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營地裏領到一輛坦克。我們夫妻倆都是一級坦克駕駛員,可是一輛坦克裏隻能有一名駕駛員。於是指揮部決定任命我為‘nc—122’坦克車長,任命我丈夫為正駕駛員。我們在同一輛坦克裏參加了整個戰爭。我們解放了波羅的海沿岸、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德國。我們倆都受過傷,也都受過獎。
“戰爭期間,有不少姑娘當上中型坦克手,而在重型坦克上的,隻有我一個人。我常常想:要能把自己的生活向那位作家講出來,準能寫厚厚一部書……”
原七八四高炮團第五營營長伊萬·阿爾申吉耶維奇·列維茨基在信中寫道:
“……一九四二年,我被任命為營長。團政委跟我見過麵,說:‘大尉,請您注意,您將指揮的不是普通的營隊,而是個“少女”營。這個營裏一半成員都是姑娘,是一些需要特殊對待、特別注意和照顧的人。’我雖然知道當時有許多姑娘在軍中服役,但對眼前的情況可是一點都沒料到。我們這些現役軍官,對於‘女性’擔任軍職始終持有保留態度。這行當歷來都是男子幹的。當然,比如說,醫院裏的護士,這我們還是看得慣的。她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接著是在國內戰爭中,曾經表現得很英勇。可是,姑娘在高炮部隊裏能幹些什麽呀?在我們這種炮兵部隊,得扛一普特一枚的炮彈呀(普特——係俄重量單位,一普特等於16.38公斤——譯者注)!再說,怎麽把她們分配到各個炮連去呢?每個炮連隻有一個掩蔽部,裏麵住著清一色男人的炮班成員。她們還得一連幾個小時坐在火炮機械上,而這些設備全是鐵的,就連火炮座位也是鐵的,她們是姑娘啊,怎麽能吃得消?最後的麻煩是,她們在哪兒洗頭髮,怎樣吹幹頭髮?問題—大堆,而且都不是一般的問題……
“我經常到各個炮兵連走走看看。見到姑娘挎著步槍站崗,見到姑娘拿著望遠鏡守在嘹望哨上,說實話,我心裏是很不舒服的——也許因為我是從前線、從前沿陣地上回來的。姑娘們的性格各各不同,有靦腆的,有膽小的,有嬌氣的,也有果斷的,但每顆心都燃著一團火。軍事紀律,不是人人都能服從的,更何況女人的天性本來就與軍事秩序格格不入。她們不是忘記了命令的內容,就是在受到家信後哭上整整半天。要是懲罰她們吧,第二天準得取消—一心腸硬不起來,我老是忍不住想:‘唉,我可是被這幫姑娘坑了!’“可是沒過多久,我就情不自禁地消除了全部疑慮。姑娘們都變成了出色的軍人。她們在工作中甚至比男人更加仔細,更加認真。炮兵做事,精確性是首要的。我帶著我的‘娘子軍’從高爾基城(我們營在那兒組建)一直打到波茲南。坦克手有鐵甲,步兵有戰壕,高射炮兵呢,無遮無攔。交起火來,炮兵能使所有的人都免遭傷害,唯獨自己除外。高射炮兵不能挖避彈壕,不能造掩蔽部。就是敵機向炮位俯衝時,炮兵也不能離開炮位。這真是一個殘酷的行當。我一直想對別人好好講講高射炮兵,或者寫出來……”
我手裏有全國各地的通信人地址——莫斯科,基輔,克拉斯諾達爾地區的阿普舍隆斯克市,威帖布斯科,伏爾加格勒,雅盧托羅夫斯克,加利奇,斯摩棱斯克……每當我收到一封來信,在地圖上找尋到那陌生的城市和村鎮時,簡直驚訝得不知所措:怎樣才能到那些地方去,什麽時候,怎樣會麵?後來產生了一個補救的辦法:盡量讓這些婦女集中起來。但怎樣集中呢?一個偶然的機會,幫助我解決了這個難題。有一天,郵筒裏來了一份請柬,是巴托夫將軍的六十五集團軍老戰士協會發來的:
“……我們每年五月十六日和十七日都在莫斯科紅場聚會。這個規矩已有很多年了。這既是傳統又是儀式。凡是力所能及的人都得來。有的來自穆爾曼斯克,有的來自卡拉甘達,四麵八方都有。總之,我們期待您……”
亞歷山大公園有座紀念碑,在紀念碑四周攢動著脫帽的人頭和五月的鮮艷花束。鳥瞰此景,猶如一堆堆熊熊篝火,多得叫人目不暇接。我被人潮裹挾著,幸福的溫存話語在我耳邊迴響:“瑪麗亞,是你嗎?差點兒認不出你來了,可你這雙眼睛……還是原來的樣子……”;“這是你的兒子嗎,費多爾?跟你一模一樣。把兒媳和孫子也帶來了?中士,你都快有一個正規排啦……”,“萬尼亞,你還記得嗎,啊?你想想,我們在四一年那會兒是怎樣的?你的裹腳布丟掉了,一個女人跑過來,把自己的圍巾扯下來給你包腳,還記得嗎?”;“這是基希涅夫的玫瑰花……始終是水靈靈的,不過在飛機裏還是有點蔫了。但我願意擺自己的花……”
紀念碑周圍,莫斯科人忙碌著,過著他們輕鬆的日常生活。他們已習慣了這種隆重悲壯的集會,已經不感到新奇了。相反,那天起要是這集會消失了,他們反倒會覺得不自然。是的,就連最年輕的市民也不為此驚異。我不由這樣思索:我們這一代人,雖然沒打過仗,甚至除了採石場爆破外,連一次爆炸也沒見過,但是,戰爭的回憶卻遺傳性地存在於我們這代人的心中。那場戰爭離我們仍然很近,還不足—個人的半生歲月,因比過去的一切對於我們依然是驚心動魄的。平時,在芸芸眾生之中,記憶也許已經融化得不見蹤影,而比時它又從塵世生活中遊離出來了,猶如洪水和野火之類的自然現象,具有自己的生命力,自己的發展規律。這才是它真正的麵目。
“戰爭期間,有不少姑娘當上中型坦克手,而在重型坦克上的,隻有我一個人。我常常想:要能把自己的生活向那位作家講出來,準能寫厚厚一部書……”
原七八四高炮團第五營營長伊萬·阿爾申吉耶維奇·列維茨基在信中寫道:
“……一九四二年,我被任命為營長。團政委跟我見過麵,說:‘大尉,請您注意,您將指揮的不是普通的營隊,而是個“少女”營。這個營裏一半成員都是姑娘,是一些需要特殊對待、特別注意和照顧的人。’我雖然知道當時有許多姑娘在軍中服役,但對眼前的情況可是一點都沒料到。我們這些現役軍官,對於‘女性’擔任軍職始終持有保留態度。這行當歷來都是男子幹的。當然,比如說,醫院裏的護士,這我們還是看得慣的。她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接著是在國內戰爭中,曾經表現得很英勇。可是,姑娘在高炮部隊裏能幹些什麽呀?在我們這種炮兵部隊,得扛一普特一枚的炮彈呀(普特——係俄重量單位,一普特等於16.38公斤——譯者注)!再說,怎麽把她們分配到各個炮連去呢?每個炮連隻有一個掩蔽部,裏麵住著清一色男人的炮班成員。她們還得一連幾個小時坐在火炮機械上,而這些設備全是鐵的,就連火炮座位也是鐵的,她們是姑娘啊,怎麽能吃得消?最後的麻煩是,她們在哪兒洗頭髮,怎樣吹幹頭髮?問題—大堆,而且都不是一般的問題……
“我經常到各個炮兵連走走看看。見到姑娘挎著步槍站崗,見到姑娘拿著望遠鏡守在嘹望哨上,說實話,我心裏是很不舒服的——也許因為我是從前線、從前沿陣地上回來的。姑娘們的性格各各不同,有靦腆的,有膽小的,有嬌氣的,也有果斷的,但每顆心都燃著一團火。軍事紀律,不是人人都能服從的,更何況女人的天性本來就與軍事秩序格格不入。她們不是忘記了命令的內容,就是在受到家信後哭上整整半天。要是懲罰她們吧,第二天準得取消—一心腸硬不起來,我老是忍不住想:‘唉,我可是被這幫姑娘坑了!’“可是沒過多久,我就情不自禁地消除了全部疑慮。姑娘們都變成了出色的軍人。她們在工作中甚至比男人更加仔細,更加認真。炮兵做事,精確性是首要的。我帶著我的‘娘子軍’從高爾基城(我們營在那兒組建)一直打到波茲南。坦克手有鐵甲,步兵有戰壕,高射炮兵呢,無遮無攔。交起火來,炮兵能使所有的人都免遭傷害,唯獨自己除外。高射炮兵不能挖避彈壕,不能造掩蔽部。就是敵機向炮位俯衝時,炮兵也不能離開炮位。這真是一個殘酷的行當。我一直想對別人好好講講高射炮兵,或者寫出來……”
我手裏有全國各地的通信人地址——莫斯科,基輔,克拉斯諾達爾地區的阿普舍隆斯克市,威帖布斯科,伏爾加格勒,雅盧托羅夫斯克,加利奇,斯摩棱斯克……每當我收到一封來信,在地圖上找尋到那陌生的城市和村鎮時,簡直驚訝得不知所措:怎樣才能到那些地方去,什麽時候,怎樣會麵?後來產生了一個補救的辦法:盡量讓這些婦女集中起來。但怎樣集中呢?一個偶然的機會,幫助我解決了這個難題。有一天,郵筒裏來了一份請柬,是巴托夫將軍的六十五集團軍老戰士協會發來的:
“……我們每年五月十六日和十七日都在莫斯科紅場聚會。這個規矩已有很多年了。這既是傳統又是儀式。凡是力所能及的人都得來。有的來自穆爾曼斯克,有的來自卡拉甘達,四麵八方都有。總之,我們期待您……”
亞歷山大公園有座紀念碑,在紀念碑四周攢動著脫帽的人頭和五月的鮮艷花束。鳥瞰此景,猶如一堆堆熊熊篝火,多得叫人目不暇接。我被人潮裹挾著,幸福的溫存話語在我耳邊迴響:“瑪麗亞,是你嗎?差點兒認不出你來了,可你這雙眼睛……還是原來的樣子……”;“這是你的兒子嗎,費多爾?跟你一模一樣。把兒媳和孫子也帶來了?中士,你都快有一個正規排啦……”,“萬尼亞,你還記得嗎,啊?你想想,我們在四一年那會兒是怎樣的?你的裹腳布丟掉了,一個女人跑過來,把自己的圍巾扯下來給你包腳,還記得嗎?”;“這是基希涅夫的玫瑰花……始終是水靈靈的,不過在飛機裏還是有點蔫了。但我願意擺自己的花……”
紀念碑周圍,莫斯科人忙碌著,過著他們輕鬆的日常生活。他們已習慣了這種隆重悲壯的集會,已經不感到新奇了。相反,那天起要是這集會消失了,他們反倒會覺得不自然。是的,就連最年輕的市民也不為此驚異。我不由這樣思索:我們這一代人,雖然沒打過仗,甚至除了採石場爆破外,連一次爆炸也沒見過,但是,戰爭的回憶卻遺傳性地存在於我們這代人的心中。那場戰爭離我們仍然很近,還不足—個人的半生歲月,因比過去的一切對於我們依然是驚心動魄的。平時,在芸芸眾生之中,記憶也許已經融化得不見蹤影,而比時它又從塵世生活中遊離出來了,猶如洪水和野火之類的自然現象,具有自己的生命力,自己的發展規律。這才是它真正的麵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