跛腿張低下頭,決定放棄,早點從這個人身邊離升。


    「餵。」


    跛腿張應聲回頭,一枚亮閃閃的硬幣從漸漸升起的車窗裏翻轉著飛出來。


    「謝謝,謝謝,謝謝。菩薩保佑你。」他又鞠了幾個躬,慢慢走開。


    收回望向跛腳老乞丐的目光,他又開始緊緊盯著不遠處那幢大樓的出口處。


    他已經在這裏呆了一段時間,他不知道還需要呆多久。


    他抬頭向上看,那兒太高,被車頂擋住了。他又等了一會兒,並沒有一點不耐煩。這個年紀應該有的浮躁,都已經被鐵窗生涯磨平了。有時候浮躁是因為害怕,因為對這個世界的陌生。見識到足夠多的東西之後,人就會平靜下來。


    他從旁邊的座位上把金屬盒子拿起來,將塔羅牌倒出來。他閉上眼睛,讓身體沉靜下來,他想像有一道光從天外緩緩而來,自他的額頭入,貫通了整個身子。然後,他把牌按照一定的順序切了三遍。


    這是一種儀式,人類通過某些特定的儀式來表現自己的虔誠,以換取幫助。


    現在,最上麵的那張牌,就是指引。指引總是晦澀不明的,它不會明確地告訴你未來是什麽,有時候看到指引的第一直覺,才是最寶貴的鑰匙。


    他挺直地坐著,從頸椎到尾椎一條直線,所以睜開眼睛的時候,還沒來得及低頭看手裏的牌,就見一輛黃色跑車從目標大樓的地下車庫裏慢慢駛出來。


    和車的顏色與式樣形成反差的是,兩側車窗的顏色比他這輛車還要深,以至於完全看不清駕駛員的麵目。


    他不需要看見駕駛員的臉,這輛車實在太顯眼了,他知道坐在裏麵的那個人正戴著一副大墨鏡,明星總是這樣。


    在大城市裏,跑車的性能再好,也發揮不出來,更會平添危險。夏綺文小心地踩著油門,她的一個朋友就是因為在路口起步時,油門踩得稍急,車頭撞上了前一輛起步緩慢的轎車後廂。


    在她的後視鏡裏,一輛黑色的桑塔納正從路邊駛離,跟了上來。


    對一個沒有反追蹤經驗的人來說,車來車往的馬路上,這樣的情形太平常了……夏綺文已經離開了一會兒,費城捧起一本茨威格短篇小說集,很快就看完了第一個短篇《普拉特的春天》。


    這個短篇裏的主人公是生活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歐洲的一位交際花,因為一次小事故,使她得以有機會重新回到樸素的鄉村姑娘的狀態,找到了她的春天和愛情。


    實際上費城並不覺得這篇小說有多好,那些華麗的詞藻和散發著春日慵懶青糙氣味的故事一點都沒法打動他。他放下書,站起來,在書房裏踱了幾圈。


    大概,不是茨威格的小說不好,而是他始終不能讓自己安靜下來,進入茨威格的小說世界吧。


    費城對自己的定力感到失望,可是沒辦法,那個揮之不去的夢魘總是盤踞著心裏的某個角落。


    或許真的需要心理輔導呢,他想起看過的一些香港電影,那裏麵擔任心理諮詢師的全都是妖嬈的美女。記得有一個梁朝偉主演的片子,女主角就是心理醫生,有著長腿和電眼,由陳慧琳扮演。韓裳的腿也很長,眼神也不錯,但不是媚,而是犀利。她似乎隨時準備著,要和別人來一場論戰,讓別人在她的觀點下匍匐。


    這樣神遊了一小會兒,他反而覺得安心了些。但他不準備立刻接著看茨威格,而是坐到了電腦前。小望:


    你好,你去德國已經快一年了吧,一直都沒有聯繫,不知你過得可好。或許你聽說了,我叔叔去世了,最近忙得焦頭爛額。


    我碰到了一些事情,可能是麻煩。具體的以後有機會再詳說,眼下有一件事,請你務必幫忙。


    你在德國,不論是上德語網際網路或者去圖書館,有幾個人的資料,需要查一下。


    首先是三個演員,應該是上世紀初去世的,請查一下是否有這三個人,去世的確切年代,以及去世的原因。


    1.阿達爾貝爾特·馬特考夫斯基(adalbertmatkowsky),應是德國人。


    2.約瑟夫·凱恩茨(josefkainz),奧地利人。


    3.亞歷山大·莫伊西(alexandermoissi),奧地利人。


    還有一個人,可能難查一些,我這裏查不到他的原名,中譯名叫阿爾弗雷德·貝格爾,可能擔任過維也納城堡劇院的經理,有男爵爵位。


    這對我來說很重要,查到了請立刻回復我,謝謝。


    費城2006/10/31


    費城移動滑鼠,輕輕一點,很快就看到成功發送電郵的窗口彈了出來。


    17


    韓裳正在看書——《昨日的世界》。


    這本是三聯書店版的,裝幀不如費城買的那本漂亮,是費城走後,她在家門口的打折書店裏買到的,價格要便宜不少。


    她看得很快,其實她以前看過這本書,當時並沒有特別留意費城指出的這些段落,隻當作是一宗異聞,看過就忘記了。


    或許每個人在看這本回憶錄的時候,在這一章節都一笑而過,不會當真。隻有費城笑不出。


    她已經飛快地把全書瀏覽了一遍。除了「我的曲折道路」這一章,茨威格在任何別的地方,都沒冉提到過他的戲劇創作,以及這一連串神秘死亡。


    這本回憶錄,是茨威格回顧自己作為一個奧地利人、猶太人、作家、人道主義者、和平主義者所經歷的十幾世紀最後及二十世紀最初的數十年。就像緩緩播放著一部歷史幻燈片,講述個人見證的歷史大事件中的一些小細節,社會各種思潮的劇變,以及自已所分析的兩次世界大戰的遠因和近因。名為自傳,其實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茨威格扮演的是一個旁觀的解說員身份,極少會把筆墨花費在隻對他個人有意義,而與整個世界無關的事情上,遵循這樣的原則,他給自己的婚姻和兩任妻子的總篇幅不超過二個字。可是,他卻用數千字講了一個「鬼故事」,顯然,這一連串的事件給他的震動太大,讓他冉怎樣克製,都無法不提上一筆。


    韓裳把《昨日的世界》合攏放到一邊,先前泡的茶已經涼了。


    她喝了一口,茶濃得發澀。她要在咖啡裏放大量的糖,可是茶卻:喜歡泡得很濃;她睡眠不算好,卻又愛喝濃茶。這很矛盾,但人就是矛盾的動物。


    她需要收集足夠的資料,然後才能進一步地分析。可以想像,如果最終可以證明,藝術竟然會對人產生這樣恐怖的影響,將要引起多麽廣泛的爭論,甚至衡量藝術的標準都會改變。從來沒有人係統地對這方麵做過研究,現在就讓她從茨威格做起。


    在g00gle中文版裏輸人「茨威格」,搜索到了超過十六萬的相關網頁。最有用的相對會集中在前一百個,韓裳往茶裏加了些熱水,坐在電腦前一頁頁點開。


    茨威格生逢亂世,這種不幸常常會造就文學大師,知識分子總是能在紛亂混沌中發出指路的光芒。另一方麵,與社會的險惡相反,茨威格有幸生活在當時歐洲文化的中心維也納。幾十年中,貝多芬、莫紮特、約翰·施特勞斯父子、李斯特、蕭邦在那裏生活和活動,群英薈萃,人才雲集。茨威格生長於維也納一個猶太富商的家庭,父親經營紡織業發家致富,母親出身於金融世家,屬於奧地利上層社會。在十六歲那年他發表了最早的詩歌,從此便踏上了通向大師的道路。


    實際上韓裳對茨威格早就有了相當的了解,研究弗洛伊德理淪是她的研究生課程,也是她的個人興趣,而茨威格算得上是在所有的小說家巾,把弗洛伊德理淪應用得最得心應手的一位。


    茨威格是比弗洛伊德稍晚的同時代人,早在維也納時期,茨威格就拜訪了這位「偉大而嚴肅的學者"。兩人是好朋友,彼此一直有書信往來,在一起探討過許多問題。弗洛伊德在提出精神分析學說之初,備受非議,被學術界嗤之以鼻。在那樣的歲月裏,茨威格卻盛讚「不隻是一個觀察者,而且是一個毫無同情心的明察秋毫者。……如果說尼採用的是錘子,那麽弗洛伊德整個一生用的就是這把手術刀在進行哲學思考。"


    這樣的推崇本身就說明了茨威格對弗氏學說的深深認同感,從小說到人物傳記,這份認同幾乎在他每一部作品裏都留下了烙印。他不僅重視探索精神世界,更是多次描寫夢、潛意識、性幻覺等傳統文學很少涉及的領域。


    就「激情」主題而言,在茨威格之前的不少作家都曾以此為題材。比如狄更斯筆下,那個為了自己所愛的人,甘願替情敵慷慨赴死的人道主義英雄卡爾登;巴爾紮克作品中,那個由於貪婪嫉妒而激起邪惡激情的邦斯舅舅;司湯達更是立專著論述那種修女似的激情之愛……與他們相比較,茨威格筆下的激情顯然呈現出了不同的特點。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他作品中反覆出現的心靈激情是帶有精神分析印記的。他著意刻畫的是潛意識的衝動,欲望與意識之間的衝突,本我和自我的衝突。如果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專用術語來表達,茨威格作品中的激情就是心理結構中的潛意識、人格結構中的本我活動。


    弗洛伊德把潛意識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他之前,沒有人相信潛意識具有超凡的力量,甚至遠超過了意識。如果把意識比作海麵,那麽潛意識就是幽深的海底,那裏充滿了暗流和旋渦,並且漆黑一片。不過,正如現實中人類對深海的無知一樣,在弗洛伊德的引領下一百年來越來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往意識之海的深處,可那兒依然保留著太多的神秘。


    大多數介紹茨威格的網頁都會提到弗洛伊德,韓裳在瀏覽的時候,忽然想到一個問題。


    好的藝術作品,可以讓人在看的時候產生明顯的情緒波動,然而從心理研究層麵上說,並不是所有的情緒波動都是表麵化的。有許多的波動可能連本人都無法察覺,或者不願意承認,但卻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就如海麵和深海之間的關係一樣。那麽一個研究弗洛伊德理論,並把潛意識理論應用到創作中的作家,其作品對讀者的影響力,是否也會深入到「深海"呢?在當事人自己並沒有感受到異常的情況下,意識海的深處已經被攪成一團亂麻,以至於連健康狀況都大受影響。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百年詛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那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那多並收藏百年詛咒最新章節