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頁
戰爭從未如此熱血1:二戰美日太平洋大對決 作者:關河五十州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麥克阿瑟在方案中說明,他要在巴布亞東部修建為步兵提供支援的戰鬥機和重轟炸機基地,要將戰略物資從澳大利亞後方轉運到前方,要進行地形勘測,還要溝通與當地土著居民的關係……
巴布亞東部地形極其複雜,到處是人跡罕至的叢林,且不說計劃做得到做不到,就說日本人眼看要攻到家門口了,你還來得及?
太冒險,也太大膽了。麥克阿瑟的決策,不僅讓澳軍高層的一些人不甚放心,也完全出乎日軍大本營的意料,他們根本不相信麥克阿瑟敢於進兵紐幾內亞,日本海陸軍滿不在乎地保證,就算麥克阿瑟碰巧闖了進來,日軍也完全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將其驅逐出去。
日本海陸軍早就在打紐幾內亞的主意了,當初海軍的“mo行動計劃”,就是準備在巴布亞東部實施兩棲登陸,一舉占領紐幾內亞南部的最大軍港莫爾斯比港(簡稱莫港)。
珊瑚海一戰,日軍運輸艦隊被迫返航,日本海軍從海上登陸莫港的行動宣告流產。接著是中途島大戰,美日雙方集中兵力於中太平洋,山本和聯合艦隊顯然已顧不得紐幾內亞的這個軍港了。
中途島戰役結束後,美國海陸軍都開始策劃反攻,尼米茲製定了“瞭望塔行動”,麥克阿瑟為能早日打回菲律賓,提出了一個更激進的設想:直搗拉包爾。為此,他向華盛頓要求調撥兩艘航母、500到1000架飛機以及三個一流的陸軍師。
如果美國政府的全球戰略是“太平洋第一”,麥克阿瑟就有戲了,但在“先歐後亞”的前提下,華盛頓方麵根本就不可能滿足麥克阿瑟的這一“奢望”。
紐幾內亞戰役形勢圖。因為這是一幅老地圖,所以有些地名與現在的譯法有所不同。例如臘包爾現一般譯作拉包爾,威瓦克現譯作韋瓦克,荷蘭第亞則是老地名,今已改名為查雅普拉
海陸軍資源都有限,即便太平洋艦隊也沒幾艘航母,所以“瞭望塔行動”採取的是漸進方式,主張先奪取圖拉吉島,再相機反攻拉包爾。另一方麵,大家也都看出來,麥克阿瑟繞了個圈,又想做太平洋戰區的老大了,海軍豈能答應。
眼瞅著兩邊又要吵起來,陸軍參謀長馬歇爾急忙居中調停。調停的結果,“瞭望塔行動”成為正宗之選,但麥克阿瑟也有份參與,具體的劃分是,海軍指揮攻占瓜島和圖拉吉島,麥克阿瑟指揮攻占萊城直至拉包爾。
萊城是巴布亞半島西北海岸的一座重鎮,珊瑚海海戰前就被日軍占領,實際已成為日軍進攻莫港的先期據點和主要物資儲備點。麥克阿瑟對這次分配還算滿意,他將“瞭望塔行動”與進兵紐幾內亞的方案重合在一起,並把萊城北麵的布納劃入了自己的觀察範圍。
所謂巴布亞的崎嶇山脈,指的是歐文·斯坦利山脈,這條山脈綿延300千米,像脊樑一樣橫亙於半島,隔絕了南北交通。日軍要翻越歐文·斯坦利,從萊城直達莫港,沒有別的捷徑,隻能走科科達小道,而這條小道就在布納西南48千米外。
1942年7月10日,麥克阿瑟派一個六人小組對布納進行偵察,這個小組發回的報告表明,科科達對防守莫港確實舉足輕重。麥克阿瑟由此製訂了“天佑計劃”(又稱“天意行動計劃”),打算向科科達小道秘密派遣3000名澳軍,與當地的民兵共同趕修出一處簡易機場。
作為“瞭望塔行動”的一部分,“天佑計劃”原本是要與登陸瓜島同步實施的,即陸戰一師於8月7日出發,澳軍也於這一天拔營,但沒想到的是,日本人先動手了。
★為時已晚
自日本海軍登陸莫港的行動失敗,日軍參謀本部就決定由陸軍單幹,從陸地攻占莫港。1942年7月18日,第17軍司令官百武晴吉中將在拉包爾碼頭,送別了他派出的南海分遣隊。
運送南海分遣隊的艦船大批集結於拉包爾碼頭,這一異常情況引起了澳大利亞偵察機的注意,同一時間,“卡斯特”破譯隊也證明拉包爾的日軍行動異常。
“卡斯特”又名“貝爾康南”,隸屬於海軍,早在麥克阿瑟指揮巴丹戰役時,它就通過破譯的日軍密電為守軍提供各種情報。隨麥克阿瑟到達澳大利亞後,這一情報機構建立了新的總部,繼續為麥克阿瑟服務。
“卡斯特”密碼破譯員的水平和效率,隻有夏威夷情報站才能與之相比。麥克阿瑟對“卡斯特”的重視及信任程度,也與尼米茲對夏威夷情報站的態度類似。他接到情報後,馬上命令美澳空軍從空中進行攔截。
美澳空軍的飛行基地離紐幾內亞很遠,“飛行堡壘”奉命到達後,沒能在海麵上發現日軍艦船的影子,當然更談不上進行轟炸。
具體負責“天佑計劃”的美軍指揮官判斷,從拉包爾出發的日軍可能會在布納登陸,他建議應提前執行“天佑計劃”,向布納緊急空運部隊。
日軍要進入紐幾內亞,不一定非要在布納登陸,而且登陸後立刻翻越歐文·斯坦利山脈,將麵臨後勤保障不力、通信聯絡不暢以及地形複雜等一係列困難。就盟軍來說,短時間內也組織不到足夠的運輸機來運送部隊,運去的部隊過少,又起不到作用,非但如此,稍有不慎,還可能打草驚蛇,暴露“天佑計劃”的目的。
巴布亞東部地形極其複雜,到處是人跡罕至的叢林,且不說計劃做得到做不到,就說日本人眼看要攻到家門口了,你還來得及?
太冒險,也太大膽了。麥克阿瑟的決策,不僅讓澳軍高層的一些人不甚放心,也完全出乎日軍大本營的意料,他們根本不相信麥克阿瑟敢於進兵紐幾內亞,日本海陸軍滿不在乎地保證,就算麥克阿瑟碰巧闖了進來,日軍也完全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將其驅逐出去。
日本海陸軍早就在打紐幾內亞的主意了,當初海軍的“mo行動計劃”,就是準備在巴布亞東部實施兩棲登陸,一舉占領紐幾內亞南部的最大軍港莫爾斯比港(簡稱莫港)。
珊瑚海一戰,日軍運輸艦隊被迫返航,日本海軍從海上登陸莫港的行動宣告流產。接著是中途島大戰,美日雙方集中兵力於中太平洋,山本和聯合艦隊顯然已顧不得紐幾內亞的這個軍港了。
中途島戰役結束後,美國海陸軍都開始策劃反攻,尼米茲製定了“瞭望塔行動”,麥克阿瑟為能早日打回菲律賓,提出了一個更激進的設想:直搗拉包爾。為此,他向華盛頓要求調撥兩艘航母、500到1000架飛機以及三個一流的陸軍師。
如果美國政府的全球戰略是“太平洋第一”,麥克阿瑟就有戲了,但在“先歐後亞”的前提下,華盛頓方麵根本就不可能滿足麥克阿瑟的這一“奢望”。
紐幾內亞戰役形勢圖。因為這是一幅老地圖,所以有些地名與現在的譯法有所不同。例如臘包爾現一般譯作拉包爾,威瓦克現譯作韋瓦克,荷蘭第亞則是老地名,今已改名為查雅普拉
海陸軍資源都有限,即便太平洋艦隊也沒幾艘航母,所以“瞭望塔行動”採取的是漸進方式,主張先奪取圖拉吉島,再相機反攻拉包爾。另一方麵,大家也都看出來,麥克阿瑟繞了個圈,又想做太平洋戰區的老大了,海軍豈能答應。
眼瞅著兩邊又要吵起來,陸軍參謀長馬歇爾急忙居中調停。調停的結果,“瞭望塔行動”成為正宗之選,但麥克阿瑟也有份參與,具體的劃分是,海軍指揮攻占瓜島和圖拉吉島,麥克阿瑟指揮攻占萊城直至拉包爾。
萊城是巴布亞半島西北海岸的一座重鎮,珊瑚海海戰前就被日軍占領,實際已成為日軍進攻莫港的先期據點和主要物資儲備點。麥克阿瑟對這次分配還算滿意,他將“瞭望塔行動”與進兵紐幾內亞的方案重合在一起,並把萊城北麵的布納劃入了自己的觀察範圍。
所謂巴布亞的崎嶇山脈,指的是歐文·斯坦利山脈,這條山脈綿延300千米,像脊樑一樣橫亙於半島,隔絕了南北交通。日軍要翻越歐文·斯坦利,從萊城直達莫港,沒有別的捷徑,隻能走科科達小道,而這條小道就在布納西南48千米外。
1942年7月10日,麥克阿瑟派一個六人小組對布納進行偵察,這個小組發回的報告表明,科科達對防守莫港確實舉足輕重。麥克阿瑟由此製訂了“天佑計劃”(又稱“天意行動計劃”),打算向科科達小道秘密派遣3000名澳軍,與當地的民兵共同趕修出一處簡易機場。
作為“瞭望塔行動”的一部分,“天佑計劃”原本是要與登陸瓜島同步實施的,即陸戰一師於8月7日出發,澳軍也於這一天拔營,但沒想到的是,日本人先動手了。
★為時已晚
自日本海軍登陸莫港的行動失敗,日軍參謀本部就決定由陸軍單幹,從陸地攻占莫港。1942年7月18日,第17軍司令官百武晴吉中將在拉包爾碼頭,送別了他派出的南海分遣隊。
運送南海分遣隊的艦船大批集結於拉包爾碼頭,這一異常情況引起了澳大利亞偵察機的注意,同一時間,“卡斯特”破譯隊也證明拉包爾的日軍行動異常。
“卡斯特”又名“貝爾康南”,隸屬於海軍,早在麥克阿瑟指揮巴丹戰役時,它就通過破譯的日軍密電為守軍提供各種情報。隨麥克阿瑟到達澳大利亞後,這一情報機構建立了新的總部,繼續為麥克阿瑟服務。
“卡斯特”密碼破譯員的水平和效率,隻有夏威夷情報站才能與之相比。麥克阿瑟對“卡斯特”的重視及信任程度,也與尼米茲對夏威夷情報站的態度類似。他接到情報後,馬上命令美澳空軍從空中進行攔截。
美澳空軍的飛行基地離紐幾內亞很遠,“飛行堡壘”奉命到達後,沒能在海麵上發現日軍艦船的影子,當然更談不上進行轟炸。
具體負責“天佑計劃”的美軍指揮官判斷,從拉包爾出發的日軍可能會在布納登陸,他建議應提前執行“天佑計劃”,向布納緊急空運部隊。
日軍要進入紐幾內亞,不一定非要在布納登陸,而且登陸後立刻翻越歐文·斯坦利山脈,將麵臨後勤保障不力、通信聯絡不暢以及地形複雜等一係列困難。就盟軍來說,短時間內也組織不到足夠的運輸機來運送部隊,運去的部隊過少,又起不到作用,非但如此,稍有不慎,還可能打草驚蛇,暴露“天佑計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