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舜華忙著坐月子,孩子有人餵有人照料,並不怎麽費心,何況桂香給她找了邸報來,又說起外頭的事情解悶。


    有道是侯門似海,何況王府的大門?不過宦官們在王府裏走動,也經常出去採買,倒是能聽見一些新鮮事。


    說來這還是汪舜華這張好吃嘴惹的事。


    汪舜華對王府的夥食很不滿意。


    可能真應了那句話,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以前在汪家,整天想著怎麽逃出去,後來參加選秀,也是一門心思謀劃以後的生活,哪裏會關注這些;直到在郕王府安頓下來,反正插翅難逃,就退而求其次享受生活,這才發現每天吃的實在不怎麽樣。


    汪順華是個工作狂人,對吃的其實不怎麽在意,做飯的水平更是十分有限,但這並不意味著她味覺失靈,好吃難吃、想吃不想吃還是能區分的。


    現在吃食實在單調,肉倒是多,可是蔬菜實在太少。夏天還好,外頭有的是菜蔬,何況自家種的菜蔬當年就能吃。吃著自己種的瓜果菜蔬,一種成功感和獲得感油然而生;剛看到自家院子裏掛果就接到喜報的郕王更是篤信瓜瓞綿綿,今年不用開口,就主動交代劉金等人又種了桃李石榴之類的,又加大了蔬果的種植規模。


    隻是進入冬天,這樣美好的生活暫時告一段落,翻來覆去也就豆腐、豆芽、醬茄、醬瓜之類的,讓以前四季鮮菜不斷地汪舜華實在非常不適應。


    汪舜華知道,皇帝吃得其實也不比她好。當時有句流行語:光祿寺茶湯,太醫院藥方,神樂觀祈禳,武庫司刀槍,營繕司作場,養濟院衣糧,教坊司婆娘,都察院憲綱,國子監學堂,翰林院文章,就是說京城十大可笑之事。主要是其中服侍皇帝的幾樣,需要四平八穩,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說起皇帝吃飯,汪舜華首先想到了古裝劇裏的禦膳房。後來才發現,明朝沒有這個機構,估計是清朝創造的。明代直接負責皇帝吃飯的是光祿寺、尚膳監和尚食局3個機構。光祿寺負責採買,尚膳監專門做菜,尚食局則伺候皇帝吃飯。


    ——明朝謝肇淛曾說:今大官進禦飲食之屬;皆無珍錯殊味;不過魚肉牲牢;以燔炙釀厚為勝耳。意思是說,如今光祿寺做給皇上吃的禦膳,也沒什麽山珍海味的稀奇東西,不過是大魚大肉,然後猛燒猛煮猛加調料罷了。這樣做出來的飯菜,也就相當於食堂菜的水平。


    不但比不上鹽商巨賈的飲食,就是一般富家,也比禦膳來得講究。


    汪舜華作為王妃,參加過幾次宮廷大宴,真心覺得,還不如以前的食堂好——至少調味料豐富。


    她沒法為難廚房的廚子們,人家有規矩,隻是忍了很久,實在受不了,尤其有段時間吃什麽吐什麽,於是稟告郕王,在自己院子裏弄了個小廚房。


    郕王倒是沒有反對,他對飲食也很不滿意,記得以前在陳符家,不是這樣的。


    郕王交代了一聲,這事情就這麽辦了,李成去找了兩個廚娘進來幫傭;採買的事就交給他了,不過一般時候用不著,王府裏自己種的就夠了。


    喝著來之不易的豌豆尖丸子湯,汪舜華覺得日子很美好。北京地區沒怎麽吃這東西,都是習慣吃豆子的。好在豌豆還是有賣的,有的叫青豆,也有的叫胡豆,還有叫麻累、寒豆之類的,唐朝以前就傳了過來,種下了,正好填補了冬天空洞的飯桌。


    其他的吃食也有,汪順華做菜的功夫不怎麽樣,《紅樓夢》裏那些繁複古典的菜式連名字也沒記住幾個,好在廚娘很靠譜,沒有條條框框的束縛,能夠發揮真本事,做出的鯽魚豆腐湯、排骨藕湯還有韭菜蝦仁餃子都是有香有色;不僅汪舜華食指大動,連郕王也胃口大開,比往常多吃了些。


    一邊啃著青棗,一邊聽著外頭的新鮮事,小日子雖然比不上以前方便,但也實在舒服。


    三月裏京城百姓談論最多的其實是國子監祭酒李時勉致仕的事情。汪舜華沒聽過這個人,不過聽李成說起當天的場景,還是很感慨。


    李時勉名懋,以字行,安福人。永樂二年進士。選庶吉士,進學文淵閣,參與了太祖、太宗、仁宗、宣宗幾朝皇帝實錄的撰寫。他性剛鯁,慨然以天下為已任。曾以言忤太宗,後來得罪仁宗,遭廷杖幾死,入錦衣衛獄。宣德時獲釋,復官侍讀。正統三年進學士,掌翰林院事兼經筵官。正統六年為國子監祭酒。請改建國學。英宗命宦官王振往視,時勉因待振無加禮,而忤振。王振取中旨,枷三日不解,英宗得知後方釋。他離開京城那天,朝臣及國子生餞行幾三千人,甚至遠送至登舟,等船走了才走。


    汪舜華很是唏噓,這就是孟夫子所謂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真君子大丈夫吧。


    當然另外一件事也很值得關注,三月十八日,沙州衛遷到山東。沙州衛原來在甘肅安西以西。宣德年間,沙州為罕東(甘肅敦煌)、西番侵掠,難以安生,向朝廷乞求遷徙到察罕舊城耕牧。宣宗遣敕不許,又敕命罕東、西番還其所掠人畜。英宗即位後,瓦剌的勢力日益強大,昆濟楞懼瓦剌肋迫,不能自立,於是率部眾二百餘人,走塞下陳飢窘狀,英宗詔發邊粟救濟之。令邊臣會議如何處置他們,邊臣請徙之苦峪,英宗從之。從此昆濟楞不復還沙州,僅遙統其部眾。其部眾逃入哈密、赤斤(甘肅玉門西北)者甚多,罕東則久駐牧沙州不去,朝廷數敕責,諸部皆不奉命。正統九年,昆濟楞卒,長子訥格率其弟恭羅淩戩來朝,朝廷授訥格為都督僉事,授其弟為都指揮使,賜敕戒諭。不久兄弟相爭,部眾叛散。甘肅總兵任禮欲乘其窘乏,遷之內地,會訥格也來言欲居肅州(甘肅酒泉)。去年秋,任禮遂遣使偕訥格先赴沙州撫諭其眾,而自率兵隨其後。比至,其部發生叛亂,訥格部下多欲投奔瓦剌。任禮出兵迫之,收其全部入塞,居之甘州,共二百餘戶,一千二百三十餘人,徙之山東,居其頭目於東昌、平山二衛,分其部落為三,屯居清平、博平二縣。於是沙州遂空。


    汪舜華不了解現在的行政區劃,費了好大勁才在地圖上找到這幾個地方,當時就有一種預感:敵人已經在你的防線上撕開了一條口子,從此以後,整個西北地區將不得安寧。


    汪舜華在四月中旬出了月子,和郕王抱著孩子進宮叩謝帝後。吳太妃抱著孫子,喜極而泣;隻是她看得到,坤寧宮也種了不少瓜果,想來也是求個瓜瓞綿綿。


    晚上回府,各自歇下了,雖然她恢復得不錯,不過長遠起見,還是多將養些日子。


    五月初一,琉球國中山王世子尚思達遣通事蔡讓等來朝貢馬及方物,英宗賜宴,又賞賜了些物品;郕王回來,興高采烈地說起當時的場景,又說起當年七下西洋的盛景,汪舜華對琉球倒是沒什麽感覺,隻是覺得下西洋勞民傷財,停了也罷,隻是閉關鎖國絕對不行——但這話實在不能由她嘴裏出來,因此隻是淡淡的應和著,太宗皇帝英明之類的。


    隻是端午節後傳來了訃告,周簡王第五子河陰王子壇薨了,才21歲。妃鞏氏自盡,英宗輟視朝一日,諡王曰懷僖,妃曰貞肅,遣官賜祭、命有司營葬。


    隻是這件事情一出,王府裏的氣壓又低了些。剛送走郕王,回房洗漱的汪舜華分明能感受到桂香等人乞求的眼神,覺得嘴裏的苦瓜炒肉更苦了。


    六月裏發生了一件震驚朝野的事情,其實這件事從四月鬧騰到現在才塵埃落定。事件很簡單,閏四月裏,太監喜寧想侵占太師英國公張輔的田宅,張輔不從。喜寧的弟弟喜勝,帶著自淨家奴,去拆毀張輔家佃戶的宅院,打死了孕婦,導致一屍兩命。官司打到了禦前,按說張輔四朝元老,第一名將,又是勛貴之首,怎麽都應該得到皇帝的關照,何況這件事本身就是喜寧兄弟欺人太甚,還鬧出了人命,就算捨不得喜寧,也應該貶職,然後殺喜勝及其家奴,用以安撫重臣。


    然而,英宗的處置結果卻是:赦免喜寧,讓喜勝花錢贖罪,僅將直接行兇的家奴戍邊;與此同時,喜勝說張輔也擅自收了自淨奴,也就是已經自己閹割但又入宮無門隻好退而到權貴府裏當差的家奴。英宗寬宥了張輔的罪,把他家的自淨奴也充軍了。


    事情到此還沒有結束,喜寧嗾使青縣知縣誣奏張輔侵占民田二十頃。英宗沒有追究張輔的罪,隻是命他以田還民。


    喜寧還隻是英宗一個比較喜歡的太監,竟然能逼淩張輔至此,可以想見,作為英宗最信任的王振,氣焰又將是何等的囂張!果然,從此以後,曾經麵對太監不肯退讓的張輔也隻能默默避讓了,其他文武官員更是隻能退避三舍,望塵而拜。


    郕王得到消息的時候,很難得的沒有稱頌他哥,也沒有再誇讚太監們兢兢業業終於有了回報,反而皺著眉頭沉默了很久。


    汪舜華是真的愣住了,她知道英宗寵愛太監,沒想到寵愛到這個地步,不僅黑白不辨,甚至輕重也不分!


    那不是別人,是張輔!明朝勛貴第一家,連徐皇後娘家魏國公和定國公也要敬讓的英國公張家!


    他的父親張玉,字世美,河南祥符人,靖難第一功臣。原為元朝樞密知院,後投降明朝,累功至燕山左護衛指揮僉事,隸屬朱棣麾下。靖難之役中,奪取北平九門,升任都指揮僉事,並擔任燕軍先鋒,大敗南軍主帥耿炳文;後為燕軍中軍主將,在鄭村壩、白溝河兩次擊敗李景隆。建文二年十二月,東昌之戰中,為救朱棣,闖入敵軍陣中,力竭戰死。建文四年六月,太宗稱帝,贈都指揮同知。九月甲申,追贈榮國公,諡忠顯;洪熙元年三月,加封河間王,改諡忠武。張玉配王氏,生三子一女,長子輔,次子輗,三子軏;女為太宗昭懿貴妃,有寵。


    張輔字文弼。燕師起,從父力戰,為指揮同知。玉歿東昌,輔嗣職。從戰夾河、槁城、彰德、靈璧,皆有功。從入京師,封信安伯,祿千石,予世券。張輔雄毅方嚴,治軍整肅,屹如山嶽。三定交南,威名聞海外。歷事四朝,連姻帝室,而小心敬慎,與蹇、夏、三楊,同心輔政。二十餘年,海內宴然,輔有力焉。


    這樣的兩代忠良、元老重臣,居然被幾個太監如此淩辱,勛貴重臣會怎麽想?文武官員會怎麽想?——如果說張輔有罪,你要整頓風氣,要拿他祭旗,那沒什麽可說的,偏偏不是,是太監們欺人太甚!勛貴連自己正當的利益都無法維護,你還指望他們能做什麽?


    汪舜華馬上想到了網絡上那篇流傳很廣的文章,大意就是土木堡是文官集團策劃的,目的是獨霸朝堂;王振和明英宗都是被冤枉的。理由就是勛貴集團從此一蹶不振,文官由此一家獨大。當時就覺得胡說八道,因為土木堡死的不僅有武將,還有一堆文官,很多人地位還很高,難道這些人甘用性命去成全同僚的前途?文官們什麽時候有這樣的犧牲精神了?——更何況,土木堡之後瓦剌一度直逼北京,雖然說文官換身衣服同樣可以稱臣,但是兵荒馬亂的,鬼才知道會發生什麽。人家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甘冒著國破家亡的危險隻為弄死勛貴集團?別逗!太平時期,文官地位自然上升,武將自然下降好嗎?


    隻是當時覺得很奇怪,張輔既然是當時第一名將,難道不知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難道不知道指揮混亂大禍將至?為什麽一句話都不肯說?難道以他的德高望重、地位超然,說了皇帝會不聽?


    而今,總算明白,原來土木堡之變的禍根早就已經埋下:一個喜寧張輔都惹不起,他拿什麽去製止王振的胡作非為?這樣清楚明白的事情皇帝都要拉偏架,麵對變幻莫測的戰場形勢,張輔又怎麽能把小皇帝腦子給敲醒?——這貨可是復辟之後對王振都念念不忘、為他修祠立廟還要祭拜仇人也先、連表麵功夫都懶得做的主!


    ——這樣的昏君,不亡就沒有天理!


    ——隻是可憐了犧牲在土木堡的幾十萬將士!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回到明朝當太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雁於飛87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雁於飛87並收藏回到明朝當太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