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頁
戰爭從未如此熱血1:二戰美日太平洋大對決 作者:關河五十州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基於這些考慮,在轟炸機截擊未果後,麥克阿瑟沒有及時採納部下的建議,警衛布納海岸的隻有少量澳大利亞民兵。
7月22日,經過的五天海上航程,南海分遣隊到達布納海麵,幾輪炮火突襲加上步兵搶灘,岸邊的民兵便被驅散。
日軍真的從布納登陸了,麥克阿瑟急忙下令“飛行堡壘”改向,但為時已晚。
南海分遣隊的戰鬥部隊由堀井富太郎少將指揮,稱為堀井支隊。幾天之內,堀井支隊的13000多名官兵和1000多名隨軍擔架手,全部登陸完畢。
堀井從布納登陸,為的就是穿越科科達小道。不過到這個時候,從麥克阿瑟到科科達的守軍,仍無人意識到日軍會鍾情於此——科科達名為小道,其實連單個人畜都難以通行,更不用說大隊人馬和輜重了。
普通日軍士兵也許會望而卻步,堀井支隊卻不會,它的官兵全部都是在東南亞打出來的老兵,有豐富的叢林作戰經驗。堀井派出一支先遣隊前往科科達,先遣隊的士兵除槍枝和隨身物資,還另外攜帶一把大砍刀。
開路過程中,日本兵用大砍刀劈砍樹木,砍到整個人筋疲力盡,力不能支倒下為止。一個人倒下,另一個人即刻替補,像機器一樣周而復始地運轉。
前麵開闢出一條道路,後麵的部隊就會將野炮和機槍等重武器予以拆卸,然後交給民工搬運,以此確保大部隊一寸寸地往前推進。
負責保衛科科達小道的是澳大利亞指揮官歐文中校,發現日軍沿道而來,他急忙指揮部屬撤退。7月29日,500名澳軍士兵和巴布亞民兵撤過搖搖晃晃的鐵索橋,鐵索隨之被砍斷,鐵索橋墜入湍急的河水之中。
在酷熱中行軍的日本兵。日本陸軍對新兵的訓練非常嚴酷,每天要武裝行軍40千米,無論酷暑還是嚴寒都不例外,有時部隊還要三天三夜不吃不睡地隱蔽前進。堀井支隊突進成功,就是建立在這種訓練方式的基礎之上
堀井支隊的反應非常迅速,他們很快又架起一座浮橋。通過浮橋之後,日軍一邊放聲高歌,一邊對澳軍窮追不捨。澳軍撤都來不及,歐文當天便在激戰中以身殉職。
澳軍的士氣在不斷渙散,不僅渙散在主官的陣亡,還渙散在日本兵肆無忌憚的歌聲,以及身後驟雨似的槍炮聲。
堀井支隊並不是單純尾追,他們還繞過澳軍的幾個孤立據點,像一群有魔力的螞蟻一般,從密林山坡上抄近路,不斷騷擾和威脅著撤退部隊的前鋒。這是日軍在馬來西亞和緬甸戰場上屢試不爽的戰法,澳軍對此幾乎毫無免疫力。
★這裏是巴丹
“天佑計劃”還沒來得及實施,就斷掉了翅膀。堀井支隊的狂飆突進,澳軍的節節敗退,都似乎昭示著猶如當年巴丹、科雷希多那樣的可怕後果。澳軍高層的悲觀人士已經做出令人沮喪的結論:紐幾內亞失守在即,日軍將很快渡過海峽,入侵澳大利亞。
“布裏斯班計劃”呼聲再起,一些人開始重新討論退守“布裏斯班防線”的問題。麥克阿瑟被大大激怒了,風不動,樹不搖,說來說去,還是失敗主義在作怪,同時也表明大傢夥對我還不夠信任,那怎麽能打好仗呢?
他對澳大利亞新聞界發表講話:“我所領導的事業已經失敗了一次,我要盡最大的努力避免第二次失敗。”接著,他又和柯廷總理通了電話,要求總理出麵,明確製止澳軍高層有關退守的言論,否則他就將辭去總司令一職。
麥克阿瑟太知道維護軍心民心的重要性了。巴丹戰役時,他信了華盛頓方麵的話,遠走澳大利亞,結果守軍就在“老麥老麥真窩囊”的傳言中一敗塗地,這樣的坑,他決不會重複去跳。
澳大利亞人紛紛南遷,麥克阿瑟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他將西南戰區司令部和妻兒老小都搬到了北部城市布裏斯班,以顯示自己的意誌和決心:“我們將在紐幾內亞保衛澳大利亞!”
在美國軍界,麥克阿瑟有著政治家一樣的演說才能,這是他在公開場合比尼米茲更有魅力也更受歡迎的原因之一。到了非常時期,老麥沒有荒廢他的這種才能,他大量發表演講,在鼓舞士氣的同時,也爭取輿論的支持。
記者招待會上,麵對50多名手拿筆記本、肩背照相機的各國記者,麥克阿瑟起先還在椅子上正襟危坐,但很快就恢復原形,一邊在地板上踱來踱去,一邊應付自如地回答著記者們的各種問題。
記者問他,對新聞媒介怎麽看。麥克阿瑟說我是一名老新聞檢查官,大家一愣,接下來就聽到了他們想聽到的:“不過我的主要目的不是扣發你們的新聞,而是為你們提供新聞。”
“您覺得在戰爭期間,新聞的真實性重要嗎?”
麥克阿瑟:“我認為在戰爭期間,更應該盡可能地提供準確新聞,人民必須知道真實情況,必須懂得為誰而戰。”
“您對澳大利亞當前的局勢怎麽看?”
麥克阿瑟:“請你們告訴澳大利亞人民,在大戰前夕,我們必須挺住。誰才配活著?隻有那些不惜為國捐軀的人才配活著!”
麥克阿瑟毫不意外地獲得了他所需要的東西。從柯廷總理為首的政府高層,到一般民眾,都不約而同地站到了他這一邊。
7月22日,經過的五天海上航程,南海分遣隊到達布納海麵,幾輪炮火突襲加上步兵搶灘,岸邊的民兵便被驅散。
日軍真的從布納登陸了,麥克阿瑟急忙下令“飛行堡壘”改向,但為時已晚。
南海分遣隊的戰鬥部隊由堀井富太郎少將指揮,稱為堀井支隊。幾天之內,堀井支隊的13000多名官兵和1000多名隨軍擔架手,全部登陸完畢。
堀井從布納登陸,為的就是穿越科科達小道。不過到這個時候,從麥克阿瑟到科科達的守軍,仍無人意識到日軍會鍾情於此——科科達名為小道,其實連單個人畜都難以通行,更不用說大隊人馬和輜重了。
普通日軍士兵也許會望而卻步,堀井支隊卻不會,它的官兵全部都是在東南亞打出來的老兵,有豐富的叢林作戰經驗。堀井派出一支先遣隊前往科科達,先遣隊的士兵除槍枝和隨身物資,還另外攜帶一把大砍刀。
開路過程中,日本兵用大砍刀劈砍樹木,砍到整個人筋疲力盡,力不能支倒下為止。一個人倒下,另一個人即刻替補,像機器一樣周而復始地運轉。
前麵開闢出一條道路,後麵的部隊就會將野炮和機槍等重武器予以拆卸,然後交給民工搬運,以此確保大部隊一寸寸地往前推進。
負責保衛科科達小道的是澳大利亞指揮官歐文中校,發現日軍沿道而來,他急忙指揮部屬撤退。7月29日,500名澳軍士兵和巴布亞民兵撤過搖搖晃晃的鐵索橋,鐵索隨之被砍斷,鐵索橋墜入湍急的河水之中。
在酷熱中行軍的日本兵。日本陸軍對新兵的訓練非常嚴酷,每天要武裝行軍40千米,無論酷暑還是嚴寒都不例外,有時部隊還要三天三夜不吃不睡地隱蔽前進。堀井支隊突進成功,就是建立在這種訓練方式的基礎之上
堀井支隊的反應非常迅速,他們很快又架起一座浮橋。通過浮橋之後,日軍一邊放聲高歌,一邊對澳軍窮追不捨。澳軍撤都來不及,歐文當天便在激戰中以身殉職。
澳軍的士氣在不斷渙散,不僅渙散在主官的陣亡,還渙散在日本兵肆無忌憚的歌聲,以及身後驟雨似的槍炮聲。
堀井支隊並不是單純尾追,他們還繞過澳軍的幾個孤立據點,像一群有魔力的螞蟻一般,從密林山坡上抄近路,不斷騷擾和威脅著撤退部隊的前鋒。這是日軍在馬來西亞和緬甸戰場上屢試不爽的戰法,澳軍對此幾乎毫無免疫力。
★這裏是巴丹
“天佑計劃”還沒來得及實施,就斷掉了翅膀。堀井支隊的狂飆突進,澳軍的節節敗退,都似乎昭示著猶如當年巴丹、科雷希多那樣的可怕後果。澳軍高層的悲觀人士已經做出令人沮喪的結論:紐幾內亞失守在即,日軍將很快渡過海峽,入侵澳大利亞。
“布裏斯班計劃”呼聲再起,一些人開始重新討論退守“布裏斯班防線”的問題。麥克阿瑟被大大激怒了,風不動,樹不搖,說來說去,還是失敗主義在作怪,同時也表明大傢夥對我還不夠信任,那怎麽能打好仗呢?
他對澳大利亞新聞界發表講話:“我所領導的事業已經失敗了一次,我要盡最大的努力避免第二次失敗。”接著,他又和柯廷總理通了電話,要求總理出麵,明確製止澳軍高層有關退守的言論,否則他就將辭去總司令一職。
麥克阿瑟太知道維護軍心民心的重要性了。巴丹戰役時,他信了華盛頓方麵的話,遠走澳大利亞,結果守軍就在“老麥老麥真窩囊”的傳言中一敗塗地,這樣的坑,他決不會重複去跳。
澳大利亞人紛紛南遷,麥克阿瑟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他將西南戰區司令部和妻兒老小都搬到了北部城市布裏斯班,以顯示自己的意誌和決心:“我們將在紐幾內亞保衛澳大利亞!”
在美國軍界,麥克阿瑟有著政治家一樣的演說才能,這是他在公開場合比尼米茲更有魅力也更受歡迎的原因之一。到了非常時期,老麥沒有荒廢他的這種才能,他大量發表演講,在鼓舞士氣的同時,也爭取輿論的支持。
記者招待會上,麵對50多名手拿筆記本、肩背照相機的各國記者,麥克阿瑟起先還在椅子上正襟危坐,但很快就恢復原形,一邊在地板上踱來踱去,一邊應付自如地回答著記者們的各種問題。
記者問他,對新聞媒介怎麽看。麥克阿瑟說我是一名老新聞檢查官,大家一愣,接下來就聽到了他們想聽到的:“不過我的主要目的不是扣發你們的新聞,而是為你們提供新聞。”
“您覺得在戰爭期間,新聞的真實性重要嗎?”
麥克阿瑟:“我認為在戰爭期間,更應該盡可能地提供準確新聞,人民必須知道真實情況,必須懂得為誰而戰。”
“您對澳大利亞當前的局勢怎麽看?”
麥克阿瑟:“請你們告訴澳大利亞人民,在大戰前夕,我們必須挺住。誰才配活著?隻有那些不惜為國捐軀的人才配活著!”
麥克阿瑟毫不意外地獲得了他所需要的東西。從柯廷總理為首的政府高層,到一般民眾,都不約而同地站到了他這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