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基於以上考慮,柴榮決定對王樸的《平邊策》加以修正:趁南方諸國臣服,暫無後顧之憂之時,先發製人,奪取燕雲十六州。
但對付遼國這個強敵,不做好準備工作顯然不行。所以,南征北返後,柴榮抓緊時間修內政,充國庫,練禁軍,備糧草,希望用最短的時間做好北伐的準備。在這一年內,他連續下詔,徵發徐州、宿州、宋州、單州等地壯丁民夫數萬人疏通汴水;令馬軍都指揮使韓令坤從開封城東引汴水流入蔡水,打通陳州、潁州的運糧水道;令步軍都指揮使袁彥疏通五丈渠,向東經過曹州、濟州,以打通青州、鄆州的運糧水道;令侍衛都指揮使韓通從滄州(今河北滄州市)修治水道進入遼國國境,直通瀛州(今河北河間市)、莫州(今河北任丘市)。柴榮這一係列緊鑼密鼓的治水工程難免令眾人大惑不解。雖然皇帝重視治水和漕運人盡皆知,但為何如此急迫地要將運輸水網從山東、淮南一直打通至北方邊境?在那時,幾乎沒有人想到,柴榮會如此之快地發動收復燕雲十六州之戰。
是年三月,正緊張進行北伐戰爭準備的柴榮聽到噩耗,他最為信賴和倚重的宰相王樸突發重病去世。這對正朝著夢想奮力一搏的柴榮而言,不啻於晴天霹靂。王樸是後周朝堂上少有的辦事能讓柴榮完全放心的重臣之一。如今正當用人之際,卻痛失臂膀,柴榮的悲痛可想而知。在王樸的喪禮上,柴榮想起了那篇高屋建瓴、字字珠璣的《平邊策》,想起了他親自校訂的《欽天曆》,想起了在他的主持下拔地而起的開封新城,更想起每一次出征時總是為自己留守京城的王樸忠誠堅定的目光。往事歷歷,如走馬燈般閃過,柴榮再也無法平抑自己的感情,悲痛得以玉鉞擊地,放聲大哭。群臣見了,都不禁黯然淚下。沒有人會理解柴榮如此悲痛的真正原因,失去股肱之臣固然是一方麵,更重要的,在向夢想衝刺的關鍵時刻,王樸的突然去世,極大地觸動了柴榮隱藏在內心最深處的情感。
回到皇宮,柴榮屏退左右,獨自一人登上皇城城樓。頭上陽光燦爛,春日正暖,但他心裏卻感受不到一絲春意,感到的隻有生命的無常與短暫,隻有命運的殘酷和無奈。這一刻,他又想起了郭威臨死前對自己留下的那句“人事三杯酒,流年一局棋”,想起了父親臉上那耐人尋味的微笑。養父郭威以草根出身,歷經四朝,搏殺半生,四十七歲登上皇位,創立周朝,堪稱一代英豪,但登基僅僅三年之後便病逝。再強大的英雄,卻終究敵不過時間,敵不過命運。
他又想起了符皇後,在那個清冷的夜裏,看著劃過天際的流星,符皇後曾這樣對他說:“生命如流星,轉瞬即逝。如果能給這個世界留下點什麽,才叫完整吧。”淚水再一次從他的臉頰潺潺流下,當他如流星般劃過這個亂世的天際時,人們會如何評價他?當他離開這個讓他恨過,愛過,奮鬥過,感動過的世界時,他的臉上會是無奈的淚水還是滿足的微笑?
柴榮用手指輕輕撫過堅硬冰冷的城牆,感受著時間在岩石上刻出的一道道痕跡。他還想起那一天,他半開玩笑地問擅長術數的王樸,要王樸算算自己還有多長壽命。王樸磨蹭了半天,終於說了個三十年。那時的他豪情萬丈,大笑道:“如真如此,當以十年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如今,時間已轉眼過去了五年多,第一個“十年”已過半,他能在剩下的時間裏完成平定天下,終結亂世的夢想麽?
柴榮揚起頭,朝著燕雲十六州的方向望去。北方,那令他魂牽夢縈的地方,那是他故鄉的方向,更是令整個中原都蒙羞的地方。那事關天下興亡的燕雲十六州,如果能在他有生之年收復,就算他不能徹底平定天下,再造盛世,也算為後世留下了點什麽吧。想到這裏,他毅然轉身,朝著殿內大步而去。是的,身邊的人正一個個離他而去,他不能再等下去了,就算與生命賽跑,與命運為敵,他也要全力向著夢想發起最後的戰役。
次日早朝,柴榮宣布了親征幽燕的決定。眾大臣大感意外,麵麵相覷。但這一次,沒有一個人站出來反對。也許是因為每個人都深深知道燕雲十六州對中原的意義和它在皇帝心中的位置,也許是因為高平、關西和淮南,每一次堅持己見與力排眾議,都為柴榮帶來了輝煌的勝利,再也沒有人敢質疑皇帝的決定。就算遼軍的強大世人皆知,就算結束南徵才剛剛一年,眾大臣在稍顯猶豫之後還是眾口一詞地表示了擁護。
所有的軍事部署,柴榮早已瞭然於心。他宣布:任命宣徽南院使吳延祚代理東京留守、判開封府事,留守京城;三司使張美代理大內都部署,負責後勤物資的協調保障;義武節度使孫行友負責太行山一帶的防禦,嚴防北漢乘機南侵;侍衛親軍都虞候韓通為先鋒,趙匡胤、張永德、李重進、王審琦等一幹精兵強將全部隨同出征。
一聲令下,三軍聳動,猛將雲集,劍指北方,誌在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北伐之戰即將打響。
出征之前,柴榮把自己一個人關在房內,凝視著那捲早已爛熟於心的燕雲十六州地圖,久久難以入睡。早在十年前,他隨同父親郭威兵至邢州時,便勸父親一鼓作氣收復幽燕,但終因後漢皇帝一紙退兵令而作罷。七年前,他外鎮澶州,曾接到遼國學士李浣密信,告知遼主昏庸無道,請求朝廷盡快對幽燕用兵。他欣喜若狂,急報已是後周皇帝的郭威。但那時的郭威正忙於除掉有不臣之心的王峻等人,哪裏還有心思北伐。而等到柴榮登基,高平決戰險些失利,讓他知道中原羸弱,知道後周內部還有太多問題需要解決。但這五年多來,就算他勵精圖治,事必躬親,每天忙得不知晝夜,他心裏卻從來沒有忘記過那最初的夢想——收復燕雲十六州。也許,正是這夢想在支撐著他像鐵人一樣以驚人的精力與效率不停地戰鬥。
但對付遼國這個強敵,不做好準備工作顯然不行。所以,南征北返後,柴榮抓緊時間修內政,充國庫,練禁軍,備糧草,希望用最短的時間做好北伐的準備。在這一年內,他連續下詔,徵發徐州、宿州、宋州、單州等地壯丁民夫數萬人疏通汴水;令馬軍都指揮使韓令坤從開封城東引汴水流入蔡水,打通陳州、潁州的運糧水道;令步軍都指揮使袁彥疏通五丈渠,向東經過曹州、濟州,以打通青州、鄆州的運糧水道;令侍衛都指揮使韓通從滄州(今河北滄州市)修治水道進入遼國國境,直通瀛州(今河北河間市)、莫州(今河北任丘市)。柴榮這一係列緊鑼密鼓的治水工程難免令眾人大惑不解。雖然皇帝重視治水和漕運人盡皆知,但為何如此急迫地要將運輸水網從山東、淮南一直打通至北方邊境?在那時,幾乎沒有人想到,柴榮會如此之快地發動收復燕雲十六州之戰。
是年三月,正緊張進行北伐戰爭準備的柴榮聽到噩耗,他最為信賴和倚重的宰相王樸突發重病去世。這對正朝著夢想奮力一搏的柴榮而言,不啻於晴天霹靂。王樸是後周朝堂上少有的辦事能讓柴榮完全放心的重臣之一。如今正當用人之際,卻痛失臂膀,柴榮的悲痛可想而知。在王樸的喪禮上,柴榮想起了那篇高屋建瓴、字字珠璣的《平邊策》,想起了他親自校訂的《欽天曆》,想起了在他的主持下拔地而起的開封新城,更想起每一次出征時總是為自己留守京城的王樸忠誠堅定的目光。往事歷歷,如走馬燈般閃過,柴榮再也無法平抑自己的感情,悲痛得以玉鉞擊地,放聲大哭。群臣見了,都不禁黯然淚下。沒有人會理解柴榮如此悲痛的真正原因,失去股肱之臣固然是一方麵,更重要的,在向夢想衝刺的關鍵時刻,王樸的突然去世,極大地觸動了柴榮隱藏在內心最深處的情感。
回到皇宮,柴榮屏退左右,獨自一人登上皇城城樓。頭上陽光燦爛,春日正暖,但他心裏卻感受不到一絲春意,感到的隻有生命的無常與短暫,隻有命運的殘酷和無奈。這一刻,他又想起了郭威臨死前對自己留下的那句“人事三杯酒,流年一局棋”,想起了父親臉上那耐人尋味的微笑。養父郭威以草根出身,歷經四朝,搏殺半生,四十七歲登上皇位,創立周朝,堪稱一代英豪,但登基僅僅三年之後便病逝。再強大的英雄,卻終究敵不過時間,敵不過命運。
他又想起了符皇後,在那個清冷的夜裏,看著劃過天際的流星,符皇後曾這樣對他說:“生命如流星,轉瞬即逝。如果能給這個世界留下點什麽,才叫完整吧。”淚水再一次從他的臉頰潺潺流下,當他如流星般劃過這個亂世的天際時,人們會如何評價他?當他離開這個讓他恨過,愛過,奮鬥過,感動過的世界時,他的臉上會是無奈的淚水還是滿足的微笑?
柴榮用手指輕輕撫過堅硬冰冷的城牆,感受著時間在岩石上刻出的一道道痕跡。他還想起那一天,他半開玩笑地問擅長術數的王樸,要王樸算算自己還有多長壽命。王樸磨蹭了半天,終於說了個三十年。那時的他豪情萬丈,大笑道:“如真如此,當以十年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如今,時間已轉眼過去了五年多,第一個“十年”已過半,他能在剩下的時間裏完成平定天下,終結亂世的夢想麽?
柴榮揚起頭,朝著燕雲十六州的方向望去。北方,那令他魂牽夢縈的地方,那是他故鄉的方向,更是令整個中原都蒙羞的地方。那事關天下興亡的燕雲十六州,如果能在他有生之年收復,就算他不能徹底平定天下,再造盛世,也算為後世留下了點什麽吧。想到這裏,他毅然轉身,朝著殿內大步而去。是的,身邊的人正一個個離他而去,他不能再等下去了,就算與生命賽跑,與命運為敵,他也要全力向著夢想發起最後的戰役。
次日早朝,柴榮宣布了親征幽燕的決定。眾大臣大感意外,麵麵相覷。但這一次,沒有一個人站出來反對。也許是因為每個人都深深知道燕雲十六州對中原的意義和它在皇帝心中的位置,也許是因為高平、關西和淮南,每一次堅持己見與力排眾議,都為柴榮帶來了輝煌的勝利,再也沒有人敢質疑皇帝的決定。就算遼軍的強大世人皆知,就算結束南徵才剛剛一年,眾大臣在稍顯猶豫之後還是眾口一詞地表示了擁護。
所有的軍事部署,柴榮早已瞭然於心。他宣布:任命宣徽南院使吳延祚代理東京留守、判開封府事,留守京城;三司使張美代理大內都部署,負責後勤物資的協調保障;義武節度使孫行友負責太行山一帶的防禦,嚴防北漢乘機南侵;侍衛親軍都虞候韓通為先鋒,趙匡胤、張永德、李重進、王審琦等一幹精兵強將全部隨同出征。
一聲令下,三軍聳動,猛將雲集,劍指北方,誌在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北伐之戰即將打響。
出征之前,柴榮把自己一個人關在房內,凝視著那捲早已爛熟於心的燕雲十六州地圖,久久難以入睡。早在十年前,他隨同父親郭威兵至邢州時,便勸父親一鼓作氣收復幽燕,但終因後漢皇帝一紙退兵令而作罷。七年前,他外鎮澶州,曾接到遼國學士李浣密信,告知遼主昏庸無道,請求朝廷盡快對幽燕用兵。他欣喜若狂,急報已是後周皇帝的郭威。但那時的郭威正忙於除掉有不臣之心的王峻等人,哪裏還有心思北伐。而等到柴榮登基,高平決戰險些失利,讓他知道中原羸弱,知道後周內部還有太多問題需要解決。但這五年多來,就算他勵精圖治,事必躬親,每天忙得不知晝夜,他心裏卻從來沒有忘記過那最初的夢想——收復燕雲十六州。也許,正是這夢想在支撐著他像鐵人一樣以驚人的精力與效率不停地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