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頁
聶華苓回憶錄:三生影像 作者:聶華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一抹青山。一溜垂柳。灰藍的天。灰藍的水。無波,無雲。水天之間,一條小船。披蓑衣的老翁拉著魚網,一把一把從水裏拉起來。
我在水邊跪下,輕輕拍拍水。
一扇褪色的木門半開著。一個老人坐在門內竹凳子上。他身旁一叢翠綠的葉子,綠滴滴的,滴到老人肩上了。
長長的窄巷,灰色的樓房。地上閃著雨水。很靜很靜。
突然,吱──吱──吱──很細很細的叫聲,一聲聲,很肯定,很清晰。我轉身尋找。路旁一個破竹簍裏,兩隻嫩黃小雞吱──吱──又叫起來了。竹簍邊上吊著一片青菜,綠得水滴滴的。
那兩點嫩黃,那一小片水綠,叫我快活了好半天。
黃鶴樓呢?
黃鶴樓呢?我站在渡江的輪船上問,望著對岸兩三縷煙子在煙囪繚繞。
黃鶴樓呢?大江茫茫,到哪兒去找?
大江依舊東流去。白雲依舊空悠悠。江上的黃鶴樓不見了,我卻回來了,和丈夫女兒一起回來了。我一定要到大江上去,我一定要去坐船,和聶家所有的人一起去坐船,一定要從當年父親靈柩回鄉飄著爺爺寫的挽幅“魂兮歸來”的江漢關上船。現在,兩腳踏上船的那一刻,很嚴肅,很隆重,在我生命中畫了個完完整整的圓圈。我向母親默禱:姆媽,您可安息了。
船上擠滿了人,日正當中。我在老人、孩子、年輕人之間擠來擠去。汗臭,體臭。感到切身的親,好像我從來沒有離開過,三十年來,一直和他們在一起,在大江上一起掙紮,一起拚命,一起活過來了。
他們大聲說話叫嚷。
paul問:他們在吵架嗎?
我笑了:他們就是那樣子講話的。
paul望著天邊黑蒙蒙的煙霧說:我想像不出你是在這兒生長的。
下午,我對paul和兩個女兒,大哥、蕙妹兩家人說:今天我可要走,走,走,走遍我生活過的地方。願走的,跟我來!不願走的,留下來!
paul在愛荷華說過:我要踩著華苓的腳走過的每一寸土地。兩個女兒對家中舊事充滿好奇。沒有一個人留下來。浩浩蕩蕩,我們從江漢飯店出發,走上沿江大道。昔日的沿江大道橫貫漢口的五個租界:英租界、俄租界、法租界、德租界、日租界。沿江的大廈,全是洋行和洋人的住宅。江邊鸚哥綠的草坪上,擺著木椅子。江邊和一溜黑色鐵欄杆之間,有一條水門汀的人行道,洋人有的推著嬰兒車,有的牽著殺氣騰騰的大狼狗,在那兒散步。外國軍艦飄著各自的國旗。租界以外的江上,三三兩兩的舊木船,都是在大江上討生活的人。夏天水漲,每天傍晚,我跟著大人去江邊看水漲水落,總要緊張一陣子。淹水的時候,遭殃的是租界以外低凹的貧民區。民國二十年大水,我們去了北平。我家三層樓房,兩層淹在水中,出去得從頂層在窗口坐劃子。民國二十年大水,小時候常常聽見大人講那句話,我想到的是從窗口坐上劃子,劃著名槳去“走人家”。
我們一大夥人一走上沿江大道,我一下子怔住了。大道變成了窄道,大江也看不到了。眼前是一道厚實的堤防,是武漢人兩手一鏟土一鏟土築起來的,現在武漢沒有水災了。江邊大樓出出進進的是藍製服灰製服的工作人員。長長一串板車載著稻草包的貨物,一人拖一輛板車走過來了,彎著腰,繩子搭在肩上,很堅定,很吃力,一步一步向前拖──那是一幅永恆不變的中國人雕像,當年我在大江上看到的縴夫,也是那樣子拖著粗大的繩子,在峭壁懸崖上,一步一步向前拖。
《三生影像》 又飲長江水(4)
聶家兩代人朝聖似的,走過一條一條街。走過我昔日一個一個租界裏的家。俄租界的上海理髮廳仍然在那三岔路口。理髮廳對麵白俄女人精緻的小店,那個有彩虹小洋傘的小店不見了。再走過去,應該就是我記憶中最早那個家了──汽車從雕花鐵門內長長一條車道上一直駛到樓前,兩根粗大的石柱子頂著寬敞的陽台,從石柱子之間走上台階,走進一抹寬大的樓梯,迎麵大鏡裏的人對著你走來,你不得不轉彎向上走去,突然看到爺爺巨大的身影。
我們的家呢?我們的家呢?我站在街頭四處尋找兒時的家。
這就是我們的家!大哥指著我身後說。
原來我正站在我家大門口!我轉過身,隻見兩根石柱子,再看一眼,仍然隻有那兩根石柱子。經過了半個世紀的大風大浪,我們都活過來了,現在我們一同站在三岔路口,站在兩根石柱子之間,一同尋找兒時的家。我突然明白為什麽一切的舊恨宿怨都消失了。
我們走過英租界的蘭陵街,走到一個弄堂口。同福裏!我叫了起來。抗戰爆發,我們母子寄住這兒,日本飛機來了,母親把兒女一把擁在懷裏,躲在桌子底下。
我站在同福裏前麵。一棟棟小紅磚房陳舊得變樣了。兩個男孩子,手叉在腰間,狠狠盯著我們。
我轉身說:走吧。他們好像要武鬥的樣子。
我們也一同尋找甫義裏。父親去後,母親帶著四個兒女,在那兒過著愁苦的日子。
我們又一同走過德租界的一碼頭、二碼頭、三碼頭、四碼頭、五碼頭、六碼頭,走到日租界我最後一個家,在兩條街的岔口,有一抹灰色圍牆,一層層樓,一扇扇窄窄的長窗子。牆內園子角一棵梧桐樹,夏天知鳥吱──吱──
我在水邊跪下,輕輕拍拍水。
一扇褪色的木門半開著。一個老人坐在門內竹凳子上。他身旁一叢翠綠的葉子,綠滴滴的,滴到老人肩上了。
長長的窄巷,灰色的樓房。地上閃著雨水。很靜很靜。
突然,吱──吱──吱──很細很細的叫聲,一聲聲,很肯定,很清晰。我轉身尋找。路旁一個破竹簍裏,兩隻嫩黃小雞吱──吱──又叫起來了。竹簍邊上吊著一片青菜,綠得水滴滴的。
那兩點嫩黃,那一小片水綠,叫我快活了好半天。
黃鶴樓呢?
黃鶴樓呢?我站在渡江的輪船上問,望著對岸兩三縷煙子在煙囪繚繞。
黃鶴樓呢?大江茫茫,到哪兒去找?
大江依舊東流去。白雲依舊空悠悠。江上的黃鶴樓不見了,我卻回來了,和丈夫女兒一起回來了。我一定要到大江上去,我一定要去坐船,和聶家所有的人一起去坐船,一定要從當年父親靈柩回鄉飄著爺爺寫的挽幅“魂兮歸來”的江漢關上船。現在,兩腳踏上船的那一刻,很嚴肅,很隆重,在我生命中畫了個完完整整的圓圈。我向母親默禱:姆媽,您可安息了。
船上擠滿了人,日正當中。我在老人、孩子、年輕人之間擠來擠去。汗臭,體臭。感到切身的親,好像我從來沒有離開過,三十年來,一直和他們在一起,在大江上一起掙紮,一起拚命,一起活過來了。
他們大聲說話叫嚷。
paul問:他們在吵架嗎?
我笑了:他們就是那樣子講話的。
paul望著天邊黑蒙蒙的煙霧說:我想像不出你是在這兒生長的。
下午,我對paul和兩個女兒,大哥、蕙妹兩家人說:今天我可要走,走,走,走遍我生活過的地方。願走的,跟我來!不願走的,留下來!
paul在愛荷華說過:我要踩著華苓的腳走過的每一寸土地。兩個女兒對家中舊事充滿好奇。沒有一個人留下來。浩浩蕩蕩,我們從江漢飯店出發,走上沿江大道。昔日的沿江大道橫貫漢口的五個租界:英租界、俄租界、法租界、德租界、日租界。沿江的大廈,全是洋行和洋人的住宅。江邊鸚哥綠的草坪上,擺著木椅子。江邊和一溜黑色鐵欄杆之間,有一條水門汀的人行道,洋人有的推著嬰兒車,有的牽著殺氣騰騰的大狼狗,在那兒散步。外國軍艦飄著各自的國旗。租界以外的江上,三三兩兩的舊木船,都是在大江上討生活的人。夏天水漲,每天傍晚,我跟著大人去江邊看水漲水落,總要緊張一陣子。淹水的時候,遭殃的是租界以外低凹的貧民區。民國二十年大水,我們去了北平。我家三層樓房,兩層淹在水中,出去得從頂層在窗口坐劃子。民國二十年大水,小時候常常聽見大人講那句話,我想到的是從窗口坐上劃子,劃著名槳去“走人家”。
我們一大夥人一走上沿江大道,我一下子怔住了。大道變成了窄道,大江也看不到了。眼前是一道厚實的堤防,是武漢人兩手一鏟土一鏟土築起來的,現在武漢沒有水災了。江邊大樓出出進進的是藍製服灰製服的工作人員。長長一串板車載著稻草包的貨物,一人拖一輛板車走過來了,彎著腰,繩子搭在肩上,很堅定,很吃力,一步一步向前拖──那是一幅永恆不變的中國人雕像,當年我在大江上看到的縴夫,也是那樣子拖著粗大的繩子,在峭壁懸崖上,一步一步向前拖。
《三生影像》 又飲長江水(4)
聶家兩代人朝聖似的,走過一條一條街。走過我昔日一個一個租界裏的家。俄租界的上海理髮廳仍然在那三岔路口。理髮廳對麵白俄女人精緻的小店,那個有彩虹小洋傘的小店不見了。再走過去,應該就是我記憶中最早那個家了──汽車從雕花鐵門內長長一條車道上一直駛到樓前,兩根粗大的石柱子頂著寬敞的陽台,從石柱子之間走上台階,走進一抹寬大的樓梯,迎麵大鏡裏的人對著你走來,你不得不轉彎向上走去,突然看到爺爺巨大的身影。
我們的家呢?我們的家呢?我站在街頭四處尋找兒時的家。
這就是我們的家!大哥指著我身後說。
原來我正站在我家大門口!我轉過身,隻見兩根石柱子,再看一眼,仍然隻有那兩根石柱子。經過了半個世紀的大風大浪,我們都活過來了,現在我們一同站在三岔路口,站在兩根石柱子之間,一同尋找兒時的家。我突然明白為什麽一切的舊恨宿怨都消失了。
我們走過英租界的蘭陵街,走到一個弄堂口。同福裏!我叫了起來。抗戰爆發,我們母子寄住這兒,日本飛機來了,母親把兒女一把擁在懷裏,躲在桌子底下。
我站在同福裏前麵。一棟棟小紅磚房陳舊得變樣了。兩個男孩子,手叉在腰間,狠狠盯著我們。
我轉身說:走吧。他們好像要武鬥的樣子。
我們也一同尋找甫義裏。父親去後,母親帶著四個兒女,在那兒過著愁苦的日子。
我們又一同走過德租界的一碼頭、二碼頭、三碼頭、四碼頭、五碼頭、六碼頭,走到日租界我最後一個家,在兩條街的岔口,有一抹灰色圍牆,一層層樓,一扇扇窄窄的長窗子。牆內園子角一棵梧桐樹,夏天知鳥吱──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