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美國大兵接受這份工作的時候,認為自己的任務無非是訓練中國坦克和機械化部隊的人員。他們大多沒有預料到,自己會和這些中國軍人一起在緬北前線經歷血與火的考驗,其中很多人就此長眠在了這片亞洲最荒蠻的土地上。直到今天已到耄耋之年,這些老兵中的倖存者依然對中國抱有深厚的感情。
卡爾·伯克(右)在2008年。這位美國老兵在緬甸和遠征軍並肩作戰,又在朝鮮和誌願軍惡鬥,在接受nbc的採訪中他表示對中國感情複雜,但承認中國士兵是優秀的戰士。
克勞福德等人在喀拉蚩接收了145輛美製m3a3斯圖亞特式輕型坦克、200輛6輪大卡車和50輛吉普車,它們成為遠征軍裝甲部隊最早的裝備。說起來,m3a3坦克雖然在美軍中被劃入輕型坦克,但其戰鬥全重14.7噸,與全重15噸的日軍主力97式中型坦克屬於同一級別,也是中國裝甲部隊從來沒有裝備過的“大傢夥”。
1943年10月,依靠這批車輛,為中國遠征軍建立的戰車學校在蘭姆迦正式成立,克拉福德等則成了軍校的教官。
m3a3斯圖亞特式戰車,這種美製輕型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使用最廣泛的戰車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除裝備美國陸軍外,還提供給中國,英國等同盟國軍隊使用。
中國軍人很快就以吃苦耐勞和勤勉聰明獲得了美國教官的信任。當時在蘭姆迦擔任教官的林尼·豪斯(linnie house)回憶:“我的班裏有18名中國官兵,最年輕的隻有14歲。從維修到駕駛部屬於我們要教授的課程。這些中國人入伍前都是普通的農民和手工工人,大多從未見過卡車,更不要說坦克了,但他們中的軍官可以講英語。他們對我們講授的內容學得十分認真,令人欽佩,最終我和他們中的很多人變成了朋友。”
為了更好地教學,豪斯給每個學員起了英文名字,因為他實在無法記住對美國人來說要命的中國姓名。令豪斯吃驚的是,教學僅僅進行了兩個月,史迪威將軍就傳來了命令,要求中國遠征軍的坦克部隊投入戰鬥!
蘭姆迦戰車學校的課程介紹和當時的照片。
這個命令讓大多數美軍顧問措手不及,因為他們還根本來不及向這些中國學員教授坦克戰術。而且,從印度後方到當時中日兩軍的前線胡康—孟拱河穀,要翻越險峻的野人山,途中山高路險,溪流縱橫,在雨季讓剛剛掌握坦克駕駛技術的中國官兵把坦克開上去未免拔苗助長。結果,駕駛坦克到前方的任務,就落在了豪斯等一班美軍教官的身上。1944年1月,在中美官兵的共同努力下,第一批中國裝甲部隊出現在了胡康河穀前線。
二
在緬北戰役的前期戰鬥中,遠征軍裝甲部隊的主要車輛就是前麵提到的m3a3斯圖亞特輕型坦克。這種坦克是焊接車體,裝備一門37毫米炮,三挺機槍,車長有無線電通信設備,是m3係列坦克最完善的型號,其出色的越野能力在地形複雜的緬北戰場發揮得淋漓盡致。在緬北前線,盡管隨時有戰鬥損耗,中國遠征軍通常保持有100—125輛m3a3坦克,是對日軍作戰的鐵拳。
不過,這種坦克也有致命的弱點,那就是裝甲還不夠厚。卡爾·伯克士官長評價:“日軍的47毫米反坦克炮炮彈可以從炮塔的一麵鑽進來,又從另一麵飛出去,如果被它打中了車裏的彈藥,會給所有乘員帶來滅頂之災。”直到1944年4月,遠征軍開始裝備m4a4謝爾曼式中型坦克。謝爾曼坦克在歐洲戰場麵對德軍56噸的虎式坦克幾乎沒有還手之力,但在亞洲戰場根本找不到對手,其最厚178毫米的正麵防禦裝甲讓日軍所有的反戰車武器無能為力,其75毫米的重炮卻可以擊穿任何日軍戰車的裝甲。這種“變態”的戰車成了遠征軍裝甲部隊在緬甸戰場的殺手鐧。
不過,由於謝爾曼坦克的重量,使它在緬北叢林作戰中略顯笨重。而且,1944年10月史迪威與蔣介石失和被解職回國,美軍對國民黨軍的軍援自此轉入消極。因此,在緬北戰場上的謝爾曼坦克數量不多,在遠征軍裝甲部隊中,最好的情況下每個營也隻有一個連能裝備這種戰車。
中國遠征軍裝甲兵團的m3a3坦克部隊
遠征軍裝備的m4a4謝爾曼中型坦克
和遠征軍裝甲部隊並肩作戰最多的是新22師,雙方相互派遣了聯絡軍官。正是這支部隊的英勇善戰改變了美國軍官中對中國士兵作戰能力的普遍懷疑。
這種懷疑也不是沒有道理。經過多年苦戰,損失慘重的那個時候大多數國民黨軍各部隊在抗戰後期普遍訓練不足,人員缺編嚴重,而且上層腐敗成風,軍隊士氣低落。日軍1944年發動豫湘桂戰役的時候,前鋒打到了貴州的獨山,對陪都重慶威脅很大。倉促間國民黨方麵緊急調動首都警衛軍——第97軍迎頭阻擊,卻在日軍一個聯隊麵前一觸即潰。這個令人難堪的戰績並非不合理。按照國民黨軍的編製,正常情況下一個軍應該有三萬人,這個97軍參戰的時候有多少人呢?據統計是九千八百餘人,其中有槍的,不到三千,算起來,實際上也就一個團的兵力。史迪威發現大多數國民黨軍隊的師隻有5,000到6,000人,遠遠低於額定的一萬名,裝備更是落後而且缺乏維護。
在裝甲部隊的有力支持下,新22師以其出色的戰績改寫了這種消極的印象。廖耀湘中將率領的這支部隊是當時中國軍隊最優秀的幾個師之一,其骨幹為第一次入緬遠征軍部隊中隨同杜聿明轉戰野人山的倖存官兵,對日軍恨之入骨。美軍注意到,在作戰中,兩個中國最能打的師新38師和新22師作戰風格迥然不同。新38師師長孫立人精通中國傳統兵學,又是美國維吉尼亞軍校畢業生,善於大範圍的穿插迂迴,但陣地進攻時完全是美國陸軍的標準打法——步伐穩健,不求速度,用猛烈的炮火把對方陣地打得雞犬不留,然後才出動步兵進占;而廖耀湘指揮的新22師總是強攻開路,善於攻堅,充滿法國聖西爾軍校提倡的主動進攻精神——廖本人是這所軍校畢業的高材生。裝甲兵團經常被安排與新22師配合,也正因為坦克在進攻中最能發揮作用。新22師在緬北戰場雖然經常付出高昂代價,但堪稱攻無不克,為自己贏得了“虎師”的威名,也洗雪了中國軍隊的名聲。如史迪威在緬北作戰中的評價:“隻要給中國士兵足夠的裝備、補給和榮譽,他們的戰鬥力可以抗衡任何一國的軍隊。”
卡爾·伯克(右)在2008年。這位美國老兵在緬甸和遠征軍並肩作戰,又在朝鮮和誌願軍惡鬥,在接受nbc的採訪中他表示對中國感情複雜,但承認中國士兵是優秀的戰士。
克勞福德等人在喀拉蚩接收了145輛美製m3a3斯圖亞特式輕型坦克、200輛6輪大卡車和50輛吉普車,它們成為遠征軍裝甲部隊最早的裝備。說起來,m3a3坦克雖然在美軍中被劃入輕型坦克,但其戰鬥全重14.7噸,與全重15噸的日軍主力97式中型坦克屬於同一級別,也是中國裝甲部隊從來沒有裝備過的“大傢夥”。
1943年10月,依靠這批車輛,為中國遠征軍建立的戰車學校在蘭姆迦正式成立,克拉福德等則成了軍校的教官。
m3a3斯圖亞特式戰車,這種美製輕型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使用最廣泛的戰車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除裝備美國陸軍外,還提供給中國,英國等同盟國軍隊使用。
中國軍人很快就以吃苦耐勞和勤勉聰明獲得了美國教官的信任。當時在蘭姆迦擔任教官的林尼·豪斯(linnie house)回憶:“我的班裏有18名中國官兵,最年輕的隻有14歲。從維修到駕駛部屬於我們要教授的課程。這些中國人入伍前都是普通的農民和手工工人,大多從未見過卡車,更不要說坦克了,但他們中的軍官可以講英語。他們對我們講授的內容學得十分認真,令人欽佩,最終我和他們中的很多人變成了朋友。”
為了更好地教學,豪斯給每個學員起了英文名字,因為他實在無法記住對美國人來說要命的中國姓名。令豪斯吃驚的是,教學僅僅進行了兩個月,史迪威將軍就傳來了命令,要求中國遠征軍的坦克部隊投入戰鬥!
蘭姆迦戰車學校的課程介紹和當時的照片。
這個命令讓大多數美軍顧問措手不及,因為他們還根本來不及向這些中國學員教授坦克戰術。而且,從印度後方到當時中日兩軍的前線胡康—孟拱河穀,要翻越險峻的野人山,途中山高路險,溪流縱橫,在雨季讓剛剛掌握坦克駕駛技術的中國官兵把坦克開上去未免拔苗助長。結果,駕駛坦克到前方的任務,就落在了豪斯等一班美軍教官的身上。1944年1月,在中美官兵的共同努力下,第一批中國裝甲部隊出現在了胡康河穀前線。
二
在緬北戰役的前期戰鬥中,遠征軍裝甲部隊的主要車輛就是前麵提到的m3a3斯圖亞特輕型坦克。這種坦克是焊接車體,裝備一門37毫米炮,三挺機槍,車長有無線電通信設備,是m3係列坦克最完善的型號,其出色的越野能力在地形複雜的緬北戰場發揮得淋漓盡致。在緬北前線,盡管隨時有戰鬥損耗,中國遠征軍通常保持有100—125輛m3a3坦克,是對日軍作戰的鐵拳。
不過,這種坦克也有致命的弱點,那就是裝甲還不夠厚。卡爾·伯克士官長評價:“日軍的47毫米反坦克炮炮彈可以從炮塔的一麵鑽進來,又從另一麵飛出去,如果被它打中了車裏的彈藥,會給所有乘員帶來滅頂之災。”直到1944年4月,遠征軍開始裝備m4a4謝爾曼式中型坦克。謝爾曼坦克在歐洲戰場麵對德軍56噸的虎式坦克幾乎沒有還手之力,但在亞洲戰場根本找不到對手,其最厚178毫米的正麵防禦裝甲讓日軍所有的反戰車武器無能為力,其75毫米的重炮卻可以擊穿任何日軍戰車的裝甲。這種“變態”的戰車成了遠征軍裝甲部隊在緬甸戰場的殺手鐧。
不過,由於謝爾曼坦克的重量,使它在緬北叢林作戰中略顯笨重。而且,1944年10月史迪威與蔣介石失和被解職回國,美軍對國民黨軍的軍援自此轉入消極。因此,在緬北戰場上的謝爾曼坦克數量不多,在遠征軍裝甲部隊中,最好的情況下每個營也隻有一個連能裝備這種戰車。
中國遠征軍裝甲兵團的m3a3坦克部隊
遠征軍裝備的m4a4謝爾曼中型坦克
和遠征軍裝甲部隊並肩作戰最多的是新22師,雙方相互派遣了聯絡軍官。正是這支部隊的英勇善戰改變了美國軍官中對中國士兵作戰能力的普遍懷疑。
這種懷疑也不是沒有道理。經過多年苦戰,損失慘重的那個時候大多數國民黨軍各部隊在抗戰後期普遍訓練不足,人員缺編嚴重,而且上層腐敗成風,軍隊士氣低落。日軍1944年發動豫湘桂戰役的時候,前鋒打到了貴州的獨山,對陪都重慶威脅很大。倉促間國民黨方麵緊急調動首都警衛軍——第97軍迎頭阻擊,卻在日軍一個聯隊麵前一觸即潰。這個令人難堪的戰績並非不合理。按照國民黨軍的編製,正常情況下一個軍應該有三萬人,這個97軍參戰的時候有多少人呢?據統計是九千八百餘人,其中有槍的,不到三千,算起來,實際上也就一個團的兵力。史迪威發現大多數國民黨軍隊的師隻有5,000到6,000人,遠遠低於額定的一萬名,裝備更是落後而且缺乏維護。
在裝甲部隊的有力支持下,新22師以其出色的戰績改寫了這種消極的印象。廖耀湘中將率領的這支部隊是當時中國軍隊最優秀的幾個師之一,其骨幹為第一次入緬遠征軍部隊中隨同杜聿明轉戰野人山的倖存官兵,對日軍恨之入骨。美軍注意到,在作戰中,兩個中國最能打的師新38師和新22師作戰風格迥然不同。新38師師長孫立人精通中國傳統兵學,又是美國維吉尼亞軍校畢業生,善於大範圍的穿插迂迴,但陣地進攻時完全是美國陸軍的標準打法——步伐穩健,不求速度,用猛烈的炮火把對方陣地打得雞犬不留,然後才出動步兵進占;而廖耀湘指揮的新22師總是強攻開路,善於攻堅,充滿法國聖西爾軍校提倡的主動進攻精神——廖本人是這所軍校畢業的高材生。裝甲兵團經常被安排與新22師配合,也正因為坦克在進攻中最能發揮作用。新22師在緬北戰場雖然經常付出高昂代價,但堪稱攻無不克,為自己贏得了“虎師”的威名,也洗雪了中國軍隊的名聲。如史迪威在緬北作戰中的評價:“隻要給中國士兵足夠的裝備、補給和榮譽,他們的戰鬥力可以抗衡任何一國的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