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因為親眼見到了民工們的貧苦窘迫,回宮之後,柴榮立即找來負責宮內飲食的宣徽院官員,要求驗看禦用膳食的配料清單。隻見單子上密密麻麻地羅列著各種珍味香料,不可勝數。柴榮嘆道:“天下未定,百姓貧苦。朕豈敢如此奢侈!”他提起硃筆,在單子上批道:“朕之常膳,所用物料,今後減半。餘人所食,即須仍舊。”一旦關注一件事,柴榮便不放過其中的任何一個細節。他又發現宮裏設宴時,食物根據官員級別有優有次。他馬上告訴侍臣:“從今天開始,宮中賜宴,一視同仁,群臣所食不得更有分別!”
不久,西京留守吳廷祚報告,說他治下的伊陽縣山中多金礦,老百姓紛紛跑到山裏去淘金子,與官府爭利,建議朝廷派兵緝拿。這事兒拿到朝堂上一討論,群臣幾乎一致支持吳廷祚的建議。柴榮卻搖頭說:“若在太平盛世,這樣做倒是必要。可現在中原還遠未恢復元氣,國家疲敝,百姓窮困。既然這是個求生的路子,何必要斷了老百姓的生路?倘若民不聊生,國又將何存?”柴榮當即傳詔說:“山澤之利,與眾共之,王者之道也!”要求吳廷祚不要禁止百姓淘金。接著,柴榮又下詔,後周國內,凡是家中有戰死者,免除三年差徭。
他很清楚,征淮之戰,後周雖然取得了輝煌大勝,但付出的代價不可謂不大。每一次征戰,都會讓更多的家庭流離失所。唐亡以來,軍閥割據,征戰不息,尤以中原百姓受害最深,處處“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而十年前,契丹南下滅晉,血洗中原,更令中原大傷元氣。要讓中原恢復元氣,必須愛民養民。
愛民養民的觀念貫穿了柴榮短暫執政生涯的始終。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後周剛剛奪取的淮南發生大旱。戰亂方平,又遇大災,百姓苦不堪言。柴榮當即下令從中原調撥糧食運往淮南救濟災民,對各級官府則宣稱這是“借”給淮南的。消息一出,戶部的官員急急忙忙進宮求見皇帝,勸柴榮千萬不能做這樣的事。“為何不可?”柴榮微笑著反問。這位官員漲紅了臉,如實報告:“淮南民貧,恐不能償。到時候,這筆債恐怕還要朝廷來負擔。”柴榮哈哈大笑:“你來勸我,做得也沒錯,唯恐國庫受損,這是盡戶部官員的本分。不過……”柴榮話鋒一轉,麵色變得凝重起來。他望著煙雨朦朧的遠方,嘆道:“不管中原還是淮南,民皆吾子也。安有子倒懸而父不為之解的道理!又何必在乎他們能不能歸還這些糧食呢?”
官員們這才恍然大悟。以柴榮的精明,當然知道這是一筆永遠收不回來的欠債,他根本沒指望“借”後能還。以借糧的名義徵調糧食,不過是為了解除各級官吏的疑慮,盡可能多籌集一些糧食解救正在死亡線上掙紮的饑民。在柴榮眼裏,百姓的性命遠遠比糧倉裏的糧食要寶貴得多。
因為柴榮很清楚,仁政才是王道,仁者方能無敵。
47 潛龍騰淵
從顯德五年(公元958年)四月到顯德六年(公元959年)三月,柴榮用了整整一年時間來為北伐作準備。
梳理柴榮登基以來的軍事行動,可謂馬不停蹄,勢如雷電。登基剛剛三個月,他便親征北漢,發動高平決戰。從北漢班師不足一年,又命向訓、王景兵出散關,攻取後蜀關西四州。關西剛剛平定,旋即發動南征,奪取了南唐的江北之地。這一係列軍事行動,環環緊扣,忙而不亂。通過這三場戰爭,嚴重威脅後周安全的北漢、後蜀、南唐均遭受沉重打擊,再也無力對中原構成威脅。唯有北麵最強大的敵人遼國,以燕雲十六州為基地,不斷滋擾後周邊境。
所謂燕雲十六州,即指燕(幽)、薊、瀛、莫、涿、檀、順、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等十六個州,包括了今天北京、天津以及山西、河北北部,地勢居高臨下,易守難攻。當年石敬瑭反後唐自立,以割讓燕雲十六州的代價換來契丹大軍相助,成就了他的皇帝夢。但從此,契丹軍隊得以越過長城防線,將勢力深入到河北平原,嚴重威脅著中原的安全。但凡稍有頭腦的人都知道,不收復燕雲十六州,重建北方防禦體係,中原將永無寧日。
後晉開運三年(公元947年),後晉皇帝石重貴發動北伐,企圖一舉奪回燕雲十六州。沒想到後晉軍主帥杜重威帶著大軍臨陣投敵,反引契丹軍南下,直入汴梁,後晉滅亡。誌大才疏的石重貴不僅沒能收復燕雲十六州,反而落了個國滅被俘的下場。後漢年間,遼軍以燕雲十六州為基地,再度南侵,柴榮跟隨養父郭威領兵反擊,兵至邢州,原本想直逼幽州,但後漢隱帝劉承佑畏敵如虎,一紙詔令,郭威隻好退兵。柴榮登基之後,無時不把收復燕雲十六州作為自己的頭等大事,但他深知,遼軍實力絕非北漢、南唐等地方政權可比,要與契丹人全麵開戰,必須做好充分準備,確保勝算,否則便是第二個石重貴,引火燒身,自取滅亡。
數年前,麵對錯綜複雜的天下局勢,王樸曾獻《平邊策》,提出了“先易後難,先南後北”的戰略方針。具體來說,是先奪取南唐的江北之地,然後順勢掃平南方諸國,在此基礎上攻取幽燕,最後再啃河東這塊硬骨頭。柴榮對王樸的建議深以為然,大加讚賞。但再好的戰略也要根據實際情形作必要的修正。如今南方諸國,南唐已臣服,吳越、荊南是盟友,而失去關西地區的後蜀早已退守秦嶺以南,難以對中原形成威脅,北征燕雲十六州再無後顧之憂。現任遼國皇帝耶律璟昏庸殘暴,沉溺於打獵飲酒,奢侈享樂,通宵達旦,每日直睡到午後才醒,人稱“睡王”。在柴榮看來,這正是天賜良機,如不乘機北伐,以後遼國若換了雄主,再想圖之則更加困難。
不久,西京留守吳廷祚報告,說他治下的伊陽縣山中多金礦,老百姓紛紛跑到山裏去淘金子,與官府爭利,建議朝廷派兵緝拿。這事兒拿到朝堂上一討論,群臣幾乎一致支持吳廷祚的建議。柴榮卻搖頭說:“若在太平盛世,這樣做倒是必要。可現在中原還遠未恢復元氣,國家疲敝,百姓窮困。既然這是個求生的路子,何必要斷了老百姓的生路?倘若民不聊生,國又將何存?”柴榮當即傳詔說:“山澤之利,與眾共之,王者之道也!”要求吳廷祚不要禁止百姓淘金。接著,柴榮又下詔,後周國內,凡是家中有戰死者,免除三年差徭。
他很清楚,征淮之戰,後周雖然取得了輝煌大勝,但付出的代價不可謂不大。每一次征戰,都會讓更多的家庭流離失所。唐亡以來,軍閥割據,征戰不息,尤以中原百姓受害最深,處處“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而十年前,契丹南下滅晉,血洗中原,更令中原大傷元氣。要讓中原恢復元氣,必須愛民養民。
愛民養民的觀念貫穿了柴榮短暫執政生涯的始終。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後周剛剛奪取的淮南發生大旱。戰亂方平,又遇大災,百姓苦不堪言。柴榮當即下令從中原調撥糧食運往淮南救濟災民,對各級官府則宣稱這是“借”給淮南的。消息一出,戶部的官員急急忙忙進宮求見皇帝,勸柴榮千萬不能做這樣的事。“為何不可?”柴榮微笑著反問。這位官員漲紅了臉,如實報告:“淮南民貧,恐不能償。到時候,這筆債恐怕還要朝廷來負擔。”柴榮哈哈大笑:“你來勸我,做得也沒錯,唯恐國庫受損,這是盡戶部官員的本分。不過……”柴榮話鋒一轉,麵色變得凝重起來。他望著煙雨朦朧的遠方,嘆道:“不管中原還是淮南,民皆吾子也。安有子倒懸而父不為之解的道理!又何必在乎他們能不能歸還這些糧食呢?”
官員們這才恍然大悟。以柴榮的精明,當然知道這是一筆永遠收不回來的欠債,他根本沒指望“借”後能還。以借糧的名義徵調糧食,不過是為了解除各級官吏的疑慮,盡可能多籌集一些糧食解救正在死亡線上掙紮的饑民。在柴榮眼裏,百姓的性命遠遠比糧倉裏的糧食要寶貴得多。
因為柴榮很清楚,仁政才是王道,仁者方能無敵。
47 潛龍騰淵
從顯德五年(公元958年)四月到顯德六年(公元959年)三月,柴榮用了整整一年時間來為北伐作準備。
梳理柴榮登基以來的軍事行動,可謂馬不停蹄,勢如雷電。登基剛剛三個月,他便親征北漢,發動高平決戰。從北漢班師不足一年,又命向訓、王景兵出散關,攻取後蜀關西四州。關西剛剛平定,旋即發動南征,奪取了南唐的江北之地。這一係列軍事行動,環環緊扣,忙而不亂。通過這三場戰爭,嚴重威脅後周安全的北漢、後蜀、南唐均遭受沉重打擊,再也無力對中原構成威脅。唯有北麵最強大的敵人遼國,以燕雲十六州為基地,不斷滋擾後周邊境。
所謂燕雲十六州,即指燕(幽)、薊、瀛、莫、涿、檀、順、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等十六個州,包括了今天北京、天津以及山西、河北北部,地勢居高臨下,易守難攻。當年石敬瑭反後唐自立,以割讓燕雲十六州的代價換來契丹大軍相助,成就了他的皇帝夢。但從此,契丹軍隊得以越過長城防線,將勢力深入到河北平原,嚴重威脅著中原的安全。但凡稍有頭腦的人都知道,不收復燕雲十六州,重建北方防禦體係,中原將永無寧日。
後晉開運三年(公元947年),後晉皇帝石重貴發動北伐,企圖一舉奪回燕雲十六州。沒想到後晉軍主帥杜重威帶著大軍臨陣投敵,反引契丹軍南下,直入汴梁,後晉滅亡。誌大才疏的石重貴不僅沒能收復燕雲十六州,反而落了個國滅被俘的下場。後漢年間,遼軍以燕雲十六州為基地,再度南侵,柴榮跟隨養父郭威領兵反擊,兵至邢州,原本想直逼幽州,但後漢隱帝劉承佑畏敵如虎,一紙詔令,郭威隻好退兵。柴榮登基之後,無時不把收復燕雲十六州作為自己的頭等大事,但他深知,遼軍實力絕非北漢、南唐等地方政權可比,要與契丹人全麵開戰,必須做好充分準備,確保勝算,否則便是第二個石重貴,引火燒身,自取滅亡。
數年前,麵對錯綜複雜的天下局勢,王樸曾獻《平邊策》,提出了“先易後難,先南後北”的戰略方針。具體來說,是先奪取南唐的江北之地,然後順勢掃平南方諸國,在此基礎上攻取幽燕,最後再啃河東這塊硬骨頭。柴榮對王樸的建議深以為然,大加讚賞。但再好的戰略也要根據實際情形作必要的修正。如今南方諸國,南唐已臣服,吳越、荊南是盟友,而失去關西地區的後蜀早已退守秦嶺以南,難以對中原形成威脅,北征燕雲十六州再無後顧之憂。現任遼國皇帝耶律璟昏庸殘暴,沉溺於打獵飲酒,奢侈享樂,通宵達旦,每日直睡到午後才醒,人稱“睡王”。在柴榮看來,這正是天賜良機,如不乘機北伐,以後遼國若換了雄主,再想圖之則更加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