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先賢崇尚道德教化,然而道德實在算不上什麽高大上之物。道德不過是自利的產物,在根本上,道德源於對於私利的追求。民眾不講衛生是因為公用垃圾桶不夠,隨地大小便是因為公廁不足,官員貪汙是因為權力約束機製不夠,一個社會如果從道德上做文章,就永遠難以進步。官辦的企業,享受著各種稅收優惠,賣油的年年虧,修鐵路也虧,甚至公路收費的也出現虧損的怪事。一個社會的道德水平,跟國民素質關係非淺,更與經濟資源配置的公平度息息相關。
老百姓一睜眼全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經濟才是人類的天然屬性。道德不是決定人的行為的關鍵,相反,道德本身倒是需要給出解釋的。利己和利他行為都不過是特定製度約束下個人追求私利的產物。製度、也隻有製度,才是決定人的行為。這樣看問題,就把重心置於製度建設上了,也才抓住了道德問題的根本。所以我強調用製度建設來代替道德宣教。製度好了,使壞人改變惡行;製度不好,使好人做壞事。道德建設如中藥溫補,製度完善才是救命之藥!在岌岌可危的社會呼籲道德,如同為一命在旦夕的病人慢慢調養,身體經得起等待嗎?製度才是救命之根,我們需要法治的手術刀切除社會毒瘤。
不過話說回來,說到中國人的道德,恐怕大家都不免要搖一搖頭,發出一番‘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感慨。幾十年前的中國,還是一個民風淳樸的道德之邦,但工商立國之後,國家逐步轉型為市場經濟,自私自利、見利忘義、為富不仁者不斷湧現,一次又一次地挑戰道德的底線。其實市場經濟並不是吞噬道德的惡魔,而是新時期的道德和傳統道德存在嚴重衝突。傳統道德認為人應當克製自己的私慾,從‘存天理,滅人慾’到‘毫不利己,專門利人’,表達的都是這種觀點。這種觀點看起來理所當然,實際上卻會事與願違。人性是難以改造的,壓製人性是中國幾千來走錯的老路。我們必須承認人的自利性,市場利用每個人的自利性,促進資源的合理配置,滿足了人們的需求,引導著人們辛勤工作,發揮出自己最大的潛能。在市場經濟的新時代,我們的道德觀也應當與時俱進,適時揚棄舊道德,這樣中國人的道德,才能有個光明的前景。”
魯迅還到北大演講,介紹泰西的個人主義哲學。他介紹,個人主義是自由主義理論的出發點,強調人是萬物的尺度。個人主義的基本信條是:每個人是其自身利益以及知道如何促進這些利益的最佳判斷者。如何賦予每個人以選擇自身目標和實現這些目標之手段的最大自由和責任,並使得個人採取相應的行動,則是一個社會是否符合理性要求的重要標準。個人理性是意識到人有追求幸福的權利,承認人活著不是自我犧牲,而是自力更生和自我實現;理性是自私的美德。我將永遠不會為了另外一個人而活,也永遠不會要求另一個人為了我的緣故而活。人不是為別人活著,人有權追求快樂,人的快樂不是通往任何終點的途徑,它是終點,是它本身的意圖和目標。人也不是任何人的目的和手段,不是他人的工具,不是他人的奴隸。所以,年輕的朋友,我要正告你們,永遠不要放棄生活中那些你想要的東西,為之奮鬥是值得的!
魯迅這樣的思想,幾乎激怒了整個中國的知識分子:激進的革命知識分子、自由主義者和保守主義者。他們貶低他的思想,稱“隻有十幾歲的青少年醉心於他的學說。”在政治上,魯迅也貌似是一個失敗者,自由主義者不喜歡他擺出的自我為中心的姿態;保守派不喜歡他功利主義;雙方同時都反對他對金錢的正名。唯一支持他的人,就是大總統李經述,他沒有罷免魯迅教育部副總長的職務。魯迅心生感慨,“我的文章,隻要大總統一個人看得懂就行。”
可是就連這句話,也被一些無德無恥的偽公知在報紙上大肆批判:“魯迅把自己打扮成一個擁有革命家情懷和藝術家氣質的孤獨旅者,一個胸懷天下又困於瑣碎的書生,一個混跡於江湖又將聞名於朝堂的蓋世英雄,現在他自己露出了狐狸尾巴,原來他也隻是‘奴家心中隻有皇上一人’的貨色”。
這些攻擊徹底激怒了魯迅,給魯迅帶來的卻是興奮。出於反擊,他發起了一場捍衛自己思想的新青年解放運動,魯迅經常到各大學巡迴演講,回擊各種關於他的批評。他經常跟青年學生們說這樣一句話:“你可以勇敢走你自己的路,當一位偉大的戰士,不理會那些路邊的牛糞上嗡嗡亂叫的蒼蠅!”
☆、第256章 何為強國
為了捍衛自己的自由思想,魯迅回到北大的青年講堂演講,鼓勵年輕人做自己的英雄。他那天演講的題目叫《中國知識分子致命的自負》,他的語調很緩慢,聲音也有點沙啞和低沉,但是語言依然如鋒利的匕首:“中國知識分子,從孔子時代開始,就一直在強調世界應該是什麽樣子,而不是這世界本來是什麽樣子。他們頭腦中的商周禮製和道德烏托邦,迷惑了中國人幾千年,也誤導了中國幾千年!中國現在的年輕人,要意識到,我們的社會,跟他們構想的道德社會是顛倒的。現實中的人,都是自私自利的。年輕人要時刻提醒自己:人性本身會隨社會環境的改變而變遷,也就是說,‘好人會幹壞事,壞人也可以做好事’。年輕人要時刻提醒自己:世界有它本身的規矩,不以你的意誌為轉移!人生譬如在風雨中趕路,風起了,你要往前走;風停了,你也還是要往前走。你們要明白:個人有權為了自己和家人而活,選擇個人和家庭幸福並為實現這樣的幸福而努力,你就是自己的英雄!”
老百姓一睜眼全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經濟才是人類的天然屬性。道德不是決定人的行為的關鍵,相反,道德本身倒是需要給出解釋的。利己和利他行為都不過是特定製度約束下個人追求私利的產物。製度、也隻有製度,才是決定人的行為。這樣看問題,就把重心置於製度建設上了,也才抓住了道德問題的根本。所以我強調用製度建設來代替道德宣教。製度好了,使壞人改變惡行;製度不好,使好人做壞事。道德建設如中藥溫補,製度完善才是救命之藥!在岌岌可危的社會呼籲道德,如同為一命在旦夕的病人慢慢調養,身體經得起等待嗎?製度才是救命之根,我們需要法治的手術刀切除社會毒瘤。
不過話說回來,說到中國人的道德,恐怕大家都不免要搖一搖頭,發出一番‘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感慨。幾十年前的中國,還是一個民風淳樸的道德之邦,但工商立國之後,國家逐步轉型為市場經濟,自私自利、見利忘義、為富不仁者不斷湧現,一次又一次地挑戰道德的底線。其實市場經濟並不是吞噬道德的惡魔,而是新時期的道德和傳統道德存在嚴重衝突。傳統道德認為人應當克製自己的私慾,從‘存天理,滅人慾’到‘毫不利己,專門利人’,表達的都是這種觀點。這種觀點看起來理所當然,實際上卻會事與願違。人性是難以改造的,壓製人性是中國幾千來走錯的老路。我們必須承認人的自利性,市場利用每個人的自利性,促進資源的合理配置,滿足了人們的需求,引導著人們辛勤工作,發揮出自己最大的潛能。在市場經濟的新時代,我們的道德觀也應當與時俱進,適時揚棄舊道德,這樣中國人的道德,才能有個光明的前景。”
魯迅還到北大演講,介紹泰西的個人主義哲學。他介紹,個人主義是自由主義理論的出發點,強調人是萬物的尺度。個人主義的基本信條是:每個人是其自身利益以及知道如何促進這些利益的最佳判斷者。如何賦予每個人以選擇自身目標和實現這些目標之手段的最大自由和責任,並使得個人採取相應的行動,則是一個社會是否符合理性要求的重要標準。個人理性是意識到人有追求幸福的權利,承認人活著不是自我犧牲,而是自力更生和自我實現;理性是自私的美德。我將永遠不會為了另外一個人而活,也永遠不會要求另一個人為了我的緣故而活。人不是為別人活著,人有權追求快樂,人的快樂不是通往任何終點的途徑,它是終點,是它本身的意圖和目標。人也不是任何人的目的和手段,不是他人的工具,不是他人的奴隸。所以,年輕的朋友,我要正告你們,永遠不要放棄生活中那些你想要的東西,為之奮鬥是值得的!
魯迅這樣的思想,幾乎激怒了整個中國的知識分子:激進的革命知識分子、自由主義者和保守主義者。他們貶低他的思想,稱“隻有十幾歲的青少年醉心於他的學說。”在政治上,魯迅也貌似是一個失敗者,自由主義者不喜歡他擺出的自我為中心的姿態;保守派不喜歡他功利主義;雙方同時都反對他對金錢的正名。唯一支持他的人,就是大總統李經述,他沒有罷免魯迅教育部副總長的職務。魯迅心生感慨,“我的文章,隻要大總統一個人看得懂就行。”
可是就連這句話,也被一些無德無恥的偽公知在報紙上大肆批判:“魯迅把自己打扮成一個擁有革命家情懷和藝術家氣質的孤獨旅者,一個胸懷天下又困於瑣碎的書生,一個混跡於江湖又將聞名於朝堂的蓋世英雄,現在他自己露出了狐狸尾巴,原來他也隻是‘奴家心中隻有皇上一人’的貨色”。
這些攻擊徹底激怒了魯迅,給魯迅帶來的卻是興奮。出於反擊,他發起了一場捍衛自己思想的新青年解放運動,魯迅經常到各大學巡迴演講,回擊各種關於他的批評。他經常跟青年學生們說這樣一句話:“你可以勇敢走你自己的路,當一位偉大的戰士,不理會那些路邊的牛糞上嗡嗡亂叫的蒼蠅!”
☆、第256章 何為強國
為了捍衛自己的自由思想,魯迅回到北大的青年講堂演講,鼓勵年輕人做自己的英雄。他那天演講的題目叫《中國知識分子致命的自負》,他的語調很緩慢,聲音也有點沙啞和低沉,但是語言依然如鋒利的匕首:“中國知識分子,從孔子時代開始,就一直在強調世界應該是什麽樣子,而不是這世界本來是什麽樣子。他們頭腦中的商周禮製和道德烏托邦,迷惑了中國人幾千年,也誤導了中國幾千年!中國現在的年輕人,要意識到,我們的社會,跟他們構想的道德社會是顛倒的。現實中的人,都是自私自利的。年輕人要時刻提醒自己:人性本身會隨社會環境的改變而變遷,也就是說,‘好人會幹壞事,壞人也可以做好事’。年輕人要時刻提醒自己:世界有它本身的規矩,不以你的意誌為轉移!人生譬如在風雨中趕路,風起了,你要往前走;風停了,你也還是要往前走。你們要明白:個人有權為了自己和家人而活,選擇個人和家庭幸福並為實現這樣的幸福而努力,你就是自己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