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保的勢力從朝內擴張到朝外,更激起高拱的極大不滿。急於擴大內閣權力的高拱深知,一旦馮保憑藉內府大權,疏通皇後、貴妃門路,再反身收拾自己,自己定無活路,遂決定先下手為強。


    他指使六科給事中和十三道監察禦史聯合上疏攻擊:馮保是大奸,欺君罔上,陷害忠良,臣等速請陛下將馮保交給法司,加以重處。


    隻要奏文一到內閣,高拱便可借首輔票擬的權力驅逐馮保。


    先帝遺體未寒,連連不斷的奏疏咄咄逼人,內廷和外廷的政治博弈已趨白熱,高拱正在洋洋得意靜候勝利佳音之時,事態卻正朝著不利於己的方向,悄悄發生著變化。


    突如其來的失敗


    在高拱和馮保明爭暗鬥最為激烈的時刻,張居正保持著異常的冷靜和清醒:如果高拱勝利,下一個驅逐對象就是自己;高拱失敗,首輔之位就是屬於他。


    他從二十三歲踏入仕途以來,苦苦尋覓等待的不就是這把交椅嗎?光陰似箭,整整二十五年過去了,沒有它,何以施展抱負?


    當初曹大埜事件中高拱曾放自己一馬,但麵對觸手可及的首輔位子,張居正要做出最合乎利益的選擇,將自己的天平傾向馮保。他將高拱的行動向馮保和盤托出。


    更要命的是,高拱送呈收回司禮監權力的奏疏後,看見“照舊製行”的回命,大為不滿,隨口而出:“哪有十歲天子能裁決政事的?”


    言者無心,聽者有意,這句話傳到馮保耳中,成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幼主登基,孤兒寡母最害怕的莫過於外廷操權、怠慢內廷,怎能經得起大臣如此藐視?這分明是觸犯幼主大忌,自投羅網,明擺著給政敵送去反擊的口實嗎?


    馮保牢牢抓住高拱把柄,遂以“高拱擅權,蔑視幼主”為由,添油加醋地到李貴妃那告狀,說高閣老看不起十齡幼主,想趁機收拾內廷,而且要另立陛下叔父周王為帝。


    李氏聽後嚇得渾身直冒冷汗,更為反感高拱。古代社會,女人對社會歷史的影響遠不如男人,但在恰當的時機裏,歷史車輪走向卻掌在婦人之手,高拱之不幸便在於此。在這個節點上,李氏的態度最終決定了高拱的失敗和萬曆初年的政局大勢。


    炎炎六月,諸大臣一行來到會極門,聽傳詔旨。高拱還沉浸在無盡喜悅中,滿心以為這是逐走馮保的聖旨,囑告同僚們看一場英明首輔智鬥太監的好戲。


    太監王蓁捧聖旨出來,文武百官下跪接旨,隻聽得王蓁抑揚頓挫地說:“張老先生接旨!”


    高閣老頓感大事不妙,我堂堂元輔在此,怎輪到次輔接旨?他愈往下聽,愈覺得蹊蹺。


    王蓁麵對百官,高聲念道:“皇後懿旨、皇貴妃令旨、皇帝聖旨:說與內閣、五府、六部等衙門官員,大行皇帝賓天先一日,召內閣三臣在禦榻前,同我母子三人親受遺囑:東宮年小,要你們輔佐。今有大學士高拱專權擅政,將朝廷威福強奪自專,通通不許皇帝主管。不知他要何為?我母子三人驚懼不寧。高拱即日起回籍閑住,不許停留。大臣受國家厚恩,當思竭忠報主,不得阿附權臣,蔑視幼主。今後都要洗心革麵,用心辦事。欽此。”


    不可一世的高拱聽完聖旨時渾身癱軟,“麵色如死灰,汗陡下如雨”,久久伏地不起。一旁的張居正把他從地扶起,又找了兩個小官攙扶高拱出去。


    皇帝的聖旨、皇後的懿旨、皇貴妃的令旨,三旨並發,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高拱削職查辦,還容不得他停留片刻,高拱連衣服都來不及換,就被趕出京城。


    這真是一個戲劇性的大逆轉!信誓旦旦要驅逐馮太監的高拱,到頭來自己反被緹騎趕出京城,踉蹌而去。


    對此,史書不乏“馮保居奸,張居正與閹人勾結”的種種責難,但高拱急於擴展自己的權力,出言不遜從而引發禍事也是客觀存在的,可憐高拱雖是一時良臣,最終也隻能歸於落寞。


    不過,這個重大政變還有另外一番記載,在此期間張居正探視先帝的陵墓,回京後又告病休息,待他回朝後風雲突變,親自啟封驅逐高拱的聖旨。


    明末清初的學者陶子師認為:“馮保之逐新鄭,其謀全出華亭,江陵特與聞耳。”也就是說徐階在背後出謀劃策,指使馮保驅逐高拱,張居正事後才聽說而已。


    清末史學大家李慈銘以為,高馮二人互相傾軋,高拱本要驅逐馮保,不料自己那句十歲小孩無法治天下闖了禍,激怒太後和皇帝,反被閹人所逐。因此高拱死後,明神宗還銜恨不已。張居正雖也是局中人,但主要是坐山觀虎鬥,冷眼看他被馮保逐走而不相救,絕無與閹人勾結之理:“蓋新鄭之逐,以欲去馮保而反為所乘,實以十歲天子,改為十歲孩子之言,激慈聖怒,故沒後神宗猶銜之,謂其欺侮朕躬。文忠當是時不免以權勢相軋,幸其去而不救,若謂其與馮保合謀,已非事實。”


    真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可惜兩人權謀博弈的具體細節僅存於野史筆記和高拱晚年個人色彩頗重的回憶錄,皆未能真實完整地呈現給後人。


    不過鬥爭結果清晰在案,高拱自此退出政治舞台。一個身負重任的顧命大臣何以如此失算,頃刻間落荒而逃?我們不妨看看時人如何評斷這一突發事件。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世間已無張居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宏瞻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宏瞻並收藏世間已無張居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