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頁
戰爭從未如此熱血1:二戰美日太平洋大對決 作者:關河五十州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天亮後,塞班島像個冒出海麵的大怪物一樣完全顯露出來,它北麵的加拉班也漸漸進入了陸戰隊員們的視野。
6月15日,早上5點30分,美軍支援艦群開始最後兩個小時的炮擊。炮擊過程中,日軍蜷縮在海灘及山坡掩體內,他們拿著燃燒瓶和手雷,準備命令一下,隨時衝上去與美軍拚命。一名士兵用淒淒哀哀的筆調在日記中寫道:“我所掛心的是,我們死後,不知日本將怎麽樣。”
12分鍾後,特納發布命令:“登陸部隊上岸。”隨軍牧師對士兵們做起了禱告並送上祝福,一位牧師說:“你們中大部分人都能回來,但有些人要去見造物主上帝。”
上午7點,炮擊結束,34艘船塢登陸船開到了海岸出發線上。船塢登陸船採用浮動船塢的原理製成,前部有一扇寬闊的大門,可以容許履帶登陸車直接開入腹部,一旦大門關好,船塢中的水又可以被完全排幹。
一到達出發線,船塢登陸船即打開大門,放出履帶登陸車,有人形象地比喻成是從鯨魚肚子裏生出了許多小魚。
“開始啦!”一名日軍士兵驚慌地喊道。
事實上,實質性的登陸行動還沒有開始,從護航航母上起飛的155架艦載機尚需做最後一輪轟炸,與此同時,履帶登陸車擺開方陣,像大甲蟲一樣在海麵上打轉。
太平洋戰爭把美國最優秀的頭腦,以及世界上最強大的工業力量都動員了起來,不僅新武器、新工具層出不窮,就連舊武器上都嫁接了新技術。比如這批艦載機上便裝有飛機火箭,可有效摧毀日軍工事,壓製海灘上的守軍。
轟炸情景甚為壯觀,火箭呼嘯著飛入日軍防禦陣地。半小時後,當飛機返航時,整個海岸線仍籠罩在煙霧中。
★愛國縱隊
在越來越講究的兩棲登陸戰中,普通的步兵登陸艇早已落伍於實戰需要,也不再擔負運送步兵上岸的任務。善於機變的美國軍工專家在其甲板上加裝了火箭發射管、37毫米口徑火炮和重機槍,把它們改造成登陸炮艇。
改裝後的登陸炮艇吃水較淺,能在近岸海麵活動,當陸戰隊登岸時,可提供密度極大的直接火力支援。
上午8點,正是在這種登陸炮艇以及水陸兩用坦克的先導下,719輛履帶登陸車載運著8個營的陸戰隊員,撥開巨浪,在寬達4海裏的正麵向海岸衝去。
美軍登陸程序經過精心設計:炮艇不上岸,隻提供火力支援;坦克上岸,先爬上海灘,掩護後邊的履帶車,再由履帶車將部隊運上高地。
盡管做了如此多的鋪墊,但多次兩棲登陸戰的實踐都表明,接下來隨時可能有意外情況發生。在航母艦載機做最後一輪轟炸時,就有人嘀咕:“這種煙霧和爆炸聲恐怕並不意味著日本人已被炸死。”在履帶車內,軍官給士兵們分發了用以穩定情緒的口香糖,並且告訴士兵,萬一需要遊泳上岸,必須把沉重的子彈帶扔掉,這也是吸取了以往因負載過重容易導致溺水的教訓。
果然,當登陸團隊距離海岸僅僅隻有700多米時,日軍炮彈開始如雨襲來,意外真的發生了——在美軍海上和空中的高強度打擊下,海岸的日軍陣地確實蒙受了極大損失,但隨後齋藤就將炮兵陣地移到了鄰近地區的山脊後麵,連艦載機也難以發現並摧毀。等到美軍接近海岸時,這些炮兵陣地便從反斜麵位置又冒了出來。
登陸團隊不得不在炮火中穿行,處於隊伍前列的18輛履帶車冒著彈雨,率先爬上了海灘,身後的車有幾輛被擊沉,但大多數都緊跟了上來。不到20分鍾,已有8000名陸戰隊員登陸並占領了大部分海灘。
登陸之後,美軍才發現,在登陸海灘背麵和兩翼,日軍還有許多未受到打擊的機槍和迫擊炮火力點。在這些火力點後麵,則有配置於丘陵地帶的火炮可給予支援。
由於遭到火力攔阻,履帶車到了海灘便無法繼續前進,部隊下車作戰,但隨即又陷在沙子或彈坑裏,難以行動。
發現這一情況後,幾十架美機立刻進行“補課”,對日軍陣地實施低空掃射,海上的戰列艦、巡洋艦和驅逐艦也展開支援轟擊。日軍火力點的火力越來越弱,不過直到這些火力點被打到粉碎,才最終停止射擊。
南雲在加拉班的一座瞭望台上觀看了整個登陸場景。最能觸動他的仍是海軍,當他看到海岸附近黑壓壓如鐵山一般的艦群時,頓時呆若木雞。
愣怔良久,南雲把臉轉向身邊的文書,讓對方記下:在珍珠港被擊沉的美軍戰列艦中,起碼有四艘已修復投入戰鬥。
這四艘曾負傷的老戰列艦如今就在炮擊塞班島的行列中,美國海軍恢復的能力如此之強,令南雲既欽佩又驚恐。
南雲隻會一個勁兒地發感慨,齋藤卻還要為他早已不感興趣的指揮作戰而奔忙。“東京玫瑰”宣稱知道美軍當天早上要登陸,不過是為了給對方編個“料事如神”的童話,齋藤其實對此並無多少心理準備,這次登陸行動打了他一個措手不及。早上沒能阻止美軍上岸,到了下午,他便在加拉班把所有不在一線的部隊都召集起來,發表“愛國演說”,舉行誓師典禮。如此招搖一番後,集中起來的2000多人便排成縱隊,沿著海岸公路朝灘頭開來。
齋藤以為他的“愛國腔”一開口,便能嚇死一群美國兵,可這豬一樣愚蠢的思維其實害苦了部下——且不說在這緊要關頭還要發表“慷慨激昂”的演說有多麽浪費時間和莫名其妙,就是行進中那叮叮噹噹的聲音,也足以引起美軍的警覺了。結果,這幫人還沒到一線,就在美艦炮火的猛烈轟擊下一敗塗地。
6月15日,早上5點30分,美軍支援艦群開始最後兩個小時的炮擊。炮擊過程中,日軍蜷縮在海灘及山坡掩體內,他們拿著燃燒瓶和手雷,準備命令一下,隨時衝上去與美軍拚命。一名士兵用淒淒哀哀的筆調在日記中寫道:“我所掛心的是,我們死後,不知日本將怎麽樣。”
12分鍾後,特納發布命令:“登陸部隊上岸。”隨軍牧師對士兵們做起了禱告並送上祝福,一位牧師說:“你們中大部分人都能回來,但有些人要去見造物主上帝。”
上午7點,炮擊結束,34艘船塢登陸船開到了海岸出發線上。船塢登陸船採用浮動船塢的原理製成,前部有一扇寬闊的大門,可以容許履帶登陸車直接開入腹部,一旦大門關好,船塢中的水又可以被完全排幹。
一到達出發線,船塢登陸船即打開大門,放出履帶登陸車,有人形象地比喻成是從鯨魚肚子裏生出了許多小魚。
“開始啦!”一名日軍士兵驚慌地喊道。
事實上,實質性的登陸行動還沒有開始,從護航航母上起飛的155架艦載機尚需做最後一輪轟炸,與此同時,履帶登陸車擺開方陣,像大甲蟲一樣在海麵上打轉。
太平洋戰爭把美國最優秀的頭腦,以及世界上最強大的工業力量都動員了起來,不僅新武器、新工具層出不窮,就連舊武器上都嫁接了新技術。比如這批艦載機上便裝有飛機火箭,可有效摧毀日軍工事,壓製海灘上的守軍。
轟炸情景甚為壯觀,火箭呼嘯著飛入日軍防禦陣地。半小時後,當飛機返航時,整個海岸線仍籠罩在煙霧中。
★愛國縱隊
在越來越講究的兩棲登陸戰中,普通的步兵登陸艇早已落伍於實戰需要,也不再擔負運送步兵上岸的任務。善於機變的美國軍工專家在其甲板上加裝了火箭發射管、37毫米口徑火炮和重機槍,把它們改造成登陸炮艇。
改裝後的登陸炮艇吃水較淺,能在近岸海麵活動,當陸戰隊登岸時,可提供密度極大的直接火力支援。
上午8點,正是在這種登陸炮艇以及水陸兩用坦克的先導下,719輛履帶登陸車載運著8個營的陸戰隊員,撥開巨浪,在寬達4海裏的正麵向海岸衝去。
美軍登陸程序經過精心設計:炮艇不上岸,隻提供火力支援;坦克上岸,先爬上海灘,掩護後邊的履帶車,再由履帶車將部隊運上高地。
盡管做了如此多的鋪墊,但多次兩棲登陸戰的實踐都表明,接下來隨時可能有意外情況發生。在航母艦載機做最後一輪轟炸時,就有人嘀咕:“這種煙霧和爆炸聲恐怕並不意味著日本人已被炸死。”在履帶車內,軍官給士兵們分發了用以穩定情緒的口香糖,並且告訴士兵,萬一需要遊泳上岸,必須把沉重的子彈帶扔掉,這也是吸取了以往因負載過重容易導致溺水的教訓。
果然,當登陸團隊距離海岸僅僅隻有700多米時,日軍炮彈開始如雨襲來,意外真的發生了——在美軍海上和空中的高強度打擊下,海岸的日軍陣地確實蒙受了極大損失,但隨後齋藤就將炮兵陣地移到了鄰近地區的山脊後麵,連艦載機也難以發現並摧毀。等到美軍接近海岸時,這些炮兵陣地便從反斜麵位置又冒了出來。
登陸團隊不得不在炮火中穿行,處於隊伍前列的18輛履帶車冒著彈雨,率先爬上了海灘,身後的車有幾輛被擊沉,但大多數都緊跟了上來。不到20分鍾,已有8000名陸戰隊員登陸並占領了大部分海灘。
登陸之後,美軍才發現,在登陸海灘背麵和兩翼,日軍還有許多未受到打擊的機槍和迫擊炮火力點。在這些火力點後麵,則有配置於丘陵地帶的火炮可給予支援。
由於遭到火力攔阻,履帶車到了海灘便無法繼續前進,部隊下車作戰,但隨即又陷在沙子或彈坑裏,難以行動。
發現這一情況後,幾十架美機立刻進行“補課”,對日軍陣地實施低空掃射,海上的戰列艦、巡洋艦和驅逐艦也展開支援轟擊。日軍火力點的火力越來越弱,不過直到這些火力點被打到粉碎,才最終停止射擊。
南雲在加拉班的一座瞭望台上觀看了整個登陸場景。最能觸動他的仍是海軍,當他看到海岸附近黑壓壓如鐵山一般的艦群時,頓時呆若木雞。
愣怔良久,南雲把臉轉向身邊的文書,讓對方記下:在珍珠港被擊沉的美軍戰列艦中,起碼有四艘已修復投入戰鬥。
這四艘曾負傷的老戰列艦如今就在炮擊塞班島的行列中,美國海軍恢復的能力如此之強,令南雲既欽佩又驚恐。
南雲隻會一個勁兒地發感慨,齋藤卻還要為他早已不感興趣的指揮作戰而奔忙。“東京玫瑰”宣稱知道美軍當天早上要登陸,不過是為了給對方編個“料事如神”的童話,齋藤其實對此並無多少心理準備,這次登陸行動打了他一個措手不及。早上沒能阻止美軍上岸,到了下午,他便在加拉班把所有不在一線的部隊都召集起來,發表“愛國演說”,舉行誓師典禮。如此招搖一番後,集中起來的2000多人便排成縱隊,沿著海岸公路朝灘頭開來。
齋藤以為他的“愛國腔”一開口,便能嚇死一群美國兵,可這豬一樣愚蠢的思維其實害苦了部下——且不說在這緊要關頭還要發表“慷慨激昂”的演說有多麽浪費時間和莫名其妙,就是行進中那叮叮噹噹的聲音,也足以引起美軍的警覺了。結果,這幫人還沒到一線,就在美艦炮火的猛烈轟擊下一敗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