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它安全的最大威脅。
1974 年伊拉克與法國簽訂了核技術合作合同,由法國幫助伊拉克在巴格
達郊區建立起一個核反應堆。以色列對此耿耿於懷,蓄謀將其摧毀。1981 年
6 月7 日,以色列派遣一個飛行中隊襲擊了這個核設施,將其全部炸毀。伊
拉克極為惱火,發誓要報此仇。
這次伊拉克入侵吞併科威特的行徑遭到全世界人民的反對,以美國為主
的多國部隊進駐海灣地區,聯合國安理會又在短短的4 個月內通過了12 個譴
責、製裁伊拉克的決議,限期它無條件撤出科威特,否則將動用武力。這些
在軍事上、政治上和經濟上對伊拉克的強大壓力,以色列看在眼裏,喜在心
裏。它等待和期望國際製裁搞垮伊拉克經濟,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摧毀伊
拉克戰爭機器,以色列不付或隻付很小的代價,從根本上削弱伊拉克實力,
排除一個強大的敵手。
同樣令以色列高興的是,伊拉克侵占科威特引起的阿拉伯世界的分裂。
以色列看到1990 年8 月10 日在開羅舉行的阿拉伯首腦緊急會議上,阿拉伯
聯盟21 國中,有12 國要求伊拉克撤出科威特,隻有少數國家站在伊拉克一
邊。特別是沙烏地阿拉伯等國麵臨伊拉克的軍事威脅,站到反伊聯盟一邊,這
樣,過去阿拉伯世界對以色列的壓力就相對減弱了。在這種情況下,以色列
擺出一種“事不關已”的姿態,充分利用這個有利時機加快猶太人的移民步
伐,加快發展自己的經濟和軍事實力。
正是抱著這樣的希冀,以色列總理沙米爾曾多次表示,海灣危機“是阿
拉伯人的事”,以色列不想插手,“除非受到攻擊,否則不會採取主動行動”。
然而,事態的發展愈來愈複雜。以色列在準備坐收漁利的同時,也看到出現
許多令其不安的因素。主要是,美國在危機爆發後的幾個月裏,為了鞏固和
加強反對伊拉克的多國聯盟,著意做一些阿拉伯國家的工作。為此,它不但
要求以色列採取“低調”,不要刺激阿拉伯國家,並且有意疏遠、甚至冷淡
以色列,而對阿拉伯國家表示親善和友好。據報導,海灣危機後美以之間長
期的情報交換明顯減少,美在危機中採取的一係列步驟也不曾同以色列商
量。
1990 年10 月份,在聯合國安理會通過譴責以色列警察在聖殿山槍殺巴
勒斯坦人的決議時,美國沒有行使否決權,而是投了贊成票。為了討好阿拉
伯國家,放棄保護以色列,這在美國來說是“空前未有的舉動”。
還有,海灣危機以來,美國國務卿貝克一再訪問中東的阿拉伯國家,其
中包括長期與美以對抗的敘利亞,美總統也到沙烏地阿拉伯和埃及訪問,並在
日內瓦同敘利亞總統阿薩德會晤。他們都是飛經以色列國門而不入。對此,
以色列官員,包括沙米爾總理,雖公開表示理解,但實際上卻很惱火。
許多報刊認為,由於沙米爾政府拒絕接受同被占領土上的巴勒斯坦人進
行談判的建議,貝克極為不滿,公開要以色列“什麽時候有誠意,就打電話
到白宮”。沙米爾並不示弱,竟反唇相譏。海灣危機發生後,布希同幾乎所
有中東協國領導人通過電話,卻唯獨“遺漏”了幾十年來美國在中東最重要
的戰略盟友以色列。有的評論文章認為,這顯然是出於布希政府海灣政策的
需要。在海灣危機中,美國極力爭取阿拉伯國家的支持與合作。埃及、敘利
亞,沙烏地阿拉伯反對伊拉克三軸心的形成和美國同海灣國家關係的新發展,
這是美國外交政策的“重大勝利”。
盡管美以關係在海灣危機發生後有些變化,但以色列仍為美在中東的“重
要戰略盟國”,美仍是以色列的安全支柱。因此,以色列極欲同美消除分歧,
重新建立充分的信任。沙米爾於1990年12月11日在華盛頓同布希會晤,討
論“如何協調美以之間的海灣政策”。以色列外長利維11月份在斯特拉斯堡
歐洲議會上說,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以後,以色列沒有對伊動手,是冒了“ 任
何一個有責任心的政府都不會承擔的風險”。他還說,風險來自伊4月份“要
用化學武器燒掉半個以色列”的威脅;來自危機發生後,伊又一再叫嚷若“受
到美國及其盟軍的攻擊”或若“經濟製裁壓垮伊經濟”,伊將進攻以色列。
薩達姆在入侵科威特之後不久,就提出了解決中東問題、特別是解決以
色列占領巴勒斯坦領土問題的“一攬子”聯繫方案。這一方案雖被美國及其
盟國拒絕,但各國都不得不表示,海灣危機解決後,解決巴勒斯坦問題將具
有緊迫性。法國總統密特朗表示,在優先解決海灣危機的同時,國際社會應
“切實努力”解決巴以問題。布希也表示海灣危機的解決將為解決其他中東
1974 年伊拉克與法國簽訂了核技術合作合同,由法國幫助伊拉克在巴格
達郊區建立起一個核反應堆。以色列對此耿耿於懷,蓄謀將其摧毀。1981 年
6 月7 日,以色列派遣一個飛行中隊襲擊了這個核設施,將其全部炸毀。伊
拉克極為惱火,發誓要報此仇。
這次伊拉克入侵吞併科威特的行徑遭到全世界人民的反對,以美國為主
的多國部隊進駐海灣地區,聯合國安理會又在短短的4 個月內通過了12 個譴
責、製裁伊拉克的決議,限期它無條件撤出科威特,否則將動用武力。這些
在軍事上、政治上和經濟上對伊拉克的強大壓力,以色列看在眼裏,喜在心
裏。它等待和期望國際製裁搞垮伊拉克經濟,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摧毀伊
拉克戰爭機器,以色列不付或隻付很小的代價,從根本上削弱伊拉克實力,
排除一個強大的敵手。
同樣令以色列高興的是,伊拉克侵占科威特引起的阿拉伯世界的分裂。
以色列看到1990 年8 月10 日在開羅舉行的阿拉伯首腦緊急會議上,阿拉伯
聯盟21 國中,有12 國要求伊拉克撤出科威特,隻有少數國家站在伊拉克一
邊。特別是沙烏地阿拉伯等國麵臨伊拉克的軍事威脅,站到反伊聯盟一邊,這
樣,過去阿拉伯世界對以色列的壓力就相對減弱了。在這種情況下,以色列
擺出一種“事不關已”的姿態,充分利用這個有利時機加快猶太人的移民步
伐,加快發展自己的經濟和軍事實力。
正是抱著這樣的希冀,以色列總理沙米爾曾多次表示,海灣危機“是阿
拉伯人的事”,以色列不想插手,“除非受到攻擊,否則不會採取主動行動”。
然而,事態的發展愈來愈複雜。以色列在準備坐收漁利的同時,也看到出現
許多令其不安的因素。主要是,美國在危機爆發後的幾個月裏,為了鞏固和
加強反對伊拉克的多國聯盟,著意做一些阿拉伯國家的工作。為此,它不但
要求以色列採取“低調”,不要刺激阿拉伯國家,並且有意疏遠、甚至冷淡
以色列,而對阿拉伯國家表示親善和友好。據報導,海灣危機後美以之間長
期的情報交換明顯減少,美在危機中採取的一係列步驟也不曾同以色列商
量。
1990 年10 月份,在聯合國安理會通過譴責以色列警察在聖殿山槍殺巴
勒斯坦人的決議時,美國沒有行使否決權,而是投了贊成票。為了討好阿拉
伯國家,放棄保護以色列,這在美國來說是“空前未有的舉動”。
還有,海灣危機以來,美國國務卿貝克一再訪問中東的阿拉伯國家,其
中包括長期與美以對抗的敘利亞,美總統也到沙烏地阿拉伯和埃及訪問,並在
日內瓦同敘利亞總統阿薩德會晤。他們都是飛經以色列國門而不入。對此,
以色列官員,包括沙米爾總理,雖公開表示理解,但實際上卻很惱火。
許多報刊認為,由於沙米爾政府拒絕接受同被占領土上的巴勒斯坦人進
行談判的建議,貝克極為不滿,公開要以色列“什麽時候有誠意,就打電話
到白宮”。沙米爾並不示弱,竟反唇相譏。海灣危機發生後,布希同幾乎所
有中東協國領導人通過電話,卻唯獨“遺漏”了幾十年來美國在中東最重要
的戰略盟友以色列。有的評論文章認為,這顯然是出於布希政府海灣政策的
需要。在海灣危機中,美國極力爭取阿拉伯國家的支持與合作。埃及、敘利
亞,沙烏地阿拉伯反對伊拉克三軸心的形成和美國同海灣國家關係的新發展,
這是美國外交政策的“重大勝利”。
盡管美以關係在海灣危機發生後有些變化,但以色列仍為美在中東的“重
要戰略盟國”,美仍是以色列的安全支柱。因此,以色列極欲同美消除分歧,
重新建立充分的信任。沙米爾於1990年12月11日在華盛頓同布希會晤,討
論“如何協調美以之間的海灣政策”。以色列外長利維11月份在斯特拉斯堡
歐洲議會上說,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以後,以色列沒有對伊動手,是冒了“ 任
何一個有責任心的政府都不會承擔的風險”。他還說,風險來自伊4月份“要
用化學武器燒掉半個以色列”的威脅;來自危機發生後,伊又一再叫嚷若“受
到美國及其盟軍的攻擊”或若“經濟製裁壓垮伊經濟”,伊將進攻以色列。
薩達姆在入侵科威特之後不久,就提出了解決中東問題、特別是解決以
色列占領巴勒斯坦領土問題的“一攬子”聯繫方案。這一方案雖被美國及其
盟國拒絕,但各國都不得不表示,海灣危機解決後,解決巴勒斯坦問題將具
有緊迫性。法國總統密特朗表示,在優先解決海灣危機的同時,國際社會應
“切實努力”解決巴以問題。布希也表示海灣危機的解決將為解決其他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