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年輕的鄭芝龍認識了一位當地女子田川氏,並結了婚。關於田川氏的出身,至今仍是個謎。有的資料說她是日本長崎王族的女兒,有的說是日本肥前平戶士人田川氏之女,也有的說是歸化日籍的泉州治匠翁翌皇從日本人田川氏領來的養女。總之,她被稱為田川氏,有時也被稱為翁氏。1624年,田川氏為鄭芝龍生下一子,取名福鬆,這就是日後大名鼎鼎的鄭成功。因為母係的日本血統,鄭成功在日本至今仍被看作民族英雄。
嶄露頭角
在收復澎湖的保衛戰背後,多方利益角逐,年輕的鄭芝龍為李旦擔任翻譯,周旋於明政府和荷蘭人之間,逐漸地成為集團內部引人注目的新星。
鄭芝龍入夥不久,就遇到了一次展現他語言才華的機會:李旦捲入了明政府收復澎湖的戰鬥,而鄭芝龍則成為這次軍事和外交衝突中的翻譯官。
1579年,荷蘭從西班牙的統治下獨立後,實行一邊倒的外交政策,緊緊依靠英國,兩國在1619年訂立了軍事同盟,聯手爭奪葡萄牙與西班牙的海上霸主地位。在遠東,英、荷兩國先後在1600年和1602年組建各自的東印度公司,積極拓張。1622年,雙方組成聯合艦隊,荷蘭海軍軍官雷爾生(cornelis reyrsz)率領荷艦12艘、英艦4艘,共1024人,遠征東方。6月份,英荷聯軍與澳門的葡萄牙守軍爆發激戰,結果,兵力占絕對優勢的英荷聯軍卻在水陸兩戰中均大敗。陸戰中,聯軍陣亡136人,受傷126人,被俘40人;而海戰中,1艘荷蘭軍艦被澳門炮台擊沉。英國人認為如此奇恥大辱,都是因為荷方泄漏軍情,憤怒之下,英軍將自己的4艘軍艦撤離。
澳門之戰雖敗,但英荷兩國依然在別的地方合作,以“海盜”式的作戰方式,到處襲擊葡、西兩國的殖民據點和海上航線,除了葡、西兩國商船被攻擊外,前往菲律賓的中國商船也遭襲擊,船上貨物均被英荷艦隊轉賣去日本,作為戰利品。不久,葡萄牙手上隻剩下澳門、西班牙手上則隻剩下馬尼拉。
雷爾生率荷蘭艦隊在澳門戰敗後,聽從副將高文律(kobenloet)的建議,於1622年7月11日占據了不設防的澎湖群島,幹脆當起了穿製服的海盜,在附近各島上燒殺擄掠,抓了4000多名中國人及600多艘船隻,強迫他們在澎湖島上構築紅木埕要塞,並在金龜頭、蒔裹、白砂、漁翁、八罩等島上興建要塞,準備長期固守。4000多名中國人,在艱苦的工役中,死亡1300多人,剩下的全被荷蘭人販賣為奴。
福建巡撫商周祚,要求荷蘭人立即撤出澎湖,被置之不理。商周祚調任北京後,繼任巡撫南居益決心武力驅除荷蘭人,而抗倭名將俞大猷之子、福建總兵俞谘皋就承擔了前敵指揮的重擔。
他們決定對抗荷蘭人的,還是“祖宗成法”——海禁。海禁自1623年9月開始,4個月多後,俞谘皋在1624年的正月初二率兵攻擊澎湖,先後調集了上萬的軍隊登陸,步步緊逼,但荷蘭人卻堅守住了要塞,雙方進入了僵持狀態。
戰爭持續了半年多,除了交戰雙方之外,在這一地區有著巨大商業利益的李旦,也損失慘重。他開始了穿梭外交,在明政府和荷蘭人之間進行斡旋,而年輕的鄭芝龍便以助手和翻譯的身份,參與了這次談判。這應該是鄭芝龍第一次親歷如此複雜的多邊利益整合。
談判的結果是,如果荷蘭人能夠撤離並拆除要塞,明政府將不幹涉他們占領“大員”(台南,後來泛指台灣),同時默許荷蘭商船到福建貿易。
占領台灣,這是荷蘭人朝思暮想的利益。他們立即自行拆毀了澎湖城塞和炮台,在1624年8月26日,登陸鹿耳門,在台南的安平(今安平古堡,鄭芝龍在福建晉江的據點也稱安平,易混淆)建立了據點,開始了在台灣長達38年的盤踞。而李旦也因此成為荷蘭人比較信任的貿易夥伴。嶄露頭角的鄭芝龍在李旦、顏思齊集團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1625年,李旦和顏思齊相繼去世。史書並未記錄他們的死因,從當時複雜的海上局勢來看,不能排除被其他利益集團暗殺或者內部發生火併的可能。畢竟,同一個集團內的老大和老二同時病逝,這一概率實在是太低了。並不可靠的野史說,李旦和顏思齊在日本試圖舉兵,推翻德川幕府,結果失敗,顏思齊逃往台灣。如果此說成立,李旦和顏思齊完全可能在這場與日本人的戰鬥中受傷,而導致雙雙死亡。但是,小說家言畢竟不可靠。
顏思齊其實早在荷蘭人之前就奉李旦之命,在台灣進行拓殖,建立基地。台灣卓越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出產,一直以來海商和海盜們都試圖在此建立基地,但是,當地土著十分彪悍,甚至有著獵人頭的傳統,因此,王直、林道幹、林鳳等人,最後都沒有能堅持下去。
李旦撤離馬尼拉之後,定居日本,扼守在商道航線上的台灣,就顯得更為重要。台灣學者們多方考證,認為顏思齊奉命入台的時間,應該在1603年沈有容破“東番”(倭寇的另一稱呼)之後及1624年荷蘭人入台之前。在荷蘭人到達時,顏思齊的台灣基地已經經營得相當有規模了。
迅速崛起
鄭芝龍接替了顏思齊的地位後,其行為卻完全有別於別的海盜,“所到地方,但令報水,而未嚐殺人”,一時聲望大著,人心思歸……
嶄露頭角
在收復澎湖的保衛戰背後,多方利益角逐,年輕的鄭芝龍為李旦擔任翻譯,周旋於明政府和荷蘭人之間,逐漸地成為集團內部引人注目的新星。
鄭芝龍入夥不久,就遇到了一次展現他語言才華的機會:李旦捲入了明政府收復澎湖的戰鬥,而鄭芝龍則成為這次軍事和外交衝突中的翻譯官。
1579年,荷蘭從西班牙的統治下獨立後,實行一邊倒的外交政策,緊緊依靠英國,兩國在1619年訂立了軍事同盟,聯手爭奪葡萄牙與西班牙的海上霸主地位。在遠東,英、荷兩國先後在1600年和1602年組建各自的東印度公司,積極拓張。1622年,雙方組成聯合艦隊,荷蘭海軍軍官雷爾生(cornelis reyrsz)率領荷艦12艘、英艦4艘,共1024人,遠征東方。6月份,英荷聯軍與澳門的葡萄牙守軍爆發激戰,結果,兵力占絕對優勢的英荷聯軍卻在水陸兩戰中均大敗。陸戰中,聯軍陣亡136人,受傷126人,被俘40人;而海戰中,1艘荷蘭軍艦被澳門炮台擊沉。英國人認為如此奇恥大辱,都是因為荷方泄漏軍情,憤怒之下,英軍將自己的4艘軍艦撤離。
澳門之戰雖敗,但英荷兩國依然在別的地方合作,以“海盜”式的作戰方式,到處襲擊葡、西兩國的殖民據點和海上航線,除了葡、西兩國商船被攻擊外,前往菲律賓的中國商船也遭襲擊,船上貨物均被英荷艦隊轉賣去日本,作為戰利品。不久,葡萄牙手上隻剩下澳門、西班牙手上則隻剩下馬尼拉。
雷爾生率荷蘭艦隊在澳門戰敗後,聽從副將高文律(kobenloet)的建議,於1622年7月11日占據了不設防的澎湖群島,幹脆當起了穿製服的海盜,在附近各島上燒殺擄掠,抓了4000多名中國人及600多艘船隻,強迫他們在澎湖島上構築紅木埕要塞,並在金龜頭、蒔裹、白砂、漁翁、八罩等島上興建要塞,準備長期固守。4000多名中國人,在艱苦的工役中,死亡1300多人,剩下的全被荷蘭人販賣為奴。
福建巡撫商周祚,要求荷蘭人立即撤出澎湖,被置之不理。商周祚調任北京後,繼任巡撫南居益決心武力驅除荷蘭人,而抗倭名將俞大猷之子、福建總兵俞谘皋就承擔了前敵指揮的重擔。
他們決定對抗荷蘭人的,還是“祖宗成法”——海禁。海禁自1623年9月開始,4個月多後,俞谘皋在1624年的正月初二率兵攻擊澎湖,先後調集了上萬的軍隊登陸,步步緊逼,但荷蘭人卻堅守住了要塞,雙方進入了僵持狀態。
戰爭持續了半年多,除了交戰雙方之外,在這一地區有著巨大商業利益的李旦,也損失慘重。他開始了穿梭外交,在明政府和荷蘭人之間進行斡旋,而年輕的鄭芝龍便以助手和翻譯的身份,參與了這次談判。這應該是鄭芝龍第一次親歷如此複雜的多邊利益整合。
談判的結果是,如果荷蘭人能夠撤離並拆除要塞,明政府將不幹涉他們占領“大員”(台南,後來泛指台灣),同時默許荷蘭商船到福建貿易。
占領台灣,這是荷蘭人朝思暮想的利益。他們立即自行拆毀了澎湖城塞和炮台,在1624年8月26日,登陸鹿耳門,在台南的安平(今安平古堡,鄭芝龍在福建晉江的據點也稱安平,易混淆)建立了據點,開始了在台灣長達38年的盤踞。而李旦也因此成為荷蘭人比較信任的貿易夥伴。嶄露頭角的鄭芝龍在李旦、顏思齊集團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1625年,李旦和顏思齊相繼去世。史書並未記錄他們的死因,從當時複雜的海上局勢來看,不能排除被其他利益集團暗殺或者內部發生火併的可能。畢竟,同一個集團內的老大和老二同時病逝,這一概率實在是太低了。並不可靠的野史說,李旦和顏思齊在日本試圖舉兵,推翻德川幕府,結果失敗,顏思齊逃往台灣。如果此說成立,李旦和顏思齊完全可能在這場與日本人的戰鬥中受傷,而導致雙雙死亡。但是,小說家言畢竟不可靠。
顏思齊其實早在荷蘭人之前就奉李旦之命,在台灣進行拓殖,建立基地。台灣卓越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出產,一直以來海商和海盜們都試圖在此建立基地,但是,當地土著十分彪悍,甚至有著獵人頭的傳統,因此,王直、林道幹、林鳳等人,最後都沒有能堅持下去。
李旦撤離馬尼拉之後,定居日本,扼守在商道航線上的台灣,就顯得更為重要。台灣學者們多方考證,認為顏思齊奉命入台的時間,應該在1603年沈有容破“東番”(倭寇的另一稱呼)之後及1624年荷蘭人入台之前。在荷蘭人到達時,顏思齊的台灣基地已經經營得相當有規模了。
迅速崛起
鄭芝龍接替了顏思齊的地位後,其行為卻完全有別於別的海盜,“所到地方,但令報水,而未嚐殺人”,一時聲望大著,人心思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