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張居正不肯將生命耗費於虛辭侈言的文字遊戲中,他一邊忙於撰寫史書,積蓄知識;一邊冷眼旁觀現實生活,剖析政務。


    就在與他同時入仕的很多青年官員忙於攀交權貴,陷入爭名逐利的漩渦之時,他卻潔身自好,喜好與對他升遷無甚助益的基層吏員交往。


    每遇小吏從邊塞巡視歸來,他常常提一飯盒酒菜前去探望,與這些官員邊飲酒邊聊天,詳細詢問當地山川形勢、風俗民情。回家後便一一追記,歸納整理,並提出自己對時局的見解,挑燈寫作,徹夜不眠,足不出京而曉天下事。


    當他合上書本,回到現實中來,麵對眼前的衰敗時局,一向沉穩的他終於按捺不住。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這位不起眼的小編修奮筆疾書,連夜撰寫了《論時政疏》,試圖讓皇帝了解社會的真實狀況,首次提出政治改革的恢宏大計。


    《論時政疏》開宗明義:國家如今內憂外患,已到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請陛下盡早摒棄幽居深宮的消極態度,自知其疾而及時就醫。進而針對時弊,提出抑製宗藩、整肅吏治、整頓時政、整飭邊防、上下溝通五大對策,洋洋千餘字。


    遺憾的是,他嘔心瀝血所撰的奏疏如石沉大海,一腔熱血被輕蔑地扔擲在泥沙之中。經過這次打擊,張居正繼續埋頭於朝章國故的探索中,對時政不置一辭。


    風高浪急的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正是張居正三十而立之年,人到三十,本該奮勇前行,張居正卻急流勇退了。他厭倦了官場的荊棘叢莽、黑白不分,但對時局還抱有一絲希望,因為在他眼中,還有“身重於泰山,言信於蓍龜”的老師徐階,希望尊師有朝一日帶領大家掃除陰霾,擁抱光明。


    徐階年輕時曾擔任浙江提學僉事,深諳人才育選的要領,威望頗高。他不同於同時代一些腐儒,隻工於詞章,而是引導庶吉士們把興趣由文學轉向政治,授課內容無不圍繞有關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使學生們身心受教,學有所用。


    當年風華正茂的張居正經過層層考試脫穎而出,來到翰林院任職之時,分管翰林院的內閣次輔徐階就注意到,新來的這位英俊瀟灑的小夥子卓爾不群,所作之文雖旁列諸子百家之言,卻以務實為本,且虛心向各位老前輩請教,博得了諸位翰林老師的好感。


    有心的徐閣老刻意接近小張,多次找他談心,藉以全麵觀察這個談吐不凡的年輕人。兩人的交流非常投契,他很是欣賞小張“沉毅淵重”的性格和好學上進的進取精神,深相期許,認為他以後一定會成為國家重臣。


    從此,徐階一路提攜小張。張居正對徐老的知遇之恩也銘記在心,從此更加積極上進,二人在政見上也多有默契。休假回家前,張居正特意修書一封致徐相公。


    信中,張居正毫無顧忌地袒露心扉。他憤慨於群奸亂舞,迫害正人;又讚譽徐老師博通古今、器量恢宏,可惜並未使天下有所改觀。他也覺察到徐階的顧忌太多,不願與奸臣同流合汙,又要虛與委蛇,“相公內抱不群,外欲渾跡,不亦難乎?”


    張翰林頗費心機地以後輩之身,委婉道出徐階的不足,又以知恩圖報之心,許諾誓死相隨。麵對這樣的傾腸相告,苦於政爭的徐階又怎能不動心呢?


    隻是時機未到,老謀深算的徐階絕不會輕舉妄動。對於張的建言,他隻能搖頭苦笑。不過,令他欣慰的是,他終於物色到一個可以推心置腹的知己和接班人了。


    此時的張居正不僅官場上失意,情感上也遭受了沉重的打擊。


    正值盛年,與他相濡以沫的愛妻顧氏溘然長逝,抱著念妻、懷友、感嘆時局的心緒,他滿腹哀傷地休假回家了。


    回鄉之初,張居正尋得風光甚佳的湖畔築一茅屋,種半畝青竹,養一隻臒鶴,終日閉門不出,身邊有童僕數人,專事灑掃,燒茶煮藥。


    人在天涯,心懸京華;養屙田園,魂縈廊廟。他有過讀書自娛的避世念頭,但目睹江山敗落、百姓哀鳴的末世之狀,這個曾經夢想“直上盡頭竿”的青年才俊,又怎能割捨對社稷蒼生的關切呢?


    出世與入世、遁世與經世的矛盾衝突,交織在張居正大腦中,他將自己的心路歷程傾注在詩詞裏:


    山居


    林深車馬不聞喧,寒雨瀟瀟獨掩門。


    秋草欲迷元亮徑,清溪長繞仲長園。


    蒼鬆偃仰雲團蓋,白鳥翻飛雪滿村。


    莫漫逢人語幽勝,恐驚樵客問桃源。


    舟泊漢江望黃鶴樓


    楓林霜葉淨江煙,錦石遊魚清可憐。


    賈客帆檣雲裏見,仙人樓閣鏡中懸。


    九秋查影橫清漢,一笛梅花落遠天。


    無限滄洲漁父意,夜深高詠獨鳴舷。


    追求超逸、希望擺脫塵世煩擾的情緒躍然紙上。


    “顯則立於朝,晦則隱於野”,大自然往往成為傳統士大夫迴避世俗紛擾的一片淨土,更是暫避驚風駭浪的安靜港灣。


    張居正寄情於寒泉潭水、滄江白鷗,在煙霞鬆竹中閑看花開花落、雲捲雲舒,心靈或馳騁在雲端,或伏貼於岩崖,尋找人世間難以尋覓的寬容和慰藉。


    六年的休假生活中,最令他身心愉快的當屬衡山之行。


    在秋高氣爽的金秋十月,張居正偕同應城李義河、湘潭王會沙、漢陽張甑山、長沙李石棠等幾位湖廣友人,遍歷瀟湘大地。張甑山是當時著名的理學家,李義河、李石棠後來都位列公卿,成為日後張居正執政改革的左膀右臂。他們正是在此結成扯不斷、緊相連的至密親友圈。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世間已無張居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宏瞻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宏瞻並收藏世間已無張居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