免鋒芒畢露,盡管她在很長一段時間刻意彰顯自己的存在。
過去的十多年裏,她曾經無數次設想,但都僅僅是設想,未來兩年,她要悉心部署、周密謀劃。
歷史交給她的使命,不容辜負。
果然,建極這個年號在群臣中並沒有引發反對,盡管這並沒有出現在禮部草擬的稿件上,是汪太後自己的創意,但是含義雋永,大家也不好說什麽。
隻是大家相互看了一眼,包括於謙,心裏也似乎被撞擊了一下。
大家有種感受,汪太後會比想像的,更加強大,甚至可怕。
這些年來,盡管汪皇後躲在幕後,但時不時就能傳出有關她的消息。大家心裏都很明白,世宗皇帝的很多政策,其實都是出自汪皇後的手筆;奪門之變能這樣迅速的平息,汪皇後居功至偉;甚至大家懷疑,這引蛇出洞的主意,就是出自於汪皇後。
如今,她從參謀輔助成為大權獨攬的決策者,會帶給大明怎樣的改變?
這些改變是好是壞?
大家都不知道。
年號從漢武帝以來,就是帝王正統的標誌,稱為「奉正朔」。與漢唐帝王頻繁改元不同,歷史上明清兩朝除了復辟的明英宗,基本上一位皇帝隻用一個年號,年號也就成為皇帝的代稱。
自太祖開國以來,歷代新君頒布繼位詔書時,都會宣布明年改元的決定,包括沖齡繼位的隱帝和倉促繼位的世宗;歷史上英宗復辟時,因為事發倉促,臨時和群臣商量年號,頒布復位詔書的時候已經午後,還專門被史家記了一筆。但一個多月前,皇帝繼承帝位時,雖然循例頒布了安民詔書,卻沒有宣布新年號,這讓原本就惶惑不安的社會人心更添了一分憂慮忐忑。
實在是因為定不下來。
景帝雖然病重了有些日子,也沒想過這麽快就走,何況還有太多的事情等待安排,自然沒心情操心兒子的年號;景帝賓天之後,太子年紀太小,自然是沒主意;而汪皇後剛剛分娩,本就身體虛弱,又因先帝去世悲痛欲絕,心力交瘁,因此即便於謙等人再三上疏,還是沒能在皇帝正式繼位之前定下新的年號。
當然,這是官方的說法。
如今,事情已經不能再拖了,汪舜華也就打點精神認真審閱。
禮部擬了一堆,排在第一的是「垂拱」,不用想就知道是什麽意思,汪舜華笑笑,扔到地上了。
垂拱而天下治,如果真有這樣的好事,那一定是在夢裏。
在這個世界上,不要想不付出代價就得到任何東西。
接下來,還有汪舜華熟悉的成化、弘治等年號,是真的好,但是皇帝太有名,汪舜華不敢用,怕自己精神錯亂,那就再想;大同之類的太大了,自己手裏肯定實現不了,那就別說,惹人笑話。
不過她嘴賤的問了句:「怎麽沒有天順」
於謙有點詫異的回話:「這個年號元朝用過,元朝第3代皇帝。他父親泰定帝在上都病逝的時候,他隻有九歲,宰相倒剌沙專權自用,遲遲不肯立他為皇帝;結果知樞密院事燕帖木兒在大都發動政變,迎立元武宗之子元文宗圖帖睦爾即位,改元天曆,倒剌沙這才擁立阿速吉八為皇帝,改元天順。接著爆發了兩都之戰。第二年,大都軍隊包圍上都,倒剌沙等奉皇帝寶出降,倒剌沙在一個月後被殺。他沒有廟號和諡號,因此一般稱為天順帝,又稱元少帝。所以天順,真的不是一個吉祥的年號。」
此外,金朝末年紅襖軍首領楊安兒造反,建立政權,改元天順。結果當年就被鎮壓下去,後被部下陷害,墮水而死。
汪舜華有點咂舌。
但還沒容得及說話,於謙低著頭,又說了一句:「景泰七年六月,錢塘縣火居道士李珍自稱唐太宗後代,煽動苗人造反,自立為帝,年號天順;結果沒多久就被都指揮湛清生擒,次月就被押解到北京淩遲處死。」
他抬起頭:「這些胡酋小寇,怎能與聖主同號?」
汪舜華呆了呆,想了想,好像確實有這麽回事。那為什麽明英宗復辟以後還用這麽個年號?——所以這傻子就是來搞笑的嗎?
商輅也認為:「天順雖然不壞,但是作為年號,確實不吉利,尤其先帝年間,妖道造反就用過,傳出去,會失笑於天下的。」
汪舜華扯了扯嘴角:「我也就這麽一說。上次聽南宮伺候的人回報,石亨等人挾持太上皇作亂的時候,不僅準備好了繼位詔書,甚至連年號都準備好了,擬的就是這個天順。」
於謙沒有說話,陳循很是不忿:「這個石亨,真是辜負了世宗皇帝的信賴,居然做出了這樣大逆不道的事情!」
王文則冷笑了一聲:「石亨等人都是莽夫,怎麽會想得這麽周全?這一定又是徐有貞的主意。不過拿著草寇用過的年號來用,徐有貞也未免太不學無術了!也難怪他不能成事。宰相還是要用讀書人的!」
汪舜華忍住不讓自己笑出來,好像記起來了,明朝確實年號取得很隨意,有很多重複的年號,所以有人譏笑「宰相需用讀書人」,卻沒想到左護法居然如此搞笑,反賊的年號也用;景帝泉下有知,不知道會不會笑出聲來,畢竟這反賊可是被他毫不費力的滅了。
當然,汪舜華不知道,明朝的年號真的很隨意,不僅和前朝年號重,和前代反賊重,和邊疆政權重,和前朝地名重,還和本朝反賊重,和本朝王爵重,和本朝侯爵重,和本朝地名重。比如大名鼎鼎的永樂,其實被用過好幾次,最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後麵前涼也用過,高句麗太遠可能信息不通,但是南漢張遇賢和北宋方臘兩個反賊都用過,尤其方臘,名氣很不小;宣德,元朝有個宣德府,開國功臣金朝興受封宣德侯;正德也很尷尬,大理、西夏都用過,唐岐王李業之子李珍密謀作亂時也用了這個年號,所以馬文升主持吏部考選時故意那這句話嘲笑內閣首輔劉健;隆慶是個地名,就在宣府下麵,因此就有公主、郡王拿來作封號;天啟這個年號,北魏用了,南梁用了,南詔也用,偏偏李白還有詩「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難得太白兄真的有預言準確的一次,隻可惜大明的閣臣們不能進行詩詞檢索,否則估計會讓皇帝另外換一個。
當然,這也不算什麽,更令人稱奇的是,當年太祖父母長兄在半個月內相繼病逝,他獨自料理後事,幾經周折,才找到地主劉繼祖施捨了一塊墳。那一年是農曆甲申年,公元1322年,朱元璋12歲;而300年後的1222年,依舊是農曆甲申年,明朝滅亡,剛好傳承12代。
正統十四年土木堡之變,那一年是1221年,農曆己巳年,因此又稱己巳之變;崇禎二年,皇太極兵圍北京城,最後退兵,這一年是1221年,農曆己巳年,也稱己巳之變,相隔剛好180年,都是京城被外族所圍,唯一不同的是明朝再也沒有於謙這樣的擎天之柱來協助皇帝抵擋外族,當然即便有,崇禎也不是景帝,不可能傾心委託。
己巳之變後,鑑於北京地區有被攻擊的危險,崇禎派人重修宛平城,加強北京周圍的防禦。他親自給宛平城的兩座城門命名,一座叫永昌門,另一座叫順治門,充滿對天下太平的渴望。然而3年後的1222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在紫禁城稱帝,年號永昌;同一年,清軍入關,入主中原,當時的皇帝福臨,年號順治。
當年梁太祖朱溫先後殺唐昭宗、唐哀帝父子,徹底取代了李唐王朝;300多年後,李自成攻入北京,朱明王朝覆滅。
可以說很魔幻了。
當然,這一切和汪舜華無關,眼前最重要的是年號。
不用內閣和禮部推薦的年號,不僅是其中有她熟悉的年號,更不是因為這些年號不好,而是因為她要彰顯自己的存在。
就在先帝屍骨未寒、太子尚未登基,她也還躺在床上將養身體的時候,禮部不止一次的上書,要求皇後遵守守喪期間的飲食規矩;還是吳太後站出來說,皇後剛剛分娩,先帝有旨,事急從權,這才作罷。
然後是內閣和六部尚書侍郎聯名辭職,雖然這是慣例;但在汪舜華看來,這是示威。
國喪期間,每天送進宮裏的各種奏疏不斷,其中固然有先帝新喪、主幼國疑的原因;但難道真的這些人沒有一點私心,想藉此施壓,把她嚇回宮裏?
必須要昭示群臣,朝政大事的最終決定權,在她手裏。
在先帝廟號上她失了先手,但在新帝年號的問題上,她必須一錘定音,哪怕是打破慣例,不在皇帝繼位當天宣布。
年號,宣示著帝王的決心,昭示著帝國的方向。
任憑風吹浪打,我自巋然不動。
總會有人著急的。
汪舜華本來想用「元」,開創新紀元之類的年號,但是開元、建元都有人用過了,來頭還不小,「開元」是唐玄宗的年號,開元盛世婦孺皆知;「建元」更有名,漢武帝的第一個年號,也是歷史上的第一個年號,這個真沒辦法再用,否則會鬧笑話。
退而求其次,「永」,永和、永寧、永嘉、永康、永順,都是好字詞,但是好字詞自然有人搶著用,這幾個都做過了年號,而且不止一次。
汪舜華想到「仁和」,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仁者愛人,以人為本;禮之用,和為貴。是人本理念的延伸,包含著自然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以及自我身心的和諧。
這樣的好名字,文臣那裏肯定不會反對,隻是腦子裏突然蹦出仁和可立克、優卡丹乃至婦炎潔的gg,算了。
一張又一張的紙撕了下去。
最終,汪舜華的思緒停留在故宮的兩塊牌匾上:皇建有極、建極綏猷,於是寫下了兩個字:建極。
建,建立、創設;極,屋脊之棟,引申為中正的治國最高準則;綏,原義為挽手上車的繩索,引申為安撫、順應之意;猷,道,法則。
箕子《尚書》:皇建其有極。
天子來製定天下最高準則。
建極綏猷,天子君臨天下,承擔上對皇天、下對庶民的雙重神聖使命,既須承天而建立法則,又要撫民而順應大道,從而建立雄偉強大的國家,安撫海內的藩屬,創萬世之功業。
還有一個諧音:見濟。那個在史書上的龍套這一回同樣沒有逃脫命運的魔咒,卻是她前世今生兩輩子第一個孩子,也因她而死。
放下筆,汪舜華躺在床上,她知道自己要做什麽。
她敬仰於謙、信任於謙,然而垂簾聽政,勢在必行;因為有些事,隻有她能做。
於謙是了不起的英雄,但他無法跨越自己的時代;但她可以。
她不僅要為兒女撐起一片天,創造一個更加繁榮富庶的大明盛世,還要製定全新的國家戰略和行為準則,贏來完全不一樣的未來。
但是現在還不是時候。
她很清楚,朝臣不會願意一個女人垂簾聽政,對國家大事指手畫腳;而她要實施的改革,註定會得罪太多的人,所以她必須學會潛藏,同時周密規劃。
好在,她有時間。
父亡,子三年不改其政,在世宗皇帝的孝期結束以前,她隻能循規蹈矩,避免鋒芒畢露,盡管她在很長一段時間刻意彰顯自己的存在。
過去的十多年裏,她曾經無數次設想,但都僅僅是設想,未來兩年,她要悉心部署、周密謀劃。
歷史交給她的使命,不容辜負。
果然,建極這個年號在群臣中並沒有引發反對,盡管這並沒有出現在禮部草擬的稿件上,是汪太後自己的創意,但是含義雋永,大家也不好說什麽。
隻是大家相互看了一眼,包括於謙,心裏也似乎被撞擊了一下。
大家有種感受,汪太後會比想像的,更加強大,甚至可怕。
這些年來,盡管汪皇後躲在幕後,但時不時就能傳出有關她的消息。大家心裏都很明白,世宗皇帝的很多政策,其實都是出自汪皇後的手筆;奪門之變能這樣迅速的平息,汪皇後居功至偉;甚至大家懷疑,這引蛇出洞的主意,就是出自於汪皇後。
如今,她從參謀輔助成為大權獨攬的決策者,會帶給大明怎樣的改變?
這些改變是好是壞?
大家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