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弗斯克城下戰火紛飛……我給您講過我是怎樣在一天裏背回五十七個傷員的。我現在還保存著一份戰地小報,上麵寫著這段事兒,寫的是我和我們第三十七近衛師一八o步兵團第一連的事跡。多麽殘酷的戰鬥,多麽緊張,仿佛耳朵都往外流血似的。每天清晨醒來,就象剛生過一場大病……”
“您後來嫁人了嗎?”
“嫁人了。我還養了五個兒子。現在已經有孫子了,而且我還成了一個蠻不錯的母親和蠻不錯的奶奶。可我剛從戰場回來的那會兒,以為自己已經沒有能力生兒育女了。
“如今回想這一切時,我覺得,那已經不是我了,而好象是另一個姑娘……”
我心中交織著各種各樣的感情:敬佩和困惑,驚詫和疑慮,還有痛苦和同情。這些感情驅使我更加仔細地端詳這張麵孔,更為認真地傾聽這一聲音,我深深思考著,同時生活在昨天和今天兩個時代的她們,究竟是些什麽樣的女性?她們的經歷,我們隻不過是聽到而已。但了解是十分必要的!也許,有些東西已經無法知道,而隻能是一種願望罷了,我們可以回想一下偉大的托爾斯泰,他也同樣產生過這種感情,但馬上又對它予以指責:“當你們猛地打開大門時,隻見四、五十個截肢者和重傷員橫七豎八,隻有幾個躺在床鋪上,大部分都睡在地板上,那景象和氣味突然使你們毛骨悚然。不過,不要相信這種使你們停在大門口的感覺——這是卑懦的情感……”
我們所要憐憫的,不是承受著這些痛苦記憶的她們,而應該是我們自己,而要想真正地愛護自己,就不該拒絕對這些殘忍的了解。應當與前輩們共同分擔,以全副身心去承擔自己的那部分。況且,這是文獻,是不刊之論,這是她們用鮮血寫成的,用全部生命,在四一、四二、四三,四四、四五年的白紙上寫成的……
第08章 “我現在還記得這雙眼睛……”
我在明斯克居住的那條大街,是用蘇聯英雄瓦西裏·紮哈羅維奇·科爾日的名字命名的。他參加過國內戰爭,又是西班牙戰爭的英雄,偉大衛國戰爭中著名的遊擊隊領導人。今天,我是懷著嶄新的感受走在這條街上的:我從書本和電影上早巳十分熟悉的、在信封和電報紙上習以為常地寫過無數次的這個名字,突然間失去了它原先具有的神秘感,代之而起的是活生生的人的具體性。
乘了半個鍾頭電車,我趕到市區的另一頭,去看望他的女兒們。
他的小女兒給我開門。她叫季娜依達·瓦西裏耶夫娜,那寬寬的黑眉毛和直率坦誠的目光,一如她照片上的父親。
“請進吧,我們正等著您呢……奧麗雅今天早晨才從莫斯科趕來。我們的媽媽住在我這裏。”
奧爾佳·瓦西裏耶夫娜在盧蒙巴各民族友誼大學任教。她坦率地承認,離開故鄉很覺寂寞,但又不能經常回來:家庭、工作——都需要付出時間和精力,尤其是住在大城市裏。不久前孫子又出世了,要操勞的事兒更多了。一個“有工作的奶奶”真不好當。
“回憶?最好是別去想,到時候欲罷不能,難以回到現實生活中來。戰爭歲月離得愈遠,就愈是可怕,而不是相反。
她們兩人,奧爾佳·瓦西裏耶夫娜和季娜依達·瓦西裏耶夫娜,都曾在騎兵連裏當過衛生指導員。在她們父親的鑲在沉重的老式鏡框裏的大幅照片下麵,我記下了她們的故事。
旁邊座著她們的母親,菲奧多西雅·阿列克賽耶夫娜。她一會兒看看照片,一會兒看看女兒們。
“敵人轟炸我們這兒時,到處是一片火海。政府安排我們往後方疏散……我們跋涉了很長時間,才走到史達林格勒。婦女兒童往後方去,男人則迎頭向前方趕。康拜因司機,拖拉機司機,都開上了前線。我記得有一次,一輛一噸半卡車上裝滿了這些司機,其中一個人在車上站了起來,衝著我們喊:‘母親們,姐妹們!你們到後方去吧,多打些糧食,支援我們打敗敵人!’這時,全車的人都摘下自己的帽子,向我們致意。而我們出來時唯一來得及帶著的,就是我們的孩子。於是我們就把孩子舉起來,有人捧在手上,有人抱在胳膊裏。那人還在朝我們喊著:‘母親們,姐妹們!你們到後方去吧,多打些糧食……’”菲奧多西雅·阿列克賽耶夫娜又談起她的女兒們來:“要是我們留在家鄉,她們就會上前線去參戰,那我實在放心不下,所以我們還是跟別的人一道疏散吧。苦也苦在一起……”
這以後,在我們談話的整個過程中,她再沒有插進一句話,隻是用她幹枯的手把胸前高高翹起的裝飾領結往緊裏係。
季娜依達·瓦西裏耶夫娜說:
“我們那時住在明斯克。我隻有十四歲半,奧麗雅十六歲,弟弟廖尼亞十三歲。那幾天,我們剛好要送奧麗雅去少年兒童療養院,父親也想和我們一起去鄉下。可是這天夜裏他實際上沒在家過夜。他白天在州黨委會辦公,深夜人們把他叫走,到早晨才回家來。他跑進廚房,匆匆吃點東西,說:‘孩子們,戰爭爆發了,你們哪兒也別去,等著我……’“到了夜裏,我們離開了家。父親有一件他最珍貴的西班牙戰爭紀念品一—一支獵槍,很名貴,帶彈夾。這是對他勇敢作戰的獎勵。他把獵槍交給哥哥說:‘你是家裏最大的孩子,已經是男子漢了,應該照看好媽媽和妹妹……’“在整個戰爭期間我們一直珍藏著這支獵槍。家裏值錢的東西全都賣掉了,或者換了糧食。可是這杆獵槍卻始終保存下來。我們不能同它分開,它寄託著我們對爸爸的懷念。
“您後來嫁人了嗎?”
“嫁人了。我還養了五個兒子。現在已經有孫子了,而且我還成了一個蠻不錯的母親和蠻不錯的奶奶。可我剛從戰場回來的那會兒,以為自己已經沒有能力生兒育女了。
“如今回想這一切時,我覺得,那已經不是我了,而好象是另一個姑娘……”
我心中交織著各種各樣的感情:敬佩和困惑,驚詫和疑慮,還有痛苦和同情。這些感情驅使我更加仔細地端詳這張麵孔,更為認真地傾聽這一聲音,我深深思考著,同時生活在昨天和今天兩個時代的她們,究竟是些什麽樣的女性?她們的經歷,我們隻不過是聽到而已。但了解是十分必要的!也許,有些東西已經無法知道,而隻能是一種願望罷了,我們可以回想一下偉大的托爾斯泰,他也同樣產生過這種感情,但馬上又對它予以指責:“當你們猛地打開大門時,隻見四、五十個截肢者和重傷員橫七豎八,隻有幾個躺在床鋪上,大部分都睡在地板上,那景象和氣味突然使你們毛骨悚然。不過,不要相信這種使你們停在大門口的感覺——這是卑懦的情感……”
我們所要憐憫的,不是承受著這些痛苦記憶的她們,而應該是我們自己,而要想真正地愛護自己,就不該拒絕對這些殘忍的了解。應當與前輩們共同分擔,以全副身心去承擔自己的那部分。況且,這是文獻,是不刊之論,這是她們用鮮血寫成的,用全部生命,在四一、四二、四三,四四、四五年的白紙上寫成的……
第08章 “我現在還記得這雙眼睛……”
我在明斯克居住的那條大街,是用蘇聯英雄瓦西裏·紮哈羅維奇·科爾日的名字命名的。他參加過國內戰爭,又是西班牙戰爭的英雄,偉大衛國戰爭中著名的遊擊隊領導人。今天,我是懷著嶄新的感受走在這條街上的:我從書本和電影上早巳十分熟悉的、在信封和電報紙上習以為常地寫過無數次的這個名字,突然間失去了它原先具有的神秘感,代之而起的是活生生的人的具體性。
乘了半個鍾頭電車,我趕到市區的另一頭,去看望他的女兒們。
他的小女兒給我開門。她叫季娜依達·瓦西裏耶夫娜,那寬寬的黑眉毛和直率坦誠的目光,一如她照片上的父親。
“請進吧,我們正等著您呢……奧麗雅今天早晨才從莫斯科趕來。我們的媽媽住在我這裏。”
奧爾佳·瓦西裏耶夫娜在盧蒙巴各民族友誼大學任教。她坦率地承認,離開故鄉很覺寂寞,但又不能經常回來:家庭、工作——都需要付出時間和精力,尤其是住在大城市裏。不久前孫子又出世了,要操勞的事兒更多了。一個“有工作的奶奶”真不好當。
“回憶?最好是別去想,到時候欲罷不能,難以回到現實生活中來。戰爭歲月離得愈遠,就愈是可怕,而不是相反。
她們兩人,奧爾佳·瓦西裏耶夫娜和季娜依達·瓦西裏耶夫娜,都曾在騎兵連裏當過衛生指導員。在她們父親的鑲在沉重的老式鏡框裏的大幅照片下麵,我記下了她們的故事。
旁邊座著她們的母親,菲奧多西雅·阿列克賽耶夫娜。她一會兒看看照片,一會兒看看女兒們。
“敵人轟炸我們這兒時,到處是一片火海。政府安排我們往後方疏散……我們跋涉了很長時間,才走到史達林格勒。婦女兒童往後方去,男人則迎頭向前方趕。康拜因司機,拖拉機司機,都開上了前線。我記得有一次,一輛一噸半卡車上裝滿了這些司機,其中一個人在車上站了起來,衝著我們喊:‘母親們,姐妹們!你們到後方去吧,多打些糧食,支援我們打敗敵人!’這時,全車的人都摘下自己的帽子,向我們致意。而我們出來時唯一來得及帶著的,就是我們的孩子。於是我們就把孩子舉起來,有人捧在手上,有人抱在胳膊裏。那人還在朝我們喊著:‘母親們,姐妹們!你們到後方去吧,多打些糧食……’”菲奧多西雅·阿列克賽耶夫娜又談起她的女兒們來:“要是我們留在家鄉,她們就會上前線去參戰,那我實在放心不下,所以我們還是跟別的人一道疏散吧。苦也苦在一起……”
這以後,在我們談話的整個過程中,她再沒有插進一句話,隻是用她幹枯的手把胸前高高翹起的裝飾領結往緊裏係。
季娜依達·瓦西裏耶夫娜說:
“我們那時住在明斯克。我隻有十四歲半,奧麗雅十六歲,弟弟廖尼亞十三歲。那幾天,我們剛好要送奧麗雅去少年兒童療養院,父親也想和我們一起去鄉下。可是這天夜裏他實際上沒在家過夜。他白天在州黨委會辦公,深夜人們把他叫走,到早晨才回家來。他跑進廚房,匆匆吃點東西,說:‘孩子們,戰爭爆發了,你們哪兒也別去,等著我……’“到了夜裏,我們離開了家。父親有一件他最珍貴的西班牙戰爭紀念品一—一支獵槍,很名貴,帶彈夾。這是對他勇敢作戰的獎勵。他把獵槍交給哥哥說:‘你是家裏最大的孩子,已經是男子漢了,應該照看好媽媽和妹妹……’“在整個戰爭期間我們一直珍藏著這支獵槍。家裏值錢的東西全都賣掉了,或者換了糧食。可是這杆獵槍卻始終保存下來。我們不能同它分開,它寄託著我們對爸爸的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