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表說的“除一許二,增一五峰”,就是指許棟被滅後,反而為王直(五峰)的崛起掃清了道路。明帝國發現,他們接下來要對付的,是遠超許棟的王直。中國的“海盜”——武裝海商集團,即將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
東海稱王
王直的“五峰旗號”,成為大海上的通行證,海盜們不敢行劫,官軍們一度也不會刁難……
逃出了煉獄般的雙嶼島,王直在海上收攏餘部,計有徐惟學、葉宗滿、謝和、方廷助、毛海峰(即毛烈、王滶)、葉明、陳東、徐海、汪汝賢等數千人。王直率領他們在日本長崎的五島列島建立了根據地,其從子汪汝賢、養子毛海峰成為他的心腹。王直自己則在平戶島上定居,日本史學家估計,這應該是受到了當地領主鬆浦隆信的邀請,以便與王直共同拓展海外貿易。
在日本逐漸站穩腳跟之後,王直轉變了戰略,積極向組織靠攏,協助官軍攻擊別的海上武裝集團(“倭寇”),一則搞好政府公關,二則擴大自己的勢力。
根據其後來在獄中所寫的《自明疏》,他的功勞有:
——嘉靖二十九年(1550),“海賊首盧七搶擄戰船,直犯杭州。江頭西興壩堰,劫掠婦女財貨,復出馬跡山港停泊,臣即擒拿賊船一十三隻,殺賊千餘,生擒賊黨七名,被擄婦女二口,解送定海衛掌印指揮李壽,送巡按衙門” 。
——嘉靖三十年(1551),“大夥賊首陳四在海,官兵不能拒敵,海道衙門委寧波府唐通判、張把總托臣剿獲,得陳四等一百六十四名,被擄婦女一十二口,燒毀大船七隻,小船二十隻,解丁海道” 。
——嘉靖三十一年(1552),“倭賊攻圍舟山所城,軍民告急,李海道差把總指揮張四維會臣救解,殺追倭船二隻” 。
……
這其中,王直所說的“陳四”,其實並非“大夥賊首”,陳四所在集團的首領是其叔父陳思盼。陳思盼是王直最主要的競爭對手,其基地設在橫港,當王直船隊經過時,“屢被邀劫”(明代王世貞《玄覽堂叢書續集·倭誌》)。這一年(1551),有位王姓海商率船20艘到浙江海麵進行貿易,拒絕了陳思盼的入夥邀請,結果,陳思盼“謀殺王船主,遂奪其船,其黨不平,潛與直通,欲害思盼”,王直於是設計,在陳思盼壽宴之日“內外夾擊,殺思盼,擒其侄陳四……餘黨悉歸直”(《明書》卷162)。
這一戰實際上是王直奠定自己東海之王的關鍵一戰,他在舟山的重要軍港和商港之一的“瀝港”(烈港、冽港)獲得了重要的基地,“由是海上之寇,非受王直節製者,不得自存,而直之名始振聾海舶矣”(《籌海圖編》卷5)。王直集團成為太平洋上最為強大的武裝海商集團。 圖2 3 4 5 6
此時,王直以“殺思盼為功,叩關獻捷求通市”(《籌海圖編》),希望朝廷開放海禁。雖然王直甘當海上“聯防隊”和“城管”,主動為政府承擔了艱難的“抗倭”重任,在海洋上建立了秩序,地方官員也默認了他在走私貿易中的地位。此時,王直的“五峰旗號”,成為大海上的通行證,海盜們不敢行劫,官軍們不會刁難,行動自由。
但是,好景不長,朝廷絕不允許“臥榻之側”還有個“鼾睡”的“他人”。於是,嘉靖三十二年(1553),俞大猷等“驅舟師數千”圍攻瀝港,王直再度率部突圍,逃往日本。
在日本淞浦津,王直幹脆宣布稱王建製,自稱“淨海王”,後改稱“徽王”,“服色旌旗擬王者,部署官屬,鹹有封號,控製要害,三十六島之夷,皆聽指揮”(《明書·王直傳》)。
穩定下來後,王直的生意越做越大,“凡五六年間,致富不貲,夷人信服,皆稱‘五峰舡主’”,“威望大著,人共奔之”。投奔他的人群,不僅有普通百姓,甚至還包括“邊衛之官”,“一呼即往,自以為榮”(明代萬表《玩鹿亭稿》)。
在日本站穩腳跟後,“淨海王”王直率軍反擊,巨艦百餘艘“蔽海而來,浙東西、江南北、濱海數千裏,同時告警”(《海寇議後》),“聯舫一百二十步容二幹人。以木為城、為樓槽,四門其上,可馳馬往來”(《籌海圖編》),“官軍莫敢攖其鋒”,“縱橫往來,如入無人之境”(《海寇議後》)。
無奈之下,明帝國將捉拿王直的賞格提升到了“萬金”加“伯爵”:“有能主設奇謀,生擒王直者,封伯,予萬金。”(《胡默林行實》、明代茅坤《海寇後編》)
“隆慶開關”
惡法出刁民,內外交易本是國家“生理之常”,“商道不通,商人失其生理,於是轉而為寇,海禁愈嚴,賊夥愈盛”。隆慶年實行了全麵改革開放,於是倭患消解,經濟發展……
令明帝國相當尷尬是,王直這位“倭寇”卻在民間“威望大著,人共奔走之。或饋時鮮,或饋酒米,或獻子女”(《明書·王直傳》) 。即使在浙江省城杭州,王直也建立了龐大的運營網絡,“杭城歇客之家,明知海賊,貪其厚利,任其堆貨,且為之打點護送”(萬表《海寇議前》),胡宗憲就曾感慨:“倭奴擁眾而來,動以千萬計,非能自至也,由內地奸人接濟之也。”
東海稱王
王直的“五峰旗號”,成為大海上的通行證,海盜們不敢行劫,官軍們一度也不會刁難……
逃出了煉獄般的雙嶼島,王直在海上收攏餘部,計有徐惟學、葉宗滿、謝和、方廷助、毛海峰(即毛烈、王滶)、葉明、陳東、徐海、汪汝賢等數千人。王直率領他們在日本長崎的五島列島建立了根據地,其從子汪汝賢、養子毛海峰成為他的心腹。王直自己則在平戶島上定居,日本史學家估計,這應該是受到了當地領主鬆浦隆信的邀請,以便與王直共同拓展海外貿易。
在日本逐漸站穩腳跟之後,王直轉變了戰略,積極向組織靠攏,協助官軍攻擊別的海上武裝集團(“倭寇”),一則搞好政府公關,二則擴大自己的勢力。
根據其後來在獄中所寫的《自明疏》,他的功勞有:
——嘉靖二十九年(1550),“海賊首盧七搶擄戰船,直犯杭州。江頭西興壩堰,劫掠婦女財貨,復出馬跡山港停泊,臣即擒拿賊船一十三隻,殺賊千餘,生擒賊黨七名,被擄婦女二口,解送定海衛掌印指揮李壽,送巡按衙門” 。
——嘉靖三十年(1551),“大夥賊首陳四在海,官兵不能拒敵,海道衙門委寧波府唐通判、張把總托臣剿獲,得陳四等一百六十四名,被擄婦女一十二口,燒毀大船七隻,小船二十隻,解丁海道” 。
——嘉靖三十一年(1552),“倭賊攻圍舟山所城,軍民告急,李海道差把總指揮張四維會臣救解,殺追倭船二隻” 。
……
這其中,王直所說的“陳四”,其實並非“大夥賊首”,陳四所在集團的首領是其叔父陳思盼。陳思盼是王直最主要的競爭對手,其基地設在橫港,當王直船隊經過時,“屢被邀劫”(明代王世貞《玄覽堂叢書續集·倭誌》)。這一年(1551),有位王姓海商率船20艘到浙江海麵進行貿易,拒絕了陳思盼的入夥邀請,結果,陳思盼“謀殺王船主,遂奪其船,其黨不平,潛與直通,欲害思盼”,王直於是設計,在陳思盼壽宴之日“內外夾擊,殺思盼,擒其侄陳四……餘黨悉歸直”(《明書》卷162)。
這一戰實際上是王直奠定自己東海之王的關鍵一戰,他在舟山的重要軍港和商港之一的“瀝港”(烈港、冽港)獲得了重要的基地,“由是海上之寇,非受王直節製者,不得自存,而直之名始振聾海舶矣”(《籌海圖編》卷5)。王直集團成為太平洋上最為強大的武裝海商集團。 圖2 3 4 5 6
此時,王直以“殺思盼為功,叩關獻捷求通市”(《籌海圖編》),希望朝廷開放海禁。雖然王直甘當海上“聯防隊”和“城管”,主動為政府承擔了艱難的“抗倭”重任,在海洋上建立了秩序,地方官員也默認了他在走私貿易中的地位。此時,王直的“五峰旗號”,成為大海上的通行證,海盜們不敢行劫,官軍們不會刁難,行動自由。
但是,好景不長,朝廷絕不允許“臥榻之側”還有個“鼾睡”的“他人”。於是,嘉靖三十二年(1553),俞大猷等“驅舟師數千”圍攻瀝港,王直再度率部突圍,逃往日本。
在日本淞浦津,王直幹脆宣布稱王建製,自稱“淨海王”,後改稱“徽王”,“服色旌旗擬王者,部署官屬,鹹有封號,控製要害,三十六島之夷,皆聽指揮”(《明書·王直傳》)。
穩定下來後,王直的生意越做越大,“凡五六年間,致富不貲,夷人信服,皆稱‘五峰舡主’”,“威望大著,人共奔之”。投奔他的人群,不僅有普通百姓,甚至還包括“邊衛之官”,“一呼即往,自以為榮”(明代萬表《玩鹿亭稿》)。
在日本站穩腳跟後,“淨海王”王直率軍反擊,巨艦百餘艘“蔽海而來,浙東西、江南北、濱海數千裏,同時告警”(《海寇議後》),“聯舫一百二十步容二幹人。以木為城、為樓槽,四門其上,可馳馬往來”(《籌海圖編》),“官軍莫敢攖其鋒”,“縱橫往來,如入無人之境”(《海寇議後》)。
無奈之下,明帝國將捉拿王直的賞格提升到了“萬金”加“伯爵”:“有能主設奇謀,生擒王直者,封伯,予萬金。”(《胡默林行實》、明代茅坤《海寇後編》)
“隆慶開關”
惡法出刁民,內外交易本是國家“生理之常”,“商道不通,商人失其生理,於是轉而為寇,海禁愈嚴,賊夥愈盛”。隆慶年實行了全麵改革開放,於是倭患消解,經濟發展……
令明帝國相當尷尬是,王直這位“倭寇”卻在民間“威望大著,人共奔走之。或饋時鮮,或饋酒米,或獻子女”(《明書·王直傳》) 。即使在浙江省城杭州,王直也建立了龐大的運營網絡,“杭城歇客之家,明知海賊,貪其厚利,任其堆貨,且為之打點護送”(萬表《海寇議前》),胡宗憲就曾感慨:“倭奴擁眾而來,動以千萬計,非能自至也,由內地奸人接濟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