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道幹屠殺土著人,當為真實,而取死人的膏血造舟,則實在是有點匪夷所思,估計是對林道幹這一“海寇”的“藝術加工”了。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林道幹並未看好台灣,認為此處並非久留之地,所以,在留下了部分人馬後,他率大部隊“遠遁占城”。“占城”(campadesa),在今越南中南部,中國古稱也為“林邑”。林道幹留在台灣的部眾,後來都歸屬了林鳳,成為進軍菲律賓的主力之一。
弔詭的是,盡管林道幹在官方記載中是個“膏血造舟”的惡魔形象,卻在台灣留下了大量的形象中性的民間傳說,充滿了豐富的寓言象徵。其中,流傳最廣的一個版本,說是有一個道士見到林道幹,認為此人有帝王之相,就告訴林道幹,就寢時口含百粒白米睡百日,並作法祭拜神箭,在百日期滿辰一到,將神箭射往北京,就能射死皇帝取而代之。道士給林道幹三支箭,在上麵分別刻上林、道、幹三字,還給了他一隻錦雞。林道幹請其妹“林姑娘”照管錦雞,百日之時,林姑娘過於緊張興奮,把那隻錦雞抱起來,結果錦雞弄錯時辰,開始啼叫。林道幹以為天亮,起來就射箭,但皇帝還未上班,三支箭都射在了金鑾殿的龍椅上麵,既破了自己的帝王運,也招來了朝廷的鎮壓追剿。在類似這樣的民間故事中,林道幹與所有被逼上梁山的造反者完全不同,而成了一個為了實現帝王夢想的奮鬥者。
更多的民間傳說,則是關於林道幹在打狗山上埋藏金銀財寶,據說多達十八籃之多,因此,打狗山又被稱為“埋金山”。而其短期占領過的南澳島,也留下了關於“海盜”寶藏的傳說,在明清兩代無數的大小海盜之中,留下最多傳說的,就是這位林道幹。
無論傳說如何附會,也無論林道幹在台灣時間長短,他的確拉開了大規模開發台灣的序幕。之後,其他“海盜”,如林鳳、顏思齊、鄭芝龍、鄭成功等,成為台灣早期開發的主力。
也被招安
“體製內”既然無法提供一個有效的秩序,“體製外”就當仁不讓地取而代之,形成了地下秩序、影子政府。林道幹不僅有著豐富的走私前科,而且手握重兵,更關鍵的是他如今戴著一頂燦爛的“紅帽子”,卻公然藐視惡法、我行我素。
林道幹撤離台灣後,在占城也沒待多久,而是回到了潮州附近,繼續海上遊擊。
此時,朝廷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位45年的嘉靖皇帝去世,其子即位,這就是明穆宗,年號“隆慶”。一場以抗倭第一線官員們推動的“改革開放”迅速展開,大明帝國宣布開放海禁,允許民間私人遠販東西二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隆慶開關”。
就在這一年(隆慶元年,1567年)的年底,林道幹率部打回老家,先後兩次攻打澄海溪東寨。此地十分險要,“控滄溟而捍封疆,微論澄之要地,即謂潮之咽喉亦可” (明代林熙春《澄海縣修溪東寨記》)。駐守此寨的,是當地鄉紳陳求默組織的民兵(“寨勇”),擊退了林道幹的第一次進攻。到了次年三月開春,林道幹再次來攻,並斷絕了溪東寨的糧食,終於攻克,大肆殺戮。
攻取了溪東寨,林道幹就有了一個堅固的陸上據點,他開始積極備戰。“諸寨風靡。於是擬飲馬鱷溪,心窺府城。海、潮、揭、澄諸村落,皆其啖肉飲血區矣。” (康熙《澄海縣誌》卷19,海氛)
此時,“隆慶開關”的改革大潮衝擊過來,所謂“海盜”也不再那麽十惡不赦,加上為了“以賊製賊”,對包括“海盜”在內的“化外之民”盡量實行招安,納入“編戶齊民”,已經是地方政府的既定方針。經“橫海將軍”郭成常、潮陽知縣陳王道提議,政府決心招安林道幹,用其對付另一股更為強大的、名氣大得已經引起了高層關注的“海盜”曾一本,“令而得以功贖”。“今說者乃以一本名偶上聞,在所必誅。而道幹宜在所後,不如姑且撫之,復割壤地以與之,冀其無為我患。萬一幸為我用,或可併力西向,以從事於一本。” (林大春《上穀中丞》,《井丹先生集》卷15,書)
曾一本是海陽縣薛隴鄉人,與林道幹一樣,都曾經聽命於大“海盜”吳平。戚繼光南澳之戰後,吳平戰敗,曾一本成為海洋上的老大,“四出剽掠,潮、揭受禍最酷”。弔詭的是,他卻在隆慶元年(1567)七月自動請求招安,卻擔心官方沒有誠信,就抓了一個知縣張璿作為人質,等自己的人馬在下澮駐紮停當才放回。但不久就重新叛去,逃到南澳,“據吳平舊窠,殺擄參將繆印等官兵數多,屢年不能平” (康熙《澄海縣誌》卷19,海氛) 。朝廷花了足足兩年時間,合廣東、福建兩省的力量才最後平定。
此時,政府招安林道幹對付曾一本,雙方一拍即合,於是,到了隆慶四年 (1570),林道幹接受朝廷安撫, “海盜”搖身一變,成了“官軍”。
政府計劃將林道幹所部安置到潮陽縣的招收都下尾(一名“華美”)地方,卻沒想到遭到潮陽地方紳士們的激烈反彈。原來,下尾村“為一邑藩籬,切近諸澳,賊常出沒。又其民可練為兵,亦易與為亂”,將林道幹安置在此,“實為潮人附背之癰。其未招,勢既外潰,今曰招,勢復內食。癰潰,其毒猶在外,內食,則腹心將朽矣。今秋斂甫畢,穀入賊倉,人家懸磬,錢入賊帑。曰為改歲,婦子無由而室處,豺狼在道,征夫何以自旋歸。景象如此,海濱惡得而不坐斃耶” ?(林大春《上穀中丞》,《井丹先生文集》卷15,書。)
弔詭的是,盡管林道幹在官方記載中是個“膏血造舟”的惡魔形象,卻在台灣留下了大量的形象中性的民間傳說,充滿了豐富的寓言象徵。其中,流傳最廣的一個版本,說是有一個道士見到林道幹,認為此人有帝王之相,就告訴林道幹,就寢時口含百粒白米睡百日,並作法祭拜神箭,在百日期滿辰一到,將神箭射往北京,就能射死皇帝取而代之。道士給林道幹三支箭,在上麵分別刻上林、道、幹三字,還給了他一隻錦雞。林道幹請其妹“林姑娘”照管錦雞,百日之時,林姑娘過於緊張興奮,把那隻錦雞抱起來,結果錦雞弄錯時辰,開始啼叫。林道幹以為天亮,起來就射箭,但皇帝還未上班,三支箭都射在了金鑾殿的龍椅上麵,既破了自己的帝王運,也招來了朝廷的鎮壓追剿。在類似這樣的民間故事中,林道幹與所有被逼上梁山的造反者完全不同,而成了一個為了實現帝王夢想的奮鬥者。
更多的民間傳說,則是關於林道幹在打狗山上埋藏金銀財寶,據說多達十八籃之多,因此,打狗山又被稱為“埋金山”。而其短期占領過的南澳島,也留下了關於“海盜”寶藏的傳說,在明清兩代無數的大小海盜之中,留下最多傳說的,就是這位林道幹。
無論傳說如何附會,也無論林道幹在台灣時間長短,他的確拉開了大規模開發台灣的序幕。之後,其他“海盜”,如林鳳、顏思齊、鄭芝龍、鄭成功等,成為台灣早期開發的主力。
也被招安
“體製內”既然無法提供一個有效的秩序,“體製外”就當仁不讓地取而代之,形成了地下秩序、影子政府。林道幹不僅有著豐富的走私前科,而且手握重兵,更關鍵的是他如今戴著一頂燦爛的“紅帽子”,卻公然藐視惡法、我行我素。
林道幹撤離台灣後,在占城也沒待多久,而是回到了潮州附近,繼續海上遊擊。
此時,朝廷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位45年的嘉靖皇帝去世,其子即位,這就是明穆宗,年號“隆慶”。一場以抗倭第一線官員們推動的“改革開放”迅速展開,大明帝國宣布開放海禁,允許民間私人遠販東西二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隆慶開關”。
就在這一年(隆慶元年,1567年)的年底,林道幹率部打回老家,先後兩次攻打澄海溪東寨。此地十分險要,“控滄溟而捍封疆,微論澄之要地,即謂潮之咽喉亦可” (明代林熙春《澄海縣修溪東寨記》)。駐守此寨的,是當地鄉紳陳求默組織的民兵(“寨勇”),擊退了林道幹的第一次進攻。到了次年三月開春,林道幹再次來攻,並斷絕了溪東寨的糧食,終於攻克,大肆殺戮。
攻取了溪東寨,林道幹就有了一個堅固的陸上據點,他開始積極備戰。“諸寨風靡。於是擬飲馬鱷溪,心窺府城。海、潮、揭、澄諸村落,皆其啖肉飲血區矣。” (康熙《澄海縣誌》卷19,海氛)
此時,“隆慶開關”的改革大潮衝擊過來,所謂“海盜”也不再那麽十惡不赦,加上為了“以賊製賊”,對包括“海盜”在內的“化外之民”盡量實行招安,納入“編戶齊民”,已經是地方政府的既定方針。經“橫海將軍”郭成常、潮陽知縣陳王道提議,政府決心招安林道幹,用其對付另一股更為強大的、名氣大得已經引起了高層關注的“海盜”曾一本,“令而得以功贖”。“今說者乃以一本名偶上聞,在所必誅。而道幹宜在所後,不如姑且撫之,復割壤地以與之,冀其無為我患。萬一幸為我用,或可併力西向,以從事於一本。” (林大春《上穀中丞》,《井丹先生集》卷15,書)
曾一本是海陽縣薛隴鄉人,與林道幹一樣,都曾經聽命於大“海盜”吳平。戚繼光南澳之戰後,吳平戰敗,曾一本成為海洋上的老大,“四出剽掠,潮、揭受禍最酷”。弔詭的是,他卻在隆慶元年(1567)七月自動請求招安,卻擔心官方沒有誠信,就抓了一個知縣張璿作為人質,等自己的人馬在下澮駐紮停當才放回。但不久就重新叛去,逃到南澳,“據吳平舊窠,殺擄參將繆印等官兵數多,屢年不能平” (康熙《澄海縣誌》卷19,海氛) 。朝廷花了足足兩年時間,合廣東、福建兩省的力量才最後平定。
此時,政府招安林道幹對付曾一本,雙方一拍即合,於是,到了隆慶四年 (1570),林道幹接受朝廷安撫, “海盜”搖身一變,成了“官軍”。
政府計劃將林道幹所部安置到潮陽縣的招收都下尾(一名“華美”)地方,卻沒想到遭到潮陽地方紳士們的激烈反彈。原來,下尾村“為一邑藩籬,切近諸澳,賊常出沒。又其民可練為兵,亦易與為亂”,將林道幹安置在此,“實為潮人附背之癰。其未招,勢既外潰,今曰招,勢復內食。癰潰,其毒猶在外,內食,則腹心將朽矣。今秋斂甫畢,穀入賊倉,人家懸磬,錢入賊帑。曰為改歲,婦子無由而室處,豺狼在道,征夫何以自旋歸。景象如此,海濱惡得而不坐斃耶” ?(林大春《上穀中丞》,《井丹先生文集》卷15,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