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四日,大同參將都督僉事石亨奏:也先併吞諸部,其勢日盛,必來犯邊。宜令各邊守將分別隊伍,孰可為正,孰可為奇;大小頭目孰可以守,孰可以戰,使之各分領操習,庶使兵知將意,將識士情,不致臨陣無統,倉猝誤事。英宗採納其議。敕令各處總兵鎮守等官,操練所有官軍,選撥驍勇者以備出塞。八月初三日命楊洪為鎮朔將軍總兵官鎮宣府,又命左參將石亨守尤全。
山雨欲來風滿樓。
汪舜華有一種深深的無力感,她明知道災難即將發生,但沒有辦法阻止。
老天爺,你讓我到這裏,就是為了證明一下現代人有多廢柴嗎?
中秋節前,嬪禦王氏生下皇次女,十一月初二,嬪禦周氏生下了皇長子見深。
英宗很是高興,恰逢冬至節和萬壽節即將到來,周邊藩屬紛紛朝貢,下旨賞賜朝鮮金織紵絲襲衣靴襪之類的東西。
汪舜華差點憋到內傷,因為一個八卦,說英宗復位後冊立太子,下麵人都很驚訝又換太子了嗎?怎麽和以前的不一樣?——明史上說憲宗初名見濬,後來改名見深,其實錯了。憲宗原名見深,英宗復辟後,下詔復立他為皇太子,可這當爹的不知道是怎麽回事,居然把兒子的名字寫錯了,搞成了見濡,結果引發了一場虛驚,這才發現是搞了個大烏龍,可詔書已下,覆水難收,明英宗隻好將錯就錯,索性把兒子的名字改成見濡。
——冊立皇太子的詔書,居然能把太子的名諱寫錯,寫聖旨的該打屁股,審核的、蓋章的、還有英宗這個當爹的,都該挨板子!
當然汪舜華隻能在肚子裏腹謗,另外還是有值得高興的是,居然從邸報上翻到了男神於謙的消息。就在皇長子降生的當天,升大理寺卿於謙為兵部左侍郎。
郕王知道老婆喜歡於謙的詩,有回就說起這個事。原來當年錢皇後派人去街市上買於謙的詩文集,結果一無所獲,隻好回稟皇後。錢皇後有點失望,正好天色晚了,英宗回宮,看皇後悶悶不樂的,問出了什麽事,錢皇後自然強顏歡笑說沒事,倒是太監領罪,說沒找到皇後要買的書。
英宗笑道,什麽書宮裏沒有,要到外頭買去?
錢皇後就說,今天麵試秀女,聽到國朝有個叫於謙的人,詩寫的很好,讓人去外頭買一套,哪知道沒有見著,有些遺憾。
英宗一怔,於謙?你是說大理寺左少卿於謙?
錢皇後知道不應該過問朝政,但還是來了興趣,聖上知道他?
英宗笑道,從四品的官,不算什麽,隻是巡撫河南、山西,很是勤勉,隔三差五的就給朕上書。對了,四五年前有個跟他同名的犯了事,不知怎麽弄錯了把他判了死刑,關在獄中三個月。結果山西、河南的官吏百姓在宮門前上書,連周王、晉王也上言,這才弄清楚。所以朕才再命他為巡撫。
似乎覺察到跟後宮說這些不妥當,轉移了話題,他會寫什麽詩?
錢皇後於是念了一通,說汪氏也是聽別人念的,不全,妾覺得很有意思,就讓人去買全套的,哪知道沒有收穫,反而從聖上這裏得到消息。
英宗顯然思緒飄到了別處,這詩是於謙寫的?真是好詩啊。
於謙字廷益,錢塘人。舉永樂十九年進士。宣德初授禦史,曾隨宣宗鎮壓漢王朱高煦之叛,升任巡按江西,頌聲滿道。宣德五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正統十一年,因進京覲見時不向王振獻媚送禮,遭其黨羽誣陷,下獄論死,後因兩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請復任。土木堡之變,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進兵部尚書。景帝立,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率師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破瓦剌軍。加少保,總督軍務。也先挾英宗逼和,他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許。也先以無隙可乘,被迫釋放英宗。英宗既歸,仍以和議難恃,擇京軍精銳分十團營操練,又遣兵出關屯守,邊境以安。其時朝野多事,乃獨運徵調,悉合機宜,號令明審,片紙行萬裏外無不惕息。他憂國忘身,口不言功,自奉儉約,所居僅蔽風雨,但性固剛直,頗遭眾忌。
英宗復位,宣諭朝臣畢,即執謙與大學士王文下獄,降旨棄市,籍其家,家戍邊。被刑之日,陰霾翳天,行路踴嘆,天下冤之;及籍沒,家無餘資,獨正室鐍鑰甚固。啟視,則上賜蟒衣、劍器。史贊:憂國忘家,身係安危,誌存宗社,厥功偉矣。…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
這是歷史上的於謙,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國之棟樑。
匹馬南來渡浙河,汴城宮闕遠嵯峨。
中興諸將誰降敵,負國奸臣主議和。
黃葉古祠寒雨積,清山荒塚白雲多。
如何一別朱仙鎮,不見將軍奏凱歌?
——於謙《嶽忠武王祠》
當然這次因為有了汪舜華這個穿越貨,一切都會不一樣。
完全不一樣。
於謙的詩過了英宗的眼,也進了他的心。第二年於謙回京述職,英宗就專門問起這事,於謙不知道皇帝怎麽想起這個,但是皇帝問起,他還是據實稟奏:此二詩確係微臣拙作,《石灰吟》乃臣十二歲所作;《詠煤炭》乃入仕之初所作。
他還寫出了《詠煤炭》全詩:
鑿開混沌得烏金,藏蓄陽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爐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賴生成力,鐵石猶存死後心。
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
英宗誦讀再三,慨嘆不已,真乃浩然正氣,渾然天成!
看於謙也就很順眼了,想到他巡撫河南山西已經十五六年,於是升為大理寺卿。
英宗本意是留於謙在北京,但王振實在看他礙眼,藉口山西、河南百姓想念於謙,又把他派回去。
今年七月初,於謙的父親去世,他匆忙回鄉奔喪;但是英宗下旨,辦完喪事就趕緊回來辦事。
在成化初首輔李賢奪情起復被狀元門生羅倫罵得羞愧而死之前,文臣奪情其實是一件很尋常的事情——明朝以孝治天下,父母死了,官員是要守二十七個月孝的;但畢竟人生苦短,天意難測,現在皇帝喜歡你,二十七個月後回來誰知道什麽樣?所以從三楊時代開始,奪情就屢見不鮮,很多人甚至把這作為是否受到寵幸的標準。
因此,於謙接到了皇帝的詔書,也沒辦法,匆忙辦完父親後事,就回來上班。隻是這時候,革山西河南巡撫官,大理寺也有人,於是英宗任命他為兵部右侍郎。
於謙謝了聖恩,恭恭敬敬的下去辦事了,現在北方邊患不斷,事情很多。
汪舜華高興過後,心立刻提到了嗓子眼——她怎麽不知道,於謙就是以兵部左侍郎的身份獨挽狂瀾。
土木堡之變,具體幾月幾號記不住了,但年份記得住,正統十四年,距離現在,應該隻剩下不到兩年了。
汪舜華這邊躊躇徘徊,冬至節到了,英宗詣奉先殿、孫太後宮行禮畢,出禦奉天殿受朝賀,大宴文武群臣及四夷朝使。雖然孫太後、錢皇後免命婦朝賀明,但汪舜華還是進宮道賀,還帶著孩子,畢竟得讓吳太妃瞧瞧孫子。
因為皇帝已經有了一子兩女,尤其剛得了個兒子,孫太後顯然對見濟沒有多少興趣,淡淡的看了一眼,就吩咐她去拜見吳太妃了;隻是汪舜華看得出來,錢皇後有些失落。宮裏已經傳出消息,嬪禦魏氏和萬氏都被診出了喜脈,然而,貴為六宮之主的錢皇後還是沒有消息,也就難怪她自怨自艾。
然而,汪舜華實在不知道該怎麽勸她,畢竟生不出孩子的原因有很多種,就算是後代那麽先進的技術,還是有很多人沒辦法抱上孩子。
她隻能勸皇後,不要著急,慢慢來。
她知道自己在說謊話,錢皇後就是因為沒有兒子,最後差點失去和丈夫合葬的資格;甚至葬在一起,隧道也被堵死了。
她不知道該勸錢皇後多找幾個郎中看看,還是對周氏母子再好一點,畢竟周氏已經生育一子一女,卻至今沒有份位。也許英宗不在乎,但是皇後總該提醒一下。
但是,看著錢皇後泫然欲淚的表情,她實在說不出口。
山雨欲來風滿樓。
汪舜華有一種深深的無力感,她明知道災難即將發生,但沒有辦法阻止。
老天爺,你讓我到這裏,就是為了證明一下現代人有多廢柴嗎?
中秋節前,嬪禦王氏生下皇次女,十一月初二,嬪禦周氏生下了皇長子見深。
英宗很是高興,恰逢冬至節和萬壽節即將到來,周邊藩屬紛紛朝貢,下旨賞賜朝鮮金織紵絲襲衣靴襪之類的東西。
汪舜華差點憋到內傷,因為一個八卦,說英宗復位後冊立太子,下麵人都很驚訝又換太子了嗎?怎麽和以前的不一樣?——明史上說憲宗初名見濬,後來改名見深,其實錯了。憲宗原名見深,英宗復辟後,下詔復立他為皇太子,可這當爹的不知道是怎麽回事,居然把兒子的名字寫錯了,搞成了見濡,結果引發了一場虛驚,這才發現是搞了個大烏龍,可詔書已下,覆水難收,明英宗隻好將錯就錯,索性把兒子的名字改成見濡。
——冊立皇太子的詔書,居然能把太子的名諱寫錯,寫聖旨的該打屁股,審核的、蓋章的、還有英宗這個當爹的,都該挨板子!
當然汪舜華隻能在肚子裏腹謗,另外還是有值得高興的是,居然從邸報上翻到了男神於謙的消息。就在皇長子降生的當天,升大理寺卿於謙為兵部左侍郎。
郕王知道老婆喜歡於謙的詩,有回就說起這個事。原來當年錢皇後派人去街市上買於謙的詩文集,結果一無所獲,隻好回稟皇後。錢皇後有點失望,正好天色晚了,英宗回宮,看皇後悶悶不樂的,問出了什麽事,錢皇後自然強顏歡笑說沒事,倒是太監領罪,說沒找到皇後要買的書。
英宗笑道,什麽書宮裏沒有,要到外頭買去?
錢皇後就說,今天麵試秀女,聽到國朝有個叫於謙的人,詩寫的很好,讓人去外頭買一套,哪知道沒有見著,有些遺憾。
英宗一怔,於謙?你是說大理寺左少卿於謙?
錢皇後知道不應該過問朝政,但還是來了興趣,聖上知道他?
英宗笑道,從四品的官,不算什麽,隻是巡撫河南、山西,很是勤勉,隔三差五的就給朕上書。對了,四五年前有個跟他同名的犯了事,不知怎麽弄錯了把他判了死刑,關在獄中三個月。結果山西、河南的官吏百姓在宮門前上書,連周王、晉王也上言,這才弄清楚。所以朕才再命他為巡撫。
似乎覺察到跟後宮說這些不妥當,轉移了話題,他會寫什麽詩?
錢皇後於是念了一通,說汪氏也是聽別人念的,不全,妾覺得很有意思,就讓人去買全套的,哪知道沒有收穫,反而從聖上這裏得到消息。
英宗顯然思緒飄到了別處,這詩是於謙寫的?真是好詩啊。
於謙字廷益,錢塘人。舉永樂十九年進士。宣德初授禦史,曾隨宣宗鎮壓漢王朱高煦之叛,升任巡按江西,頌聲滿道。宣德五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正統十一年,因進京覲見時不向王振獻媚送禮,遭其黨羽誣陷,下獄論死,後因兩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請復任。土木堡之變,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進兵部尚書。景帝立,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率師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破瓦剌軍。加少保,總督軍務。也先挾英宗逼和,他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許。也先以無隙可乘,被迫釋放英宗。英宗既歸,仍以和議難恃,擇京軍精銳分十團營操練,又遣兵出關屯守,邊境以安。其時朝野多事,乃獨運徵調,悉合機宜,號令明審,片紙行萬裏外無不惕息。他憂國忘身,口不言功,自奉儉約,所居僅蔽風雨,但性固剛直,頗遭眾忌。
英宗復位,宣諭朝臣畢,即執謙與大學士王文下獄,降旨棄市,籍其家,家戍邊。被刑之日,陰霾翳天,行路踴嘆,天下冤之;及籍沒,家無餘資,獨正室鐍鑰甚固。啟視,則上賜蟒衣、劍器。史贊:憂國忘家,身係安危,誌存宗社,厥功偉矣。…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
這是歷史上的於謙,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國之棟樑。
匹馬南來渡浙河,汴城宮闕遠嵯峨。
中興諸將誰降敵,負國奸臣主議和。
黃葉古祠寒雨積,清山荒塚白雲多。
如何一別朱仙鎮,不見將軍奏凱歌?
——於謙《嶽忠武王祠》
當然這次因為有了汪舜華這個穿越貨,一切都會不一樣。
完全不一樣。
於謙的詩過了英宗的眼,也進了他的心。第二年於謙回京述職,英宗就專門問起這事,於謙不知道皇帝怎麽想起這個,但是皇帝問起,他還是據實稟奏:此二詩確係微臣拙作,《石灰吟》乃臣十二歲所作;《詠煤炭》乃入仕之初所作。
他還寫出了《詠煤炭》全詩:
鑿開混沌得烏金,藏蓄陽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爐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賴生成力,鐵石猶存死後心。
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
英宗誦讀再三,慨嘆不已,真乃浩然正氣,渾然天成!
看於謙也就很順眼了,想到他巡撫河南山西已經十五六年,於是升為大理寺卿。
英宗本意是留於謙在北京,但王振實在看他礙眼,藉口山西、河南百姓想念於謙,又把他派回去。
今年七月初,於謙的父親去世,他匆忙回鄉奔喪;但是英宗下旨,辦完喪事就趕緊回來辦事。
在成化初首輔李賢奪情起復被狀元門生羅倫罵得羞愧而死之前,文臣奪情其實是一件很尋常的事情——明朝以孝治天下,父母死了,官員是要守二十七個月孝的;但畢竟人生苦短,天意難測,現在皇帝喜歡你,二十七個月後回來誰知道什麽樣?所以從三楊時代開始,奪情就屢見不鮮,很多人甚至把這作為是否受到寵幸的標準。
因此,於謙接到了皇帝的詔書,也沒辦法,匆忙辦完父親後事,就回來上班。隻是這時候,革山西河南巡撫官,大理寺也有人,於是英宗任命他為兵部右侍郎。
於謙謝了聖恩,恭恭敬敬的下去辦事了,現在北方邊患不斷,事情很多。
汪舜華高興過後,心立刻提到了嗓子眼——她怎麽不知道,於謙就是以兵部左侍郎的身份獨挽狂瀾。
土木堡之變,具體幾月幾號記不住了,但年份記得住,正統十四年,距離現在,應該隻剩下不到兩年了。
汪舜華這邊躊躇徘徊,冬至節到了,英宗詣奉先殿、孫太後宮行禮畢,出禦奉天殿受朝賀,大宴文武群臣及四夷朝使。雖然孫太後、錢皇後免命婦朝賀明,但汪舜華還是進宮道賀,還帶著孩子,畢竟得讓吳太妃瞧瞧孫子。
因為皇帝已經有了一子兩女,尤其剛得了個兒子,孫太後顯然對見濟沒有多少興趣,淡淡的看了一眼,就吩咐她去拜見吳太妃了;隻是汪舜華看得出來,錢皇後有些失落。宮裏已經傳出消息,嬪禦魏氏和萬氏都被診出了喜脈,然而,貴為六宮之主的錢皇後還是沒有消息,也就難怪她自怨自艾。
然而,汪舜華實在不知道該怎麽勸她,畢竟生不出孩子的原因有很多種,就算是後代那麽先進的技術,還是有很多人沒辦法抱上孩子。
她隻能勸皇後,不要著急,慢慢來。
她知道自己在說謊話,錢皇後就是因為沒有兒子,最後差點失去和丈夫合葬的資格;甚至葬在一起,隧道也被堵死了。
她不知道該勸錢皇後多找幾個郎中看看,還是對周氏母子再好一點,畢竟周氏已經生育一子一女,卻至今沒有份位。也許英宗不在乎,但是皇後總該提醒一下。
但是,看著錢皇後泫然欲淚的表情,她實在說不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