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看完這一奏疏,頓時臉紅氣急,他一眼發現疏文的漏洞,一向矜持的他奮起反擊:“這禦史如何比皇上為秦二世!快擬票讓各衙門知道。”
馮保則把此疏收留不發,以杜後繼者,並派太監到內閣傳言:“萬歲爺看完奏疏後大怒,要將此人廷杖,並削籍為民。”
消息不脛而走,張集早已嚇得魂不附體,每日在朝房聽候發落,以為必遭廷杖,連身後事都提前向家人囑咐好了。
張居正的幕僚王篆提醒:“張集之事一日不了,閑人議論就一天也不消停!還請早作決斷。”
張居正當即派王篆到朝房轉告張集:“張相公讓我告訴你,可以安心回家了,暫時無事。”
張集雖然從朝房回到家裏,但此事已鬧得沸沸揚揚,高拱乘機向張居正興師問罪。
為官者遭到彈劾在當時再正常不過的了,尤其是首輔被論,更乃家常便飯。高拱並不以此為訓,反而鐵了心要給張居正一個下馬威,拉破臉皮大吵大鬧,當麵指責張居正背信棄義。
張居正回到家越想越不安,傍晚時分,講究儀容的他顧不得換上正裝,身著白色內衣,隻身跑到高府前園,求見首輔。
高拱語帶諷刺地問:“張兄來我府上,有何貴幹?”
張居正思慮再三才張口:“我不敢說曹大埜事件我毫不知情,隻是如今事已至此,隻希望高兄能寬恕我。”
高拱舉手指天說:“天地、鬼神、祖宗、先帝之靈在上,我平日待你不薄,你今日怎能這樣辜負我!”
張居正說:“高兄無論怎麽責罵我,我都無話可說。隻求高兄能寬恕我,我一定痛改前非,若有再犯,就讓我七個兒子同一天死去!”
高拱本也是性情中人,見張居正已然悔過,便不再追問,淡然地說:“張兄不必再擔心,我已告知科道停止追查了。”
一場風波總算暫時平息。
太監的反抗
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二月二日,穆宗隆慶上朝時,一反往日安靜久坐的風格,忽然起身,走下大殿。大臣們心裏正默默琢磨:陛下今天怎麽這麽反常?沒等大家反應過來,隻聽皇帝撲通一聲,栽倒在地。
文武大臣極為驚駭,又不敢走近皇帝,微微聽到他口中呼喚閣老國公四字。幾個國公大步走上,跪在他後麵,張居正、高拱也過去把他攙扶起來,送回宮中,一路上,神誌不清的皇帝咬著張閣老胳膊不放,嘴中還不停喃喃自語。
三個月後,隆慶皇帝病入膏肓,生命垂危,匆促召見閣臣高拱、張居正、高儀三人到幹清宮接受顧命。
奄奄一息的隆慶帝握著他們的手,眼含熱淚道:“希望愛卿竭力輔佐太子,太子天資聰穎,將是位好皇帝,朕先走一步,軍國大政勞駕先生們了。”
第二天,隆慶帝駕崩,隨後下葬於昭陵。
年僅三十六歲的皇帝入土了,給臣子們留下的卻是一個病體沉重的龐大帝國。在隆慶皇帝駕崩至太子朱翊鈞即位的短暫十幾天裏,一場驚心怵目的奪權政變拉開帷幕。
高拱在曹大埜事件上饒過張居正,但還是煞有戒心。他首先與由他引薦入閣的高儀商量,國家正處於多事之秋,馮、張二人所作所為,必成社稷之憂。要想去掉此二人,有礙於先皇顧托。委而不顧,不忠;依違取容,則有負於先皇之託,更不忠。怎麽辦呢?
入閣不久的高儀為官耿介清廉,且人輕言微,不願捲入這場政治搏鬥,泛泛而談:“天道六十年一輪迴。正德初年,劉謹弄權,而內閣大臣李東陽竟與他相勾結,導致其餘兩位閣臣劉健、謝遷去職歸裏,如今六十年已過,當時情景再現,這豈不是天意!”高儀把張居正比作當年的李東陽,且二人皆為楚相,而高拱與劉健同為河南籍宰相,且境遇頗為相似。
高拱不以為然:“我豈是劉健,當時明武宗已有十五歲,李東陽隻暗中勾結劉瑾,還顧及形跡,所以劉健不過是去職而已。當今的皇上才十歲,而張居正陰狠更甚,不顧形跡與馮保勾結。如今有什麽風吹草動他轉眼間就告訴馮保,為太監出謀劃策,彼此狼狽為奸,欺負年幼的皇帝,這怎麽讓我經國濟民?”
高儀沒有明確表態,隻是反問道:“那又有什麽辦法?”
高拱把他的計劃一五一十地告訴高儀:“我要在皇上登極那日,先上疏條陳五事,明正事體,讓皇上能掌控朝政。不僅防止太監弄權,亦以防彼此勾結串通,捏造皇上聖旨,以行私害人。如若行得通,再陳致治保邦之策;若行不通,隻能任由他們誣衊陷害,生死就不掌握在自己手中了。”
高拱顯然預謀已久。宦海沉浮三十年,政壇老手雖屢歷挫折,最終還是勝利了,排除了他的對手,站上了權力的頂峰。
他最不能容忍大權旁落、聽人擺布,如果落到這一地步,還不如鬥個魚死網破。他計劃在新皇登基時,立即呈上事先擬好的《陳五事疏》攻倒馮保,箝製張居正。
那麽,高拱的搭檔高儀是否支持他呢?
高儀含糊道:“高兄所言,自然是大丈夫應做的事,隻是禍福難料,在下不敢鼓勵支持,也不敢阻諫勸止。”
馮保此時也不歇停,在宮內秘密活動,取得了太後尤其是萬曆生母李貴妃的信任和支持,在萬曆即位之際,文書官拿著聖旨來到內閣:授馮保為司禮監掌印太監,提督東廠。
馮保則把此疏收留不發,以杜後繼者,並派太監到內閣傳言:“萬歲爺看完奏疏後大怒,要將此人廷杖,並削籍為民。”
消息不脛而走,張集早已嚇得魂不附體,每日在朝房聽候發落,以為必遭廷杖,連身後事都提前向家人囑咐好了。
張居正的幕僚王篆提醒:“張集之事一日不了,閑人議論就一天也不消停!還請早作決斷。”
張居正當即派王篆到朝房轉告張集:“張相公讓我告訴你,可以安心回家了,暫時無事。”
張集雖然從朝房回到家裏,但此事已鬧得沸沸揚揚,高拱乘機向張居正興師問罪。
為官者遭到彈劾在當時再正常不過的了,尤其是首輔被論,更乃家常便飯。高拱並不以此為訓,反而鐵了心要給張居正一個下馬威,拉破臉皮大吵大鬧,當麵指責張居正背信棄義。
張居正回到家越想越不安,傍晚時分,講究儀容的他顧不得換上正裝,身著白色內衣,隻身跑到高府前園,求見首輔。
高拱語帶諷刺地問:“張兄來我府上,有何貴幹?”
張居正思慮再三才張口:“我不敢說曹大埜事件我毫不知情,隻是如今事已至此,隻希望高兄能寬恕我。”
高拱舉手指天說:“天地、鬼神、祖宗、先帝之靈在上,我平日待你不薄,你今日怎能這樣辜負我!”
張居正說:“高兄無論怎麽責罵我,我都無話可說。隻求高兄能寬恕我,我一定痛改前非,若有再犯,就讓我七個兒子同一天死去!”
高拱本也是性情中人,見張居正已然悔過,便不再追問,淡然地說:“張兄不必再擔心,我已告知科道停止追查了。”
一場風波總算暫時平息。
太監的反抗
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二月二日,穆宗隆慶上朝時,一反往日安靜久坐的風格,忽然起身,走下大殿。大臣們心裏正默默琢磨:陛下今天怎麽這麽反常?沒等大家反應過來,隻聽皇帝撲通一聲,栽倒在地。
文武大臣極為驚駭,又不敢走近皇帝,微微聽到他口中呼喚閣老國公四字。幾個國公大步走上,跪在他後麵,張居正、高拱也過去把他攙扶起來,送回宮中,一路上,神誌不清的皇帝咬著張閣老胳膊不放,嘴中還不停喃喃自語。
三個月後,隆慶皇帝病入膏肓,生命垂危,匆促召見閣臣高拱、張居正、高儀三人到幹清宮接受顧命。
奄奄一息的隆慶帝握著他們的手,眼含熱淚道:“希望愛卿竭力輔佐太子,太子天資聰穎,將是位好皇帝,朕先走一步,軍國大政勞駕先生們了。”
第二天,隆慶帝駕崩,隨後下葬於昭陵。
年僅三十六歲的皇帝入土了,給臣子們留下的卻是一個病體沉重的龐大帝國。在隆慶皇帝駕崩至太子朱翊鈞即位的短暫十幾天裏,一場驚心怵目的奪權政變拉開帷幕。
高拱在曹大埜事件上饒過張居正,但還是煞有戒心。他首先與由他引薦入閣的高儀商量,國家正處於多事之秋,馮、張二人所作所為,必成社稷之憂。要想去掉此二人,有礙於先皇顧托。委而不顧,不忠;依違取容,則有負於先皇之託,更不忠。怎麽辦呢?
入閣不久的高儀為官耿介清廉,且人輕言微,不願捲入這場政治搏鬥,泛泛而談:“天道六十年一輪迴。正德初年,劉謹弄權,而內閣大臣李東陽竟與他相勾結,導致其餘兩位閣臣劉健、謝遷去職歸裏,如今六十年已過,當時情景再現,這豈不是天意!”高儀把張居正比作當年的李東陽,且二人皆為楚相,而高拱與劉健同為河南籍宰相,且境遇頗為相似。
高拱不以為然:“我豈是劉健,當時明武宗已有十五歲,李東陽隻暗中勾結劉瑾,還顧及形跡,所以劉健不過是去職而已。當今的皇上才十歲,而張居正陰狠更甚,不顧形跡與馮保勾結。如今有什麽風吹草動他轉眼間就告訴馮保,為太監出謀劃策,彼此狼狽為奸,欺負年幼的皇帝,這怎麽讓我經國濟民?”
高儀沒有明確表態,隻是反問道:“那又有什麽辦法?”
高拱把他的計劃一五一十地告訴高儀:“我要在皇上登極那日,先上疏條陳五事,明正事體,讓皇上能掌控朝政。不僅防止太監弄權,亦以防彼此勾結串通,捏造皇上聖旨,以行私害人。如若行得通,再陳致治保邦之策;若行不通,隻能任由他們誣衊陷害,生死就不掌握在自己手中了。”
高拱顯然預謀已久。宦海沉浮三十年,政壇老手雖屢歷挫折,最終還是勝利了,排除了他的對手,站上了權力的頂峰。
他最不能容忍大權旁落、聽人擺布,如果落到這一地步,還不如鬥個魚死網破。他計劃在新皇登基時,立即呈上事先擬好的《陳五事疏》攻倒馮保,箝製張居正。
那麽,高拱的搭檔高儀是否支持他呢?
高儀含糊道:“高兄所言,自然是大丈夫應做的事,隻是禍福難料,在下不敢鼓勵支持,也不敢阻諫勸止。”
馮保此時也不歇停,在宮內秘密活動,取得了太後尤其是萬曆生母李貴妃的信任和支持,在萬曆即位之際,文書官拿著聖旨來到內閣:授馮保為司禮監掌印太監,提督東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