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
你一定愛讀的極簡歐洲史 作者:[澳]約翰.赫斯特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我用前麵兩章的篇幅簡要勾勒出歐洲的完整歷史,這確實是最短的歐洲史。接下來的六章,各取一個特定主題延伸。之所以這樣做,是希望借著回頭做更深入的檢視,學生可以加深了解。
所有故事都有情節:開頭、中間、結局。以這個定義來看,文明並不是一個故事。如果我們認為文明的演變必然有起伏跌宕,我們就會被其中的故事性吸引,雖然它遲早會走到結局。我的目的是從中找出歐洲文明的基本元素,看這些元素如何透過時間重新組合,從古舊中形塑出新的樣貌;看舊有的東西如何屹立不搖、風雲再現。
歷史書總是會觸及眾多的人物與事件,這是歷史的好處之一,帶領我們貼近人生。不過,這一切有什麽意義呢?哪些才是真正重要的東西?諸如此類的問號總是縈繞在我的心頭。
因此,很多歷史書所囊括的事件和人物,並沒有出現在本書裏。
本書的第二部分,也就是較為細節性的描述,約莫談到1800年就戛然而止,這純粹是因為我在準備這些教材時,另有一門課專門講述1800年以後的歷史。有多少歷史故事會因為這樣而被遺漏?不過,我偶爾會這樣期盼:如果我的方法行得通,你會看得出來,我們目前所居住的這個世界,輪廓麵貌在許久以前便已奠定。
本書的重點,在古典時期之後多半放在西歐。在形塑歐洲文明這件事情上,歐洲各地區的重要性並不均等。義大利的文藝復興、德意誌的宗教改革、英國的議會政府、法國的民主革命,造成的影響都比波蘭被瓜分來得重大。
我對歷史社會學家的著作仰賴甚多,尤其是米歇爾·曼恩(mi插el mann)和帕特裏夏·克龍(patricia crone)。克龍並不是歐洲歷史的專家,她的專精領域是伊斯蘭文化。不過,她在一本名為《前工業社會》(pre?industrial societies)的小書中辟有一章:“畸怪歐洲”(the oddity of europe),這是一篇非常精彩的傑作,隻用了三十頁就講完整個歷史,幾乎跟我這本“極簡史”一樣短。它提供了我將歐洲的各種混雜元素加以整理並重組的構想,成果即是本書前兩章所呈現的樣貌。
多年來我任教於澳大利亞墨爾本拉籌伯大學 trobe university),有幸與艾瑞克·瓊斯(eric jones)教授結為同事。他對我以大格局看歷史的做法多有鼓勵,而我對他的著作《歐洲奇蹟》(the european miracle)也仰仗甚多。
我編寫這些教材,最初的對象是澳大利亞的學生,他們懂得太多澳大利亞歷史,對歐洲文明所知卻太少,而他們,也是歐洲的一分子。
約翰·赫斯特(john hirst)
第3節:第一章從希臘說起,講到日耳曼——古典時期到中世紀
(1)
part 1
歐洲,是個混合體
第一章
從希臘說起,講到日耳曼
——古典時期到中世紀
歐洲文明是獨特的,因為它一直是唯一能讓世界其他地區馬首是瞻的文明。它之所以做得到這點,是靠著不斷的征服和定居、強大的經濟勢力和思想觀念,以及擁有其他人嚮往的東西。今天,全球所有國家普遍運用的科學發現和科技都起源於它,而科學本身就是歐洲的發明之一。
在歐洲文明發端之初,它的組成元素有三:
1.古希臘和羅馬文化。
2.基督教——猶太教(猶太民族之宗教)的一個奇特分支。
3.對羅馬帝國進行侵略的日耳曼蠻族的戰士文化。
圖1—1古希臘城市和殖民聚落。在環地中海和黑海的貿易和農業聚落裏,希臘文明開出繁花盛景。
歐洲文明是個混合體。隨著繼續往下讀,這個混合特質的重要性,就會慢慢地彰顯出來。
? 現代文明的源頭:古希臘
如果我們去找哲學、藝術、文學、數學、科學、醫學以及政治思想的源頭,所有這些智識,都會把我們帶回到古希臘。
在希臘的輝煌時期,它並不是一個單一製國家,而是由數個小聚落分區統治,也就是今天我們所稱的城邦。一個城邦就是一個城鎮,四周有一圈土地環繞,每個人都可以在任何時刻進城去。希臘人喜歡加入城邦,就像我們歸屬於某個俱樂部一樣,是基於一種同誼情感。民主政治的原型就是從這些小城邦裏萌生,但它並不是代議式的民主,用不著選舉國會議員。所有的男性公民群聚於某個場所就公共事務進行討論,法律和政策的製定都透過投票表決。
隨著城邦人口日益增長,希臘開始派人到地中海其他地區去開拓殖民地。在當今的土耳其、北非沿岸,甚至遠至西班牙、法國南部和義大利南部,都找得到希臘人安家落戶的蹤跡。而就在義大利這裏,羅馬當時隻是今日羅馬城周遭的一個小村落,與希臘人首度遭逢,進而向他們學習。
? 羅馬國·希臘味
羅馬人慢慢建立起一個龐大帝國,連希臘和希臘所有的殖民地都在它的疆域範圍之內。這個帝國,北以兩大河流“萊茵河”及“多瑙河”為界,不過有時也會超越;西邊則是大西洋。英格蘭是羅馬帝國的一部分,但蘇格蘭和愛爾蘭不是。帝國南邊遠抵北非沙漠,東邊疆界最難確定,因為此處還有一些與它敵對的帝國。羅馬帝國涵蓋了整個地中海;但它的領土隻有一部分屬於今日的歐洲,大部分是在土耳其、中東和北非地區。
所有故事都有情節:開頭、中間、結局。以這個定義來看,文明並不是一個故事。如果我們認為文明的演變必然有起伏跌宕,我們就會被其中的故事性吸引,雖然它遲早會走到結局。我的目的是從中找出歐洲文明的基本元素,看這些元素如何透過時間重新組合,從古舊中形塑出新的樣貌;看舊有的東西如何屹立不搖、風雲再現。
歷史書總是會觸及眾多的人物與事件,這是歷史的好處之一,帶領我們貼近人生。不過,這一切有什麽意義呢?哪些才是真正重要的東西?諸如此類的問號總是縈繞在我的心頭。
因此,很多歷史書所囊括的事件和人物,並沒有出現在本書裏。
本書的第二部分,也就是較為細節性的描述,約莫談到1800年就戛然而止,這純粹是因為我在準備這些教材時,另有一門課專門講述1800年以後的歷史。有多少歷史故事會因為這樣而被遺漏?不過,我偶爾會這樣期盼:如果我的方法行得通,你會看得出來,我們目前所居住的這個世界,輪廓麵貌在許久以前便已奠定。
本書的重點,在古典時期之後多半放在西歐。在形塑歐洲文明這件事情上,歐洲各地區的重要性並不均等。義大利的文藝復興、德意誌的宗教改革、英國的議會政府、法國的民主革命,造成的影響都比波蘭被瓜分來得重大。
我對歷史社會學家的著作仰賴甚多,尤其是米歇爾·曼恩(mi插el mann)和帕特裏夏·克龍(patricia crone)。克龍並不是歐洲歷史的專家,她的專精領域是伊斯蘭文化。不過,她在一本名為《前工業社會》(pre?industrial societies)的小書中辟有一章:“畸怪歐洲”(the oddity of europe),這是一篇非常精彩的傑作,隻用了三十頁就講完整個歷史,幾乎跟我這本“極簡史”一樣短。它提供了我將歐洲的各種混雜元素加以整理並重組的構想,成果即是本書前兩章所呈現的樣貌。
多年來我任教於澳大利亞墨爾本拉籌伯大學 trobe university),有幸與艾瑞克·瓊斯(eric jones)教授結為同事。他對我以大格局看歷史的做法多有鼓勵,而我對他的著作《歐洲奇蹟》(the european miracle)也仰仗甚多。
我編寫這些教材,最初的對象是澳大利亞的學生,他們懂得太多澳大利亞歷史,對歐洲文明所知卻太少,而他們,也是歐洲的一分子。
約翰·赫斯特(john hirst)
第3節:第一章從希臘說起,講到日耳曼——古典時期到中世紀
(1)
part 1
歐洲,是個混合體
第一章
從希臘說起,講到日耳曼
——古典時期到中世紀
歐洲文明是獨特的,因為它一直是唯一能讓世界其他地區馬首是瞻的文明。它之所以做得到這點,是靠著不斷的征服和定居、強大的經濟勢力和思想觀念,以及擁有其他人嚮往的東西。今天,全球所有國家普遍運用的科學發現和科技都起源於它,而科學本身就是歐洲的發明之一。
在歐洲文明發端之初,它的組成元素有三:
1.古希臘和羅馬文化。
2.基督教——猶太教(猶太民族之宗教)的一個奇特分支。
3.對羅馬帝國進行侵略的日耳曼蠻族的戰士文化。
圖1—1古希臘城市和殖民聚落。在環地中海和黑海的貿易和農業聚落裏,希臘文明開出繁花盛景。
歐洲文明是個混合體。隨著繼續往下讀,這個混合特質的重要性,就會慢慢地彰顯出來。
? 現代文明的源頭:古希臘
如果我們去找哲學、藝術、文學、數學、科學、醫學以及政治思想的源頭,所有這些智識,都會把我們帶回到古希臘。
在希臘的輝煌時期,它並不是一個單一製國家,而是由數個小聚落分區統治,也就是今天我們所稱的城邦。一個城邦就是一個城鎮,四周有一圈土地環繞,每個人都可以在任何時刻進城去。希臘人喜歡加入城邦,就像我們歸屬於某個俱樂部一樣,是基於一種同誼情感。民主政治的原型就是從這些小城邦裏萌生,但它並不是代議式的民主,用不著選舉國會議員。所有的男性公民群聚於某個場所就公共事務進行討論,法律和政策的製定都透過投票表決。
隨著城邦人口日益增長,希臘開始派人到地中海其他地區去開拓殖民地。在當今的土耳其、北非沿岸,甚至遠至西班牙、法國南部和義大利南部,都找得到希臘人安家落戶的蹤跡。而就在義大利這裏,羅馬當時隻是今日羅馬城周遭的一個小村落,與希臘人首度遭逢,進而向他們學習。
? 羅馬國·希臘味
羅馬人慢慢建立起一個龐大帝國,連希臘和希臘所有的殖民地都在它的疆域範圍之內。這個帝國,北以兩大河流“萊茵河”及“多瑙河”為界,不過有時也會超越;西邊則是大西洋。英格蘭是羅馬帝國的一部分,但蘇格蘭和愛爾蘭不是。帝國南邊遠抵北非沙漠,東邊疆界最難確定,因為此處還有一些與它敵對的帝國。羅馬帝國涵蓋了整個地中海;但它的領土隻有一部分屬於今日的歐洲,大部分是在土耳其、中東和北非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