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六日,英宗命袁彬作書,遣千戶梁貴回京取九龍蟒龍、叚匹及珍珠六托,金二百兩,銀四百兩去賜也先。
土木堡距離北京不到180公裏,袁彬天沒亮就騎上快馬出發,當天下午,就抵達北京。
立刻,京城轟動了。
皇帝出征在外,京師自然戒嚴。羸馬疲卒,不滿十萬,人心恟恟,百官皆集闕下痛哭;同時請皇太後升殿,商議善後事宜。
孫太後腦袋是懵的,她也剛接到戰敗的消息,和錢皇後大哭一場,馬上下令盡收宮中金寶、文綺等送至也先營中,以贖取皇帝。
這時候群龍無首,她被迫站出來,還是忍不住淚下。
站在她身邊的除了駙馬焦敬,還有郕王。
他本來在家裏守著兒子的屍體。按道理幼兒夭折,應該早點下葬;但他現在要打官司,隻能停在家裏,好在陰雨連綿,氣溫驟降,遺體還好,但要等到皇帝回來,還是不太可能,於是讓人用冰鎮住;汪舜華已經哭得沒有眼淚了,他也沒辦法再罵她,默默垂淚而已。
戰敗的消息傳到北京,太後召他火速進宮的時候,他一樣如雷轟頂,不知所措。
回頭看了眼汪舜華,她還是跪在地上,目不轉睛的看著兒子,仿佛這世界,與她無關。
直到進了宮,見了太後,郕王仍然不敢相信,80萬大軍,滿朝精銳,怎麽說敗就敗了?
但現在顯然不是哭的時候,眼看著皇帝被俘,敵軍大兵壓境,還是想想怎麽辦吧!
很多人趁機提出南遷,為首的就是侍講徐埕,當然他還有個名字,徐有貞。
徐珵字元玉,號天全,吳縣人,祝允明外祖父。宣德八年進士,授翰林編修。他多智數,喜功名。凡天文、地理、兵法、水利、陰陽、方術之書,無不研究。曾上言兵政五事,歷史上因謀劃英宗復位,封武功伯兼華蓋殿大學士,掌文淵閣事。誣告殺害於謙、王文等,獨攬大權。因與石亨、曹吉祥相惡,出任廣東參政。後為石亨等誣陷,詔徙金齒為民。亨敗,得放歸。成化初,復官無望,遂浪跡山水間。
禮部尚書胡濙站出來:文皇定陵寢於此,示子孫以不拔之計。
兵部左侍郎於謙排眾而出,聲音振聾發聵:欲遷者,可斬!為今之計,速召天下勤王兵,以死守之!
他的聲音很是悲憤,你們已經忘了,宋朝南遷的下場嗎?
郕王呆了,看著眼前這個精幹的小老頭,突然覺得這人從頭到腳冒著浩然正氣,令人不敢逼視。
他沒有監國,平時為了避嫌,也沒怎麽和朝臣接觸,雖然逢年過節群臣要給他朝賀,也就是走程序照麵的事情,他也不會問誰是誰。
因此,他不由自主的轉頭,拿眼睛問大太監金英,這人是誰?
金英稟告,他就是兵部左侍郎於謙。
於謙?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於謙?
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的於謙?
郕王腦袋裏一下子浮現出許多東西,但最清晰的居然是汪舜華。
汪舜華喜歡他的詩。
但現在沒有時間容他細想。
文淵閣學士陳循也說:於侍郎所言極是。
於是大家紛紛贊成於謙的主張。
但此時孫太後還是懵逼的,她轉頭問心腹太監李永昌。
李永昌回答:陵廟宮闕在茲,倉廩府庫、百官萬姓在茲,一或播遷,大事去矣!獨不見南宋乎!因指陳靖康事,辭甚切。
他這一說,不僅郕王咬牙,下麵百官也紛紛掩麵,紛紛出班進言:不能南遷,必須固守!
孫太後沒有說話,隻是唔了一聲。
戰敗的消息頃刻間傳遍北京城,百姓莫不痛恨、號泣不已,隻是到底是痛心皇帝被俘,還是擔憂不可知的未來。
或許兼而有之。
北京城陷入前所未有的恐懼和混亂的同時,瓦剌並沒有放棄進宮明朝的步伐。廢話,現在主力大軍被滅,皇帝被俘,明朝上下肯定措手不及,人心動搖,不趁此一舉拿下北京,光復元朝,更待何時?
居庸關已經戒嚴,也先想在離北京最近的宣府打開缺口。宣府鎮地處京師西北,距離北京不到200公裏,是京畿門戶,重要性可以想見,邊牆也修得十分堅固,有的地段排列幾道城牆。鎮下又分成東、西、北、中四路設防把守。
第二天,八月十七日,也先挾持英宗至宣府叫門。官方的說法是,也先恭奉皇帝前去傳旨,讓楊洪、紀廣、朱謙、羅亨信開門來迎。
當時各邊鎮已經得到消息,亂成一團。按說皇帝叫門,守城官隻能開門迎接,隻是明朝運數不絕,負責守城的將領實在太靠譜,靠譜到逆天。
宣府此前已經得到消息,城門官大叫:所守者皆皇上城池,天暮不敢開門!楊洪已別往!
當時,朔風獵獵,雪花紛紛,城樓上,守將鬚髮皆白,正襟危坐,手握鼓槌;守城的兵將,張弓拔弩,嚴陣以待;城中的老百姓也協助守城,連老婦、小孩也登上城陴了。
這個守將,其實是個文官,羅亨信,今年七十三歲。
羅亨信字用實,東莞篁村人,永樂二年進士,授工科給事中。是年,視察浙江水災,奏準朝廷免除嘉興、海鹽、崇德三縣稅糧五十餘萬石,災民得以存活;不久,提為右給事中。因科內辦事官校勘關防文書遲誤,被貶到交趾鎮夷衛為吏。仁宗即位,為監察禦史,後升右僉都禦史,奉命到陝西監練八衛兵守備邊疆。正統二年,北方的阿台王子自塞外入侵。次年,自昌寧出兵,擒都達魯花赤朵兒忽等二十七名,以功升秩一等,並賞賜金帛。正統五年三月,任巡撫宣府、大同總督,上疏提議加固城牆,淘汰冗官,節省費用,充實物資儲備,禁止亂征徭役,停止瓦剌貢使往來近送以舒民力,免邊民墾田之稅等意見,都被皇帝採納。
當時英宗被俘,邊城官兵更失鬥誌,紛紛棄城逃散。也先的騎兵沿途劫掠擄殺。隻有羅亨信死守宣府,宣府四麵皆賊寇,一旦夕警報三四次。有朝臣認為宣府難守,朝議速召該城官兵入衛京師。諸將師皆欲棄城,獨亨信正氣凜然:我七十三歲了,受朝廷大恩,現在國家危殆,隻有以死相報。你們應好自為之,切勿瀆犯憲律啊!他又立誓:朝廷將這座城交給我,我一定拚死守住它!他拔出佩劍,坐在城門正中,麵若秋霜,凜不可犯,下令:誰膽敢出城,我就親手殺死他!於是城中軍民安定下來歡呼:我們有生路了!諸官兵深受感動,同仇敵愾,誓與宣府共存亡。亨信又督促諸將策劃防守,組織百姓參加迎敵。此時,朝中也放棄了撤軍棄城的意見。
也先知宣府難以強攻,於是讓英宗叫門。英宗傳命開城。若果遵命獻城,軍民將盡遭殺戮,京城最後的屏障就被拔除;若果抗守城,就犯欺君抗命之罪。
在這緊要關頭,亨信置身家性命於不顧,斷然選擇了後者。
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
沒有出場的楊洪同樣是個硬漢。
楊洪字宗道,廬州合肥人,今年21歲。永樂元年,世襲父楊璟百戶令職,遠戍開平。曾隨太宗北伐、陽武侯薛祿征大鬆嶺,長年守備邊關。正統元年,升遊擊將軍,旋即進升都指揮僉事。正統九年,進左都督。
正統十三年,佩鎮朔將軍印、充總兵官,鎮守宣府。他在邊四十餘年,以敢戰善戰至大將,聲震南北,迤北諸部對他十分畏懼,稱其為楊王。
這樣拒絕英宗,顯然是楊洪和羅亨信共同的決定。
也先被這種場麵震撼住了,知宣府不可得,這才挾持英宗繼續往北走;次日,派喜寧至京,同通事嶽謙等索要金珠彩幣。官方說法,當天晚上大雨,雷震死也先所乘良馬,虜眾皆驚。夜半,英宗命袁彬出寢幄窺虜。袁彬彬見赤光覆寢幄不散,時虜有欲謀逆者,見上幄有瑞異,乃止。
看來老天爺總算緩過神來,保護親兒子了。
八月十八日,孫太後敕郕王祁鈺:邇者虜寇犯邊,皇帝率六軍親征,今尚未班師。國家庶務,不可久曠。特命爾暫總百官,理其事。爾尚夙夜秪勤,以率中外。毋怠其政,毋忽其眾,欽哉!
又敕文武群臣:凡合行大小事務,悉啟王,聽令而行,毋致違怠。
這個時候,外姓焦敬是鎮不住場子的,孫太後本人也鎮不住,隻有讓郕王上了。
郕王懵了。如果說內心從來沒有想過君臨天下,那肯定是說謊。都是高皇帝子孫,都是先帝的兒子,憑什麽哥哥坐的江山,我坐不得?
但他也隻能心裏想想,哪怕對生母、王妃都是不能說的,這是殺頭之罪。兄長是嫡出,他是庶子,甚至某種程度上說,是見不得光的私生子;哥哥君臨天下十五年,雖然不能說太平盛世,但也總體無事。所以,那種想法,就是大逆不道。
造反是殺頭之罪,前麵就有一個,被他親爹幹掉的漢王朱高煦。
他以為,兄長會這樣一步步走下去,延續祖宗的光榮,而自己,就到封地做個衣食無憂的富貴閑人。
但是現在,他居然有機會統帥百官,他很清楚,這可能隻是個過渡,畢竟國不可一日無君。
但事到臨頭,他不敢。
哥哥帶著滿朝精銳傾巢而出,卻隻落得全軍覆沒的下場,何況現在的北京,幾乎隻是一座空城,士氣更是低迷,又怎麽可能離挽狂瀾於既倒?
他想到了宋徽宗和宋欽宗。宋徽宗為了避免淪為亡國之君,匆忙將皇位傳給了欽宗,結果果然亡國,父子一同被俘。
而他,會不會也淪為背鍋的角色?
但太後有令,他隻能聽著,一邊如同提線木偶一般的按照閣臣的提議,遣官祭山川城隍等神、遣旗手衛官祭旗纛之神。
駙馬焦敬總算回過神來了,車駕未回,恐賊迫近京師。官吏軍民有能奮勇設謀,出奇製勝者,俱聽赴官投報;有能擒斬賊人者,能反間濟事者,不次升賞;城市關廂有潛住聽探消息之人,許錦衣衛五城兵馬挨拏處治。
郕王木然點頭,令禮部出榜公示。
但這些都隻是雞毛蒜皮的小事,接下來就該說正事了。
現在北京就是一座空城,要打仗,要人、要錢、要糧、要裝備、要士氣。
糧食是有的,就在通州。敵軍旦夕將至,肯定不能留在城外便宜敵軍,隻能堅壁清野。很多人建議焚通州倉以絕也先糧餉,應天巡撫周忱上言倉米數百萬,可充京軍一年之餉,棄之可惜,不如令官軍自取之。
於謙深以為然,於是下令新選餘丁官舍並舊操舍人及報效者,人賜銀一兩、布二匹;守城匠人、守門軍火夫並皇城四門內外官軍人,賜布二匹;順天府起車五百輛運通州糧。文武京官自九月至明年五月,糧預於通州取給;軍人給半年,召有車之家,能於通州運糧二十石納京倉者,官給腳錢銀一兩。從這時起,京師始有糧備,人心稍安。
糧草有了,就該說人了。也是於謙的建議,征兩京、河南備操軍、山東及南畿沿海備倭軍、江北及北京諸府運糧軍亟赴京師守衛。同時調寧陽侯陳懋、靖遠伯王驥等皆回京師,如賊未盡寧息,止留參將等官剿捕,郕王都準了,隻是王驥暫時留下。
次日,司禮監太監金英傳孫太後聖旨,立皇帝庶長子見深為皇太子。
太後這是防著郕王上位啊!但是兩歲的小屁孩能做什麽?
大家低著頭領了旨,便各自去忙了。
然後是將佐,現在朝廷缺人,能用的都要用起來。為事官石亨升為右都督,掌後軍都督府事,仍管大營操練;駙馬焦敬管神機營,忻城伯趙榮管三千營;給九門守衛官軍盔甲。
離開了宣府,八月二十一日,也先挾持英宗到達大同,遣袁彬持駕牌往告以土木敗兵之事。守將都督僉事郭登閉門不納。英宗遣人對郭登說:朕與郭登有姻親,何至於如此拒我?
郭登回答:臣奉命守城,不敢擅自開啟城門。
也先索金甚急,袁彬以頭撞門大呼,郭登令軍卒以飛橋縋之入城。也就是用繩子綁著他上城,廣寧伯劉安同樣這樣綁著出城相見。
英宗說:你們不要懷疑,我就是你們的皇帝。
劉安伏地大哭。當時瓦剌兵將二十餘人隨侍。英宗吩咐劉安,令通事一人來。安入城,令通事及彬出。
伯顏帖木兒得知,跑到英宗麵前求賞賚。少頃,都督僉事郭登具衣冠同大小官員人等出見。郭登伏地大哭:六軍東歸,孰料至此!
英宗說:將驕卒惰,朕為所誤。復何言?
又問大同庫內錢物幾何,郭登回答有銀十四萬兩。英宗命取二萬二千兩至,以五千賜也先,以五千賜伯顏帖木兒等三人,餘散虜眾。
《英宗實錄》記載,當時英宗談笑自若,神采毅然。
郭登等互相說:聖主可謂處困而亨者矣!
嗯,確實處變不驚,談笑風生,劉後主不過如此。
——大敵當前,劉安等綁著自己從城樓上下沒什麽,包括郭登在內大小官員全跑出來,瓦剌大軍居然不趁機一舉拿下,進而奪下城池,實在是稀罕;隻是不知道這幾萬兩銀子是開城門送出來,還是也裝在箱子裏綁著放下來。瓦剌人被幾千兩銀子迷了眼,看來都沒有讀過《三國演義》。
——當然,還有一種說法是,郭登沒有理會瓦剌的叫罵,督率軍民嚴加守禦。瓦剌軍久攻不下,也先遂以英宗為要挾,令大同守軍出降。郭登緊閉城門,並密謀派壯士劫營救駕。因敵軍防守嚴密,未能如願。英宗復位後,對此耿耿於懷,雖然郭登及時上言迎合他的意思,但還是找藉口判了死刑,當然隨後改成流放。
郭登字元登,濠州鍾離臨淮人,武定侯郭英之孫。他爺爺有十二個兒子,輪不到他爹爭爵位。永樂二十二年,授勳衛。正統七年,跟隨靖遠伯王驥南征,參與第一次麓川之役。分兵鎮守臨安。郭登傳檄召來當地少數民族的酋長,宣揚朝廷的威德,酋長們服從,爭相向郭登獻上財物,郭登全都推辭。此役後,因功升任錦衣衛指揮僉事。正統九年,又隨沐斌遠征雲南騰衝,以功授都指揮僉事。
郭登雖是將門出身,但文才同樣出眾。七歲時,讀書過目成誦;十歲時,便能做文章。長大後,博聞強記,擅長議論,喜歡談論軍事。他詩才谘肆,或沉雄渾厚,或委婉生動,語言平易而含義雋永,大都琅琅可誦。李東陽稱其詩為明代武將之冠,與其父郭玘、兄郭武合著《聯珠集》22卷。
誰折梅花寄隴頭,夕陽低處是甘州。
秦關蜀道還家夢,白草黃雲出塞愁。
江上秋生張翰棹,月中人倚仲宣樓。
壯懷且賦從軍樂,定遠曾封萬裏侯。
——《送牟秉常往甘州》。
不過劉安是真的出城了。劉安是廣寧伯劉榮之子,宿遷人。繼承父親爵位,沒經過大風大浪。郭登不肯出來,劉安跑出來麵見英宗,伏地痛哭。消息傳到北京,當時郕王已經繼位,降敕切責。劉安快馬到北京,說奉上皇命來告敵情,且言進己為侯。群臣群起上表彈劾,下獄論死。當時京師戒嚴,又把他放出來充總兵官,守東直門。寇退,進都督同知,守備白羊口,復伯爵。
不知道是太懂政治,還是太不懂政治。
與此同時,郕王下令文武群臣:國家為政,莫急於聽言用人;人臣為國,莫先於輸忠薦士。爾等國之股肱耳目,凡有治國安民、除邪輔正、禦災捍患、備賊方略,並許直言無隱,毋徒事虛文。
同一天,升兵部左侍郎於謙為本部尚書、大理寺卿俞士悅為都察院右都禦史,仍理本寺事;通政司右參議鄒來學為都察院右僉都禦史,參贊應城伯孫傑等處軍務,仍理糧草;山西布政司右布政使楊鼎為本司左布政使,山西布政司左參政朱鑒為本司右布政使。
下令守備居庸關都指揮孫斌及沿邊諸將:邇者,大駕親征,所有禦用器物,並龍旂、禦馬、駕牌、旗號等物,俱為虜寇所獲。恐持前項器物,詐言大駕回還,脅爾開關,切勿輕聽,墮其奸計,即運謀奮勇,相機出奇剿殺。
經過幾天的慌亂,他已經慢慢鎮定下來,腦子也開始緩慢運轉了。
第二天,在郕王遣官祭告太廟、大社、大稷,並讓戶部、錦衣衛各差官巡視,被傷官軍給糧賑濟的同時;他的哥哥命袁彬入大同城,取賞賚物得。武進伯朱冕、西寧侯宋瑛、內官郭敬家貲,及三人蟒龍衣,並指揮千百戶所共出衣服、彩叚,以賜也先等,又置酒以勞其眾。同時吩咐郭登固守城池,人來有所傳報,必察誠偽,慎勿輕信。
——大明官兵看著自己的皇帝就這樣宴請死敵,瓦剌人就這樣看著他吩咐下屬要堅固城防,很有意思;就是不知道東西怎麽出入的。
當天晚上,郭登遣人告袁彬,想派五名壯士劫營救駕。英宗拒絕:我命在天,今若為此。萬一不虞,乃自取也!
也就是在這一天,孫太後下詔:邇因虜寇犯邊,毒害生靈;皇帝恐禍連宗社,不得已躬率六師往正其罪。不意被留虜庭,尚念臣民不可無主,茲於皇庶子三人之中選其賢而長者,曰見深,正位東宮;仍命郕王為輔,代總國政,撫安天下。嗚呼,國必有君,而社稷為之;安君必有儲,而臣民有所仰。
冊立皇太子是一件極為莊重的大事,然而現在朝野上下紛紛攘攘,根本沒有功夫辦這事,宣了旨,便是了。
土木堡距離北京不到180公裏,袁彬天沒亮就騎上快馬出發,當天下午,就抵達北京。
立刻,京城轟動了。
皇帝出征在外,京師自然戒嚴。羸馬疲卒,不滿十萬,人心恟恟,百官皆集闕下痛哭;同時請皇太後升殿,商議善後事宜。
孫太後腦袋是懵的,她也剛接到戰敗的消息,和錢皇後大哭一場,馬上下令盡收宮中金寶、文綺等送至也先營中,以贖取皇帝。
這時候群龍無首,她被迫站出來,還是忍不住淚下。
站在她身邊的除了駙馬焦敬,還有郕王。
他本來在家裏守著兒子的屍體。按道理幼兒夭折,應該早點下葬;但他現在要打官司,隻能停在家裏,好在陰雨連綿,氣溫驟降,遺體還好,但要等到皇帝回來,還是不太可能,於是讓人用冰鎮住;汪舜華已經哭得沒有眼淚了,他也沒辦法再罵她,默默垂淚而已。
戰敗的消息傳到北京,太後召他火速進宮的時候,他一樣如雷轟頂,不知所措。
回頭看了眼汪舜華,她還是跪在地上,目不轉睛的看著兒子,仿佛這世界,與她無關。
直到進了宮,見了太後,郕王仍然不敢相信,80萬大軍,滿朝精銳,怎麽說敗就敗了?
但現在顯然不是哭的時候,眼看著皇帝被俘,敵軍大兵壓境,還是想想怎麽辦吧!
很多人趁機提出南遷,為首的就是侍講徐埕,當然他還有個名字,徐有貞。
徐珵字元玉,號天全,吳縣人,祝允明外祖父。宣德八年進士,授翰林編修。他多智數,喜功名。凡天文、地理、兵法、水利、陰陽、方術之書,無不研究。曾上言兵政五事,歷史上因謀劃英宗復位,封武功伯兼華蓋殿大學士,掌文淵閣事。誣告殺害於謙、王文等,獨攬大權。因與石亨、曹吉祥相惡,出任廣東參政。後為石亨等誣陷,詔徙金齒為民。亨敗,得放歸。成化初,復官無望,遂浪跡山水間。
禮部尚書胡濙站出來:文皇定陵寢於此,示子孫以不拔之計。
兵部左侍郎於謙排眾而出,聲音振聾發聵:欲遷者,可斬!為今之計,速召天下勤王兵,以死守之!
他的聲音很是悲憤,你們已經忘了,宋朝南遷的下場嗎?
郕王呆了,看著眼前這個精幹的小老頭,突然覺得這人從頭到腳冒著浩然正氣,令人不敢逼視。
他沒有監國,平時為了避嫌,也沒怎麽和朝臣接觸,雖然逢年過節群臣要給他朝賀,也就是走程序照麵的事情,他也不會問誰是誰。
因此,他不由自主的轉頭,拿眼睛問大太監金英,這人是誰?
金英稟告,他就是兵部左侍郎於謙。
於謙?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於謙?
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的於謙?
郕王腦袋裏一下子浮現出許多東西,但最清晰的居然是汪舜華。
汪舜華喜歡他的詩。
但現在沒有時間容他細想。
文淵閣學士陳循也說:於侍郎所言極是。
於是大家紛紛贊成於謙的主張。
但此時孫太後還是懵逼的,她轉頭問心腹太監李永昌。
李永昌回答:陵廟宮闕在茲,倉廩府庫、百官萬姓在茲,一或播遷,大事去矣!獨不見南宋乎!因指陳靖康事,辭甚切。
他這一說,不僅郕王咬牙,下麵百官也紛紛掩麵,紛紛出班進言:不能南遷,必須固守!
孫太後沒有說話,隻是唔了一聲。
戰敗的消息頃刻間傳遍北京城,百姓莫不痛恨、號泣不已,隻是到底是痛心皇帝被俘,還是擔憂不可知的未來。
或許兼而有之。
北京城陷入前所未有的恐懼和混亂的同時,瓦剌並沒有放棄進宮明朝的步伐。廢話,現在主力大軍被滅,皇帝被俘,明朝上下肯定措手不及,人心動搖,不趁此一舉拿下北京,光復元朝,更待何時?
居庸關已經戒嚴,也先想在離北京最近的宣府打開缺口。宣府鎮地處京師西北,距離北京不到200公裏,是京畿門戶,重要性可以想見,邊牆也修得十分堅固,有的地段排列幾道城牆。鎮下又分成東、西、北、中四路設防把守。
第二天,八月十七日,也先挾持英宗至宣府叫門。官方的說法是,也先恭奉皇帝前去傳旨,讓楊洪、紀廣、朱謙、羅亨信開門來迎。
當時各邊鎮已經得到消息,亂成一團。按說皇帝叫門,守城官隻能開門迎接,隻是明朝運數不絕,負責守城的將領實在太靠譜,靠譜到逆天。
宣府此前已經得到消息,城門官大叫:所守者皆皇上城池,天暮不敢開門!楊洪已別往!
當時,朔風獵獵,雪花紛紛,城樓上,守將鬚髮皆白,正襟危坐,手握鼓槌;守城的兵將,張弓拔弩,嚴陣以待;城中的老百姓也協助守城,連老婦、小孩也登上城陴了。
這個守將,其實是個文官,羅亨信,今年七十三歲。
羅亨信字用實,東莞篁村人,永樂二年進士,授工科給事中。是年,視察浙江水災,奏準朝廷免除嘉興、海鹽、崇德三縣稅糧五十餘萬石,災民得以存活;不久,提為右給事中。因科內辦事官校勘關防文書遲誤,被貶到交趾鎮夷衛為吏。仁宗即位,為監察禦史,後升右僉都禦史,奉命到陝西監練八衛兵守備邊疆。正統二年,北方的阿台王子自塞外入侵。次年,自昌寧出兵,擒都達魯花赤朵兒忽等二十七名,以功升秩一等,並賞賜金帛。正統五年三月,任巡撫宣府、大同總督,上疏提議加固城牆,淘汰冗官,節省費用,充實物資儲備,禁止亂征徭役,停止瓦剌貢使往來近送以舒民力,免邊民墾田之稅等意見,都被皇帝採納。
當時英宗被俘,邊城官兵更失鬥誌,紛紛棄城逃散。也先的騎兵沿途劫掠擄殺。隻有羅亨信死守宣府,宣府四麵皆賊寇,一旦夕警報三四次。有朝臣認為宣府難守,朝議速召該城官兵入衛京師。諸將師皆欲棄城,獨亨信正氣凜然:我七十三歲了,受朝廷大恩,現在國家危殆,隻有以死相報。你們應好自為之,切勿瀆犯憲律啊!他又立誓:朝廷將這座城交給我,我一定拚死守住它!他拔出佩劍,坐在城門正中,麵若秋霜,凜不可犯,下令:誰膽敢出城,我就親手殺死他!於是城中軍民安定下來歡呼:我們有生路了!諸官兵深受感動,同仇敵愾,誓與宣府共存亡。亨信又督促諸將策劃防守,組織百姓參加迎敵。此時,朝中也放棄了撤軍棄城的意見。
也先知宣府難以強攻,於是讓英宗叫門。英宗傳命開城。若果遵命獻城,軍民將盡遭殺戮,京城最後的屏障就被拔除;若果抗守城,就犯欺君抗命之罪。
在這緊要關頭,亨信置身家性命於不顧,斷然選擇了後者。
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
沒有出場的楊洪同樣是個硬漢。
楊洪字宗道,廬州合肥人,今年21歲。永樂元年,世襲父楊璟百戶令職,遠戍開平。曾隨太宗北伐、陽武侯薛祿征大鬆嶺,長年守備邊關。正統元年,升遊擊將軍,旋即進升都指揮僉事。正統九年,進左都督。
正統十三年,佩鎮朔將軍印、充總兵官,鎮守宣府。他在邊四十餘年,以敢戰善戰至大將,聲震南北,迤北諸部對他十分畏懼,稱其為楊王。
這樣拒絕英宗,顯然是楊洪和羅亨信共同的決定。
也先被這種場麵震撼住了,知宣府不可得,這才挾持英宗繼續往北走;次日,派喜寧至京,同通事嶽謙等索要金珠彩幣。官方說法,當天晚上大雨,雷震死也先所乘良馬,虜眾皆驚。夜半,英宗命袁彬出寢幄窺虜。袁彬彬見赤光覆寢幄不散,時虜有欲謀逆者,見上幄有瑞異,乃止。
看來老天爺總算緩過神來,保護親兒子了。
八月十八日,孫太後敕郕王祁鈺:邇者虜寇犯邊,皇帝率六軍親征,今尚未班師。國家庶務,不可久曠。特命爾暫總百官,理其事。爾尚夙夜秪勤,以率中外。毋怠其政,毋忽其眾,欽哉!
又敕文武群臣:凡合行大小事務,悉啟王,聽令而行,毋致違怠。
這個時候,外姓焦敬是鎮不住場子的,孫太後本人也鎮不住,隻有讓郕王上了。
郕王懵了。如果說內心從來沒有想過君臨天下,那肯定是說謊。都是高皇帝子孫,都是先帝的兒子,憑什麽哥哥坐的江山,我坐不得?
但他也隻能心裏想想,哪怕對生母、王妃都是不能說的,這是殺頭之罪。兄長是嫡出,他是庶子,甚至某種程度上說,是見不得光的私生子;哥哥君臨天下十五年,雖然不能說太平盛世,但也總體無事。所以,那種想法,就是大逆不道。
造反是殺頭之罪,前麵就有一個,被他親爹幹掉的漢王朱高煦。
他以為,兄長會這樣一步步走下去,延續祖宗的光榮,而自己,就到封地做個衣食無憂的富貴閑人。
但是現在,他居然有機會統帥百官,他很清楚,這可能隻是個過渡,畢竟國不可一日無君。
但事到臨頭,他不敢。
哥哥帶著滿朝精銳傾巢而出,卻隻落得全軍覆沒的下場,何況現在的北京,幾乎隻是一座空城,士氣更是低迷,又怎麽可能離挽狂瀾於既倒?
他想到了宋徽宗和宋欽宗。宋徽宗為了避免淪為亡國之君,匆忙將皇位傳給了欽宗,結果果然亡國,父子一同被俘。
而他,會不會也淪為背鍋的角色?
但太後有令,他隻能聽著,一邊如同提線木偶一般的按照閣臣的提議,遣官祭山川城隍等神、遣旗手衛官祭旗纛之神。
駙馬焦敬總算回過神來了,車駕未回,恐賊迫近京師。官吏軍民有能奮勇設謀,出奇製勝者,俱聽赴官投報;有能擒斬賊人者,能反間濟事者,不次升賞;城市關廂有潛住聽探消息之人,許錦衣衛五城兵馬挨拏處治。
郕王木然點頭,令禮部出榜公示。
但這些都隻是雞毛蒜皮的小事,接下來就該說正事了。
現在北京就是一座空城,要打仗,要人、要錢、要糧、要裝備、要士氣。
糧食是有的,就在通州。敵軍旦夕將至,肯定不能留在城外便宜敵軍,隻能堅壁清野。很多人建議焚通州倉以絕也先糧餉,應天巡撫周忱上言倉米數百萬,可充京軍一年之餉,棄之可惜,不如令官軍自取之。
於謙深以為然,於是下令新選餘丁官舍並舊操舍人及報效者,人賜銀一兩、布二匹;守城匠人、守門軍火夫並皇城四門內外官軍人,賜布二匹;順天府起車五百輛運通州糧。文武京官自九月至明年五月,糧預於通州取給;軍人給半年,召有車之家,能於通州運糧二十石納京倉者,官給腳錢銀一兩。從這時起,京師始有糧備,人心稍安。
糧草有了,就該說人了。也是於謙的建議,征兩京、河南備操軍、山東及南畿沿海備倭軍、江北及北京諸府運糧軍亟赴京師守衛。同時調寧陽侯陳懋、靖遠伯王驥等皆回京師,如賊未盡寧息,止留參將等官剿捕,郕王都準了,隻是王驥暫時留下。
次日,司禮監太監金英傳孫太後聖旨,立皇帝庶長子見深為皇太子。
太後這是防著郕王上位啊!但是兩歲的小屁孩能做什麽?
大家低著頭領了旨,便各自去忙了。
然後是將佐,現在朝廷缺人,能用的都要用起來。為事官石亨升為右都督,掌後軍都督府事,仍管大營操練;駙馬焦敬管神機營,忻城伯趙榮管三千營;給九門守衛官軍盔甲。
離開了宣府,八月二十一日,也先挾持英宗到達大同,遣袁彬持駕牌往告以土木敗兵之事。守將都督僉事郭登閉門不納。英宗遣人對郭登說:朕與郭登有姻親,何至於如此拒我?
郭登回答:臣奉命守城,不敢擅自開啟城門。
也先索金甚急,袁彬以頭撞門大呼,郭登令軍卒以飛橋縋之入城。也就是用繩子綁著他上城,廣寧伯劉安同樣這樣綁著出城相見。
英宗說:你們不要懷疑,我就是你們的皇帝。
劉安伏地大哭。當時瓦剌兵將二十餘人隨侍。英宗吩咐劉安,令通事一人來。安入城,令通事及彬出。
伯顏帖木兒得知,跑到英宗麵前求賞賚。少頃,都督僉事郭登具衣冠同大小官員人等出見。郭登伏地大哭:六軍東歸,孰料至此!
英宗說:將驕卒惰,朕為所誤。復何言?
又問大同庫內錢物幾何,郭登回答有銀十四萬兩。英宗命取二萬二千兩至,以五千賜也先,以五千賜伯顏帖木兒等三人,餘散虜眾。
《英宗實錄》記載,當時英宗談笑自若,神采毅然。
郭登等互相說:聖主可謂處困而亨者矣!
嗯,確實處變不驚,談笑風生,劉後主不過如此。
——大敵當前,劉安等綁著自己從城樓上下沒什麽,包括郭登在內大小官員全跑出來,瓦剌大軍居然不趁機一舉拿下,進而奪下城池,實在是稀罕;隻是不知道這幾萬兩銀子是開城門送出來,還是也裝在箱子裏綁著放下來。瓦剌人被幾千兩銀子迷了眼,看來都沒有讀過《三國演義》。
——當然,還有一種說法是,郭登沒有理會瓦剌的叫罵,督率軍民嚴加守禦。瓦剌軍久攻不下,也先遂以英宗為要挾,令大同守軍出降。郭登緊閉城門,並密謀派壯士劫營救駕。因敵軍防守嚴密,未能如願。英宗復位後,對此耿耿於懷,雖然郭登及時上言迎合他的意思,但還是找藉口判了死刑,當然隨後改成流放。
郭登字元登,濠州鍾離臨淮人,武定侯郭英之孫。他爺爺有十二個兒子,輪不到他爹爭爵位。永樂二十二年,授勳衛。正統七年,跟隨靖遠伯王驥南征,參與第一次麓川之役。分兵鎮守臨安。郭登傳檄召來當地少數民族的酋長,宣揚朝廷的威德,酋長們服從,爭相向郭登獻上財物,郭登全都推辭。此役後,因功升任錦衣衛指揮僉事。正統九年,又隨沐斌遠征雲南騰衝,以功授都指揮僉事。
郭登雖是將門出身,但文才同樣出眾。七歲時,讀書過目成誦;十歲時,便能做文章。長大後,博聞強記,擅長議論,喜歡談論軍事。他詩才谘肆,或沉雄渾厚,或委婉生動,語言平易而含義雋永,大都琅琅可誦。李東陽稱其詩為明代武將之冠,與其父郭玘、兄郭武合著《聯珠集》22卷。
誰折梅花寄隴頭,夕陽低處是甘州。
秦關蜀道還家夢,白草黃雲出塞愁。
江上秋生張翰棹,月中人倚仲宣樓。
壯懷且賦從軍樂,定遠曾封萬裏侯。
——《送牟秉常往甘州》。
不過劉安是真的出城了。劉安是廣寧伯劉榮之子,宿遷人。繼承父親爵位,沒經過大風大浪。郭登不肯出來,劉安跑出來麵見英宗,伏地痛哭。消息傳到北京,當時郕王已經繼位,降敕切責。劉安快馬到北京,說奉上皇命來告敵情,且言進己為侯。群臣群起上表彈劾,下獄論死。當時京師戒嚴,又把他放出來充總兵官,守東直門。寇退,進都督同知,守備白羊口,復伯爵。
不知道是太懂政治,還是太不懂政治。
與此同時,郕王下令文武群臣:國家為政,莫急於聽言用人;人臣為國,莫先於輸忠薦士。爾等國之股肱耳目,凡有治國安民、除邪輔正、禦災捍患、備賊方略,並許直言無隱,毋徒事虛文。
同一天,升兵部左侍郎於謙為本部尚書、大理寺卿俞士悅為都察院右都禦史,仍理本寺事;通政司右參議鄒來學為都察院右僉都禦史,參贊應城伯孫傑等處軍務,仍理糧草;山西布政司右布政使楊鼎為本司左布政使,山西布政司左參政朱鑒為本司右布政使。
下令守備居庸關都指揮孫斌及沿邊諸將:邇者,大駕親征,所有禦用器物,並龍旂、禦馬、駕牌、旗號等物,俱為虜寇所獲。恐持前項器物,詐言大駕回還,脅爾開關,切勿輕聽,墮其奸計,即運謀奮勇,相機出奇剿殺。
經過幾天的慌亂,他已經慢慢鎮定下來,腦子也開始緩慢運轉了。
第二天,在郕王遣官祭告太廟、大社、大稷,並讓戶部、錦衣衛各差官巡視,被傷官軍給糧賑濟的同時;他的哥哥命袁彬入大同城,取賞賚物得。武進伯朱冕、西寧侯宋瑛、內官郭敬家貲,及三人蟒龍衣,並指揮千百戶所共出衣服、彩叚,以賜也先等,又置酒以勞其眾。同時吩咐郭登固守城池,人來有所傳報,必察誠偽,慎勿輕信。
——大明官兵看著自己的皇帝就這樣宴請死敵,瓦剌人就這樣看著他吩咐下屬要堅固城防,很有意思;就是不知道東西怎麽出入的。
當天晚上,郭登遣人告袁彬,想派五名壯士劫營救駕。英宗拒絕:我命在天,今若為此。萬一不虞,乃自取也!
也就是在這一天,孫太後下詔:邇因虜寇犯邊,毒害生靈;皇帝恐禍連宗社,不得已躬率六師往正其罪。不意被留虜庭,尚念臣民不可無主,茲於皇庶子三人之中選其賢而長者,曰見深,正位東宮;仍命郕王為輔,代總國政,撫安天下。嗚呼,國必有君,而社稷為之;安君必有儲,而臣民有所仰。
冊立皇太子是一件極為莊重的大事,然而現在朝野上下紛紛攘攘,根本沒有功夫辦這事,宣了旨,便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