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頁
戰爭從未如此熱血1:二戰美日太平洋大對決 作者:關河五十州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參謀答道:“跟從很高的空中急劇下降的炸彈相比,效果可能不會太大,但是,破壞航母的甲板,使其一時沒法使用,這倒是可能的。”
大西提出的新戰法,被稱為“特攻作戰”,它原先在日本海軍中並無太深的思想基礎。日本海陸軍在作戰思維和方式上有很大區別,陸軍學的是德國,搬的是鐵血的那一套,海軍學的則是英國。當日艦沉沒時,艦長一般都會與艦同沉,這裏麵既有東方的特色,同時也是英國海軍的習慣做法。
英美海軍都很愛惜水兵的生命,日本海軍多多少少也從中繼承到了一點。同時,海空戰爭是質的戰爭,一門大炮或者一架飛機,也許隻要一個月就可以造出來,但培養一名合格的飛行員或水兵,起碼要花兩到三年的時間,因此若在戰爭中損失掉一名飛行員或水兵,要再補充上一名同等質量的人員,將相當困難。
與陸軍動輒要搞“萬歲突擊”不同,在日本海軍的傳統中,肉彈戰術或者自殺式攻擊都是不存在、不允許的,他們也強調九死一生,不做毫無生還希望的攻擊。
不過這隻是在馬裏亞納海戰之前,之後,吃了大敗仗的聯合艦隊已苦於作戰乏術,“特攻作戰”逐漸成為一部分日本海軍將領的熱門話題。同一時間,隨著飛行員素質和能力的急劇下降,飛行訓練事故也與日俱增,因著艦技術不過關而慘死的年輕飛行員,每天都有四五個之多。目睹事故現場的其他飛行員被嚇得臉白了又紅,紅了又白,於是偷偷地在下麵嘀咕:“同樣都是死,與其訓練而死,還不如一頭撞到敵艦甲板上,與敵艦同歸於盡更好。獨自一人攜帶著炸彈實施攻擊,不是還可以炸沉一艘敵艦嗎?”
本來是飛行員們害怕訓練而發牢騷,結果正中那些主張自殺式攻擊的將領的下懷,他們紛紛要求索性把年輕飛行員編成特攻部隊。
豐田起初堅決不同意,但這已經由不得他了。不久,在發生於台灣島周邊海麵的空戰中,有馬正文少將乘坐的指揮機被擊落,他本人也當場陣亡。有人就說有馬是帶機撞擊而亡,日本國內無喜訊可報的報紙媒體更是趁勢大肆渲染,繪聲繪色地將有馬描述成率領整個機隊向美軍航母直撲的英雄人物。
其實根本沒有這樣的事。有馬是在前任逃掉,軍心渙散的情況下,才不得已親自上陣指揮的,他上機時曾憤憤地說:“這次戰爭,站在上麵指揮的人真該死!”
有馬也並沒有撞美軍航母,他是在飛機被擊落後,墜入大海淹死的。可是因為日本國內輿論以及他所憤恨的那些高層指揮者的需要,有馬卻在死後不情不願地被當成了“特攻作戰”的倡導者和第一個戰死者。
有了這個“先例”,豐田便半推半就地承認了“特攻作戰”的正當性,這正是大西能夠提出新戰法的重要前提。
得到聯合艦隊司令部的批準後,大西將參加撞擊的攻擊隊命名為“神風敢死隊”。取“神風”之名,是因為當年忽必烈的蒙古大軍渡海進攻日本時,正好遇到強颱風,結果兩次派出的艦隊都被海浪吞沒,少許倖存的蒙古人被海浪衝到日本海岸,成了日本人的奴隸。
日本人認為是這場颱風保佑了他們,於是頂禮膜拜,謂之“神風”。當時的日本天皇曾告訴他的臣民:“跪下來感謝神風吧,是它摧毀了蒙古人的船隊。”
六個世紀過去了,在美軍無可匹敵的海上優勢麵前,日本又失去了把握自己命運的能力,他們隻能用這種最冒險、最匪夷所思的賭博方式來碰一碰運氣。為此,大西等人提出的口號是:“一架飛機換一艘戰艦!”
要攻擊美艦,必須首先找到美艦。按照“捷1號”方案的規定,大西部隊要“在大約700海裏處搜索敵人”,但這支部隊的沿海搜索偵察能力弱得可憐,別說700海裏,連200海裏也難以保證。正因為如此,豐田才把栗田的搜索機全部調撥給了大西。
10月24日的這天早晨,由呂宋島基地飛出的日軍搜索機發現了第38特混艦隊,“神風敢死隊”立即傾巢出動,對其中的謝爾曼大隊進行了突擊。
當時謝爾曼大隊正與其他航母大隊一樣,在做襲擊栗田部隊的準備。得知一批日機向本隊飛來,指揮官謝爾曼少將立即決定將本擬出擊的艦載轟炸機和魚雷機送回機庫,轉而派戰鬥機起飛應戰。至於航母,則一律進入暴風雨區,以規避空襲。
前來攻擊的日機分成三批,每批50到60架飛機。美軍飛行員全是身經百戰的老手,上去後嘩嘩嘩一挑,便把對方那些初出茅廬的菜鳥逐個挑進了輪迴路。其中,麥坎貝爾中校及其僚機共擊落了15架日機,麥坎貝爾一人擊落9架,創造了太平洋戰爭中一次戰鬥單機擊落敵機的紀錄。
麥坎貝爾越戰越勇,緊咬著損失慘重的日機編隊不放,幾乎一直追到馬尼拉才返航。這時他才發現,飛機的彈藥和汽油都快用光了。當他返航要降落在航母上時,剩下的汽油勉強夠他滑到降落攔阻裝置那裏,再晚一點點的話,就非常危險了。
整場空戰中,沒有一架日機能夠到達謝爾曼大隊上空進行攻擊。上午9點30分過後,天空中已看不到日機了,航母陸續從暴風雨區駛出,以便回收飛機。這時,一條漏網之魚突然從雲中俯衝下來,而且瞎貓碰上死耗子,正好一頭栽在“普林斯頓”號航母的飛行甲板上,炸彈直接穿過機庫甲板,引燃了六架魚雷機內的汽油,火勢頓時變得難以遏製。
大西提出的新戰法,被稱為“特攻作戰”,它原先在日本海軍中並無太深的思想基礎。日本海陸軍在作戰思維和方式上有很大區別,陸軍學的是德國,搬的是鐵血的那一套,海軍學的則是英國。當日艦沉沒時,艦長一般都會與艦同沉,這裏麵既有東方的特色,同時也是英國海軍的習慣做法。
英美海軍都很愛惜水兵的生命,日本海軍多多少少也從中繼承到了一點。同時,海空戰爭是質的戰爭,一門大炮或者一架飛機,也許隻要一個月就可以造出來,但培養一名合格的飛行員或水兵,起碼要花兩到三年的時間,因此若在戰爭中損失掉一名飛行員或水兵,要再補充上一名同等質量的人員,將相當困難。
與陸軍動輒要搞“萬歲突擊”不同,在日本海軍的傳統中,肉彈戰術或者自殺式攻擊都是不存在、不允許的,他們也強調九死一生,不做毫無生還希望的攻擊。
不過這隻是在馬裏亞納海戰之前,之後,吃了大敗仗的聯合艦隊已苦於作戰乏術,“特攻作戰”逐漸成為一部分日本海軍將領的熱門話題。同一時間,隨著飛行員素質和能力的急劇下降,飛行訓練事故也與日俱增,因著艦技術不過關而慘死的年輕飛行員,每天都有四五個之多。目睹事故現場的其他飛行員被嚇得臉白了又紅,紅了又白,於是偷偷地在下麵嘀咕:“同樣都是死,與其訓練而死,還不如一頭撞到敵艦甲板上,與敵艦同歸於盡更好。獨自一人攜帶著炸彈實施攻擊,不是還可以炸沉一艘敵艦嗎?”
本來是飛行員們害怕訓練而發牢騷,結果正中那些主張自殺式攻擊的將領的下懷,他們紛紛要求索性把年輕飛行員編成特攻部隊。
豐田起初堅決不同意,但這已經由不得他了。不久,在發生於台灣島周邊海麵的空戰中,有馬正文少將乘坐的指揮機被擊落,他本人也當場陣亡。有人就說有馬是帶機撞擊而亡,日本國內無喜訊可報的報紙媒體更是趁勢大肆渲染,繪聲繪色地將有馬描述成率領整個機隊向美軍航母直撲的英雄人物。
其實根本沒有這樣的事。有馬是在前任逃掉,軍心渙散的情況下,才不得已親自上陣指揮的,他上機時曾憤憤地說:“這次戰爭,站在上麵指揮的人真該死!”
有馬也並沒有撞美軍航母,他是在飛機被擊落後,墜入大海淹死的。可是因為日本國內輿論以及他所憤恨的那些高層指揮者的需要,有馬卻在死後不情不願地被當成了“特攻作戰”的倡導者和第一個戰死者。
有了這個“先例”,豐田便半推半就地承認了“特攻作戰”的正當性,這正是大西能夠提出新戰法的重要前提。
得到聯合艦隊司令部的批準後,大西將參加撞擊的攻擊隊命名為“神風敢死隊”。取“神風”之名,是因為當年忽必烈的蒙古大軍渡海進攻日本時,正好遇到強颱風,結果兩次派出的艦隊都被海浪吞沒,少許倖存的蒙古人被海浪衝到日本海岸,成了日本人的奴隸。
日本人認為是這場颱風保佑了他們,於是頂禮膜拜,謂之“神風”。當時的日本天皇曾告訴他的臣民:“跪下來感謝神風吧,是它摧毀了蒙古人的船隊。”
六個世紀過去了,在美軍無可匹敵的海上優勢麵前,日本又失去了把握自己命運的能力,他們隻能用這種最冒險、最匪夷所思的賭博方式來碰一碰運氣。為此,大西等人提出的口號是:“一架飛機換一艘戰艦!”
要攻擊美艦,必須首先找到美艦。按照“捷1號”方案的規定,大西部隊要“在大約700海裏處搜索敵人”,但這支部隊的沿海搜索偵察能力弱得可憐,別說700海裏,連200海裏也難以保證。正因為如此,豐田才把栗田的搜索機全部調撥給了大西。
10月24日的這天早晨,由呂宋島基地飛出的日軍搜索機發現了第38特混艦隊,“神風敢死隊”立即傾巢出動,對其中的謝爾曼大隊進行了突擊。
當時謝爾曼大隊正與其他航母大隊一樣,在做襲擊栗田部隊的準備。得知一批日機向本隊飛來,指揮官謝爾曼少將立即決定將本擬出擊的艦載轟炸機和魚雷機送回機庫,轉而派戰鬥機起飛應戰。至於航母,則一律進入暴風雨區,以規避空襲。
前來攻擊的日機分成三批,每批50到60架飛機。美軍飛行員全是身經百戰的老手,上去後嘩嘩嘩一挑,便把對方那些初出茅廬的菜鳥逐個挑進了輪迴路。其中,麥坎貝爾中校及其僚機共擊落了15架日機,麥坎貝爾一人擊落9架,創造了太平洋戰爭中一次戰鬥單機擊落敵機的紀錄。
麥坎貝爾越戰越勇,緊咬著損失慘重的日機編隊不放,幾乎一直追到馬尼拉才返航。這時他才發現,飛機的彈藥和汽油都快用光了。當他返航要降落在航母上時,剩下的汽油勉強夠他滑到降落攔阻裝置那裏,再晚一點點的話,就非常危險了。
整場空戰中,沒有一架日機能夠到達謝爾曼大隊上空進行攻擊。上午9點30分過後,天空中已看不到日機了,航母陸續從暴風雨區駛出,以便回收飛機。這時,一條漏網之魚突然從雲中俯衝下來,而且瞎貓碰上死耗子,正好一頭栽在“普林斯頓”號航母的飛行甲板上,炸彈直接穿過機庫甲板,引燃了六架魚雷機內的汽油,火勢頓時變得難以遏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