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頁
活著回來的男人:一個普通日本兵的二戰及戰後生命史 作者:[日]小熊英二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療養所大概有四百名患者,六棟病房,編號上避開不吉利的“第四病棟”,第一到第五棟屬於舊大樓,第六與第七棟則新蓋好不久,恐怕是因為《結核預防法》修正後,麵臨可能會增加隔離收容的患者,作為對應處置的一環而增建病房大樓。謙二遷入的便是新建的第六棟。
謙二在戰爭之前曾為了探望哥哥輝一去過一次結核病醫院。當時負責照護病人周遭事務的“護理婦”(大多是中年女性),一般而言都是患者自行付費雇用的。製度變革後,在內野療養所中不容許私人付費的護理婦,改由護士巡視病房。
病房為八人房,與謙二同寢的患者,計有兩名教員、兩名警官、一名勞動基準監督官,以及兩位其他病患。其他的病房也類似如此,在第六、第七棟新設病房中,大部分都是教員與公務員。療養患者年紀大多在三四十歲,像謙二這種二十五歲的年輕人並不多。
日本的社會福利行政,採取由個人提出申請後才能利用福利製度的“申請主義”,隻要不知道資訊,沒有進行申請,即便有這套福利也享用不到。內野療養所中教員與公務員占多數,原因之一可能是公務員們更容易接觸到這些新製度的相關資訊。沒有這些公家機關資訊網絡的貧困者,時間與生活上都缺乏餘裕,即便國家有這套製度,許多人也不知道相關的利用訊息。
謙二進入療養所之後,大概接受了一年左右的pas(對氨基水楊酸,para-amino-salicylic acid)與tb1新藥治療。pas容易造成胃腸不適的副作用,不舒服時隻能先停止服用,等副作用過去了再重新開始。
謙二進入療養所的初期,正當結核病治療的摸索階段。到一九五〇年代中期,作為特效藥的抗生素鏈黴菌素(streptomycin)開始臨床應用,但在此之前隻有類似pas之類的化學藥劑運用於治療。
以盤尼西林為嚆矢的抗生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正式開始採用。抗生素與雷達一樣,都是同盟國的新技術,在傷兵治療上發揮了絕大效用。盤尼西林在二戰之後也在民間使用,在戰爭中的一九四三年分離出了鏈黴菌素,並在戰後上市,成為有效對抗結核菌的抗生素。但在一九五一年的日本,此藥品仍屬於貴重藥物,謙二說“不可能輪到我這種偏遠地區的貧困患者”。
謙二吃了一年左右的化學藥品,緩和了病情的進展,並在一九五二年接受了胸廓成形外科手術。此手術使用與氣腔療法相同的原理,與利用鏈黴菌素等內服藥殺死結核菌不同,而是把遭結核菌入侵的病灶以外科手術的方式完全去除。
因為與氣腔治療類似,應該從過往就有這種手術的想法。恐怕戰爭中外科手術更加發達,而因為利用抗生素可以有效阻止感染化膿,醫生得以施行更大型的外科手術,類似去結核菌的大手術也得以實現。
隻是,去除遭結核菌感染的部分,自然會縮小肺髒,降低肺活量。患者術後體力必定會減弱。外科手術中必須切除肋骨,當病灶肺葉去除後,隻會再生如細枝般的細骨,結果便是在患者背部留下大片傷痕,並且導致身體歪曲。
換言之,接受外科手術,等於隻能剩下一片肺葉。即便如此,這仍然可以治療被稱為絕症的結核病。
接受手術後會造成什麽樣的結果,我自然知道。但在醫生的推薦之下,為了讓病情有所進展,最終還是下定決心同意接受手術。這項手術隻採取部分麻醉,且切除七根肋骨,右側肺葉幾乎全遭摘除,當醫生拿著鋸子切割肋骨時,實在痛不欲生。
對醫生而言,這等於在嚐試新的療法,帶有一種實驗的性質。因為隻有部分麻醉,所以手術中可以聽到醫生們的對話。前輩的醫生們,對施行手術與旁觀的後輩醫生們說:“這樣子可不行!”有許多指導性對話。如果支氣管已經遭到結核菌侵襲,即便動手術去除病灶,也不具什麽意義,因此在手術之前得先使用金屬內窺鏡插入支氣管內檢查。這也是個不怎麽靈光的年輕醫生,一邊聽前輩的指導一邊操作,弄得我又嗆又痛。
順帶說明,從隔年開始,可以切除更少的肋骨便完成肺葉切除手術。之後抗生素上市,便無須再使用此類手術。這項手術等於是“曇花一現的治療法”,隻有一部分的人在短暫的幾年間接受過這種外科治療。其中在日本最有名的,就是飾演電影《男人真命苦》的男主角渥美清。
即便出院回到社會上,受過這項手術的人,一看便知。一側的肺葉遭到摘除,該側的肩膀下垂,另一側的肩膀也稍微提高。在我待的療養所,大概是我接受完手術後的第二年,才開始出現鏈黴菌素治療。如果抗生素治療早一年出現,我就不需要接受這項手術了。
手術之後,耐心服用pas與鏈黴菌素。療養所每個月都會定期對病患采痰培養,檢查是否仍存有結核菌。如果一整年都沒檢查出結核菌,大概就可以準備離開療養所。
手術後的謙二,身形已有了改變(一九五二年攝)
可是如果仍然帶有結核菌,根據新的《結核預防法》,不論過幾年都無法離開療養所。而手術後過了半年左右,謙二的痰裏又驗出了結核菌。
即便摘除了肺葉,仍檢驗出結核菌,等於說這次的手術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醫生安慰說:“耐心地繼續治療吧。”當時意氣非常消沉,之後除了一邊療養,繼續服藥,等到結核菌完全消除之外,別無他法。
謙二在戰爭之前曾為了探望哥哥輝一去過一次結核病醫院。當時負責照護病人周遭事務的“護理婦”(大多是中年女性),一般而言都是患者自行付費雇用的。製度變革後,在內野療養所中不容許私人付費的護理婦,改由護士巡視病房。
病房為八人房,與謙二同寢的患者,計有兩名教員、兩名警官、一名勞動基準監督官,以及兩位其他病患。其他的病房也類似如此,在第六、第七棟新設病房中,大部分都是教員與公務員。療養患者年紀大多在三四十歲,像謙二這種二十五歲的年輕人並不多。
日本的社會福利行政,採取由個人提出申請後才能利用福利製度的“申請主義”,隻要不知道資訊,沒有進行申請,即便有這套福利也享用不到。內野療養所中教員與公務員占多數,原因之一可能是公務員們更容易接觸到這些新製度的相關資訊。沒有這些公家機關資訊網絡的貧困者,時間與生活上都缺乏餘裕,即便國家有這套製度,許多人也不知道相關的利用訊息。
謙二進入療養所之後,大概接受了一年左右的pas(對氨基水楊酸,para-amino-salicylic acid)與tb1新藥治療。pas容易造成胃腸不適的副作用,不舒服時隻能先停止服用,等副作用過去了再重新開始。
謙二進入療養所的初期,正當結核病治療的摸索階段。到一九五〇年代中期,作為特效藥的抗生素鏈黴菌素(streptomycin)開始臨床應用,但在此之前隻有類似pas之類的化學藥劑運用於治療。
以盤尼西林為嚆矢的抗生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正式開始採用。抗生素與雷達一樣,都是同盟國的新技術,在傷兵治療上發揮了絕大效用。盤尼西林在二戰之後也在民間使用,在戰爭中的一九四三年分離出了鏈黴菌素,並在戰後上市,成為有效對抗結核菌的抗生素。但在一九五一年的日本,此藥品仍屬於貴重藥物,謙二說“不可能輪到我這種偏遠地區的貧困患者”。
謙二吃了一年左右的化學藥品,緩和了病情的進展,並在一九五二年接受了胸廓成形外科手術。此手術使用與氣腔療法相同的原理,與利用鏈黴菌素等內服藥殺死結核菌不同,而是把遭結核菌入侵的病灶以外科手術的方式完全去除。
因為與氣腔治療類似,應該從過往就有這種手術的想法。恐怕戰爭中外科手術更加發達,而因為利用抗生素可以有效阻止感染化膿,醫生得以施行更大型的外科手術,類似去結核菌的大手術也得以實現。
隻是,去除遭結核菌感染的部分,自然會縮小肺髒,降低肺活量。患者術後體力必定會減弱。外科手術中必須切除肋骨,當病灶肺葉去除後,隻會再生如細枝般的細骨,結果便是在患者背部留下大片傷痕,並且導致身體歪曲。
換言之,接受外科手術,等於隻能剩下一片肺葉。即便如此,這仍然可以治療被稱為絕症的結核病。
接受手術後會造成什麽樣的結果,我自然知道。但在醫生的推薦之下,為了讓病情有所進展,最終還是下定決心同意接受手術。這項手術隻採取部分麻醉,且切除七根肋骨,右側肺葉幾乎全遭摘除,當醫生拿著鋸子切割肋骨時,實在痛不欲生。
對醫生而言,這等於在嚐試新的療法,帶有一種實驗的性質。因為隻有部分麻醉,所以手術中可以聽到醫生們的對話。前輩的醫生們,對施行手術與旁觀的後輩醫生們說:“這樣子可不行!”有許多指導性對話。如果支氣管已經遭到結核菌侵襲,即便動手術去除病灶,也不具什麽意義,因此在手術之前得先使用金屬內窺鏡插入支氣管內檢查。這也是個不怎麽靈光的年輕醫生,一邊聽前輩的指導一邊操作,弄得我又嗆又痛。
順帶說明,從隔年開始,可以切除更少的肋骨便完成肺葉切除手術。之後抗生素上市,便無須再使用此類手術。這項手術等於是“曇花一現的治療法”,隻有一部分的人在短暫的幾年間接受過這種外科治療。其中在日本最有名的,就是飾演電影《男人真命苦》的男主角渥美清。
即便出院回到社會上,受過這項手術的人,一看便知。一側的肺葉遭到摘除,該側的肩膀下垂,另一側的肩膀也稍微提高。在我待的療養所,大概是我接受完手術後的第二年,才開始出現鏈黴菌素治療。如果抗生素治療早一年出現,我就不需要接受這項手術了。
手術之後,耐心服用pas與鏈黴菌素。療養所每個月都會定期對病患采痰培養,檢查是否仍存有結核菌。如果一整年都沒檢查出結核菌,大概就可以準備離開療養所。
手術後的謙二,身形已有了改變(一九五二年攝)
可是如果仍然帶有結核菌,根據新的《結核預防法》,不論過幾年都無法離開療養所。而手術後過了半年左右,謙二的痰裏又驗出了結核菌。
即便摘除了肺葉,仍檢驗出結核菌,等於說這次的手術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醫生安慰說:“耐心地繼續治療吧。”當時意氣非常消沉,之後除了一邊療養,繼續服藥,等到結核菌完全消除之外,別無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